📖 ZKIZ Archives


哈利電單車力拓港市場新代理盼市佔率增至兩成

1 : GS(14)@2016-02-02 15:51:24

■哈利電單車香港新總代理負責人利大偉期望新陳列室可推動哈利文化。 潘浩欣攝



【專訪】經常在電影中成群結隊穿州過省的電單車Harley-Davidson(下稱哈利),有意在港大展拳腳。公司於柴灣開設達9,000平方呎、本港史上最大規模電單車陳列室。新任代理利大偉(David Neilsen)指追求自由、破格的哈利文化與港人不謀而合,冀把品牌在港市佔率,由現時低於4%,5年內提高至兩成。記者:鄭柏齡


港人消費力於區內首屈一指,街道上不難見超級跑車,卻甚少看到哈利蹤影。利大偉指,哈利迷在世界各地成立俱樂部,現時香港區活躍會員約200多人,非活躍則有200人至300人,意味在本港行走的哈利數量,大概只有500多輛。



推動年輕化 拓女士市場

哈利早於1999年底進軍香港,惟過去代理商相對低調。新任總代理的利大偉自16歲便駕駛哈利,其家族同時經營哈利於關島區的代理業務;轉戰香港,他認為哈利個性與香港有不少共通點,「追求自由、破格、有個性」,他指不少人誤會哈利車手,只會在公路上長途旅行,「其實,即使在美國,很多人亦只是假日車手,星期六、日外出駕駛」。過往,哈利給予外界印象「佬味十足」,車手往往是鬍鬚蓬鬆、滿身紋身的「大肥佬」。利大偉指,過去哈利迷的確年齡偏大,但車廠近年銳意推動年輕化,推出「Black Label」系列,車身較為輕巧,女士亦可容易駕馭,電單車售價10萬餘元起,最貴版本售逾34萬元。





■兩層高陳列室除展示電單車外,亦首次銷售原裝進口的哈利男女裝服飾。

■哈利其中一款經典車款Touring,身價達30萬元,能輕易加速至時速180公里。



35款電單車 港引入34款

代理相當重視本港市場,美國廠方推出35款電單車,代理破天荒引入其中34款;又首次從美國聘請專業工程師(master mechanic)駐場,進行各式改裝及維修。位於柴灣、樓高兩層的陳列室除展示電單車外,亦售賣車迷必備的皮褸、頭盔等服飾裝備,更設小型咖啡吧營造悠然氣氛。運輸署顯示,2011年香港新登記電單車僅2,800多架,單是去年急增近倍至5,500多架;而同期私家車新登記量增長只有約兩成,反映電單車市場潛力大。利大偉期望,陳列室啟用後,帶動哈利在港重型電單車(400cc或以上)市場佔有率,由現時不足4%,5年內提升至約兩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202/194758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19

雲端需求勁增 亞馬遜佔鰲頭 全球市佔率達31%

1 : GS(14)@2016-05-08 13:30:35

【明報專訊】雲端業務是科技巨擘的增長引擎,以亞馬遜為例,其發展僅10年的雲端服務(AWS)上季營業利潤按年增長逾兩倍至6.04億美元(約47億港元),收入按年增長64%至25.7億美元(約200億港元),全年可望為亞馬遜帶來逾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收入。目前雲端服務是亞馬遜最大的利潤來源,為亞馬遜的營業利潤貢獻56%。由於愈來愈多初創企業及大企業不想經營自己的軟硬件,令雲端服務需求甚殷。



明報記者 黃展翹

調查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綜合了今年首季所有主要的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數據,計算出雲端服務市場每季營業額已超過70億美元,而亞馬遜依然是全球的雲端業務龍頭,市佔率達31%。排名其後的微軟、IBM和Google,市佔率合共約22%。不過Google未有透露雲端收入,據Synergy估計,Google及微軟上季雲端收入按年增長達1倍,與亞馬遜的差距略為收窄。至於較遲加入雲端市場的IBM,上季雲端收入按年增長36%。

