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蹲馬步十年 黑手廠變光電設備商

2012-6-4  TCW




智慧型手機能靈敏的感應手指滑動,關鍵就是玻璃面板上那薄薄的一層透明導電膜。要鍍上這層厚度僅約十奈米的膜,必須在完全真空的腔體內進行。

這種精密真空腔體和鍍膜技術,過去全掌握在美商應用材料這類「半導體軍火商」手上,現在,卻有台灣黑手工廠,開始在光電設備嶄露頭角。

它,就是北儒精密,這個原本是銑床、車床的黑手工廠,靠著近十年為日本和美國大廠代工的經驗練功,進軍鍍膜系統;甚至當營收只有近四億元時,就大膽拿出, 相當於全年營收的資金投資擴產。二○一○年終於大翻身,將鍍膜設備直接賣給中國太陽能業者,營收一年內翻五倍,獲利也從前一年金融海嘯虧損八千萬,變成淨 賺逾三億元;需要真空鍍膜技術的薄膜太陽能和觸控面板業的擴產需求,也讓北儒去年營收和淨利雙雙續創新高。

獲利數字雖不驚人,但卻是一家台灣黑手小工廠,大膽成功轉型翻身的故事。

北儒創辦人曾盛烘原本經營的是一家幫紡織業製造軸心和傳動機體設備的黑手工廠。一九九五年,當台灣半導體設備維修、更新需求起飛時,其他機械加工同業紛紛投入半導體周邊管線等零件備品件生產,曾盛烘決定挑有遠景、但也最難走的路——從真空腔體做起。

挑難的做!國防等級技術,零退貨

一般台灣小工廠,做的半導體管線這類零備件單價都只有數千元,但一個真空腔體,售價就要近千萬元,不僅製作難度高,更是半導體前段關鍵的鍍膜、氣相沉積製程的關鍵設備。

真空腔體,等於要把板金折彎、焊接後,再把氣體抽出,除了要兼顧腔體的強度和尺寸精度,還要做到完全真空,焊接的技巧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北儒多年來承作國防等級防爆門,累積了氣密焊接的經驗,讓北儒有先天的利基,後天又得到工研院協助,輔導其生產真空腔體設備。

「(那時)上千個腔體出廠,從來沒有回過娘家(退貨),」讓曾盛烘越來越有信心。之後,二○○○年,當擴產的面板業,為了節省採購成本而砍設備價格,使得 外國設備大廠開始尋找在地夥伴時,布局真空腔體技術的北儒,終於等到機會,打入美商應材子公司和日本半導體設備大廠。

做到國內真空腔體龍頭,曾盛烘並不滿足,因為光電業前段設備中最有價值的是真空腔體內的鍍膜系統。以一條價值兩千萬美元的觸控面板產線為例,其中鍍膜設備價值就占了近四成。而以一條價值四千萬美元的太陽能薄膜電池產線來說,真空鍍膜設備價值更高達六成。

曾盛烘決定再挑戰鍍膜系統,但這需要更多的資金,以及人才。像製作大型真空腔體的五軸加工機,要價高達上億元,加上員工訓練,從裝機到量產至少要兩年的學 習時間。由於相信北儒製作大型腔體的能力,不僅曾盛烘自己把過去賺的錢,全部投入設備擴產,像是國泰人壽旗下創投基金,也只考慮二、三個月,就成為曾盛烘 的金主。

有了資金,北儒又大舉挖來工業技術研究院前副院長林敏雄、電子所前副所長吳清沂和光電所薄膜元件部前課長黃導陽等大將。○五年起,資金和人才都到位,加上代工累積出知名度,北儒已經準備好跨入鍍膜系統。

搭上商機!賭身家,等到觸控大熱

只是在這個蹲馬步時期,北儒這個「應材小老弟」的成績單還不顯著。雖然○七年起就開始小量出貨自有品牌觸控面板設備給群創和正達等面板廠,但北儒還得先忍受新設備微調期的虧損,即使○八年剛開始小賺,○九年卻又受到金融海嘯餘波的影響而虧損。

不過,隨著觸控面板、薄膜太陽能逐漸成為投資新寵,市調機構Solarbuzz預估,CIGS薄膜太陽能二○一五年的產能,預計較今年成長六成;而全球中 小尺寸觸控面板出貨量,二○一三年預估將達十二億六千萬片,年複合成長率也超過一八%。這個趨勢,讓北儒營收、獲利從二○一○、一一年連續兩年大成長。

「近十年,面板和太陽能產業陸續出現,設備也開始分成小面積半導體晶圓濺鍍和大面積面板和薄膜電池鍍膜,前者就是應材專長,後者就是北儒主攻的領域,」工研院電子所前副所長、現任北儒總顧問吳清沂分析。

北儒搭上了觸控面板和薄膜太陽能業者持續投入設備的商機,但從○五到○八年這段期間,為了切進這塊商機,曾盛烘可是把全部身家賭上,甚至在一○年即將步上軌道前,華威投資的基金要清算出場,他還向銀行貸款,總共拿出兩億元,把華威持股吃下來。

但當時歐債風暴,影響到全球太陽能設備資本支出,曾盛烘自己買下華威股權,堪稱再次賭上自己身家。

賭這麼大,換來近兩年獲利連續創新高,曾盛烘除了看好光電設備前景,也反映台灣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壓力與心聲,「做企業,沒法停止,只能不斷擴大,」曾盛烘從黑手出發,敢賭、肯堅持,才有如今從黑手工廠跨入光電重裝設備的轉型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60

挖團隊、拚技術 兩岸面板駁火 華星光電重金籌組台韓雜牌軍的野心

2012-10-22  TWM




短短四年裡,華星光電在台砸重金,挖走大批面板人才,從奇美電、華映到友達,幾乎無所不挖。華星光電如何複製三星模式,崛起竄出,成為台、日、韓面板廠的新威脅?

撰文‧賴筱凡

十月台灣面板業再傳震撼彈,友達主管遭挖角,還涉嫌洩露技術給陸廠。丟出這顆深水炸彈的,正是三年前大舉來台挖角的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

這次,華星光電更直中友達要害,對準友達最新量產的AMOLED(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而來。究竟短短四年內,華星光電如何靠著一支從友達、奇美電、韓國LGD挖角來的雜牌軍,躥升至大陸第二大面板廠?

將時間倒回兩個月前,台灣觸控面板展熱烈展開,一名身材高佻的人站上講台,談的還是「當前兩岸顯示產業合作之探索」,他就是中國最大電視品牌TCL集團總裁薄連明。

濃厚的大陸口音,一開口就先從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策略講起,「兩岸(面板廠)要架構長期而非短期的一致利益,打仗或合作都有理由,(TCL)不會為打仗而打仗,也不會為合作而合作。台灣優勢就是製造設備的供給能力,大陸優勢則是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薄連明說。

薄連明在講台上大唱兩岸面板廠合作高調,然而,一場枱面下的挖角戰,卻已悄然開打。最新的範例,就是坐在台下仔細聽講的前奇美電電視面板事業總處長,也就是現任華星光電副總裁的陳立宜。三年前,他還是奇美面板研發大主管,如今他已被TCL高薪挖角。

向上布局

挖出一支台韓雜牌軍

走進位在深圳的華星光電八.五代面板廠,一名曾深入其中的業界人士直言,「第一個印象是偏僻,再來就是台灣人很多。」他的話不偏不倚地說出這家新公司的「競爭優勢」。

確實,TCL為了自擁面板廠,從二○○八年開始規畫,迄今不過三年多時間,就坐穩大陸第二大面板廠,「台灣人幫了很大的忙。」當時奇美電三合一掀起的人才 出走潮,成為了華星光電重要的人才庫基礎,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從奇美電去的團隊,還是以建廠為主,可是一○年到一一年間(友達)去的人,就不一樣了,幾 乎都是研發人員跟業務,而且都是一個group(團隊)、一個group在談。」近兩年友達持續精簡人力,讓華星光電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這次捲入洩密案 的前友達高階主管連水池、王宜凡,就是一例。

據了解,連水池幾乎是友達顯示技術的最高主管,底下掌管逾兩百名主管,去年九月從友達離開後,友達就全面清查相關資料,「連水池能帶去的資料也有限,重要的是很多know how都在他身上。」友達內部員工透露。

華星光電這樣的作法,迥異於其他面板廠,曾在大陸面板產業工作過的業界人士指出,「像是大陸最大面板廠京東方,裡頭一樣也有台灣人,可是,他們多半是以個人為主,有的被挖角、有的是自己去面試。」在大陸面板廠的強烈本土意識下,並不希望找來的人才是以團隊為單位。

其實,華星光電不只在台獵才,三星、樂金也多有人才流往華星光電,他們就像一支多國籍的雜牌軍,更直接一點可形容他們為「傭兵」,而華星光電這支急行軍,已經撐起了TCL要自擁面板廠的夢。

這得從○六年說起,當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向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提出「聚龍計畫」,希望由中國政府出資,吸引台、韓面板廠合作。六年過去,時空環境因素種種,李東生的「聚龍計畫」沒能成形,卻擋不住他自擁面板廠的決心,因而催生華星光電。

「如果你從TCL的電視出貨成長來看,擁有自家面板廠,是很合理的。」一名長期觀察面板產業的分析師說,自一○年起,TCL的電視事業深陷虧損泥淖,李東生就曾公開地說:「全球前五大的電視品牌都完成了產業鏈垂直整合,這給TCL往上游布局提供了借鏡。」

復刻三星

挾國家力量打壓敵人

市調機構Display Bank統計指出,今年第二季TCL市占率達六.五%,加上TCL將今年電視出貨目標訂在一五二○萬台,幾乎奠定TCL坐穩全球第四大電視品牌位置,對照 三星、樂金、索尼、東芝等品牌都在面板產業有其布局,李東生要華星光電快速到位,也就不難理解。

為了達到李東生的目標,高階人才的挖角是一個手段,不只華星光電中階主管多是台灣人,就連TCL多媒體的技術長,也由前華映研發副總陳光郎出任。此外,如 何學三星結合國家、政策資源助力,也是TCL快速成長的方法,「華星光電大舉挖走台灣面板業人才是事實,但是有了人才只是基本盤,一家面板廠要做得好,價 格競爭、策略也都缺一不可。」業內人士說。

一名分析師便指出,華星光電的成功,某種程度也被視為是「三星模式」的復刻版,因為TCL挾著品牌的龐大出海口,將自家面板廠華星光電扶植成功後,便回頭 以國家力量來向其他競爭者施壓,其中衝擊層面最大的,就是前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都曾重炮抨擊過的面板關稅問題。

「雖然華星光電已經是兩岸產能最大的八.五代面板廠,但是TCL出海口太大,還是需要外購面板,所以TCL一直都主張要提高進口面板關稅,致使台韓面板廠成本增加,進而提升華星光電競爭力。」業內人士說。

拷貝三星模式、成串挖角台灣人才,華星光電為了快速長大無所不用其極,這次爆發的友達前主管洩密案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兩岸面板廠競爭將大於合作。儘管華星光電還在虧損階段,卻已成為TCL在電視市場過關斬將的重要武器,與台灣面板雙虎的正面衝突,才正要展開。

TCL砸重金,大挖台灣面板人才代表人物 原任職務 新任職務

陳立宜 奇美電電視面板

事業總處長 華星光電

副總裁

陳光郎 華映研發副總 TCL多媒體

技術長

連水池 友達顯示器

開發中心協理 TCL集團工業

研究院副院長

王宜凡 友達OLED技術處經理 華星光電AMOLED開發部部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7

「賤價」入股璨圓 中國最大磊晶廠的盤算 三安光電敲響 台廠人才、專利外流警鐘

2012-11-26  TWM
 
 

 

中國第一大LED龍頭三安來了!十一月初三安入股台灣第二大LED磊晶廠璨圓,引起市場廣泛討論。

究竟三安圖的只是商業合作、還是另有打算?面對中資挖角人才偷學技術,台廠又該如何因應?

