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信鋼貿融資:上海分行60%貸款存風險敞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716
今年1月,中信銀行股東會通過去年核銷額度增加32億元,不良資產核銷額度由此累計達52億元。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在日前舉行的201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透露,該行新增的不良資產主要是2011—2013年間的鋼貿行業不良貸款,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上海為主的鋼貿。
據理財周報報道,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
只要提到上海鋼貿,大家都會想到民生。孰不知做得最早的是中信銀行,後來很多進來的銀行都在學中信模式。
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信銀行逾期貸款合計306.85億元,比年初增長42.82%;長江三角洲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00.27億元,占總額61.26%,不良貸款率2.22%,較2012年年末均大幅增加。鋼貿風險完全暴露以後,中信銀行長江三角洲資產質量嚴重惡化。
據了解,2011年鋼貿危機發生之後,中信銀行上海分行成為中信鋼貿壞賬最嚴重的分行。當時中信銀行上海分行鋼貿規模100億元,風險敞口卻達60億元。左偉國以及時任公司銀行部老總均被調離崗位。
知情人士透露,中信銀行早些年提出供應鏈金融戰略的規劃方向就是鋼鐵和汽車。2011年以前正值基建興起,在中央政府4萬億元財政刺激的推動下,鋼貿行業一片興盛。
中信上海分行為抓住鋼貿企業客戶,做了大量的小企業聯保。部分支行行長為能放貸,親自帶隊和企業交談。
由於企業間采用聯保形式,當宏觀經濟下行、鋼貿行業低迷時,許多企業就如同多米若骨牌似地倒下。
但在2012年危機發生初期,與鋼貿商多有合作的中信銀行上海分行並沒有立即抽貸,反而力挺。在各家銀行都對鋼貿商貸款限制時,中信上海分行更是逆勢增加周寧鋼貿商授信額度。
然而資金鏈斷裂以及鋼市低迷,並不能挽救鋼貿行業的頹勢。鋼貿企業資金鏈斷裂、跑路後,銀行對相關企業訴訟案件以及金額均大幅增加。
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信銀行涉及的訴訟和仲裁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案件(無論本集團為原告/申請人還是被告/被申請人)共計144宗,標的總金額為95.86億元。案件、金額分別比上年年末增加32宗、27.61億元。
而中信銀行作為被告/被申請人的未決訴訟和仲裁案件(無論標的金額大小)共計52宗,標的總金額為人民幣2.3億元,案件和金額僅較上年年末增加4宗、0.03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中信銀行上半年訴訟案件和金額大幅增加,主要是中信銀行上海分行頻繁對鋼貿訴訟所致。
另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則表示:
行長朱小黃將調任集團,主要與銀行不良貸款控制不住有關。朱在走之前要把在任時的歷史包袱做個切割,把該暴露的問題全部暴露出來。大幅增加核銷額度就是用來處理壞賬的。
2014開年以來,上海鋼貿圈內多位大佬及相關人士遭遇查封和起訴,“上海鋼貿大王”肖家守被曝名下4.66億元股權資產被查封,且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涉及20多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而從2月11日至5月13日,上海鋼貿圈的另一大佬周華瑞也將面臨20余起訴訟糾紛。
面對逐漸浮現的鋼貿危機,各家金融機構紛紛采取了應對措施:
平安銀行去年核銷含鋼貿貸款在內的新一貸”等定價較高業務逾15億元。
除了要求鋼貿商增信、重組外,買斷、核銷貸款也是民生銀行處置風險主要措施,去年末鋼貿余額比年初下降超過10%。
建設銀行2013年前三季度大幅核銷超70億不良貸款,不少為江蘇、上海地區的鋼貿貸款。
工商銀行2013年前三季度不良核銷超過120億元,主要發生在小微企業、鋼貿領域。
交通銀行2013年總計不良核銷近百億,還有大筆不良資產轉讓。
多名銀行業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目前鋼貿貸款已處於結尾階段,只是法院審判進展緩慢。法院案子堆積,包括未來得及受理的、受理未起訴的、起訴沒辦法執行的等等,要全部處理掉還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