Google微軟雲端收入按年增1倍

之後20名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包括阿里巴巴、富士通、甲骨文、Orange等。這些機構的雲端業務市佔率合共約為27%,上季雲端收入以平均41%的速度增長。不過由於雲端市場的銷售額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增長,按此計算未能打入頭四大的雲端供應商,其市場份額大多有所下滑。

由於雲端業務要作龐大的投資才能換取回報,因此亞馬遜、微軟、IBM和Google這四大雲端巨頭似乎正擠壓?其他規模較小的供應商。憑藉豐富的功能和遍佈全球的雲端設施,亞馬遜吸引了初創企業以至各行各業採用,其雲端客戶超過100萬,Pinterest、Airbnb、GE、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強生、飛利浦、Adobe、麥當勞和時代公司等也在其客戶之列。

微軟拓澳洲市場 增競爭力

要跟亞馬遜競爭,其他供應商要提供更有特色的服務。近期亞馬遜和微軟之間的雲端服務競爭不斷升溫,兩家公司不僅降價吸客,更盡量擴大其產品功能。微軟的Azure增加對大數據的投資,並採取措施,確保服務適合其客戶的業務發展。亞馬遜則提供新的儲存類別及數據管理等。

雙方的雲端服務在個別地區正激烈競爭,微軟正於澳洲積極宣傳其Azure雲端平台,與亞馬遜較勁。微軟表示,澳洲市場非常獨特,顧客對使用雲端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都非常積極。儘管微軟上季整體收入按年跌5.5%,但Azure雲端業務的收入以衡定匯率計算增長達120%,以澳洲業務的增長尤甚。為提升客戶對Azure的信心,微軟去年斥3.2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的雲端保安企業Adallom,並計劃每年為相關安全技術投資10億美元。

IBM研量子電腦 締新雲端時代

IBM亦加快雲端發展,於上周發表了IBM Quantum Experience量子電腦雲端平台,開放給外界協助IBM發展量子電腦技術。這雲端平台的核心是IBM科學家所建的量子電腦,供用戶執行各種演算和實驗,以探索量子電腦的可能性。《福布斯》形容,量子電腦可能標誌?一個新的雲端時代。

這量子電腦雲端平台的量子電腦,是一部有5個超導量子位元(qubit)的處理器,效率還比不上目前的超級電腦。不過IBM認為,未來10年就會出現50至100量子位元的處理器,即使是現時前500大的超級電腦,都比不上一台50量子位元的處理器。Google目前亦為量子電腦研究投入龐大資源,2013年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美國大學太空研究協會(USRA)成立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QAIL),與IBM較勁。根據QAIL去年12月發表的數據,該實驗室以D-Wave 2X量子電腦進行測試,發現它的運算速度比單核心的傳統電腦快1億倍。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08/news/eb_eb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021

蘋果全球市佔跌穿15% 中國中低檔機受歡迎 3品牌打入五強

1 : GS(14)@2016-05-21 12:55:57

【明報專訊】前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6創下輝煌戰績,但踏入今年卻似乎後勁不繼,研究機構Gartner公布,今年首季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按年增長3.9%至3.49億部,三星蟬聯榜首,蘋果緊隨其後。不過蘋果市佔率已是連續第二季按年下跌,市佔率由去年首季的17.9%降至14.8%。蘋果公司股價昨日早段跌近1%,報93.75美元。



蘋果上季銷量按年更跌14.2%,是歷來首次雙位數跌幅。這部分由於2014年同期蘋果首次推出大屏幕版的iPhone 6及6 Plus刺激了史無前例的銷量,形成了較高的對比基數。蘋果銷售回落之際,3家中國中低檔次手機生產商上季卻打入全球五強之列,反映廉價手機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三星佔23% 仍居龍頭

