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慧型手機能靈敏的感應手指滑動,關鍵就是玻璃面板上那薄薄的一層透明導電膜。要鍍上這層厚度僅約十奈米的膜,必須在完全真空的腔體內進行。 這種精密真空腔體和鍍膜技術,過去全掌握在美商應用材料這類「半導體軍火商」手上,現在,卻有台灣黑手工廠,開始在光電設備嶄露頭角。 它,就是北儒精密,這個原本是銑床、車床的黑手工廠,靠著近十年為日本和美國大廠代工的經驗練功,進軍鍍膜系統;甚至當營收只有近四億元時,就大膽拿出, 相當於全年營收的資金投資擴產。二○一○年終於大翻身,將鍍膜設備直接賣給中國太陽能業者,營收一年內翻五倍,獲利也從前一年金融海嘯虧損八千萬,變成淨 賺逾三億元;需要真空鍍膜技術的薄膜太陽能和觸控面板業的擴產需求,也讓北儒去年營收和淨利雙雙續創新高。 獲利數字雖不驚人,但卻是一家台灣黑手小工廠,大膽成功轉型翻身的故事。 北儒創辦人曾盛烘原本經營的是一家幫紡織業製造軸心和傳動機體設備的黑手工廠。一九九五年,當台灣半導體設備維修、更新需求起飛時,其他機械加工同業紛紛投入半導體周邊管線等零件備品件生產,曾盛烘決定挑有遠景、但也最難走的路——從真空腔體做起。 挑難的做!國防等級技術,零退貨 一般台灣小工廠,做的半導體管線這類零備件單價都只有數千元,但一個真空腔體,售價就要近千萬元,不僅製作難度高,更是半導體前段關鍵的鍍膜、氣相沉積製程的關鍵設備。 真空腔體,等於要把板金折彎、焊接後,再把氣體抽出,除了要兼顧腔體的強度和尺寸精度,還要做到完全真空,焊接的技巧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北儒多年來承作國防等級防爆門,累積了氣密焊接的經驗,讓北儒有先天的利基,後天又得到工研院協助,輔導其生產真空腔體設備。 「(那時)上千個腔體出廠,從來沒有回過娘家(退貨),」讓曾盛烘越來越有信心。之後,二○○○年,當擴產的面板業,為了節省採購成本而砍設備價格,使得 外國設備大廠開始尋找在地夥伴時,布局真空腔體技術的北儒,終於等到機會,打入美商應材子公司和日本半導體設備大廠。 做到國內真空腔體龍頭,曾盛烘並不滿足,因為光電業前段設備中最有價值的是真空腔體內的鍍膜系統。以一條價值兩千萬美元的觸控面板產線為例,其中鍍膜設備價值就占了近四成。而以一條價值四千萬美元的太陽能薄膜電池產線來說,真空鍍膜設備價值更高達六成。 曾盛烘決定再挑戰鍍膜系統,但這需要更多的資金,以及人才。像製作大型真空腔體的五軸加工機,要價高達上億元,加上員工訓練,從裝機到量產至少要兩年的學 習時間。由於相信北儒製作大型腔體的能力,不僅曾盛烘自己把過去賺的錢,全部投入設備擴產,像是國泰人壽旗下創投基金,也只考慮二、三個月,就成為曾盛烘 的金主。 有了資金,北儒又大舉挖來工業技術研究院前副院長林敏雄、電子所前副所長吳清沂和光電所薄膜元件部前課長黃導陽等大將。○五年起,資金和人才都到位,加上代工累積出知名度,北儒已經準備好跨入鍍膜系統。 搭上商機!賭身家,等到觸控大熱 只是在這個蹲馬步時期,北儒這個「應材小老弟」的成績單還不顯著。雖然○七年起就開始小量出貨自有品牌觸控面板設備給群創和正達等面板廠,但北儒還得先忍受新設備微調期的虧損,即使○八年剛開始小賺,○九年卻又受到金融海嘯餘波的影響而虧損。 不過,隨著觸控面板、薄膜太陽能逐漸成為投資新寵,市調機構Solarbuzz預估,CIGS薄膜太陽能二○一五年的產能,預計較今年成長六成;而全球中 小尺寸觸控面板出貨量,二○一三年預估將達十二億六千萬片,年複合成長率也超過一八%。這個趨勢,讓北儒營收、獲利從二○一○、一一年連續兩年大成長。 「近十年,面板和太陽能產業陸續出現,設備也開始分成小面積半導體晶圓濺鍍和大面積面板和薄膜電池鍍膜,前者就是應材專長,後者就是北儒主攻的領域,」工研院電子所前副所長、現任北儒總顧問吳清沂分析。 北儒搭上了觸控面板和薄膜太陽能業者持續投入設備的商機,但從○五到○八年這段期間,為了切進這塊商機,曾盛烘可是把全部身家賭上,甚至在一○年即將步上軌道前,華威投資的基金要清算出場,他還向銀行貸款,總共拿出兩億元,把華威持股吃下來。 但當時歐債風暴,影響到全球太陽能設備資本支出,曾盛烘自己買下華威股權,堪稱再次賭上自己身家。 賭這麼大,換來近兩年獲利連續創新高,曾盛烘除了看好光電設備前景,也反映台灣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壓力與心聲,「做企業,沒法停止,只能不斷擴大,」曾盛烘從黑手出發,敢賭、肯堅持,才有如今從黑手工廠跨入光電重裝設備的轉型之路。 |