撰文‧楊卓翰、林宏文

場子內,氣氛歡騰。兩位科技業的董事長,一位是台灣璨圓的簡奉任,一位是中國的三安光電的林秀成,拿著股份認購協議書,在台上滿面笑容地握手拍照。場子外,卻驚聲四起。

十一月十二日,台灣發光二極體︵LED︶廠璨圓通過發行私募,引進中國LED巨頭三安光電,以不超過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取得一九.九%的股權,成為璨圓最大法人股東。表面上,璨圓可以藉由三安進入中國照明市場,而三安可以藉由璨圓拿到三星、LG等日韓背光需求;但是,這樁交易卻暗藏玄機。

雖然金額不大,但這是台灣開放第三波中資來台的首次參股;更讓人關心的是,三安入股價格才十九.六元,低於淨值二成以上。從業界到媒體,大家都驚訝,台灣的LED產業真的是「慘業」,只值這個價錢?

官方扶植 三安近年擴產積極三安光電乃是中國官方扶植的LED巨人,近年擴產積極,今年大陸LED設備支出高達七.一九億美元,足足是台灣的兩倍;其中,三安所占支出就超過一半。不過,台灣最大的LED路燈廠商賀喜總經理林振鋒表示:「雖然三安的產量擴張速度驚人,但是業界都知道,他們的品質沒有台灣好。」LED一直都被視作「工藝型製造業」,光有機台不夠,還得靠工程師用經驗調整機台,才能提升良率品質。「台灣的技術雖然領先大陸,但是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太久。」林振鋒憂心。

事實上,三安為了追趕晶電,過去曾大舉挖角晶電的主管與工程師,好讓生產技術得以快速追上晶電。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二百位LED員工被挖角到大陸,其中三安從晶電挖角就超過一百位。

一名上游業界高層就說:「三安營收六成都是磊晶片,與璨圓極度重疊;入股璨圓又沒有控制權,能討到什麼好處?說可以藉台灣增加國際市場銷售,這是應付外界的說法。」他指出:「不少中資的目的,就是要台灣的技術與人才;以前是偷偷挖,現在是當你的大股東,公開派董事進來,正大光明的搶。」璨圓雖強調不會給三安技術專利授權,而法令也規定大陸入股企業不可指派經理人;但三安的狀況在業界聞名,台灣廠商大門敞開,不免令人擔憂。

「大陸科技產業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除了雄厚的資金外,重點還是人才開始趕上。」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郭斯彥擔憂,「三安現象」有可能從LED產業擴散到台灣其他科技業,「像IC設計這些靠大腦的,不是靠資本,人才是最關鍵的資產,若人才沒了,業績就沒了。」人才、專利 台資要築起金鐘罩人才的出走,也潛藏著專利流失的危機。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評論說:「三安參股,有機會取得中國市場,這是好機會;關鍵是璨圓如何築起人才和專利『金鐘罩』,不讓對手挖走。」每次談到對岸挖角,晶電董事長李秉傑都很痛心,台灣企業要到大陸去主張專利被侵權,中國的法院根本也不理;因此,晶電在擴充大陸市場版圖時,均採取去大陸設立合資廠的模式,而不以邀請大陸企業參股的方式,以確保技術及營運自主性。

台廠在國際專利訴訟上雖然總是吃虧,但購併老將盧明光提醒台灣企業,「專利授權一定要徹底,生產和研發裡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璨圓因為之前才和日本三井做了專利布局,這方面他們的觀念絕對不馬虎。」盧明光提醒,「除了LED,因歐美對中國太陽能『雙反』 (反傾銷、反補貼),未來大陸很有可能會在台灣設廠,增加台灣投資。」因此,中國資金來台投資太陽能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多。面對中資來台投資科技業的趨勢,眾達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指出:「現在全球經濟都不好,情況相對好的中國來台投資,也是理所當然;如果連大陸企業都不來,那反而大家要叫慘!」他呼籲大家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三安案。

隨著經濟部檢討第四階段中資來台鬆綁,未來面板、半導體等七大關鍵性產業,可能會取消「不具控制能力」限制,也就是拿掉中資持股須低於五○%的規定,只用專案審查方式把關。可以預見,台商在結合中資、搶進大陸市場的同時,如何保持人才及專利的獨立性,將成為台灣企業必修的重要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9

萬元路燈:200億市值三安光電真相

http://xueqiu.com/1126946812/23446786
   它不生產,僅外購路燈,地方政府再以最高1.24萬元/盞向它買,比市價貴3倍;它是中國最大的LED芯片製造商,但下游的主流客戶並不怎麼買它的貨,大主顧呢?是被隱藏了身份的關聯方!它的工廠造價遠高於同行;借殼上市以來超半數利潤、近四成淨資產來自政府餽贈……

本刊研究員 李志新
本刊記者 路金榮 張劍鋒/文

     這是一家近5倍市值於勤上光電(002638.SZ)A股市值最大的LED公司。

     與被質疑涉嫌欺詐上市的勤上光電不同,三安光電(600703.SH)位居LED行業的上游芯片環節;與勤上光電相同,三安光電亦存在內部員工在外成立公司,繼而成為公司大客戶,但卻未予披露等情況。

     三安光電是一家主要從事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化合物太陽能電池、高倍聚光光伏產品等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公司,總部坐落於廈門,產業化基地分佈在廈門、天津、蕪湖、淮南、泉州等多個地區。

     三安光電的故事始於2008年7月借殼*ST天頤成功,從此,它從偏安閩南一隅開始了令人瞠目的業務擴張和股市神話。從2008年到2012年,三安光電淨利潤暴增15倍,股價最高漲至2010年8月的129.34元(復權價),達18.3倍。

     伴隨股價暴漲,自2009年開始,三安光電連續兩次非公開發行共融資38億元。2011年4月,三安光電試圖公開增發募資不超過80億元,後削減至不超過63億元,但因市場環境發生變化而終止。

     搭乘連續融資的東風,借殼上市之初淨資產不足5億元、總資產不足9億元的三安光電,截至2012年末,已成為淨資產達60億元、總資產超百億元的滬深300和上證180成份股公司,最多時有近90只基金重倉。

     然而,《證券市場週刊》調查發現,三安光電借殼上市以來,不僅超半數利潤來自政府補貼,其LED路燈(下稱「路燈」)、LED芯片(下稱「芯片」)、黃金廢材料回收三大主營業務問題重重,關聯大客戶被非關聯化處理,天津和蕪湖項目還涉嫌虛增投資。為方便讀者理解,我們配發了PDF文檔(鏈接地址:http://www.capitalweek.com.cn/2013-03-28/1508881417.html)。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如果謹慎的投資者觀察這家公司的歷年利潤——切去非經常的「政府補貼」,再切去實質為政府補貼的「路燈貿易」的「利潤」,再切去由關聯方支撐的「芯片業務」,最後切去不可靠的「黃金廢材料回收業務」,就會發現,香腸已經切到手了。

     然而,這正是支撐這只200億元市值、每天有活躍成交量的大牛股的冰冷的基本面。

上:萬元路燈真相

     三安光電三大主營業務中,路燈最近幾年在公司的主營利潤構成中佔比越來越大(圖2)。2011年,三安光電近半數的主營利潤來自路燈(圖3)。

     2010年以來,三安光電從蕪湖、淮南、泉州和安溪等地政府手中,獲得總計高達26.5億元的路燈訂單(表1)。

查看原图
     雖然在公告中三安光電稱,大功率路燈為「公司設計並生產」的,但《證券市場週刊》調查發現,公司的路燈幾乎都來自外購。

     而且,三安光電提供給各地政府的LED路燈價格遠高於市價,尤其是泉州、安溪,更是超出市價的3倍。

此外,三安光電與各地政府簽訂的路燈合同,不僅存在執行難的問題,還涉嫌違反政府採購相關法律。

LED路燈掮客

     2011年11月末,行業權威研究機構——高工LED產業研究所(GLII)(下稱「高工LED」)發佈「2011中國LED路燈企業競爭力排名」,對LED路燈市場進行了詳細調查,涉及國內186家LED路燈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超過50個城市LED路燈的安裝情況。

     這份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江蘇史福特、達進東方照明(00515.HK)、勤上光電。廈門信達(000701.SZ)旗下的廈門市信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信達光電」)排名第五。信達光電2011年營業收入2.6億元。可是,當年路燈收入5.8億元的三安光電卻不在榜單之列。這是高工LED的紕漏,還是三安光電路燈收入另有隱情?