Gartner的數據顯示,三星首季全球市佔率為23%,較去年同期跌0.9%,跌幅較蘋果輕微。Gartner研究主管古普塔(Anshul Gupta)稱,三星的Galaxy S7系列和其他新機是有力的競爭者,即使在新興市場面對當地生產商的激烈競爭仍表現突出,市佔率繼續力壓同行。

蘋果上季銷量跌14.2% 歷來最大

數據顯示,蘋果去年9月推出的iPhone 6S和6S Plus系列並未如上一代大屏幕機掀起換機潮,上季銷量跌至5163萬部,按年跌幅達14.2%。Gartner表示,蘋果已在其最大市場美國推出升級優惠,以刺激6S和6S Plus銷售,並尋求將二手iPhone銷往新興市場,惟未能阻止跌勢。上季已是蘋果市佔率連續兩季下滑,去年第4季其全球市佔率為17.7%,按年跌2.7個百分點。

蘋果上季在舉足輕重的大中華區收入急挫26%之際,華為、OPPO和小米3個國產中低檔次品牌的全球市佔率卻躋身五強。當蘋果等主要品牌的銷量趨向飽和,較廉價的新興品牌卻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衝擊大品牌的長期經營模式,從中搶佔市場份額。

華為增長勁 聯想銷量跌出五大

華為的智能手機在歐洲、美洲和非洲銷量強勁,小米和OPPO在亞太區的銷量則分別有20%和199%的增長,3個品牌上季在全球的市佔率提高至17%。不過中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去年首季全球排第四的手機製造商聯想(0992),上季其全球銷量按年跌33%,大中華區的銷售更跌75%,被擠出全球5大之列。

Gartner的報告稱,上季智能手機銷量相當於整體手機銷量的78%,主要由新興市場的廉價智能手機需求和電訊商促銷4G智能手機的優惠帶動,預料未來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持續放緩。

(綜合報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20/news/ec_ecm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49

Fitbit運動手環銷量激增 市佔逾兩成半 成可穿戴設備之冠

1 : GS(14)@2016-05-22 11:35:35

【明報專訊】蘋果推出智能手表Apple Watch約一年,從未公布其實際銷量。市場研究機構IDC估計,Apple Watch今年首季的出貨量約150萬隻,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全球市佔率只有7.5%,落後於價格較廉宜的Fitbit和小米運動手環。Fitbit首季出貨量480萬隻,市佔率達24.5%,繼續是可穿戴設備之冠。小米出貨量370萬隻,市佔率19%,排第二。



明報記者 黃展翹

可穿戴設備包括運動手環、智能表、智能眼鏡和智能衣服等,過往屬小眾玩意,但近年愈趨普及,逐漸打入主流市場,銷量激增。IDC的數據顯示,全球首季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按年增67%至1970萬件。根據羅兵咸永道最新調查,美國1000名受訪成年人當中,49%受訪者表示目前擁有一件可穿戴設備,36%受訪者更表示擁有超過一件,反映市場潛力驚人。與前年相比,當時僅21%受訪者表示擁有可穿戴設備。目前最普遍的可穿戴設備要算是健康手環,多數受訪者都認為它可促進健康、減少肥胖。

Fitbit作為可穿戴設備的領頭羊,其產品最基本的功用就是充當計步器。這種產品在美國市場至少有數十年歷史,Fitbit卻以互聯網思維,把傳統的計步器改頭換面,就如蘋果以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

整合運動數據分析健康狀?