|
||||||
短短四年裡,華星光電在台砸重金,挖走大批面板人才,從奇美電、華映到友達,幾乎無所不挖。華星光電如何複製三星模式,崛起竄出,成為台、日、韓面板廠的新威脅? 撰文‧賴筱凡 十月台灣面板業再傳震撼彈,友達主管遭挖角,還涉嫌洩露技術給陸廠。丟出這顆深水炸彈的,正是三年前大舉來台挖角的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 這次,華星光電更直中友達要害,對準友達最新量產的AMOLED(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而來。究竟短短四年內,華星光電如何靠著一支從友達、奇美電、韓國LGD挖角來的雜牌軍,躥升至大陸第二大面板廠? 將時間倒回兩個月前,台灣觸控面板展熱烈展開,一名身材高佻的人站上講台,談的還是「當前兩岸顯示產業合作之探索」,他就是中國最大電視品牌TCL集團總裁薄連明。 濃厚的大陸口音,一開口就先從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策略講起,「兩岸(面板廠)要架構長期而非短期的一致利益,打仗或合作都有理由,(TCL)不會為打仗而打仗,也不會為合作而合作。台灣優勢就是製造設備的供給能力,大陸優勢則是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薄連明說。 薄連明在講台上大唱兩岸面板廠合作高調,然而,一場枱面下的挖角戰,卻已悄然開打。最新的範例,就是坐在台下仔細聽講的前奇美電電視面板事業總處長,也就是現任華星光電副總裁的陳立宜。三年前,他還是奇美面板研發大主管,如今他已被TCL高薪挖角。 向上布局 挖出一支台韓雜牌軍 走進位在深圳的華星光電八.五代面板廠,一名曾深入其中的業界人士直言,「第一個印象是偏僻,再來就是台灣人很多。」他的話不偏不倚地說出這家新公司的「競爭優勢」。 確實,TCL為了自擁面板廠,從二○○八年開始規畫,迄今不過三年多時間,就坐穩大陸第二大面板廠,「台灣人幫了很大的忙。」當時奇美電三合一掀起的人才 出走潮,成為了華星光電重要的人才庫基礎,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從奇美電去的團隊,還是以建廠為主,可是一○年到一一年間(友達)去的人,就不一樣了,幾 乎都是研發人員跟業務,而且都是一個group(團隊)、一個group在談。」近兩年友達持續精簡人力,讓華星光電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這次捲入洩密案 的前友達高階主管連水池、王宜凡,就是一例。 據了解,連水池幾乎是友達顯示技術的最高主管,底下掌管逾兩百名主管,去年九月從友達離開後,友達就全面清查相關資料,「連水池能帶去的資料也有限,重要的是很多know how都在他身上。」友達內部員工透露。 華星光電這樣的作法,迥異於其他面板廠,曾在大陸面板產業工作過的業界人士指出,「像是大陸最大面板廠京東方,裡頭一樣也有台灣人,可是,他們多半是以個人為主,有的被挖角、有的是自己去面試。」在大陸面板廠的強烈本土意識下,並不希望找來的人才是以團隊為單位。 其實,華星光電不只在台獵才,三星、樂金也多有人才流往華星光電,他們就像一支多國籍的雜牌軍,更直接一點可形容他們為「傭兵」,而華星光電這支急行軍,已經撐起了TCL要自擁面板廠的夢。 這得從○六年說起,當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向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提出「聚龍計畫」,希望由中國政府出資,吸引台、韓面板廠合作。六年過去,時空環境因素種種,李東生的「聚龍計畫」沒能成形,卻擋不住他自擁面板廠的決心,因而催生華星光電。 「如果你從TCL的電視出貨成長來看,擁有自家面板廠,是很合理的。」一名長期觀察面板產業的分析師說,自一○年起,TCL的電視事業深陷虧損泥淖,李東生就曾公開地說:「全球前五大的電視品牌都完成了產業鏈垂直整合,這給TCL往上游布局提供了借鏡。」 復刻三星 挾國家力量打壓敵人 市調機構Display Bank統計指出,今年第二季TCL市占率達六.