     廈門信達2012年度第一期短債募集說明書提到:其子公司信達光電在執行由三安委託加工的訂單,主要是蕪湖6億元市政LED路燈。截至2012年3月,信達光電已經執行了4.37億元的訂單金額。

     據三安光電年報,蕪湖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下稱「蕪湖住建委」)2010年和2011年兩年共採購3.71億元路燈,三安光電2010年和2011年供應蕪湖的路燈可能全部來自信達光電。

     2011年,三安光電的全資子公司安徽三安光電、天津三安光電和廈門三安光電佔據信達光電前五大客戶中的三席,貢獻其92%的營收。在廈門信達的2012年半年報中,也披露公司正在執行蕪湖、淮南、泉州等地的路燈訂單。這些城市與三安光電獲得路燈訂單的地方吻合。

     2012年12月,《證券市場週刊》在福建安溪縣調查時發現,安溪城區道路包括居民小區幾乎全部更換LED路燈完畢,但多處路燈的銘牌顯示的製造單位為信達光電。

     據瞭解,安溪縣LED路燈採購、安裝與運營都由安信合同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安信合同能源」)具體運作。其相關負責人向本刊透露,安溪全部的LED路燈來自信達光電。而三安光電應用科一位員工向記者坦言,公司未來會以自己名義生產應用產品。

     多個證據表明:三安光電的LED路燈來自外購,並不是其宣稱的自行「設計並生產」,三安光電在LED路燈業務中只起到從政府拿合同的「掮客」角色,貢獻三安光電2011年近半數主營利潤的路燈業務實際上是路燈貿易。

1.24萬元一盞燈

     外購來的路燈,賣得有多貴?

     三安光電在蕪湖和淮南兩地政府採購合同公告中,對路燈採購單價未提及;在泉州和安溪的路燈採購合同公告中,公司稱採購價為每瓦62元。

     蕪湖住建委一位官員向《證券市場週刊》透露,採購三安光電路燈的價格是每瓦46元。以此推算,按照合同採購型號,合每盞路燈(90-200瓦)4140-9200元。泉州和安溪按每瓦62元算,兩地LED路燈(60-200瓦)約為3720-12400元/盞。

     據本刊記者在上述四地的調查,各地合同中所謂「路燈」,並不包括路燈桿、線纜和施工安裝等,採購價高達萬元的LED路燈僅包括一個路燈燈頭——而且,不是帶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的太陽能路燈,只是普通的市電路燈。

     在蕪湖政府採購指定信息發佈媒體蕪湖市招標採購交易中心網(http://www.whzbb.com.cn/)上,本刊記者發現,許多道路的路燈燈桿、線纜、安裝與調試是單獨招標,招標公告註明LED路燈燈頭由招標方提供。

萬元路燈,有多暴利?

     三安光電應用部一位負責人對《證券市場週刊》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國內估計沒有人做得像我們這麼高的價格……」

     由信達光電提供的一份2012年的LED路燈報價表顯示,各型路燈報價合每瓦16-19元。信達光電人士表示,「價格還可以再商量。」

     高工LED告訴本刊,當前LED路燈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混亂,但總體價格不斷下降。據其提供的數據顯示,純LED路燈(即燈頭),2010年為30元/瓦左右,2011年為23元/瓦左右,2012年則降至15-16元/瓦。

     2012年,半導體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推廣項目招投標,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受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委託招標採購大功率LED路燈,包括外資大廠飛利浦等在內的共110家企業參與招標,LED路燈中標均價低於15元/瓦,其中最低報價只有8元/瓦。

     對比之下,萬元路燈的單價大大高於市場均價。如果2011年按23元/瓦的單價來算,蕪湖46元/瓦的訂單執行價格超出市場均價1倍,泉州和安溪的62元/瓦訂單價格超出市場均價1.5倍;到2012年,按15元/瓦的市場均價來算,三安光電在泉州和安溪路燈訂單價格超出市場均價3倍還多,即使按信達光電最高19元/瓦的報價來算,兩地政府採購的路燈也超報價226%。

     在2012年半年報和年報中,三安光電沒披露之前一直分列披露的LED路燈主營收入和毛利率。三安光電內部人士對《證券市場週刊》稱,路燈毛利率太高,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隱去。

部分路燈訂單或成空頭支票

     考察三安光電路燈訂單的執行情況,《證券市場週刊》發現,在這些與地方政府簽訂的大額路燈採購合同中,除淮南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下稱「淮南城建委」)路燈訂單執行情況較好外,其他訂單可能存在合同執行難的問題(表2)。

查看原图
     三安光電的26.5億元路燈訂單中,部分訂單可能是空頭支票。

    截至2011年,蕪湖住建委兩年共採購LED路燈3.7億元,這意味著,如果要履行3年共6億元採購合同(表1),在2012年至少要完成2.3億元的路燈採購。但2012年年報披露,蕪湖住建委並未進入三安光電的前五大客戶,而第五大客戶貢獻的營業收入為1.54億元。

     本刊記者從蕪湖路燈採購相關知情人士處獲悉,2012年採購的三安光電路燈較少,大部分是德豪潤達(002005.SZ)和問天量子的路燈。三安光電公開資料也顯示,2012年上半年,蕪湖住建委僅採購了不到3800萬元的路燈。

      在三安光電與泉州和安溪簽訂的LED路燈採購合同中,同樣有類似每年採購額的規定。泉州和安溪的路燈採購合同執行期都為四年,2011-2014年,兩地每年應分別採購1.63億元和2.37億元。

     合同顯示,安溪四年需要採購總額9.5億元的路燈訂單。截至2012年末,安溪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安溪國投」)採購總額為4.35億元。

     安溪新聞網一則報導稱,安溪縣城區共有路燈和景觀燈近2萬盞。前述安信合同能源負責人也向本刊記者透露,截至2012年底,安溪縣已經完成城區全部2.4萬盞路燈及景觀燈的更換與安裝。

     如果安溪新聞網報導屬實,安溪國投已經執行4.35億元的合同,即使按每盞1.24萬元的最高價來算,也採購了3.5萬盞路燈,遠遠超過安溪路燈與景觀燈的實際安裝需求。而安溪仍有5.15億元訂單需執行,未來兩年將面臨如何執行的問題。

     泉州的訂單的問題似乎更大。

    合同顯示,自2011年開始的4年,泉州每年向三安光電採購LED路燈1.63億元,而三安光電的報表顯示,2011年泉州未從三安光電採購任何路燈;2012年,泉州也未進入三安光電前五大客戶。《證券市場週刊》2012年12月在當地瞭解到,泉州市當時只有一個區在換裝LED路燈。泉州市的路燈訂單更像是一張空頭支票。

關聯方「救駕」路燈業務

      2012年,三安光電的路燈業務出現了一個新客戶——安信合同能源,而本刊記者在安溪當地調查得知,安信合同能源是三安光電的關聯方。

     據其官網(http://www.anxinled.com)介紹,公司是一家基於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運作的、以節能服務為直接目的的專業化公司,是由廈門信達、安溪縣對外貿易公司等多家企業在泉州(湖頭)光電產業園合資創辦的。

     而安溪新聞網一則題為「力爭成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示範縣」的新聞中提到:安信合同能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由安溪縣對外貿易公司(安溪縣政府國有獨資企業)出資4000萬元、廈門信達出資4000萬元和三安光電出資2000萬元。三安光電在其中持股20%。

     安信合同能源內部人士在與本刊記者交談中透露,該公司股東持股比例是廈門信達佔40%,政府(安溪縣對外貿易公司)佔40%,三安光電佔20%。證實了上述新聞報導。

     三安光電2012年年報披露,安信合同能源為公司的第二大客戶,貢獻了3.27億元的營業收入,佔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的9.74%。但在年報的重大關聯交易披露中,並無安信合同能源的名字。

路燈政府採購不公開,涉嫌違法

     在當地政府採購指定信息發佈網站上,關於三安光電蕪湖等四地總額26.5億元的政府採購,記者未查閱到LED路燈訂單的相關招投標信息。

      如,蕪湖市招標採購交易中心網(http://www.whzbb.com.cn/ )從2007年到2013年最新共33頁「路燈」信息,無任何有關三安光電2010年簽訂的6億元路燈的招投標信息。

      蕪湖市招標採購中心一位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只要公開招投標,都會在招投標網上公佈,不存在招標完後撤下公告的情況。

     相關法律人士稱,路燈屬於公共設施,路燈採購不屬於國家秘密,也應該沒有不便公開的商業秘密,且三安光電的訂單金額巨大,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必須公開招投標。而且,他斷然否定可以「因政府招商引資優惠不用公開招投標」。

     對此,蕪湖市住建委市政公用事業科負責人在與本刊記者交談中閃爍其詞,最後乾脆說不知道,並拒絕進一步解釋。知情人透露,該科負責蕪湖市路燈項目。

     蕪湖市另一位政府官員透露:「三安光電是招商引資項目,不需要公告。市領導出面搞一個會議紀要之類的東西,定下來後和相關職能部門簽合同。這些合同保密,連我們都沒看到過。」

     在安徽淮南和福建泉州的政府採購網站上,《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同樣未看到三安光電相關巨額訂單的招投標程序。

中:隱藏的關聯方

      路燈業務問題重重,三安光電的芯片業務又如何?三安光電2011年來自芯片銷售的收入為10.2億元,在2012年年報中該分項數據並未披露。

     2012年12月,《證券市場週刊》採訪了國內近20家LED封裝和應用主流企業,調查三安光電的芯片在下游的使用情況,結果令人吃驚。三安光電作為LED芯片龍頭企業,採訪中多數封裝企業表示,很少採購其生產的芯片(表3)。

查看原图

      主流封裝企業採購三安光電芯片並不多,那麼三安光電LED芯片賣給了誰?