傳統的計步器廠商專注於讓運動測量更為精確,Fitbit卻善用這些運動資訊,將其自動上傳雲端,整合成專業的分析報表,使用戶清楚掌握自己的健康狀?。在Fitbit的社區,用戶更可把運動資料互相比較,在美國掀起運動社交熱。Fitbit表示,發展針對性的功能是其產品設計的原則,其設計主要關注健康領域,並在此基礎上加入更多智能化功能。IDC分析指,受惠於產品系列趨向多元化,以至企業推廣保健計劃等,令Fitbit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領導地位毋庸置疑」。

根據IDC的報告,Fitbit運動手環出貨量由2014年全年的1100萬隻,激增至去年的2100萬隻。不過銷量上升之際,其市佔率卻一直下滑,由2014年的平均38%,跌至去年的27%。市場份額正被蘋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以至售價低至11美元的小米手環(Mi Band)所蠶食。

智能手表未可取代健康手環

根據IDC的數據,小米手環去年的出貨量達1200萬隻,全球市佔率由前年的4%增至15.4%,出貨量全球第二。蘋果的智能手表去年出貨量估計達1160萬隻,市場份額為15%,出貨量排第三。出貨量排第四、五的分別為Garmin的健康手環(330萬隻)和三星的智能手表(310萬隻)。

數據反映Fitbit和Garmin等傳統健康手環的銷量,仍然勝過智能手表。不過單在智能手表領域,Apple Watch銷量是全球之冠,力壓三星、摩托羅拉和華為等對手。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表的市場份額增加之際,並未侵蝕健康手環的實際銷量。由於兩者的功用和價格差異較大,料兩者有足夠空間並存。

業界指出,可穿戴設備的製造商正專注發展產品的獨特性,加強開發不同的核心功能,例如為專為長期病患者而設的人體健康指標監控及警報裝置,或專為防止兒童走失而設的智能手表及智能鞋。部分甚至與時尚結合,更清晰界定其產品定位,配合不同用戶的需要。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22/news/eb_eb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024

人幣保單市佔降至2%

1 : GS(14)@2016-09-01 06:17:31

【本報訊】上半年險商市佔率出爐!中資險商國壽海外繼續穩守第一,其市佔率更飆升至26.7%。較早洞悉先機、力搶內地客的英資大行保誠(2378),在港力聘內地人團隊,市佔率為18.8%穩守第二。國壽海外在港九新界,以廣設地舖的特別方式銷售保險,以綜合「整付保費」及「年度化保費」的標準化保費計算,上半年保費高達137.5億元,為市佔率第三及第四的友邦香港與滙豐總和,惟國壽海外非香港居民佔該行上半年保費僅25%。近年專攻訪港旅客市場的保誠,標準化保費為96.6億元,接近74%來自於非香港居民。受累人幣貶值影響,上半年人幣計價標準化保費,僅佔市場整體2%,曾雄霸人幣保險市場的中銀人壽,亦因為人幣保險不再吃香,現時市佔率已跌出首五名位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1/197561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61

九倉電訊盼市佔率增至25%

1 : GS(14)@2016-11-11 08:08:59

【本報訊】私募投資公司MBK Partners及另類資產股權基金TPG早前斥資95億元向九龍倉(004)收購旗下九倉電訊,交易於日前完成。九倉電訊行政總裁馬惟善昨日於記者會上表示,今後將會採取全攻型策略發展,希望在五年內將市佔率由17%增至25%。馬惟善強調,九倉電訊向來以優質服務及產品取勝,不會打減價戰。他又提到,預計全年EBITDA突破8.3億元,EBITDA利潤率超越40%,EBIT錄20%增長。被問到會否有意再買下九倉旗下的有線寬頻(1097),TPG合夥人劉偉琪表示,未有參與競投,由始至終專注於發展九倉電訊業務。至於會否上市,他就指上市並非必然之路,現階段未有計劃上市,但有信心將其更上一層樓。另外,通訊局昨日指,九倉電訊的收購不大可能會大幅減弱在香港的競爭效果,故不會按《競爭條例》展開調查。當局指,經仔細考慮有關收購資料及按《合併守則指引》評估後,認為收購不大可能大幅減弱在港的競爭效果,決定不展開調查。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1/198299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27

