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前傳1: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崛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62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金融市場上一支重要的力量,而其一貫低調的行事風格則為這個行業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跨國並購,海外上市都不乏頂級私募的身影,他們為投資標的提供巨額資金,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為所投資的公司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如投資後管理和各種珍貴的社會資源等。
FT網的專欄作家Gillian Tett認為,如今的私募股權基金已非同凡響,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另類資產”,就其資產規模來看,私募股權基金已經可以與銀行相媲美,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豐厚的利潤正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轉向這里。
據悉,高盛在2013年的股權回報率是11%,而同期的私募股權巨頭KKR的股權回報率則高達27.4%,面對這樣高的股權回報率,銀行業只能望洋興嘆。
在過去,私募股權基金行業的收入呈現周期性,如果他們在過去若幹年里投資的公司集中在某一年里上市,那麽他們在這一年會獲得大量收入。如今,並購機會越來越少,他們已經侵入了曾經為銀行業獨霸的領域—信貸和地產融資。
據FT網報道,私募巨頭Apollo的資產規模高達1600億,目前僅有四分之一用於私募股權投資。Apollo目前在信貸和債券上的頭寸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而在七年前,這一數字僅為40億美元。至於黑石和KKR,根據彭博之前的統計,信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大約為四分之一,但他們已經在轉移業務重點,黑石上周宣布他們計劃擴張其地產業務的抵押信貸規模。
Gillian Tett表示,“私募股權基金能夠通過擴張信貸業務來獲取利潤的唯一原因就是,銀行不願意貸給小企業亟需的資金”。
當然了,Apollo的1000億美元的信貸資產依然小於摩根大通的信貸資產,但這已經遠遠大於許多中型銀行的資產規模。私募基金已經越來越像銀行了,黑石目前有60萬員工,年收入為790億美元。摩根大通前投資銀行部主管Jes Staley表示,私募基金就像100年前的銀行,規模龐大而有效率。
毋庸置疑,影子銀行的迅速崛起受益於較為寬松的監管。自從金融危機以來,針對銀行業的監管越來與越嚴厲,銀行業如同帶著枷鎖跳舞,許多傳統業務已經入不敷出。美國貨幣監理署表示,影子銀行推動了高風險企業貸款市場的繁榮。
然而,私募股權基金介入信貸行業並非只是對銀行業務的簡單替代,一個實實在在的好處就是,私募股權基金不需要面對期限錯配的問題,而對於借短貸長的銀行來說,期限錯配一直是銀行的主要風險來源。
以私募股權基金為代表的影子銀行的崛起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銀行業成為了眾矢之的,各種針對銀行的監管規則紛至沓來,銀行的業務受到重創。但讓監管者沒有預料到的是,影子銀行迅速接手了銀行的受限業務,也許私募基金賺到的錢就是摩根大通等大銀行虧掉的錢,誰又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