五%,加上TCL將今年電視出貨目標訂在一五二○萬台,幾乎奠定TCL坐穩全球第四大電視品牌位置,對照 三星、樂金、索尼、東芝等品牌都在面板產業有其布局,李東生要華星光電快速到位,也就不難理解。 為了達到李東生的目標,高階人才的挖角是一個手段,不只華星光電中階主管多是台灣人,就連TCL多媒體的技術長,也由前華映研發副總陳光郎出任。此外,如 何學三星結合國家、政策資源助力,也是TCL快速成長的方法,「華星光電大舉挖走台灣面板業人才是事實,但是有了人才只是基本盤,一家面板廠要做得好,價 格競爭、策略也都缺一不可。」業內人士說。 一名分析師便指出,華星光電的成功,某種程度也被視為是「三星模式」的復刻版,因為TCL挾著品牌的龐大出海口,將自家面板廠華星光電扶植成功後,便回頭 以國家力量來向其他競爭者施壓,其中衝擊層面最大的,就是前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都曾重炮抨擊過的面板關稅問題。 「雖然華星光電已經是兩岸產能最大的八.五代面板廠,但是TCL出海口太大,還是需要外購面板,所以TCL一直都主張要提高進口面板關稅,致使台韓面板廠成本增加,進而提升華星光電競爭力。」業內人士說。 拷貝三星模式、成串挖角台灣人才,華星光電為了快速長大無所不用其極,這次爆發的友達前主管洩密案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兩岸面板廠競爭將大於合作。儘管華星光電還在虧損階段,卻已成為TCL在電視市場過關斬將的重要武器,與台灣面板雙虎的正面衝突,才正要展開。 TCL砸重金,大挖台灣面板人才代表人物 原任職務 新任職務 陳立宜 奇美電電視面板 事業總處長 華星光電 副總裁 陳光郎 華映研發副總 TCL多媒體 技術長 連水池 友達顯示器 開發中心協理 TCL集團工業 研究院副院長 王宜凡 友達OLED技術處經理 華星光電AMOLED開發部部長 |
| ||||||
中國第一大LED龍頭三安來了!十一月初三安入股台灣第二大LED磊晶廠璨圓,引起市場廣泛討論。 究竟三安圖的只是商業合作、還是另有打算?面對中資挖角人才偷學技術,台廠又該如何因應? 撰文‧楊卓翰、林宏文 場子內,氣氛歡騰。兩位科技業的董事長,一位是台灣璨圓的簡奉任,一位是中國的三安光電的林秀成,拿著股份認購協議書,在台上滿面笑容地握手拍照。場子外,卻驚聲四起。 十一月十二日,台灣發光二極體︵LED︶廠璨圓通過發行私募,引進中國LED巨頭三安光電,以不超過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取得一九.九%的股權,成為璨圓最大法人股東。表面上,璨圓可以藉由三安進入中國照明市場,而三安可以藉由璨圓拿到三星、LG等日韓背光需求;但是,這樁交易卻暗藏玄機。 雖然金額不大,但這是台灣開放第三波中資來台的首次參股;更讓人關心的是,三安入股價格才十九.六元,低於淨值二成以上。從業界到媒體,大家都驚訝,台灣的LED產業真的是「慘業」,只值這個價錢? 官方扶植 三安近年擴產積極三安光電乃是中國官方扶植的LED巨人,近年擴產積極,今年大陸LED設備支出高達七.一九億美元,足足是台灣的兩倍;其中,三安所占支出就超過一半。不過,台灣最大的LED路燈廠商賀喜總經理林振鋒表示:「雖然三安的產量擴張速度驚人,但是業界都知道,他們的品質沒有台灣好。」LED一直都被視作「工藝型製造業」,光有機台不夠,還得靠工程師用經驗調整機台,才能提升良率品質。「台灣的技術雖然領先大陸,但是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太久。」林振鋒憂心。 事實上,三安為了追趕晶電,過去曾大舉挖角晶電的主管與工程師,好讓生產技術得以快速追上晶電。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二百位LED員工被挖角到大陸,其中三安從晶電挖角就超過一百位。 一名上游業界高層就說:「三安營收六成都是磊晶片,與璨圓極度重疊;入股璨圓又沒有控制權,能討到什麼好處?說可以藉台灣增加國際市場銷售,這是應付外界的說法。」他指出:「不少中資的目的,就是要台灣的技術與人才;以前是偷偷挖,現在是當你的大股東,公開派董事進來,正大光明的搶。」璨圓雖強調不會給三安技術專利授權,而法令也規定大陸入股企業不可指派經理人;但三安的狀況在業界聞名,台灣廠商大門敞開,不免令人擔憂。 「大陸科技產業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除了雄厚的資金外,重點還是人才開始趕上。」