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註釋
夷:平坦。
纇:(lèi)崎嶇不平。
建:剛健。
偷:怠惰。
質:充實。
渝:虛無。
辱:黑垢。
貸:施捨,給予。
翻譯
有悟性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就積極的按照道去實踐。悟性一般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半信半疑。見識淺薄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以為荒誕不經,會哈哈大笑,如果他們不笑,那也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所以通常有這樣的說法: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充實的德好像是虛無。最潔白的東西反而看似黑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偉大的成就總是最後才完成,最美妙的聲音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具體的形體。大道幽隱沒有具體的名稱。只有「道」,才能施恩於萬物,才能無所不成。
理解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的原因是有自我的意識。每個人自出生起本能的就要從外界獲得各種物質資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不斷的得到加強。與人的自私性相反的是,《道德經》強調的是無私性,無我性。(根據我瞭解的不多的佛教知識,佛教好像強調的也是無私、無我)但很奇怪的是,你越是無私,反而能成就自己。這也就是吃虧是福的道理。
大道與人們的常識、本性往往是相反的,所以令人難以理解。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最吸引他們的不是世俗物質、個人利益,而是宇宙真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他們一生的座右銘。對於他們而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當他們聽聞大道之後必然奉為之圭臬,勤勤懇懇的身體力行。
大多數人囿於自己的認知程度,在聽聞大道之後只能理解一部分,一知半解、半信半疑。因此有時候能夠力行,有時候卻棄之不用。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聽聞大道之後認為大道很可笑。正是因為有一部分人不相信,反而說明大道的珍貴。
人的自我意識,自私性使得人看待事物的時候帶上了變形眼鏡,因此世人才會愚痴顛倒,老子正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人的自私性表現出來是獲取,而大道的無私性表現出來的是給予。所以說「夫唯道,善貸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