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英雄――創業・沃土 【文字解說詞】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6/58264.html

30秒導視

他們見證了中國創新創業歷經滄桑的三十年,他們在用自己的力量,扶持和幫助這些尚屬稚嫩的創業者快速成長,他們是中國創新路的路標與橋樑,他們是中國創業者的同伴與師長;他們造就了創新創業的土壤。

一分鐘導視部分:

解說詞:他為創業者開闢了第一塊創業土壤

龔偉:就是要幫助這些出來創業的人來提供一個服務。

解說詞:他讓創業土壤走近大學校園

謝吉華:它是書寫我們創新型國家的歷史的一個英雄史。

解說詞:他用資本的力量為創業英雄培土施肥

歷偉:我們是那種發現英雄,或者說去尋找英雄的人

解說詞:他讓創業流浪漢有家可歸

蘇菂:我們也希望若干年以後有無數個團隊在這裡獲得成長,

解說詞:他們是有夢想的人,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創業的路上又將遇到怎樣的坎坷?

龔偉部分

解說詞:

武漢,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在漢正街上,各種誘人小吃的香氣瀰漫在空氣裡,令人垂涎不已。許多老人在楚劇和麻將桌上度過自己悠然的一天。很少人知道的是,武漢曾經是滿清政府最早的開放城市。在二十世紀之初,武漢有著「東方芝加哥的美譽」。同樣,很少人知道的是,在26年前,有一個名叫龔偉的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孵化器。什麼是孵化器?在當今社會,孵化器依舊是一個陌生的詞彙,而在1986年,龔偉所做的事更是無人知曉。但是,龔偉卻為開墾中國創新創業的土壤鍬開了第一鏟土。

在32年前,武漢曾發生過一件震驚全國的技術投機倒把案,這件事的出現讓武漢成為了中國創業創新歷史的發源地。

解說詞:

在一本叫做《創業街》的書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那年春節,武漢下了一場大雪,天氣顯得特別寒冷。國營181廠工程師韓慶生和另外三名工程師被關進了監獄。他們入獄的原因是他們為武漢九峰農機廠設計了兩套生產污水淨化器的圖紙,編寫了兩萬多字的《產品技術說明》,」

解說詞:

曹康林和劉冬青是《創業街》這本書的作者,這是這兩位老友時隔10年後的再聚首,曹康林曾經採訪過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龔偉同事採訪:

同事男:市人民法院認為這個是有罪的。

同事男:這個工程師的家屬不服,就到北京去上告,結果這個事情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注意。後來和武漢市政府商量,認為這個事情是可以做的。就宣判這個工程師無罪。後來我們武漢市的市長親自帶著判決書和沒收的六百元錢,到韓慶生工程師的家裡去,道歉。

用韓慶生的話說:「相當於兩塊錢一天牢」。這件事在武漢影響頗大,在那個體制尚未改革的年代,創業創新可以說舉步維艱。如何能打造一個科技人才成長壯大的溫床呢?

1986年,當時還在武漢鋼鐵公司上班的龔偉,同樣也被韓慶生工程師的遭遇所打動,能不能給那些第一個吃螃蟹的創業先驅們建立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搭設一個成長發展的平台,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放手去市場打拚呢?

丁字橋108號,6間廠房,2000平米。1986年,龔偉和他的三位同事一起,在這裡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孵化器。在今天看來這樣的孵化器是簡陋的。但是,在26年前,正是這個孵化器的出現,給了創業英雄們一個合法的身份。那麼,究竟什麼是孵化器呢?

龔偉:孵化器簡單地來講,它就是培養科技型小微型企業的企業家的學校,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一個基地。他認為這是一個政府的派出機構,它有政府的編制,還有級別。第二個呢,就是說即便是在當時這個情況下,個人是不能創業的。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掛靠,說早期的創業企業它掛靠的都是東湖創業中心

解說詞:

龔偉和他的同伴們,為實現創造創業土壤的夢想努力著。然而,即使孵化器能夠為創業者們提供辦公地點、掛靠單位、找到政府的扶植政策,在26年前,還是很少有創業者有勇氣走出科研院所去創業。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教師、科研工作者瞭解孵化器,龔偉不得不騎著自行車去武漢大學貼小廣告。