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郭斯彥擔憂,「三安現象」有可能從LED產業擴散到台灣其他科技業,「像IC設計這些靠大腦的,不是靠資本,人才是最關鍵的資產,若人才沒了,業績就沒了。」人才、專利 台資要築起金鐘罩人才的出走,也潛藏著專利流失的危機。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評論說:「三安參股,有機會取得中國市場,這是好機會;關鍵是璨圓如何築起人才和專利『金鐘罩』,不讓對手挖走。」每次談到對岸挖角,晶電董事長李秉傑都很痛心,台灣企業要到大陸去主張專利被侵權,中國的法院根本也不理;因此,晶電在擴充大陸市場版圖時,均採取去大陸設立合資廠的模式,而不以邀請大陸企業參股的方式,以確保技術及營運自主性。 台廠在國際專利訴訟上雖然總是吃虧,但購併老將盧明光提醒台灣企業,「專利授權一定要徹底,生產和研發裡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璨圓因為之前才和日本三井做了專利布局,這方面他們的觀念絕對不馬虎。」盧明光提醒,「除了LED,因歐美對中國太陽能『雙反』 (反傾銷、反補貼),未來大陸很有可能會在台灣設廠,增加台灣投資。」因此,中國資金來台投資太陽能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多。面對中資來台投資科技業的趨勢,眾達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指出:「現在全球經濟都不好,情況相對好的中國來台投資,也是理所當然;如果連大陸企業都不來,那反而大家要叫慘!」他呼籲大家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三安案。 隨著經濟部檢討第四階段中資來台鬆綁,未來面板、半導體等七大關鍵性產業,可能會取消「不具控制能力」限制,也就是拿掉中資持股須低於五○%的規定,只用專案審查方式把關。可以預見,台商在結合中資、搶進大陸市場的同時,如何保持人才及專利的獨立性,將成為台灣企業必修的重要課題。 |
| ||||||
占有越南蓄電池三分之一市場的廣隆光電,也是越南第一大的鉛酸電池廠,今年隨著安全環保GEL膠體電池外銷歐美試單順暢、越南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簽訂而受惠,就將要賺回一個股本。 「大廟不見得適合我拜,不如務實評估市場,開闢自己的桃花源。」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海外設廠時,選擇前進越南,證明避開一窩蜂的產品和市場廝殺,不但能拓展活路,還能愈走愈暢通。 這位電池產業界的天王,二十三年來帶領廣隆披荊斬棘,遠征越南,每股稅後純益︵EPS︶從二○○八年的僅僅○.五元,去年衝高到七.五八元,表現相當突出,他笑著說:「我這位不老騎士,明年股東常會上該要交棒給兒子、總經理李瑞勳了,所以要拚一場風光交接。」所謂風光交接,還有另一層涵義。廣隆越南隆安省濱瀝、德和兩座廠,每兩年就得再加倍擴廠,現有的三十多甲地、三千多名員工,因應越南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的經濟效應,以及中國受限於環保法規而轉向廣隆採購的訂單,帶動產能滿檔,將興建第八棟廠房甚至再看地找廠,擴充生產線。 一窩蜂西進中 投資越南攻下國內市場 回憶起九六年前進越南的關鍵時刻,跌破許多股東眼鏡,許多股東質疑「怎麼不是去中國?」李耀銘說,中國幅員遼闊,許多省市都派高幹爭取廣隆前往設廠。有了太多的選擇等於沒選擇,一時無從決定,加上中國大力發展鉛酸蓄電池產業,這一行勢必很快地進入紅海戰爭,他擔心占得的優勢終究會被稀釋。再考量到中國的人治色彩,採取穩健經營的他,決定到距離台灣也不遠的越南,另闢蹊徑。 跟著三陽機車越南廠的熟人上街考察,李耀銘發現,光是胡志明市就有兩百萬輛機車,至少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要是這些車都換成廣隆電池,廣隆絕對可以﹁吃得飽還吃得好﹂。 而在越南做一顆鉛酸電池的成本約是二.五元,與台灣的四.五元、日本的四.八元相比,簡直是做一顆、賺一顆。所以他說服股東接受他「安心經營三十年」的市場評估結論,投資進越南,並且把英國留學回來的李瑞勳長期派駐當地,親自管理。 