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仔精神 商機「罅」中尋

2014-01-30  NM
 
 

 

過去的一三年,經濟平穩上揚,但鋪租加、人工加,大企業壟斷。

彌敦道上,只剩下金鋪、藥房和化妝品店;由中環到銅鑼灣,都是連鎖店的天下;記者要找一盤能殺出重圍的小生意採訪,並不容易。

回顧去年五十三盤《壹盤生意》,幸好全部「健在」。但老闆們不約而同說,「唔蝕錢」算走運,有輕微增幅已偷笑。惟以下三盤生意,卻一枝獨秀:專責替企業游走工廈,洗樓派傳單的「洗樓王」,月賺十萬變三十萬;特設中央洗碗工場的「閃令令」,採訪時虧蝕三萬多元,四個月間已扭轉「見紅」局面,露出曙光;而替中西區一帶食店送外賣的車隊「iDelivery」,更開闢送貨業務,殺多條血路。

這三盤生意都有一個共通點——外判人力。去年,最低工資被調高,「人力」成為中小企的煩惱。這三位老闆同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明白這裡的脈搏,懂得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找到搵錢「罅隙」,正好食到條水。洗樓王$10萬變$30萬

「洗樓王」,顧名思義就以「洗樓」方式走到工廈逐層派傳單。三十四歲的老闆王嘉源(Ray),是典型的「香港仔」。小時住木屋,不愛讀書,會考捧蛋。他做過電訊銷售中介服務的「蛇頭」,又在大富豪夜總會做過侍應。出身低微的他,有一顆想創業發達的心!一○年,他和同事正在銷售電話卡,被附近的地產代理誤以為他們在派傳單,並要求幫忙,那刻他才發現派傳單也可以是「一盤生意」,於是開設「洗樓王」。去年六月接受訪問時,月賺十萬,如今升幅兩倍,月賺三十萬!

「好簡單,大公司多數嫌煩,唔想特登請個人返嚟派傳單。」他指以往幫襯的都是小企業,屬「散job」性質,客路不穩定,但在人工上漲下,近半年開始有上市公司及大機構搵上門。「必瘦站啦、美心啦,連九巴請司機都搵我哋派!水務署喺旺角停水嘅通知,都由我哋包辦。」Ray笑指本集團亦有找他們幫手。他指客戶數目比受訪前增加一倍至逾百個,而且屬長線大客,他們亦趁機加價三成。做大機構生意,更加要「攞正牌」,他主動向物業管理公司提出合作,將客戶如實惠的優惠資訊,用「通函」形式在屋苑派發。管理公司按住戶數目或按幢數,向「洗樓王」收取費用。現時美孚新邨、日出康城、沙田第一城等屋苑已有合作。

變身「人事顧問」

去年中,最低工資被調高,大部分低下層都選擇做保安等較舒服工作,聘請「勞工」成為了一眾機構的棘手問題,故Ray除了派傳單,亦乘機開拓其他「人力資源」業務。除了「洗樓」,員工還兼做倉務跟車、公關表演、樓面洗碗等,連舞龍兵團都有,Ray說:「有個朋友話唔夠人表演舞龍,知道我員工夠多,咪搵我哋幫手。呢啲(舞龍)唔係好難,train 半個鐘就得。」洗碗工難請,Ray亦找到商機,「有熟客請唔到人,要搵個洗碗工頂幾個鐘,我哋咪派個阿姐落去做住先。不過,我哋主業始終係派傳單,所以,最後都變成幫間餐廳派傳單搵人,賺多一筆!」「洗樓王」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其「勞工兵團」。Ray指旗下員工雖達三百人,但是兼職居多,流失率亦高,當中只有約一百五十人是核心成員,故他會繼續擴大人手。他了解兵團中大部分都是低學歷青年和師奶,「佢哋有一半都係單親,好多都餐搵餐食。」Ray以「派錢」方式天天出糧,增加員工動力,「我啲客戶多數一個月先找數,但我日日出糧俾員工,等佢哋快啲見到成果。」Ray表示每日出糧,所需的流動資金不少。近來他亦識做加薪,每小時工資由三十五元加至四十至六十元不等,「有好多同事返足六日,搵萬幾二萬蚊一個月o架!」他找一些資深的同事做「排頭」(即組長),分組管理員工,等他們亦有晉升機會,他說:「分行業、及分區域管人,如派傳單一隊、洗樓一隊,做好管理。」