     《證券市場週刊》調查發現,近年來三安光電芯片業務的前三大客戶實為關聯企業,而公司公告中卻稱,「與公司關係」為「非關聯方」。

     三安光電前五大客戶中,除了獲得地方政府路燈採購的蕪湖住建委、淮南城建委和剛剛獲得的泉州和安溪國投外,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三家公司——深圳市安普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安普光光電」)、深圳市天電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電光電」)和信達光電(表4)。

查看原图
     《證券市場週刊》調查發現,上述三家公司部分股東居住在廈門,他們大多是三安光電董事長林秀成的安溪老鄉,並與三安光電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信達光電實為三安集團合資公司

      自2009年開始,信達光電長期位列三安光電芯片業務的第一大客戶。

     信達光電於2007年10月在廈門註冊成立,由廈門信達和廈門朗星光電有限公司(下稱「朗星光電」)合資設立,朗星光電的股東為陳云南、李尚武(圖6)。

查看原图
     據本刊取得的資料顯示,2007年信達光電董事會成員為周崑山、林志強、陳淑照、杜少華、廖明月;周崑山為公司董事長,林志強為公司經理。林志強正是三安光電實際控制人林秀成的兒子,現為三安光電的總經理。

     信達光電2008年1月的一次股東會議資料顯示: 廈門信達與朗星光電全體股東均到會,免去林志強、廖明月、陳淑照董事職務,補選劉宏、孫會忠和范丹為董事,劉宏為總經理。從此,朗星光電兩名股東陳云南與李尚武未再出現。而自2008年1月已不再擔任總經理的林志強,在2008年12月財務報表單位負責人一欄卻出現了署名「林志強」的簽字。

      據媒體報導,朗星光電為三安光電大股東福建三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安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原為三安電子應用事業部,因業務發展後獨立註冊。

     《證券市場週刊》實地調查發現,朗星光電與三安光電僅隔一條馬路,在朗星光電所在的院內還有安美光電、三安集團部分辦公區。據該院內三安集團的一位員工透露,朗星光電就是三安集團的;另一位曾在三安光電及朗星光電都工作過的離職人員也稱,三安集團實際擁有朗星光電。

     而據本刊記者獲得的三安集團2012年最新員工花名冊顯示,李尚武為三安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人員。

安普光光電股東之一系三安集團財務人員

     安普光光電為三安光電芯片業務的另一大客戶。

     2009年4月,安普光光電在深圳註冊成立,一直到2011年底,註冊資本始終為1250萬元。就是這樣一家LED封裝領域的袖珍企業,成立當年便與三安光電發生了至少520萬元的業務往來,並且在隨後的兩年裡穩居三安光電芯片業務客戶前兩名。2011年,安普光光電從三安光電採購了高達8073萬元的LED芯片。

     資料顯示,安普光光電股東曾發生多次變更。2011年,公司創始股東李來全、張錦燕、林泉相繼退出,新進兩名股東自然人為黃皖明與吳香輝(表5)。

查看原图

     其中,退出前為安普光光電第一大股東的李來全為安溪人,身份證上顯示的住址為安溪縣鳳城鎮大同路1號,而這是安溪縣政府所在地。

    《證券市場週刊》由廈門市公安局信息中心獲得資料顯示,李來全於2010年8月份來廈門,目前仍為流動人口,戶口並未遷入廈門。在廈門也並沒有一處房產記入其名下。《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多次造訪李來全登記的住址,均未尋到其本人。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現年49歲的李來全為廈門市安溪經濟促進會第二屆、第三屆理事。據廈門市安溪經濟促進會工作人員介紹,李來全就職於三安集團。這在三安集團員工花名冊已得到證實,花名冊顯示:李來全為三安集團財務部人員。

     與此同時,從安普光光電退出另一股東林泉則為三安集團工程部GaN芯片工程師。

     2012年中報,安普光光電不再出現在三安光電大客戶名單中。2012年年報中,安普光光電為三安光電第三大應收賬款方,應收賬款金額為3951.70萬元,關係為「非關聯方」。

天電光電股東與林志強是「發小」

      你方唱罷我登場,安普光光電從三安光電前五大客戶名錄中消失,天電光電出場。2012年上半年,天電光電成為三安光電LED芯片業務的第二大客戶。

      天電光電於2007年由萬喜紅、羅龍和雷玉厚三人在深圳設立,隨後吳中主與劉耀德兩名自然人加入(表6)。2011年,註冊資本僅900萬元的天電光電至少向三安光電採購了1393萬元的LED芯片。2012年中報,這一數字上升至3824萬元。

查看原图
     劉耀德、吳中主與林志強均為安溪人且年齡相仿。

     據劉耀德本人透露,他與林志強為小學、初中同學,曾為同桌。更巧的是,劉耀德不僅為天電光電的股東,同時目前還是信達光電的高管。劉耀德為林志強的同學,為何不去三安工作?據他說,外面有幾個公司用他的名字投資,不能去三安光電工作。

     而吳中主的哥哥向本刊記者透露,吳中主及妻子周錦芳都就職於三安光電,系三安光電員工。

     本刊記者獲得的三安集團員工花名冊中和由廈門市公安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周錦芳為三安光電市場管理部訂單助理;吳中主就職單位為福建三安集團,從業狀況為職員。

斷流的黃金廢料利潤源

      廢料銷售是三安光電第三項主營業務,也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圖3)。

查看原图
      三安光電材料、廢料銷售業務毛利率高達90%以上,且近年營收增長迅猛,財報顯示,從2008年的594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2.3億元。2012年,該項業務貢獻公司高達26.4%的主營業務毛利。

     2013年1月,其廢料銷售業務的主要合作方昆明銀鵬工貿有限公司,因廢水污染問題被昆明市西山區環保部門關停(圖7)。

查看原图
     據瞭解,這些廢料主要為黃金等貴重金屬。國內另一大LED芯片生產企業浪潮華光鄭鐵民總經理告訴本刊記者,黃金廢料主要產生於LED芯片的「蒸鍍」環節,企業通常採用「蒸鍍」工藝將黃金「粘到」芯片上,但在蒸發體中,黃金會四處亂飛,沒有落在芯片上的黃金便成為廢料落在爐底。

     鄭鐵民補充說,這一部分黃金廢料佔到整個生產流水線的絕大部分,「爐底每10天左右就需要清理一次,回收的黃金一般外包給專門的回收企業。」據其經驗,每生產1600KK芯片就需要消耗黃金10公斤左右,又因生產工藝和規格的不同,黃金消耗量相差可能達到1倍左右,大概為5-10公斤。而每消耗10公斤黃金,通過提純後便有8公斤左右可以回收循環利用。

     這也就意味著,三安光電將可供回收利用的黃金銷售出去,然後再重新購買黃金。而這種做法在業內並不多見。

      另一家LED行業上市公司乾照光電(300102.SZ)證券部人士此前透露,公司的黃金廢料大部分都回收再利用了,不過沒有具體的統計有多少。2011年,乾照光電3.77億元的營業收入中,99%左右為芯片和外延片收入。

      這部分業務,在昆明銀鵬工貿被關停之後,尚不知三安光電如何應對。

下:涉嫌虛增投資

     在規模相當,設備、廠房設施基本無差別的情況下,三安光電天津項目比乾照光電揚州項目(下稱「乾照揚州」)多花了4億元,涉嫌虛增資產。

     與天津三安一樣,乾照揚州的LED 外延片及芯片項目主要生產紅、黃光芯片,為乾照光電的主要募投項目之一,該項目建造規模比天津三安項目稍大。

     財報顯示,乾照揚州項目從2010年便開始興建,截至2011年年末,該工程的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全部竣工,除配套流動資金外的固定資產和土地投入約為5.5億元。

     截至2012年年末,天津三安19台MOCVD及其配套設備、土地廠房等總投入達到9.65億元。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天津三安與乾照揚州的MOCVD設備都購於全球兩大MOCVD設備寡頭,單台價值均超過1000萬元,在生產設備及工藝基本一樣的情況下,天津三安竟多花了約4億元。

     同樣,投資總額達66億元的蕪湖的光電產業化(一期)項目也存在涉嫌虛增投資的情況。

    如果簡單的按每台MOCVD對應外延片、芯片生產線固定資產單位投資額的話,乾照揚州MOCVD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只有2619萬元,而三安光電天津和蕪湖項目分別達到4741萬元、4948萬元,分別高出乾照揚州項目81%和89%(表8)。

查看原图
      理論上,規模越大,各項投資配比越經濟,每台MOCVD設備的對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額也會越少。然而,同樣是外延片配套芯片生產線,規模更大的蕪湖三安、天津三安卻比乾照揚州的單位投入更高。

超半數利潤來自政府「餽贈」

     三安光電年年翻番增長的業績,無疑是資本市場追捧的重要原因。

     但本刊統計,三安光電有超過一半的利潤來自營業外收入,而營業外收入的主體是各類政府補貼。

     自2008年借殼上市以來,三安光電獲得各類名義的政府補貼總計高達29億元,主要源於兩類:設備購買和科技三項(表9)。

查看原图
     借殼至今,三安光電共計為股東貢獻稅前利潤31.3億元,而其中來源於政府補貼的營業外收入也高達16.6億元,超半數利潤來自政府補貼。

     不僅利潤,三安光電資產的滾雪球式增長,政府「餽贈」也幫忙不少。2012年年末,三安光電包括少數股東權益在內的實際淨資產有78.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62.9億元,加以「其他非流動負債」 列賬,尚未確認收入的各類政府補貼15.3億元),而三安光電獲得各類名義的政府補貼總計高達29億元,近四成的淨資產是來自政府「餽贈」。

    三安光電為何能獲得如此大量的補貼優惠呢?

   《證券市場週刊》瞭解到,一方面,因為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長訴求。

    三安光電在當地投巨資建廠,不僅能帶動當地的就業,也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集群發展。

      另一方面,三安光電趕上了政府扶持LED產業發展的「好日子」。

      2009年,國家發改委出台《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意見》。同時,節能環保產業被定為「十二五」規劃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在政策號召下,地方政府對LED行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隨著各地投資LED熱情逐漸退卻,蕪湖、揚州等各地方政府對LED關鍵設備MOCVD購置補貼政策相繼到期結束,企業投資、政府買單的好日子到頭了。

     2012年,三安光電全年來自設備購買的政府補貼僅有5100萬元,科技三項等其他補貼也大幅下降。

     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以及資本市場嚴峻的環境,也讓三安光電的第三次融資未能如願,三安光電「補貼—擴張—再融資」的發展模式面臨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19

華星光電的幾點星光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695291
之前都偏於行業,對企業個體涉及甚少。這一篇稍稍聊一下。

一、增發的效率

為了華星光電項目,TCL通過增發募集資金。在2010年8月,增發13億股,股本從29億增加到42億,募得45億人民幣。其中,李東生本人用2.5億元參與增發,資金來源據報導主要來自質押原有股份獲得的貸款。

該信息至少有那麼點點的難能可貴。

比如:即便現在,面板業也不被人認可或理解,那麼三年前的面板業顯然更加高危。李東生用自己的真金白銀投入增發,不值得那些質疑者反思麼?依我看,李東生可能過去二十年,並沒有做出大的成就,也犯過很多戰略錯誤,但是僅憑參與增發這一行為,也可表明這傢伙總也有那麼點梟雄的血性。

比如:增發募集45億,即完成了投資245億的項目,效率也算極高。京東方為了北京八代線,增發30億股,募得90億還不夠,到了今天,還要為政府代持的股份再次增發42億股。相當於京東方為該項目總募資175億人民幣,擴股翻番。

據研報和分析看,華星光電甚至不打算為第二條線增發融資。TCL集團在上華星光電前,淨資產也就50億人民幣出頭,市值就百億,都明顯落後與京東方。TCL集團能在增發方面做到這樣,難能可貴。