要敢於洞悉現實與未來趨勢,與眾不同,才有路走。李耀銘指出,找地點時,越南官方以為他會選擇都市,他卻把眼光投向郊區,雖然乍看很偏遠,在地工人卻很珍惜就業機會,流動率自然就低,事實也印證了他的考量確有過人之處。 反觀中國,果然一步步躍居為全球最大鉛酸蓄電池生產國。而由於鉛酸蓄電池在製程中容易造成汙染及中毒問題,中國自○六年起取消了鉛酸蓄電池出口退稅一三%的優惠,低價競銷你死我活。一一年浙江發生血鉛事件,導致八成廠商停產歇業,李耀銘兩手一攤:「幸好我沒去中國設廠,不然光是取消退稅,沒利潤的廣隆將進退兩難。」做出越南設廠的抉擇,李耀銘解釋,日籍大廠湯淺、神戶、統力三分台灣鉛酸電池天下,要正面較勁,可說毫無勝算。為了不陷在紅海廝殺裡,才轉移陣地,搖身一變成為在越南的外資廠,同時又是內銷越南國內的龍頭廠。 在越南境內,上市公司PINACO專賣汽車電池,日本GS專賣機車電池和外銷,廣隆必須看向還未被開發的新興市場空間,發展出機車和電動腳踏車電池內銷加UPS(不斷電系統)的導向,才能做出區隔。 朝著這個通路走,廣隆做到了唯一生產密閉式電池且進攻售後維修服務AM(after market)市場的電池大廠,人棄我取,把向來被忽略的修補汰換型AM市場變成優勢地盤,李耀銘看到的市占是從零邁向五成,打著台灣精品獎旗幟,訴求物美價廉有保固,逐年取得了鉛酸電池市場占比達三分之一的事業版圖,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藍海策略。 李耀銘拿出○.五安培體積的電池,驕傲地說:「打著自有品牌﹃LONG﹄,廣隆這個與眾不同的迷你兵器雖然小,卻可以蓄電至一千安培,是獲利高的好產品。小電池目前外銷美國,擁有認證,可用作醫療院所、居家看護老人求救用的呼救器以及防盜器,可量身定做。廣隆的產品線廣度完整,電池達四百多種,擁有因應差異化建構的彈性製造技術,小單也能接,替全球多家知名電池供應商OEM代工,正是廣隆勝出對手的強勢競爭力。」 新利器歐美開賣 轉進環保、安全新能源路線隨著越南加入TPP,經濟繁榮面看漲,越南國內市場對於鉛酸電池電力的需求直線上升,「鉛酸電池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宜,我看好廣隆的業績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好景至少有十年、二十年。」李耀銘說。 尤其,廣隆結合先進電腦輔助設計及生產技術製造的高效能GEL膠體電池,免保養、加水,可自行充飽電力循環使用,環保、安全,今年已出單歐美兩萬多顆,後續也獲得追加的訂單,踏出成功的步伐,將是市場未來成長的主動力。 「當然,鉛酸電池、鋰電池在市場裡的占比和成長指數算是旗鼓相當的,但鉛酸電池能讓廣隆賺到錢,才是王道。我慶幸在手機、電動車興起,帶動鋰電池行情很夯的浪潮之下,保持冷靜,沒有貿然投入,否則競爭者眾,要不就是虧錢,要不就是勉強地撐著。我依然是這句話:﹃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跟別人一樣去搶單,勢必沒利潤。」之前向廣隆訂了一批貨的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深表贊同,未來太陽能、風力發電在台灣的技術應用成熟化,廣隆環保電池符合能源再生發展,願景值得期待。 成就年營業額直逼六十億元的新高,李耀銘說創業心法是:不強與別人爭鋒。「明年股東常會上兒子將接董事長,我希望傳承給他的是挑戰自己的膽識、與眾不同的前瞻觀點。」 李耀銘 出生:1938年 現職:廣隆光電董事長 經歷:廣興針織總經理 學歷:彰化高工 廣隆光電 成立時間:1990年創立 資本額:8.15億元 主要客戶: 必翔電能高科技、美國MK Battery、APC等;在越南以LONG品牌行銷機車電池 近三年獲利: 2010年EPS6.82元2011年EPS3.9元2012年EPS7.58元 |
時隔信披違法違規被處罰僅10個月,勤上光電便因信批違規再吃罰單。
勤上光電日前公告稱,2013年和2014年,該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發生高達18.27億元以上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卻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沒有披露。為此,廣東證監會對公司相關人員給予警告、罰款的處罰。