中資高價搶地起樓6大地產商市佔料跌至六成

1 : GS(14)@2016-11-16 05:08:16

【本報訊】啟德地皮早前由中資海航集團以天價88億元奪得,震撼市場之餘,更揭示本地地產界正醞釀洗牌。有分析員指,港資大型地產商如長實(1113)、新地(016)等,近年地皮招標時出價審慎,反而中資地產商卻因規避人民幣貶值,頻在港搶地,相信有關趨勢會持續,而高價搶地更可能損害本港樓市。


人幣貶值觸發走資

市場早有共識,人民幣貶值將加速中資企業到海外收購,重新分配資產,香港是首選地之一。星展唯高達研究部董事吳淑燕表示,假設人民幣未來每年貶值2%至3%,中資今天來港所購入的資產,三年後單計外滙損益而升值近10%,故此人民幣貶值成為他們搶貴地的主要理由,若將來樓盤建成,售價較成本升30%至40%,賬面上已可達到收支平衡。據本報統計過去數年住宅地皮的投標結果(見表一),中資2011年在港只投得一幅地皮,但今年截至上周止已投得六幅,比例增至30%。而近年中資出價明顯進取,他們投地金額佔比,更由2011年時的1.7%,升至目前的43%。而據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顯示(見表二),估算2016年至2019年間,六大本港地產商所佔落成單位數目,將由79.8%降至62.1%。中資則由3.2%升至8.3%。但上述數據只反映過去三、四年間中資來港投地情况,過去他們較少涉足香港地產,但未來勢成本地一股新興力量。






「對樓市唔係好事」

有中資發展商前財務總監坦言,香港樓價會繼續「癲癲地」,中資明知樓市後市不明,但人民幣近月貶值加快,促使更多中資湧入本港收購資產,較易獲內地當局放行,變相滙出資金。「不止住宅地,商廈、工廠有啱嘅會成幢咁買,個泡沫越來越大」。吳淑燕表示,中資地產商不算了解香港市場,「可能計錯數都唔出奇」,但一旦地產商高價投地後,將來所推售樓盤亦相應調高售價,樓價居高不下,「對香港樓市唔係好事」。有美資行分析員稱,中資高價搶地,本港大地產商「一係不理風險跟追」,否則市佔率會一直跌。他估計本港6大地產商,以落成單位數量計算,將會由今年約70%,跌至2019年時近60%,中資佔比仍只約5%,其餘由中小型地產商奪得。記者:岑梽豪 方楚茵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4/198329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15

蘋果季績佳 香港銷售獨差 iPhone全球市佔重上首位 股價急漲5%

1 : GS(14)@2017-02-03 01:58:40

【明報專訊】iPhone 7和iPhone 7 Plus大賣,助蘋果截至12月底的季度收入創歷史新高,收入按年升3%至784億美元勝預期,創史上最高季度收入紀錄,每股盈利3.36美元創新高。蘋果幾乎所有主要市場的銷售上升,只有大中華區(包括中港台)收入按年跌12%至162億美元,也是大中華區連續4季收入按年下跌(見圖1)。蘋果行政總裁庫克將大中華區收入倒退,歸因於人民幣貶值及香港銷售疲弱。蘋果昨早段股價大升5.3%,報127.7美元。

明報記者 黃展翹、陳子凌

庫克稱,上季大中華區收入要與2015年10至12月的184億美元破紀錄收入相比,基數較高,且近期人民幣匯率疲軟,大中華區至少4個百分點的收入下滑與匯率有關。他指出,若以衡定匯率計算,中國內地收入按年升6%,與之前3季的收入跌幅相比,上季表現「顯著改善」。庫克稱,iPhone在大中華區仍然搶手,目前一半iPhone銷售是來自首次買家及由其他品牌轉機的客戶,Mac機和iPad收入亦相當強勁,只是香港市場仍相當困難。

先達商戶:炒風難再現

先達一樓三禾電氣老闆Simon向本報表示,iPhone在香港早已不存在炒賣,就算放售手機,機價也只有低於原價。尤其最近幾款新iPhone,新元素欠奉,價錢就打回原形。