二、投資的效率

京東方的北京八代線,僅有月投片量9萬。然而,華星光電在去年三季度八月份的爬坡期就超過了這個數值,去年12月甚至突破了12萬片。我在所有的信息檢索中,都看到當年的計劃是低於這個數值的。有些早期報導說是規劃產能9萬片,又有些導報的規劃產能是10.8萬片。但是到了現在,我看到了研報,看到華星光電的終極產能,可能是13~14萬片,年底就可以達到。這相當於「悄悄」的提升了1.4倍。

華星光電由此今年可以帶來150億強的營收。而查看京東方,可以看到,他雖然現在有四條線,但加起來也沒有華星的二倍。以去年年報數據看,京東方的北京5代線營收是44億,成都線是27億,合肥6代線是78億,加起來才和華星光電接近。其中六代線項目是京東方增發50億股,募得120億資金落實的。北京八代線今年營收估計頂多120億。

細看還是很不一樣的。

三、盈利的效率

華星光電去年四季度盈利3億,一季度盈利4億,二季度盈利5億,環比增長明顯。根據預測,不考慮貸款豁免的影響,今年四季度單季可以盈利達到6.8億元。

面板線的盈利有二方面因素,一是產能和良率,二是產品結構。後者稍微解釋一下。

面板價格上半年有張參考圖:
查看原圖
可以看到,大尺寸的附加值會高一些。同一塊玻璃基板,如果切成18 塊32 寸opencell,按均價100 美金計算,收入為1800 美金;而如果切成6塊55 寸opencell,按保守均價330 美金計算,則收入為1980 美金,收入可提高10%,而成本(包括固定資產折舊、玻璃基板投入、經營費用)幾乎沒有增加,因此增加的收入中絕大部分可以直接進入淨利潤。

到現在,華星光電的32吋佔比已經不到65%,和去年四季度佔比90%多相比,大尺寸化戰略落實得很快。同時,還加大了4K屏幕的投放力度。在全球市場,華星光電和友達是僅有的提供4K55吋屏幕的二家廠商。4K屏幕目前售價比普通屏幕貴30%。這二點使得在面板價格不斷下滑的背景下,仍然實現環比明顯增長。(當然,二季度投片量比一季度高10%強,是主因之一。)

對比其他企業的盈利能力,華星光電是很突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045

光伏抄底者獨家拆解:順風光電接盤無錫尚德內幕 Cellontong

http://xueqiu.com/3097637828/25749741
光伏行業的寒冬裡,尚德破產重整,賽維債務纏身,更多企業掙紮在虧損的邊緣。

正值行業哀鴻遍野之際,一位資本大鱷橫空出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光伏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控順風,入賽維,聯海潤,救尚德,一個龐大的光伏帝國已然成型。儘管他以往的履歷,與光伏毫不沾邊。

他就是鄭建明,繼施尚榮、彭小峰等人後,光伏業新的帶頭大哥。

鄭建明突然出現


「我一直認為,尚德爆出的問題,跟行業中很多的企業比,真的不算什麼。它的技術不能說領先,但是肯定不落後。它當時在各個環節都有非常不錯的人才,而且它的渠道是整個行業公認最好的,僅從客戶分佈就可以看出來,同樣規模的,尚德的客戶量可能比其他的光伏公司多一倍甚至幾倍。」深圳市大族光伏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王俊朝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很多時候,進入新興市場尚德都是最早的。為什麼尚德的產品到歐洲能比其他企業多賣幾個點的價格?就是它的品牌,大家都認可。」

但是,由於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無錫尚德(NYSE:STP)還是走到了破產的邊緣。2013年3月20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對無錫尚德實施破產重整。

重整期間,引入戰略投資者接盤成為迫在眉睫的事。而包括國資背景的無錫國聯,以及光伏行業龍頭協鑫集團、天合光能、英利新能源等,都傳出接盤的意向。

然而,10月8日晚被暫定為戰略投資候選人的,卻並不是這幾家公司,而是一家此前並不知名的小公司: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為順風光電(01165.HK)的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鄭建明。為了表示誠意,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還砸下了5億元定金。

「這個已經比無錫市政府當初的期望要高。對政府來講它肯定是鼓勵的,而對尚德來講有人接盤,也是求之不得的。畢竟以施博士為首的團隊已經奮鬥了這麼多年,如果這個品牌就此消失,那也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第一代光伏人的夢想不能就此完全破滅了。」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如此評論。

鄭建明的出現顯得有些突兀。2013年6月28日,無錫尚德破產重整管理人向有意接盤的企業發出邀請函,最後共收到4份回覆,分別來自英利集團、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北京普天新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及中國西電(行情 股吧 買賣點)集團 ,其中並沒有順風光電。

外界有消息稱,鄭建明真正開始介入,是在8月份以後,當時他是直接與無錫市政府接觸的,並且表態願意承擔無錫尚德的全部債務。9月24日,原定於當天舉行的競聘會議,由於鄭建明的加入,被臨時延期。10月8日晚,重整管理人組織評議小組對參與競聘的重整方案進行評分,江蘇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暫定為戰略投資候選人。

「從發展思路來看,順風光電未來肯定是做光伏行業的下游電站那一塊,對於中游這一塊只是整合,因而可以保留尚德這個品牌,而這也是尚德股東或者當地政府願意看到的,畢竟尚德品牌的影響力還是在的。而如果是同行天合、英利等公司接盤的話,就有可能失去尚德這個品牌。另外,收購中游生產組件,以後供給順風光電下游電站的成本也會降低。」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孫潔表示。

北京麥健陸顧問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級分析師劉文平評價道:「順風的老闆眼光挺好的,他知道這個行業是低谷,戰略是對的。尚德確實有一部分資產還是不錯的,關鍵就看價格多少、怎麼買,因為它負債也比較高。」

2013年5月22日,在無錫尚德申請破產重整後的第一次全體債權人會議上,529家債權人申報了總金額達173.96億元的債權。經核實,共確認總債務107億元,其中70億來源於銀行(行情 專區),其他來自供應商。其資產則包括可供出售的P2和P3工廠產能,總計大約為1.5GW電池片和2.2 GW組件;良好的品牌效應和銷售渠道。有業內分析師預計,這部分資產的價值大約在60億元左右。

顯然,在無錫尚德面前,順風光電太過弱小:201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僅4億元,虧損卻高達6.72億元。因此,市場上認為鄭建明藉機炒作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而在江蘇海潤光伏(行情 股吧 買賣點)首席執行官楊懷進看來,現在恰恰是鄭建明最有資格來談無錫尚德整合的事情。「現在很多光伏企業,包括一些大的光伏企業,實際上資金狀況並不好。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家沒掙錢、資金狀況不好,卻來整合無錫尚德,我覺得是比較勉強的。反過來,順風光電是一個輕資產的公司,融資能力很強,他老闆的背景又比較硬,他在這種形勢下來抄底尚德,我覺得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能抄底,其他人更不能抄底。」

他認為,擔心順風光電沒有能力收購無錫尚德的人,都是無知的,「他們不瞭解鄭建明,也不瞭解他的背景和實力」。

隱形大鱷出自國研中心

據理財週報記者瞭解,鄭建明此人頗為神秘,極少與媒體打交道。10月17日下午,記者聯繫到鄭建明旗下明申集團內部人士戴汶,提出採訪鄭建明的要求。她表示:「這個蠻難的,他很少在上海,也不大和媒體打交道。」

關於鄭建明和他旗下公司的公開資料,也是少之又少。理財週報記者獲得了一份於2010年5月出具的信貸評估報告,或許對鄭建明的認識有所幫助。

報告顯示,鄭建明(又名鄭見明)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海南特區時報》副社長等職務。他以地產起家,在上海、海南等地有多個實業佈局,旗下主要有上海明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錢江實業有限公司等,前者主業是房地產(行情 專區)開發,後者目前從事物業經營。

理財週報記者注意到,鄭建明在房地產開發上採取的重要方式就是抄底,之後此法亦運用於其他行業,且屢試不爽。

比如他對錢江實業的最初定位,就是主要在上海進行爛尾樓的收購開發,包括浩潤苑、錢江大廈、錢江商務廣場等項目。

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樓市價格迅速腰斬,鄭建明又毅然進軍香港,專炒寫字樓,從2002年起5年間共賺5億港元,名震全港。

2000年左右,正值海南出手整頓爛尾樓之際,鄭見明嗅到其中商機,重返海南房地產市場,在收購一些爛尾樓的同時,又在三亞、海口等地拿地3000餘畝。2004年以後,鄭建明不斷拓展二三線城市,在成功開發無錫高爾夫球場的同時,又在杭州、貴州清鎮等地擁有一定的項目儲備。

由於介入時機合適,鄭建明的拿地成本極低,比如海南三亞新佳鹿回頭項目。早在1992年,海南省政府就批准整體開發三亞鹿回頭半島,將土地出讓給三亞鹿回頭旅遊區開發總公司,作為旅遊區開發用地,但由於種種原因仍未有實質性進展。在這種情況下,鄭建明乘機以6537萬元(折算成單價僅為3萬元/畝),取得三亞新佳鹿回頭項目2178畝土地的開發權,並於2006年投資30億(後追加至60億)建設五星級酒店、五星級會所、度假公寓、度假村等旅遊休閒項目和商業服務項目,以及按國家規定建設的國際標準18洞高爾夫球場及練習場等相關配套設施。

鄭建明還介入過2010年國美電器陳曉和黃光裕的股權之爭,彼時他的地位舉足輕重。正當陳黃二人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鄭建明從原有的1億股持倉急增至3.5億股,按當日收盤價2.34元計算,市值超過8億元,持股比例超過2%,一舉超越持股1.25%的陳曉 .