目前,投資者最大的疑問是,雙方往來的巨額資金,究竟從何而來。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勤上光電賬上的貨幣資金,最多時也未超過17億元,18.27億元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其擁有的現金總量。
大股東挪用資金隱瞞兩年
勤上光電此番受到監管處罰,起因是與大股東之間存在金額高達18.27億元的非經營資金往來,但卻未履行信批義務。
根據廣東證監局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下稱《決定書》),2013年、2014年,勤上光電累計向其勤上集團劃轉資金18.27億元,勤上集團及其子公司則分別累計向上市公司劃轉10.29億元、7.98億元。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勤上光電卻對此沒有進行公開披露。然而,早在2014年12月,證監會向勤上光電下發調查通知書,對其進行立案調查。今年3月17日,中國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對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事項已調查、審理終結,並對公司及部分人員進行處罰。勤上光電表示,接受上述處罰,不申請行政複議和提起訴訟。
為此,廣東證監局責令勤上光電改正,給予上市公司、李旭亮、毛曉斌、胡玄跟、溫琦警告處分,並分別向其處以50萬元、30萬元、15萬元、10萬元、3萬元罰款。
“如果定價公允,可能就只是信披問題,否則就構成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法律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從支付利息的情況來看,且又非經營性往來,應當是勤上集團動用了上市公司資金,如果已全部歸還,其性質已構成挪用上市公司資金。
在上述公告中,勤上光電並未披露資金往來的時間、構成、使用期限等詳細情況,亦未說明上述資金往來性質。僅稱勤上集團已為此支付利息2800.83萬元,截至去年底,雙方非經營性資金往來余額為零。
如果按照使用期1年計算,勤上集團使用上述資金的年化利率僅為1.6%左右,而這遠低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2014年11月央行降息前,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即便按下浮20%的下限計算,1年期貸款年化利率亦為4.8%。
在此期間,勤上光電自身經營也每況愈下。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9.26億元,同比下降18.73%,實現凈利潤3122萬元,比上年大幅下降75.19%。而在2013年,該公司實現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下降1.17%。
“勤上集團負的利息是什麽時候進賬的,上市公司又是什麽時候劃轉,為什麽當初不公告?”有投資者質疑,如果按照市場公允價格計算,勤上集團所付利息,根本就不足以支付上述資金成本。在公司經營顯著下滑的情況下,大股東還以如此之低的成本,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已經損害了上市公司利益。
錢從何來
如此巨額資金往來,使得勤上光電淪為其大股東的提款機。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和2014年9月,勤上光電總資產為31.8億元、32.75億元,凈資產則為22.7億元、23億元。據此計算,上述資金已分別達到其同期凈資產的80%以上。
上述劃轉給勤上集團的巨額資金,勤上光電從何籌集而來,是此事的另外一大疑問。在上述公告中,該公司沒有進行任何說明。
從公開信息來看,勤上光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3年和2014年6月底,勤上光電貨幣資金分別為16.02億元、15.34億元。即便是在2012年底,其貨幣資金也不到17億元。