有錢賺競爭自然來

見有商機,近幾個月坊間亦有類似「洗樓王」的公司出現,Ray表示:「間中會有啲好熱心嘅員工嚟應徵,每事問,似嚟學嘢多過嚟做囉,我就知佢哋想抄橋,會小心啲。」為保持龍頭地位,每次有新人加入市場,Ray都會嚴陣以待,如打「人海戰」,「我哋見邊區有新競爭者,就會派大量人手過去,喺正佢隔籬開臨時檔口。」他肉緊地說,亦會叫職員加強到該區派傳單,務求「趕絕」。他表示打仗更加要保持聲譽質素,「有啲行家質素好參差、無管理,收咗人錢,都唔知有無派,所以我哋每派完一次傳單,都會影相確認,再send番俾客。」Ray亦會派人監察員工表現,「我哋會落去拍片,巡阿姐做嘢,如果發現有損公司形象嘅同事,即炒!」Ray希望把這盤小生意,發展成更完整的企業,他於幾個月前請了十多個文職人員,加強公司行政,並加強於社交媒體的宣傳。看準勞工市場的變化和需要的Ray,成功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閃令令洗碗露出曙光

去年最缺人手的工種,一定是洗碗工;洗碗的月薪,竟逾二萬元!外判洗碗工場,亦因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住在屯門屋苑的梁兆基(Sunny),英國華威大學畢業,見到這個機遇,決定放棄做白領,捲起衫袖成立洗碗工場,在屯門開設「閃令令」。去年十月,Sunny接受訪問時,剛開業的他只得五個客,每月約蝕三萬五千元。其後,Sunny獲得一間午餐飯盒供應商生意,每日為他們洗幾千個飯盒,令收入轉趨穩定。近月他再吸納兩間中小型餐廳客,短短三個月,已經由蝕錢變為收支平衡。作為老闆的他,亦開始有糧出,兩名兼職員工索性轉做長工。雖有商機,但Sunny表示競爭一樣激烈,由於入場門檻低,很多人前仆後繼加入,記者在網上搜尋,就發現單是屯門工廠區已有三間洗碗公司,包括「洗碗婆」、「閃令令」及剛開張一個月的「洗大餅」。粗略估計,整個香港,大大小小的洗碗公司就有過百間,例如有「吾洗」、「洗碗王」及「碗然一新」等。記者找到同在屯門區、「閃令令」的直接競爭對手「洗大餅」。他的規模比「閃令令」更大,工場佔地五千呎,設兩部長逾二十呎的洗碗機,老闆阿Sam說:「我覺得呢行個餅仲好大,唔怕更多人來爭食,我會target大集團嘅客。」曾任豪宅經紀的他,表示認識很多食店老闆,開業一月,已有六個客仔,似乎來勢洶洶。

問到Sunny對這類同行的「拆招」招數,他出奇地答得謹慎,只表示:「會緊貼市場的走勢及價格情況。」他坦言,早前有同行聯絡他及其他幾間較大的洗碗公司,舉行了一場「武林大會」,在茶樓閒話家常之餘,同行更向他暗示:「唔好對傳媒講得太多。」以免讓外間知道更多行情,又走來分一杯羮。事實上,Sunny為應戰,即使公司資金有限,亦打算加大投資,物色更大的地方做工場及增加多幾部大型洗碗機;一場洗碗大戰,已經殺到。