「我跟他接觸過幾次,是個蠻大氣的人。」前述江蘇光伏公司老總表示,「他的實力非常雄厚。他做房地產不是小房地產,而是大房地產,比如海南三亞半島項目。另外,他在香港金融和股票市場上也是風雲人物,賺了很多錢,否則他也不會是黃光裕國美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他還有個拍賣行叫上海克莉絲汀拍賣行,後來全部弄到香港去了。大概在金融危機期間,他還是很有實力的古董收藏家。毫無疑問,他是真正的隱形大鱷。」

把光伏證券化了

「2011年、2012年是光伏行業最差的時候。」山東一位光伏行業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而鄭建明在2012年末就早早嗅到了光伏行業復甦的跡象,並展開抄底佈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鄭建明密集出手,或收購,或參股,或合作,一個龐大的光伏帝國已然成型。

鄭建明抄底光伏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順風光電。2012年11月底,鄭建明通過旗下的Faithsmart Limited斥資1.99億港元收購順風光電4.63億股,持股比例達29.65%,從而取代董事長湯國強成為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了這家企業。

資料顯示,順風光電主營光伏電池產品,年產能雖僅有100MW左右,但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位居於業內前茅。該公司曾在2009、2010年連續兩年登上福布斯的「中國最具潛力中小企業」榜單,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他當時介入的時機,從順風光電的股價表現就能看出來,基本上是在最低點進入的,成本最低。這時候是什麼狀況呢?行業外的資金都被嚇住了,不敢進來,行業內沒資金、缺資金。他選擇的這個點,現在能看出來已經是最低點。」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此言非虛。順風光電的股價,已經從收購時的0.3港元左右漲至2013年10月17日的5.58港幣,飆升超過17倍。如果根據順風光電總股本15.6億股計算,目前總市值已達87.05億港幣,按照鄭建明29.65%持股比例市值為25.81億港幣,依其1.99億港元的成本來看,不到一年的時間,鄭建明就獲得高達23.82億港幣的收益。

控股順風光電以後,鄭建明以順風光電為平台,展開一系列的抄底動作。目標先是光伏行業中游一些從事電池和組件等生產的企業。

2013年1月,順風光電以7200萬元收購順風材料(行情 專區)餘下45.45%股權至全資擁有,後者主要從事硅錠及硅晶片的製造和銷售。

此後,他通過全資擁有的福來投資(Fulai Investments Ltd.),先後3次認購賽維LDK(NYSE:LDK)增發的5400萬股,共投入7222萬美元,佔股25.15%,為公司第三大股東和第一大機構股東,位列創始人彭小峰及恆瑞新能源之後。彼時,賽維LDK正面臨現金流吃緊的危機。

另外,鄭建明還試圖通過旗下的錢江實業收購安徽合肥賽維LDK,由於價格原因最終未能成功。

5月,由於尚德電力(行情 專區)陷入財務危機,進入破產重整程序,鄭建明再次抓住機會,以9305.74萬元收購了尚德太陽能99%股權和29.7MW的太陽能組件,以擴大組件生產規模。

進入7月以後,順風光電併購的重點轉向了光伏下游電站,開始密集收購電站項目公司。

「目前光伏上游的很多技術還掌握在美國 、德國 、日本的手中,中國光伏公司多集中在中游生產,產品70%都是出口到歐盟。但是歐美對中國光伏雙反的大旗從未落下,中國光伏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的後果就是在國外對中國發動雙反時明顯被動。這也是為什麼光伏企業出現集中倒閉潮的原因。」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孫潔表示,「順風光電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下游光伏市場,在中游受阻、上游技術不達標的情況下,疏通下游顯然不失為良策。」

7月4日,順風光電以945萬元收購海潤光伏旗下的6個光伏電站項目公司,並簽訂了總額為41.9億元的499MW光伏電站建設合同,項目時間預計18個月。

7月5日,又分別與浚鑫科技及中船海為訂立協議,斥資515萬元向二者收購5家新疆子公司各90%股權,5個電站共計產能110MW.

7月12日,順風光電又以126萬元買下常州益鑫旗下的5個光伏電站項目各90%股權,其總產能為120 MW.

9月6日和11日,順風光電再度與海潤光伏簽訂了2項、共約11億元的光伏電站EPC合同。

順風光電預計,到2013年年底,集團已簽訂的總年度設計產能將超過1079 MW,集團所興建及營運的太陽能發電站的總年度設計產能將超過600兆瓦,並可於2014年初入電網。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般電站項目公司不同,鄭建明並不是自己去建設電站,而是收購電站來運營,他的最終目標是成為國際最大電站運營商之一。

「他可以像商業地產一樣,只要持有就能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變成了他是在做金融,別人是在製造、在建設,他完全把這個產品證券化了。」前述江蘇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從資金投入來看,雖然做了這麼多項目,但是他實際資金投入並不是特別大,而他撬動的體量卻很大,如果尚德的事最終得到確認,順風光電的體量一下子就從第三梯隊進入第一梯隊。」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他也曾經想過要自己去做,但是自己做真金白銀砸進去,資金量要大得多,花的時間也更長。況且現在的形勢已經跟前幾年不一樣了,前幾年是市場好,屬於賣方市場,只要有資金進來,能夠砸進去,產品是不愁賣的,但是現在再來做,從頭建的話那肯定會有一定的風險,比如你的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現在看來,影響行業的關鍵並不完全是技術,到了一定體量之後衡量一個企業能否正常、健康地運轉,最主要的是領軍的管理人才、管理團隊,而培養一個管理團隊是有一定風險的。現在他這樣做,只要資金運作得當,我認為風險要比重建小。」

新帶頭大哥的難題

「光伏行業在一波一波地發展,每一波總有一個新的帶頭大哥、新的領軍企業。」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

繼施尚榮、彭小峰等人後,鄭建明儼然已經成為光伏行業新的帶頭大哥。而這位新的帶頭大哥的背後,有一支實力強大的資本運作隊伍。

前述江蘇光伏公司老總進一步指出:「鄭建明本身就做金融出身,現在又有一個實力強大的資本運作團隊,其中有順風光電的總裁張懿,是工行的金融專家。他還把中電投江蘇的一個頭給挖過去了。還有雷霆,中國最早做光伏的,也是行業內的風雲人物。」

資料顯示,張懿自1981年開始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 ,後來轉到中國工商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上海市分行,一直做到上海分行副行長。2011年11月開始,在合生創展(00754.HK)擔任執行董事、副主席、財務總監。2013年7月加盟順風光電,接替湯國強任公司董事長,年薪200萬港元。

2013年9月3日,順風光電宣佈委任王祥富為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執行董事,年薪200萬港幣。王祥富在加盟順風光電以前,在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出任多項重要管理層職務,包括中電投融和控股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中電投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及中電投副總會計師等多項重要職務。

而雷霆,則早已是中國太陽能領域知名的企業家。1997-2007年,他先後擔任過特變電工(行情 股吧 買賣點) (600089.SH)副董事長兼線纜廠廠長、新疆特變電工公司的副總經理兼任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總經理等職務。

2008年雷霆加入尚德,領導尚德中國業務部和尚德能源工程公司。此外,他還是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太陽能光伏專委會委員以及中國太陽能學會理事。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雷霆任順風光電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但具體加盟時間不詳。

然而,鄭建明和他的高管團隊身上的擔子並不輕。雖然目前光伏行業復甦的跡像已有苗頭,但是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眾多光伏企業。

「現在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地、大規模地把落後的產能淘汰掉。相當多的企業已經一兩年沒做了,都關門了,但是這個東西還沒有處理。將來過剩的產能出路在哪裡?是淘汰掉,或者能夠部分利用,還是其他什麼方式?這個問題解決了,才是行業真正的復甦。」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總表示,「再一個就是市場因素,國內給的市場這麼大,但是實際上真正落實的並不多。去年給的安裝量並沒有完成,不是企業不願意完成,而是一些配套的政策沒有落地。」

另外,把光伏行業的復甦都寄希望於國家的財政補貼,也將面臨風險。

「現在對光伏作為清潔能源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比如美國頁岩氣這種能源,它的清潔度其實可以的,它的效率是高於光伏的,而光伏在清潔的同時又製造了新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而且,現在有很多國家逐漸傾向於使用石油(行情 專區)天然氣,因為這一部分的儲量還是很大,還是可以用上個幾十年,為什麼要去補貼那些不大有效率的光伏?每一塊硅的生產都是嚴重的污染,加上耗能。」盛富資本總裁黃立沖表示。

「國家在補貼這些企業的時候都是在掏財政的錢,這些錢如果同樣投到煤的清潔能源,提高成品油的規格,霧霾就會少一些。而光伏發電補貼再多,它佔的比例還是非常小的。所以我覺得國家會去補貼光伏企業,但是算清了成本賬之後補貼的數目還是有限的。它只是暫時地為了讓這些企業不倒掉,接上海外的需求而已。」

鄭建明和他的團隊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讓我們試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90