事實上,iPhone在內地市場也面對其他廉價本地品牌的挑戰。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布2016年中國手機市場報告,OPPO R9才是去年中國市場最暢銷的機型,佔4%市場份額,iPhone 6S屈居第二,市場份額僅為OPPO R9一半,是2012年以來iPhone首次跌出最暢銷機型榜首。

內地市場需與廉價品牌競爭

不過由於三星Note 7電池爆炸而全球回收,蘋果iPhone上季的全球出貨量力壓三星,是2011年第四季以來首次,成為全球市佔率最大手機品牌(見圖2)。蘋果上季售7829萬部iPhone,按年增長4.7%。除大中華區外,蘋果上季在其他市場都表現改善,美洲區收入按年增長9%至320億美元。歐洲收入按年增長3%至185.21億美元,超越大中華區成為蘋果第二大市場。日本收入增20%,而亞太其他地區亦按年增8%。蘋果上季來自iPhone的收入為544億美元,按年增長逾5%,收入創紀錄。

庫克稱,上季銷售了歷來最多的iPhone,服務收入(包括App Store、iCloud、Apple Pay及Apple Music)亦按年增長18%,主要由於App Store收入創紀錄,預期未來4年服務收入將會倍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29&issue=201702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09

新地每年200億買地 力保市佔率 目標佔兩成 兩幅農地快談妥補地價

1 : GS(14)@2017-03-03 00:13:04

【明報專訊】近期中資高價搶地,新鴻基地產(0016)主席郭炳聯說,發展商會有自己的盤算,相信中資並非每幅地也有興趣。新地仍會積極投地,每年投資200多億元在地產市場增購土地儲備,期望在香港地產市場維持20%市場佔有率。集團亦會申請將農地轉用途,而且有兩幅地接近完成洽商補地價。

明報記者 陳偉燊

另外,新地期望中港兩地全年實現售樓目標400億元,當中有330億元來自香港,公司業績公告指截至去年12月底的上半財年在港售樓收入228億元,意味今年上半年售樓目標只約102億元。

郭炳聯表示,新地在港經營30至40年,經歷過許多風浪,只要「計到數」便會入市參與,並且嚴守財政紀律。別人出價高就由別人做,但是他相信,中資未必對全部土地均有興趣。他對政府願意提供多些土地表示歡迎,但認為投標比公開競投好些,始終「讓癲價中晒先」,庫房收入會增加,市民也會受惠。他稱,以新地的土地儲備計已足夠未來4至5年發展所需。副董事總經理黃植榮補充,有兩幅農地接近完成補地價。

稱中資未必對所有港地有興趣

郭炳聯說,新地擬在香港地產市場維持20%佔有率,並且每年投資200多億元增購土儲,並對2016/17年度全年維持20%市佔率保持信心。不過據麥格理證券的報告顯示,香港6大發展商2016年在本港買地,分別僅佔樓面及銷售額46%及26%(見圖),反映新地的市佔率亦同步受壓。翻查資料顯示,新地在2016年購入的最大型官地,為去年8月以23.64億元投得沙田多石住宅地皮;此外,新地亦於2015年7、8月,奪得市建局北帝街和新山道住宅重建項山,以及西鐵元朗站發展項目的發展權。除此以外,在香港都沒有投得任何大型地皮。

另外,黃植榮說,有見香港家庭成員數目縮小至1、2人,市民對住宅面積需求亦會相應減小,但他強調,新地會視客人要求去發展大、細不同面積的單位,沒有特別增建小型住宅單位。