勤上光電自身現金流並不見佳。2013年和2014年前三個季度,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1332萬元、3945萬元。在2014年三季報中,該公司甚至連貨幣資金情況都沒有披露。
值得註意的是,在向勤上集團劃轉資金期間,勤上光電並沒有對外融資。《第一財經日報》查閱公告發現在,2-13年——2014年,該公司沒有任何對外融資紀錄。2014年7月,勤上光電披露定增預案,擬以以12.3元/股發行股份募集資金,但此事至今沒有實質進展。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勤上光電即便拿出同期全部貨幣資金,也與向勤上集團劃轉的資金存在2億元的缺口。這些資金從何而來,成為巨大疑問。
“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資產數據本身就是不真實的,也有可能分批劃過去的。從所付利息來看,分期劃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上述法律界人士說。但截至發稿,記者未能聯系上勤上光電置評。
而勤上光電信批違規已非首次。早在2014年5月,該公司就因信披違法違規受到廣東證監局局處罰。廣東監管局認定,勤上光電2008~2011年與廣州市芭頓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品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關聯交易未依法披露;2009年與內銷第二大客戶的交易情況未依法披露。
5月21日,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下稱“順風”)宣布,以20.4億港元的代價收購LED生產廠晶能光電(下稱“晶能”)59%股權,方式為發行新股。而就在2014年,晶能還一度傳出飛躍太平洋、赴美上市的消息。從目前動作看,將晶能放入順風板塊成功的話,也表明這家LED制造商已放棄了美國IPO的想法。
赴美計劃改變
此次順風對晶能的59%股權收購分為兩部分:向晶能的現有投資者購入3480.7萬股的股份,向持有晶能光電期權1428萬股的雇員手里買股份。晶能的實際投資人之一是鄭建明,也是順風光電的大股東。因此這筆收購構成了關聯交易。
據計劃,順風將以每股5.2港元來發行3.92億股新股,相當於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2.73%,經擴大股本後的11.29%,每股作價較昨日的收市價溢價了4.42%。 發行完畢後,鄭建明持股順風20.6%,湯國強持8.26%,而其他公眾股東持股71.09%。
就在2014年7月,一度傳出晶能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計劃,籌得了以亞太資源(鄭建明控制)領銜的8000萬融資,並準備在2015年擇機赴美上市。但是,此次選擇將把控股權重新移交給兄弟公司順風的話,意味著它將在短期內不去美國。
瞄準智能手機閃光燈領域
晶能為開曼群島註冊企業,主要生產、銷售室內外照明、專業光源、LCD背光及LED芯片、LED封裝,2014年收入為5936萬美元,稅後利潤為-2935.9萬美元,凈資產為9695.7萬美元。該公司從2006年開始研究矽基氮化鎵LED技術,擁有6寸、8寸矽襯底LED技術,獲全球200多項專利,垂直整合LED產業鏈。該公司稱,相比普通照明光源,其有50%~80%的節能效應,生產成本也不算高。
近年來晶能取得了突破,已開發出高性能矽基LED閃光燈產品,用於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獨領風騷的時代,新的手機LED閃光燈需求也會暴增。晶能瞄準了上述領域,曾預計2015年該企業可獲得總收入2億美元。
晶能納入順風後,對後者而言存在著另一種解讀。鄭建明一直希望順風不僅做光伏,還有其他清潔能源產品可逐一進來。2015年2月10日,順風就收購了8個風電項目,設計產能為723.5兆瓦。如今把晶能攬入懷中,也使順風期望化身為“綜合化清潔能源服務商”的這一目標,向前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