【黑馬大賽現場實錄】長盈通光電皮亞斌解讀企業快速增長之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324.html
講一下三年來創業過程中,我們六個體會。這裡有創業的酸甜苦辣,也希望準備創業的在座的朋友們和已經正在創業的少走一些彎路,第三個是互動。可能我的積累不夠,可能在光電這個領域,涉及到管理可以作一些互動。
第一個方面,講長盈通光電三年,我們是按照同心源發展模式,我們公司是2010年7月份成立,到現在整整三年。我們當時註冊資本金635萬,今年我們投資了1.4個億,我們建設了兩萬方的比較現代化的工業廠房,這是規模發展。當時剛成立只有九個人,剛才有一位朋友講,如果我不是專家級的,如果我創業,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好,有創業的想法。我有很多背景和過程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剛開始,我們九個人,後來我們想,原來我在政府待過。我原來學IT因為那時候畢業比較早,90年參加工作了。那時候把計算機跟計算器混合起來,現在計算機發展非常快。後來涉足北京,又回到武漢創業,2010年剛成立的時候,我們想我的資源就在光電這一塊,有一些客戶。圍繞這些客戶,我們怎麼先做起來。我們看到光纖傳感比較好,原來我做過中國第一個光纖到戶的項目,就是2004年。當時光纖到戶,05年第一個項目,每家八千塊錢,當時北京的一個項目。現在光纖到戶,基本老百姓不花錢,相對由運營商倒貼錢。所以進入了紅海市場,2010年,通信這個領域講究規模大吃掉小的,對於新的創業公司,可能風險非常大。後來我們想做光纖傳感領域,當時接觸了竣工客戶,光纖導航這一塊,我們覺得是很好的方向,我們就涉足這個領域。我們是從光纖環,特殊光纖繞一個環,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對物體相對位置和度進行感知。我們開始投資不大,進行繞環,後來發現設備經常壞。當時合肥一個企業做的,花了60多萬,服務得不到保證。後來慢慢叔祖了機電領域,又開發光纖的繞環機,後來我們也嘗試賣給客戶。後來慢慢過渡到機電領域,也有我們客戶和市場。光纖環屬於光電傳感器械,我們做研發工作,想涉足高科技的技術研究,做光源研發。這裡面有98光譜,也有光和電。這個項目,剛開始投資不大,這塊產品我們現在做得比較好。後來涉及到光器件,繞環涉及到一種膠,當時這種膠是嚴格封鎖的。當時我們買的膠批次性很難保證,後來不敢用,後來我們自己做。現在膠的產品,除了自己用,我們也賣給一些合作單位。
去年總裝備部,為了膠的研發,撥了一百萬經費,就是希望我們繼續做。第三個領域,化學材料,我們繞環賣給客戶,作為傳感器,這個環好壞不知道,後來我就說把這個環搭配到光電系統裡面。或者在光電系統裡面檢測環好不好,我們就涉足了。這個產品我們跟南京光電最近接了54套正式定單,這相當於我們第四個領域。第五個領域,要用特種光纖,我們現在用的國外的,特種光纖價格比較貴,現在經常打電話,可能打電話到北京,聲波轉電磁波,如果打到北京,一千多公里光進行轉換。這個通信光纖,現在價格降到5分錢一米,還沒有面條貴。這個特種光纖,像低雙折射率光纖都是幾十塊錢一米,還有特殊的八百塊錢到八千塊錢一米。我們後來向上游延伸,特種光纖種類很多,上千種,包括現在的微創手術的光纖,光纖表面鍍金屬層,可以探索血管瘤的位置,把瘤去掉,整個手術很簡單。這種光纖也是特種光纖,所以種類非常多。我們涉及五個產業領域,一個是光纖器件,光纖環,機電設備,也有我們產品和市場,另外化學材料,光纖系統。三年時間,為什麼能夠涉足五個領域,難度非常大。
上次開發區專門組織了一個諮詢公司專門給我們公司調研兩個月時間,最後得出了同心圓的發展概念,對高科技企業怎麼樣涉足多個產業領域,同時規避早期過早涉足多元化經營,我始終把同心圓和多元化經營分開,同心圓是舊客戶用新產品,或者把新產品用在你擴展開的信市場。這一塊相對企業早期投入比較小,而且通過同心圓發展,企業很快把規模上起來。為未來企業將來的多元化,包括事業部的機制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礎,這是講同心圓的概念。我們從2010年7月份成立,產值1200萬,11年是1500萬,數量現在有180多家客戶。所有這些產品技術,必須依託市場土壤,沒有市場,整個產品都沒有根。我們也引進了海外人才,經常在一起交流,有些產品很高端先進,如果沒有中國本土市場,很難把產值做大。就是說整個過程,我們說同心圓整個發展,2010年,當時我們剛剛持平,交稅10萬。但是11年,我們交了600多萬稅,去年我們交了800多萬。
做企業,企業家我們要承擔著一個是跟社會的責任,整個發展,包括在技術知識產權這一塊,2010年我們就是一個發明專利,現在28項專利,其中有17項發明專利。這是整個企業三年發展,是按照同心圓發展模式。這個發展過程中,在武漢熱土上,可能還是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引進了兩個351人才,馬上又要引進一個351人才,非常年輕的博士後。我講的第一步,就是說怎麼在短短幾年時間,按照同心圓發展,飛速把企業怎麼做大,而且涉足到不同領域。有些人問我,為什麼一下子涉足不同行業,有時候是被迫的。做光纖環,需要設備,從2002年,歐美對中國進行封鎖,這個設備買不到,而且美國把這個技術密集,比光纖陀螺密集還高,只有自己自主創新。同心圓發展模式。
第二部分,六個體會。第一個體會,跟他們分享做企業,首先我們要活下去。因為我們堅持市場是企業的今天,研發是企業的明天。原來我們剛成立的時候,大概九個人,那時候發工資可能就是幾萬塊錢的工資,現在一百號人,每個月工資大幾十萬。所以非常著急,在座都是企業家朋友,每天要擔心有沒有錢進來。我們有一些產品,光纖環這個領域,我們要做行業領導者。在孝感有一個機械廠,做軍品的,他是我們客戶,去年拿了1千萬定單,去年跟我們頒發最佳供應商。去年快過年的時候,他們跟我們脫了一車子的雞蛋,我們很感動,你的客戶主動跟你送他養的東西,就是說客戶很尊重你,不是把你作為皮包公司,你的技術,產品、服務得到他的認可,我們非常激動。包括他給我們最佳供應商,我們公司放在大會議室了,對我們是最高的評價。我講先活下去,市場是今天,研發是明天。這是第一點體會。
第二個,在座每一位企業家都想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我比較喜歡看一個片子,大型帝國。當時我在北京,北京萬源通老總是做信息門戶的,那時候一個人在北京。當時我媳婦也在武漢,我一個人到北京,晚上沒有事,我就看大型帝國。那時候是06年,看這本書。作為企業家,首先你要有比較高的戰略的謀劃,將來這個企業的方向朝哪個方向走,當時六國滅掉秦,秦國不僅解決了生存問題,而且統一了全國。這個片子好好研究一下,跟企業創業整個過程很相似。秦國先天環境很弱,最後他為了生存,必須要打到中原來。在座每一個企業家,你現在面臨很多對手,所以戰略謀劃非常重要。
第三個,企業文化的建設,經過三年企業的發展,去年的時候,我們把公司高管到渡假村休息,只想著我們為什麼要干長盈通光電這個企業。因為想我們把長盈通光電這個企業扛下去,梳理了企業文化的建設,我們最後感覺到長盈通光電要尊重員工,讓員工有尊嚴,作為企業文化第一條。現在拿著長盈通光電的名片,2010年拜訪客戶,到政府報項目還解釋半天,我們想做成什麼。經過三年發展,基本上開發區一般都知道我們飛速發展,我們是2012年和2013年的兩年的登領企業。讓員工有尊嚴,怎麼落實。我們有一個員工當時是一線操作工,他得了闌尾炎,我們給他報銷了。我們追加了員工的保險,去年有一位高管得了癌症,當時在北京出差,後來回武漢檢查,他是結腸癌中期,整個醫療費用20萬。我們通過重大傷疾和商業醫療保險和基礎醫療保險,這20萬都報銷了。如果員工有病都不能治,這個員工就沒有歸屬感。我們也做了員工宿舍和食堂,宿舍樓按照三星標準,讓員工可以住,工作環境很方便。這些基礎的設施,讓員工得到保障,能夠留住人才。另外,我們宿舍樓專門做了十套專家宿舍,引進海外專家,為了項目,我們可以及時解決他的住的問題。
第四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要增強企業的危機感建設,我們像華為學習,每一個員工感受到華為垮怎麼辦,跟不上華為的形式怎麼辦,危機形式對後面做強非常重要。
第五個,關於與高校建立人才和項目的渠道,我們跟華工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我們跟光纖實驗室成立了聯合實驗室,這樣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來到公司。我們有一些項目可以進行合作。
第六個,為什麼長盈通光電將來做同心圓發展,我感覺到產業鏈長,將來會吃掉產業鏈短的。這是六個體會。剩下的時間,有什麼問題,我們互動一下。也希望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隨時給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47

前進越南奠勝績 廣隆光電年營業額上看六十億元﹁不老騎士﹂李耀銘的電池藍海學

2013-11-11  TWM
 
 

 

占有越南蓄電池三分之一市場的廣隆光電,也是越南第一大的鉛酸電池廠,今年隨著安全環保GEL膠體電池外銷歐美試單順暢、越南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簽訂而受惠,就將要賺回一個股本。

「大廟不見得適合我拜,不如務實評估市場,開闢自己的桃花源。」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海外設廠時,選擇前進越南,證明避開一窩蜂的產品和市場廝殺,不但能拓展活路,還能愈走愈暢通。

這位電池產業界的天王,二十三年來帶領廣隆披荊斬棘,遠征越南,每股稅後純益︵EPS︶從二○○八年的僅僅○.五元,去年衝高到七.五八元,表現相當突出,他笑著說:「我這位不老騎士,明年股東常會上該要交棒給兒子、總經理李瑞勳了,所以要拚一場風光交接。」所謂風光交接,還有另一層涵義。廣隆越南隆安省濱瀝、德和兩座廠,每兩年就得再加倍擴廠,現有的三十多甲地、三千多名員工,因應越南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的經濟效應,以及中國受限於環保法規而轉向廣隆採購的訂單,帶動產能滿檔,將興建第八棟廠房甚至再看地找廠,擴充生產線。

一窩蜂西進中

投資越南攻下國內市場

回憶起九六年前進越南的關鍵時刻,跌破許多股東眼鏡,許多股東質疑「怎麼不是去中國?」李耀銘說,中國幅員遼闊,許多省市都派高幹爭取廣隆前往設廠。有了太多的選擇等於沒選擇,一時無從決定,加上中國大力發展鉛酸蓄電池產業,這一行勢必很快地進入紅海戰爭,他擔心占得的優勢終究會被稀釋。再考量到中國的人治色彩,採取穩健經營的他,決定到距離台灣也不遠的越南,另闢蹊徑。

跟著三陽機車越南廠的熟人上街考察,李耀銘發現,光是胡志明市就有兩百萬輛機車,至少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要是這些車都換成廣隆電池,廣隆絕對可以﹁吃得飽還吃得好﹂。

而在越南做一顆鉛酸電池的成本約是二.五元,與台灣的四.五元、日本的四.八元相比,簡直是做一顆、賺一顆。所以他說服股東接受他「安心經營三十年」的市場評估結論,投資進越南,並且把英國留學回來的李瑞勳長期派駐當地,親自管理。

要敢於洞悉現實與未來趨勢,與眾不同,才有路走。李耀銘指出,找地點時,越南官方以為他會選擇都市,他卻把眼光投向郊區,雖然乍看很偏遠,在地工人卻很珍惜就業機會,流動率自然就低,事實也印證了他的考量確有過人之處。

反觀中國,果然一步步躍居為全球最大鉛酸蓄電池生產國。而由於鉛酸蓄電池在製程中容易造成汙染及中毒問題,中國自○六年起取消了鉛酸蓄電池出口退稅一三%的優惠,低價競銷你死我活。一一年浙江發生血鉛事件,導致八成廠商停產歇業,李耀銘兩手一攤:「幸好我沒去中國設廠,不然光是取消退稅,沒利潤的廣隆將進退兩難。」做出越南設廠的抉擇,李耀銘解釋,日籍大廠湯淺、神戶、統力三分台灣鉛酸電池天下,要正面較勁,可說毫無勝算。為了不陷在紅海廝殺裡,才轉移陣地,搖身一變成為在越南的外資廠,同時又是內銷越南國內的龍頭廠。