預期今年中港銷售達400億

集團副董事總經理雷霆說,今年1、2月份樓盤銷售反應理想,反映市場已適應新辣招。以旗下樓盤如Grand Yoho為例,用家佔買家95%以上,同時,非香港買家佔比非常小,因此新地向買家提供稅務補貼不多。新地會保持「個個月有樓買」,預期全年中、港售樓合約銷售可達400億元,當中有330億元來自香港市場。即使地價高漲,他認為,全年樓市有望平穩兼溫和增長,高地價與樓價亦非必然掛勾,市場最終會視乎市民入息、經濟、低息等因素而調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38&issue=201703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193

Amazon、Google、微軟 釋出技術爭奪市佔

1 : GS(14)@2017-04-22 10:10:28

【明報專訊】簡單來說,智能音箱的主要功能包括:以語音操控來點播歌曲、聽網上電台、查詢各種資訊(如天氣或新聞)、設定鬧鐘、網上購物、控制某些手機App(如叫車、叫外賣),以及控制家中電器等。但因為後3種功能需要系統對接,尚在發展中,相對較不成熟。

智能音箱會內置多個收音咪,都是靠一句「喚醒語」來啟動。即是說,當它聽到「喚醒語」後,才會去執行其後的說話。不然,它會處於休眠狀態,避免將用戶的一般說話或周圍的雜音當作指令。

Amazon首創智能音箱

一般公認,Amazon自2014年11月推出的Echo系列,是全世界首批智能音箱。該系列共有3個型號,包括Echo、Tap、Echo Dot。前兩者的零售價分別是179.99美元和129.99美元;而後者主要是連接其他揚聲器使用,它本身只配備一個很小的揚聲器,零售價可以低至49.99美元。

據悉,Amazon最初也擔心其「語音助手」Alexa的技術不成熟,用戶體驗不好,初期在網上銷售智能音箱時非常低調,不敢全面發售,只讓其Prime會員購買來試水溫。到了2015年6月,其技術漸漸成熟,語音回答的反應時間大為縮短之後,才開放購買權限。雖然Amazon從未公布Echo系列的準確銷量,但市場普遍相信,截至2016年底,其累積銷量至少已超過了500萬部。

繼Amazon之後,Google亦採用自家開發的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推出智能音箱Google Home。內地方面,京東智能亦和科大訊飛合作,在2015年6月發表了第一款「叮咚智能音箱」,至今已推出了5款產品,去年的銷量為10萬部。聯想於今年1月在美國的「消費電子產品展」(CES)中展出「聯想智能音箱」,3月底開始發售,零售價899元人民幣。此外,微軟亦在今年4月初透露,將會利用其語音助手Cortana,和音箱名牌Harman Kardon合作推出智能音箱。

很明顯,每家具備語音助手技術的公司,都會透過和硬件生產商及內容供應商合作,進入智能音箱市場。因此,單是Amazon、Google、微軟,便已經是3個陣營。此外,在內地銷售的智能音箱,主要採用科大訊飛或思必馳的語音助手。而一般相信,擁有Siri的Apple,亦遲早會入場競爭。所以,智能音箱市場隨時可能出現五六個陣營。

家電行業可受惠

智能音箱熱潮升溫,估計將會引發一股升級音箱的需求,讓音箱生產商受惠,而合作的內容供應商亦可以取得分帳。此外,家電生產商亦可以迎合這個主題,推出接受「智能音箱」操控的新產品。因此,智能音箱若成功,其影響將非常深遠和廣泛。

消費者認知仍低

但暫時來說,仍只有很少消費者認知智能音箱這種新產品(以美國市場的認知度最高),相關業者的功夫還做得不足夠。此外,還需要支援更多語言,以及在語音辨識的準確率和反應時間方面進一步改善,才能夠引發到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慾。

目前,Amazon Alexa的準確率已能令大多數用戶滿意。至於內地的「語音助手」,用戶評價較參差。

而深圳市金能子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火百靈智能音箱」普通話版亦只聲稱,在5米之內的辨識準確率為90%。該公司表示,周遭環境的雜音以及WiFi連線穩定性,都會影響語音辨識的準確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73&issue=20170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