龔偉:所以當時去發動這個也沒有什麼的,現在廣告、登報什麼,沒有。就油印的那些東西在學校裡頭貼在貼海報,貼報欄上面。有一次我記得武漢大學的保衛部門把我們都請過去了,說我們這是嚴重地干擾學校的教學秩序。

解說詞:

作為政府人員卻被武漢大學保衛人員驅趕,龔偉和同事們心裡的委屈和苦楚不言而喻。在龔偉不斷地奔走下終於有企業入駐了。

龔偉:成立那一年大概有六個,有六家吧,我記得,八七年,

解說詞:

這座由龔偉修建的中國孵化器博物館,裡面記載著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走過26年的歷程,也記載了中國創新創業土壤變遷的坎坷。在中國孵化器博物館的二層,有一個巨大的文件櫃這裡面珍藏著26年間每一個在從東湖孵化器走出的企業的原始資料。在這些企業裡有一個名叫楚天激光的企業,在龔偉手上的資料顯示,這家企業最早的註冊資金僅為15萬元。而今天,這家企業的資產已經超過10億。這是一個將近一萬倍增值的傳奇故事。當時的楚天為什麼會選擇在東湖創業中心開始創業呢?

龔偉同事採訪

同事:因為我們都是屬於科技人員下海,就發現有很多困擾我們不知道如何來面對。

同事:政府的這種關係,由創業中心的這個渠道給我們建立起來。

我們和他們有了對接的這樣一個平台,一個渠道。政府才能和我們有個橋樑關係,我們才能夠瞭解政府的政策,政府也瞭解到企業,

解說詞:

在孵化器的三年時間裡楚天快速成長,有了40多名員工,200多萬的自有資金。1991年,初步成長起來的楚天公司,離開了東湖創業中心。然而,離開了孵化器的土壤,楚天這棵溫室里長大的幼苗卻並沒有適應外面的環境。

同事:九零年到九六年呢,這一段時間我們增長得很慢,

同事:那個時候在創業中心是只學會了科技部門打交道,但是呢,和這樣的一些新的打交道的時候呢,我們又顯得很不適應。很難得面對。

解說詞:在市場上的不適應讓楚天舉步維艱,這時,孫文萌生了回到東湖創業中心的想法。

同事:主動地申請,說我們畢業了以後有沒有可能再回來讀博士,這也是一個戲稱。所以我們又第二次回到了創業中心,這樣一個溫暖的懷抱

解說詞:

經過了四年的時光,楚天激光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

同事:到2000年又讀了四年的研究生,我們由公司的三十多人發展到了三百人,資產由原來的我們的自有資金大概原來有兩百多萬,到我們離開的時候已經有兩千多萬,就是整個的這個十倍的關係。

1987年組建武漢東湖創業中心,讓龔偉成為了「中國孵化器之父」。後來全國建立的兩千多家孵化器多多少少都借鑑了武漢模式。也許當年的創辦者並未想到這一創舉改寫了歷史。它們為科技企業的生存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參加2013年第二屆中國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創業英雄們有80%來自孵化器。

解說詞:

2013年,是創新的年代,創業的年代,神州大地上,處處都在上演著一個個的創業傳奇故事。無論是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都湧現出了大批的創業英雄。

牛文文採訪

牛文文:創辦一個公司這件事它實際上是很偉大的一個人類發明。這個時代開啟了中國人的夢想,讓普通中國人有可能有機會開始去創辦一個公司。

解說詞:

牛文文是《創業家》雜誌的老闆,作為媒體人,他從20年前就開始關注創新與創業生態的變遷。

解說詞:

如果,把這些創業英雄比作幼苗,那麼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土壤和肥料。創業英雄背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努力,相反需要的是一個系統的支持,有這樣一些人和機構,他們在用自己的力量,扶持和幫助這些尚屬稚嫩的創業者成長,他們就是創業英雄成長的土壤和肥料。

今天,龔偉又開始了他全新的夢想。一早,龔偉就前往了楚天公司,十年後,他將與老朋友孫文再次見面。龔偉又有了全新的計劃。

同期聲:

解說詞:

龔偉邀請孫文與他一起在歐洲建設全新的孵化器,準備將他的孵化器帶出國門。

龔偉:在當前的背景下國際化的步伐要加快毫不猶豫。

作為這樣的一個孵化器要做什麼事情,所以我們想要去建一個境外的一個公共的服務平台。

解說詞:

2013年感恩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廣場。它被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稱作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人們聚集在這裡,翹首期待著一年一度的廣場燈光音樂表演。這個表演將從每年的感恩節開始直到聖誕節結束才停止。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比利時政府大幅縮減了財政預算,今年的表演是有布魯塞爾大廣場燈光音樂表演以來最為簡樸的一次。

解說詞:

龔偉和他的團隊正坐車前往距離布魯塞爾大約30公里的新魯汶大學。他在這裡安排了一系列的行程,包括簽約、開研討會。在未來的三年裡,一個佔地12萬平方米的建築群將拔地而起。

解說詞:

新魯汶大學成立於1384年,這是一所擁有六百年多年歷史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校,,最令人稱道的是,新魯汶大學有一片高科技創業園區,這樣的園區,讓科技的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成生產力。

龔偉: 我們建設這樣的一個境外的孵化器,我想這樣對於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來提高整個的這個所謂技術創新的水平,提高我們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化。

解說詞:

感恩節,在布魯塞爾的聖誕市場人山人海,這些攤位只有在每年聖誕季的時候才會開市。2014年會是個新的開始。龔偉和他的團隊會讓這裡成為創業英雄們的新土壤。

謝吉華部分:

15秒導視:

他是如何把孵化器帶進了大學校園?

他的創業親歷了怎樣的千辛萬苦?

他如何與創業者共同成長?

他就是創業瘋子謝吉華。

大學生創業短片

解說詞:

秦海春是我們第二集《青春》中的一個主人公,他是一位即將畢業的研三學生,創業對他來說十分不易。眼看就要畢業秦海春沒有忙碌著找工作,卻在公園忙碌著測試自己的輪椅。這是秦海春研發的一種新型輪椅,在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項技術幾乎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

但是現在的秦海春卻在為成立自己的公司忙的焦頭爛額。

作為學生秦海春沒有多少積蓄。

下午,秦海春來到了學校的相關部門。這一次,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借用學校的名字為第一要務。

一個多小時以後,秦海春和學校領導談完了

秦海春(同期)

解說詞:

註冊公司不能借用學校的名字,秦海春完全沒有預想到。

解說詞:

秦海春最終選擇不借用學校的名字創業。在很多人看來,秦海春的創業路是艱難的,但是,比起早他20年前就開始創業的朱建新,秦海春的創業路要平坦的多。朱建新曾任同濟大學的團委副書記,是同濟大學重點培養的幹部苗子。然而,在1997年,他竟然選擇離開同濟大學,要走自己創業的道路。

朱建新:當時可以叫停薪留職,我是辭職的,辭職當時領導不批,領導說我們正在培養你,而且他很奇怪,他說你這個,為什麼要去幹這個事情呢,是吧,而且因為當時創業這個概念幾乎大家不認同。

解說詞:

這些剛從大學裡走出來的創業者,他們是創業與創新的種子,要想成長需要適合的土壤。謝吉華就是為這些大學生創業提供土壤的人。

解說詞:

楊浦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東北部,面積60.61平方千米。楊浦區有多所高等學府,包括著名的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被譽為「上海學府中央區」。

解說詞:

楊浦創業中心的孵化器,它是第一家走近大學校園的孵化器。謝吉華就是楊浦創業中心的掌門人。他的夢想是,為秦海春和朱建新這樣的,從大學校園裡走出來的創業者,去創造一個創業的平台。

謝吉華採訪:

謝吉華:當我告訴我的朋友,說我去從事一個孵化器,很多人都說你去養雞了嗎,因為別人不瞭解孵化器。我說是的。但是只是這個雞是一個個小企業,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是去幹什麼的。所以會覺得你在講故事。

解說詞:

不僅僅是謝吉華的朋友不理解,在當時的大學校園裡,創業是被禁止的。

謝吉華:當時學校是明令禁止,老師和學生是不可以做這個事的。但事實上它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記得我們比如楊浦的,我們第一家001號企業,它的創始人當時是一個學生幹部。同濟大學的團委副書記朱建新,他下海了。

朱建新採訪

朱建新:當時。當時就是這個大門也沒有,然後這裡有一棟兩層的建築,是當時的叫車間,辦公樓一樣的,就做了一些簡單的裝修。那麼這棟樓有一個門,那個門也不大,就是從這個地方進去的。我們當時因為第一家進駐的公司。

解說詞:

朱建新為什麼要選擇離開大學,走自己創業的道路呢?