在越南境內,上市公司PINACO專賣汽車電池,日本GS專賣機車電池和外銷,廣隆必須看向還未被開發的新興市場空間,發展出機車和電動腳踏車電池內銷加UPS(不斷電系統)的導向,才能做出區隔。

朝著這個通路走,廣隆做到了唯一生產密閉式電池且進攻售後維修服務AM(after market)市場的電池大廠,人棄我取,把向來被忽略的修補汰換型AM市場變成優勢地盤,李耀銘看到的市占是從零邁向五成,打著台灣精品獎旗幟,訴求物美價廉有保固,逐年取得了鉛酸電池市場占比達三分之一的事業版圖,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藍海策略。

李耀銘拿出○.五安培體積的電池,驕傲地說:「打著自有品牌﹃LONG﹄,廣隆這個與眾不同的迷你兵器雖然小,卻可以蓄電至一千安培,是獲利高的好產品。小電池目前外銷美國,擁有認證,可用作醫療院所、居家看護老人求救用的呼救器以及防盜器,可量身定做。廣隆的產品線廣度完整,電池達四百多種,擁有因應差異化建構的彈性製造技術,小單也能接,替全球多家知名電池供應商OEM代工,正是廣隆勝出對手的強勢競爭力。」

新利器歐美開賣

轉進環保、安全新能源路線隨著越南加入TPP,經濟繁榮面看漲,越南國內市場對於鉛酸電池電力的需求直線上升,「鉛酸電池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宜,我看好廣隆的業績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好景至少有十年、二十年。」李耀銘說。

尤其,廣隆結合先進電腦輔助設計及生產技術製造的高效能GEL膠體電池,免保養、加水,可自行充飽電力循環使用,環保、安全,今年已出單歐美兩萬多顆,後續也獲得追加的訂單,踏出成功的步伐,將是市場未來成長的主動力。

「當然,鉛酸電池、鋰電池在市場裡的占比和成長指數算是旗鼓相當的,但鉛酸電池能讓廣隆賺到錢,才是王道。我慶幸在手機、電動車興起,帶動鋰電池行情很夯的浪潮之下,保持冷靜,沒有貿然投入,否則競爭者眾,要不就是虧錢,要不就是勉強地撐著。我依然是這句話:﹃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跟別人一樣去搶單,勢必沒利潤。」之前向廣隆訂了一批貨的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深表贊同,未來太陽能、風力發電在台灣的技術應用成熟化,廣隆環保電池符合能源再生發展,願景值得期待。

成就年營業額直逼六十億元的新高,李耀銘說創業心法是:不強與別人爭鋒。「明年股東常會上兒子將接董事長,我希望傳承給他的是挑戰自己的膽識、與眾不同的前瞻觀點。」

李耀銘

出生:1938年

現職:廣隆光電董事長

經歷:廣興針織總經理

學歷:彰化高工

廣隆光電

成立時間:1990年創立

資本額:8.15億元

主要客戶:

必翔電能高科技、美國MK Battery、APC等;在越南以LONG品牌行銷機車電池

近三年獲利:

2010年EPS6.82元2011年EPS3.9元2012年EPS7.5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23

勤上光電向大股東劃轉18億元隱瞞兩年 資金來源成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615.html

勤上光電向大股東劃轉18億元隱瞞兩年 資金來源成迷

一財網 楊佼 2015-03-18 22:06:00

2013年和2014年,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發生高達18.27億元以上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然而,勤上光電賬上的貨幣資金,最多時也未超過17億元,18.27億元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其擁有的現金總量

時隔信披違法違規被處罰僅10個月,勤上光電便因信批違規再吃罰單。

勤上光電日前公告稱,2013年和2014年,該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發生高達18.27億元以上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卻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沒有披露。為此,廣東證監會對公司相關人員給予警告、罰款的處罰。

目前,投資者最大的疑問是,雙方往來的巨額資金,究竟從何而來。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勤上光電賬上的貨幣資金,最多時也未超過17億元,18.27億元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其擁有的現金總量。

大股東挪用資金隱瞞兩年

勤上光電此番受到監管處罰,起因是與大股東之間存在金額高達18.27億元的非經營資金往來,但卻未履行信批義務。

根據廣東證監局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下稱《決定書》),2013年、2014年,勤上光電累計向其勤上集團劃轉資金18.27億元,勤上集團及其子公司則分別累計向上市公司劃轉10.29億元、7.98億元。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勤上光電卻對此沒有進行公開披露。然而,早在2014年12月,證監會向勤上光電下發調查通知書,對其進行立案調查。今年3月17日,中國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對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事項已調查、審理終結,並對公司及部分人員進行處罰。勤上光電表示,接受上述處罰,不申請行政複議和提起訴訟。

為此,廣東證監局責令勤上光電改正,給予上市公司、李旭亮、毛曉斌、胡玄跟、溫琦警告處分,並分別向其處以50萬元、30萬元、15萬元、10萬元、3萬元罰款。

“如果定價公允,可能就只是信披問題,否則就構成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法律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從支付利息的情況來看,且又非經營性往來,應當是勤上集團動用了上市公司資金,如果已全部歸還,其性質已構成挪用上市公司資金。

在上述公告中,勤上光電並未披露資金往來的時間、構成、使用期限等詳細情況,亦未說明上述資金往來性質。僅稱勤上集團已為此支付利息2800.83萬元,截至去年底,雙方非經營性資金往來余額為零。

如果按照使用期1年計算,勤上集團使用上述資金的年化利率僅為1.6%左右,而這遠低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2014年11月央行降息前,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即便按下浮20%的下限計算,1年期貸款年化利率亦為4.8%。

在此期間,勤上光電自身經營也每況愈下。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9.26億元,同比下降18.73%,實現凈利潤3122萬元,比上年大幅下降75.19%。而在2013年,該公司實現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下降1.17%。

“勤上集團負的利息是什麽時候進賬的,上市公司又是什麽時候劃轉,為什麽當初不公告?”有投資者質疑,如果按照市場公允價格計算,勤上集團所付利息,根本就不足以支付上述資金成本。在公司經營顯著下滑的情況下,大股東還以如此之低的成本,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已經損害了上市公司利益。

錢從何來

如此巨額資金往來,使得勤上光電淪為其大股東的提款機。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和2014年9月,勤上光電總資產為31.8億元、32.75億元,凈資產則為22.7億元、23億元。據此計算,上述資金已分別達到其同期凈資產的80%以上。

上述劃轉給勤上集團的巨額資金,勤上光電從何籌集而來,是此事的另外一大疑問。在上述公告中,該公司沒有進行任何說明。

從公開信息來看,勤上光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3年和2014年6月底,勤上光電貨幣資金分別為16.02億元、15.34億元。即便是在2012年底,其貨幣資金也不到17億元。

勤上光電自身現金流並不見佳。2013年和2014年前三個季度,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1332萬元、3945萬元。在2014年三季報中,該公司甚至連貨幣資金情況都沒有披露。

值得註意的是,在向勤上集團劃轉資金期間,勤上光電並沒有對外融資。《第一財經日報》查閱公告發現在,2-13年——2014年,該公司沒有任何對外融資紀錄。2014年7月,勤上光電披露定增預案,擬以以12.3元/股發行股份募集資金,但此事至今沒有實質進展。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勤上光電即便拿出同期全部貨幣資金,也與向勤上集團劃轉的資金存在2億元的缺口。這些資金從何而來,成為巨大疑問。

“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資產數據本身就是不真實的,也有可能分批劃過去的。從所付利息來看,分期劃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上述法律界人士說。但截至發稿,記者未能聯系上勤上光電置評。

而勤上光電信批違規已非首次。早在2014年5月,該公司就因信披違法違規受到廣東證監局局處罰。廣東監管局認定,勤上光電2008~2011年與廣州市芭頓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品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關聯交易未依法披露;2009年與內銷第二大客戶的交易情況未依法披露。

編輯:王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63

“嫁”入順風清潔能源 晶能光電棄美赴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0966.html

“嫁”入順風清潔能源 晶能光電棄美赴港

一財網 王佑 2015-05-21 20:04:00

5月21日,順風清潔能源宣布,以20.4億港元的代價收購LED生產廠晶能光電59%股權,方式為發行新股。

5月21日,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下稱“順風”)宣布,以20.4億港元的代價收購LED生產廠晶能光電(下稱“晶能”)59%股權,方式為發行新股。而就在2014年,晶能還一度傳出飛躍太平洋、赴美上市的消息。從目前動作看,將晶能放入順風板塊成功的話,也表明這家LED制造商已放棄了美國IPO的想法。

赴美計劃改變

此次順風對晶能的59%股權收購分為兩部分:向晶能的現有投資者購入3480.7萬股的股份,向持有晶能光電期權1428萬股的雇員手里買股份。晶能的實際投資人之一是鄭建明,也是順風光電的大股東。因此這筆收購構成了關聯交易。

據計劃,順風將以每股5.2港元來發行3.92億股新股,相當於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2.73%,經擴大股本後的11.29%,每股作價較昨日的收市價溢價了4.42%。 發行完畢後,鄭建明持股順風20.6%,湯國強持8.26%,而其他公眾股東持股71.09%。

就在2014年7月,一度傳出晶能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計劃,籌得了以亞太資源(鄭建明控制)領銜的8000萬融資,並準備在2015年擇機赴美上市。但是,此次選擇將把控股權重新移交給兄弟公司順風的話,意味著它將在短期內不去美國。

瞄準智能手機閃光燈領域

晶能為開曼群島註冊企業,主要生產、銷售室內外照明、專業光源、LCD背光及LED芯片、LED封裝,2014年收入為5936萬美元,稅後利潤為-2935.9萬美元,凈資產為9695.7萬美元。該公司從2006年開始研究矽基氮化鎵LED技術,擁有6寸、8寸矽襯底LED技術,獲全球200多項專利,垂直整合LED產業鏈。該公司稱,相比普通照明光源,其有50%~80%的節能效應,生產成本也不算高。

近年來晶能取得了突破,已開發出高性能矽基LED閃光燈產品,用於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獨領風騷的時代,新的手機LED閃光燈需求也會暴增。晶能瞄準了上述領域,曾預計2015年該企業可獲得總收入2億美元。

晶能納入順風後,對後者而言存在著另一種解讀。鄭建明一直希望順風不僅做光伏,還有其他清潔能源產品可逐一進來。2015年2月10日,順風就收購了8個風電項目,設計產能為723.5兆瓦。如今把晶能攬入懷中,也使順風期望化身為“綜合化清潔能源服務商”的這一目標,向前了一步。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