外賣黨送餐又送貨

午市時間做外賣,請一個司機,做唔晒;請幾個嗎?人工又太貴!索性不設外賣,這正是不少餐廳的悲歌。聘請八名司機的食物速遞公司iDelivery,專門接order幫上述食店送外賣,解決了這一問題。iDelivery會向落order的食客及合作的食店兩邊抽佣,各收取約一成的外賣單總數,作為服務費。家住屯門屋苑的老闆Gary,曾於英國留學。讀工商管理,就是為了有一日成為企業老闆。畢業後,他沒有即時創業,而是選擇到大型飲食集團任職,其中一項工作是負責處理外賣,偷師後自立門戶。去年十一月受訪時,iDelivery月賺十萬元,如今再增長多兩成。一月開始,「iDelivery」改名為「koziness」,並另組一間同樣叫「iDelivery」的公司做送貨生意。他說:「iDelivery成日俾人誤會係物流公司,打嚟問送唔送貨!」他索性再撈多瓣,請多兩個司機、買多一部電單車,做埋送貨。「司機平時都係午飯同晚飯時間較忙,其他時間都得閒,可以幫手送貨,增加成本效益。」他一邊食飯盒、聽電話,一邊撥動iPad說。諗計搵錢無時停的Gary,眼見中區生意穩定,開始拓展東區業務,並已有九間餐廳成為他們的合作伙伴,例如Taco Truck、Q Bay Burger等。Gary在聖誕前,特意致電曾落order的公司客,提醒他們搞到會。他興奮地說:「生意比平時多一點一五倍!」他透露公司客無論是慶祝或加班,訂食物不計較價錢,人數又多,令他愈賺愈多,「有間傢俬公司搞派對,成一百一十人,一單張都賺幾千蚊!」他除了與服務式住宅iUnit合作做App,給住客優惠外,亦照辦煮碗再與幾個東區的服務式住宅合作,替住客送外賣,意圖將版圖愈拓愈大。

本刊今年為過去五十三盤生意,增設三個獎項,並請到東驥基金董事總經理龐寶林、香港貿發局製造業拓展總監周瑞生、香港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伍建華及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為候選生意的「發展潛質」及「危機值」給予一至十的評分(一為最低分,十為最高分),評選出「最具潛質生意獎」及「最有危機獎」。負責《壹盤生意》的財經組同事,有感每盤生意都充滿人情味及老闆們的血汗,亦投票選出「最具毅力獎」,得獎者如下:

最具潛質生意獎拍愛情微電影

得獎公司AnswerMark,由四位浸大傳理系畢業的學生周沛宗、馮境麟、周子俊及龔兆平開設。以「微電影」手法,為新人度身訂造愛情短片,在婚禮上播放。其後有唱片公司及大機構,如Yahoo亦找他們拍片。去年八月訪問時月賺十萬,現時利潤再增長三成。睇好AnswerMark的周瑞生給予潛力值八分:「婚嫁市場長做長有,而其概念又十分獨特。佢哋係專業,對資訊的選取和表達在行,個古仔係度身訂造,競爭者難以抄襲。」AnswerMark老闆對專家評語表示欣喜,說會繼續努力:「我哋開始拍埋電視廣告,客戶有HKMA、Sony,但都唔會放棄拍wedding。」

最具危機獎$40任食肥嘟嘟茶餐廳

肥嘟嘟茶餐廳去年推出茶記放題,四十蚊任飲任食雞翼、薯條等,區內區外人士蜂擁而至,風頭一時無兩。老闆Stephen自以為是「絕世好橋」,可惜旺丁不旺財,盈利由去年三月月賺四萬跌至每月蝕七千,放題更衍生不少問題,如有人賴死唔走、有人浪費食物等。伍建華指:「食放題一般都會去高級餐廳或者酒店啦,茶餐廳搞放題有創意,但只能當一時宣傳,長久難以維持,大家幫襯茶餐廳多數因為貪『就腳』啫。」Stephen已知放題問題多多,但又不能一下子取消,於是悄悄改制,由無限任食改為只限叫一round任食。現時主力推$20外賣飯盒,一日賣百多個,賺萬多元。Stephen知悉獲得此獎,樂觀說:「有危先有機嘅。」

最具毅力獎「川姑」賣紅薯粉

四川出生的萍姐去年在荃灣有米線街之稱的四陂坊,開設巴鮮七味,賣她的拿手食物——紅薯粉和米線。以為鋪頭開正在人龍米線店「唯一雲貴川風味」旁,就可以分到一杯羮,但開業三個月,累蝕三十萬。萍姐一殼眼淚,女兒Judy也心灰意冷,打算結業。不過報導出街後,萍姐指有不少街坊和本刊讀者,向她說了很多鼓勵說話,亦特別前往幫襯,鋪頭每月虧蝕大幅減少一半。兩母女回心轉意,決定堅持下去。當日訪問,記者曾請來「星雲居」老闆陳縉燊教路,Judy決意照跟,會安裝玻璃門代膠簾,亦計劃改招牌,突出定位。萍姐表示會在農曆新年後裝修,將原有的開放式廚房拆掉,添置更多座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