朱建新:三十歲不到吧,我已經是副處級吧,然後我突然就發現,組織部不太適合我,它做的事情都是比較規範的,然後都是有條不紊的,也不需要你有很多新的想法,我就開始想另外一個夢想,就是想創業嘛。

解說詞:

和現在很多剛剛走出校門的企業一樣,朱建新四處尋找辦公地點,可是,適合他這種白手起家的小公司的辦公地點十分有限。

朱建新:我當時正準備要創業,註冊企業,房租、水電方面都有很多優惠,然後呢,還有可以給一些政策的支持。我當時聽了很興奮,然後我馬上決定,楊浦註冊一下公司,入駐,所以就第一家來進駐了。

解說詞:

就這樣,1997年朱建新創建了楊浦創業中心的001號企業萬生計算機信息技術公司。此時的楊浦創業中心僅僅擁有264萬的啟動資金,而謝吉華計劃建造一棟為大學生服務的大廈,投資將達到9500萬。

謝吉華:因為你只有兩百多萬,你要去建一個九千五百萬的預算的一棟樓,拿什麼來。沒有任何人給你錢,銀行不信任你,誰給你錢。我說我要建一個新的孵化器,創造一個孵化器的王國的話,別人會覺得你在講故事。

解說詞:

沒有人相信謝吉華,很多人認為他瘋了,在一片質疑聲中,謝吉華堅守著自己的夢想,他要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一片土壤。

謝吉華:第一個跟著我的團隊三個人,全部是退休的。因為反正覺得我都退休了,就跟著你幹吧,因為沒有人相信你可以幹這個事。

解說詞:

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讓謝吉華也要和每一個創業者一樣,經歷痛苦的創業過程。

謝吉華:我記得有一次,我們要約別人,因為今天不談好,明天我們可能就完蛋了。但是我們原來談好的今天可能要給我的這筆錢他沒有給我。我跟他說,我再晚也要等你,他跟我說,我起碼十點鐘結束,我說我就十點鐘等你。那就沒錢了,你就面臨很大的違約,你就走不下去。

你就很難面對。我記得那天對方看到一個連死的心思都有的人,他還有什麼不敢做的。他還有什麼不願意做的。

解說詞:

現在,謝吉華將楊浦創業中心打造成了超過十萬平米的上海最大規模的孵化器,並且在2011年建立了楊浦創業苗圃,和楊浦創業加速器為處於不同階段的大學生創業提供幫助。其實,在全中國有很多像謝吉華、龔偉一樣的孵化器管理者。從龔偉開始,全國出現了兩千多家孵化器,而這些孵化器成為了根據地,成為了星星之火,為中國的創新者提供了起步的土壤。

牛文文:孵化器就好比中國最聰明大腦的一個訓練營 這件事是中國的創新基地,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創新基地。這是我們後十幾年來中國經濟升級和騰飛的一個發動機。

厲偉部分:

15秒導視

他掌握數億資金,

他是創業者眼中的財神爺,

他左右著創業者的命運

他的身份既是魔鬼也是天使,

他是投資人——厲偉

解說詞:

丁列明是創業英雄第三集《海歸》中的主人公,留學歸來的他要研發中國人自己的抗癌藥,然而,丁列明創業的路並不平坦。

11年前,丁列明回國白手起家,當時在很多人眼裡,這樣的人一定是瘋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丁列明拒絕了美國強生公司要用2.5億美金的價格買斷這個新藥的專利。

解說詞:

2008年,臨床試驗順利進入三期階段,恰在此時,金融危機爆發了。承擔三期臨床試驗的跨國風險投資公司因金融危機取消了這筆投資,公司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險之中。

三期臨床需要的投入資金高達六千萬,而當時的丁列明已經是負債纍纍。

但只有通過三期臨床,藥物才可以大規模的生產,上市,真正應用到患者身上。丁列明的團隊迎來了最重要的一次挑戰。

解說詞:

與貝達藥業的老總丁列明一樣,劉自鴻也是一個海歸,在創業的路上也遭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 他沒有資金,也就更談不上廠房、生產線和市場了。如果不能碰到一個叫厲偉投資人,來解決資金的問題,劉自紅所有的夢想也就只能是夢了。

解說詞:

2013年,第二屆中國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12年第一次大賽後,又一次展示科技成果的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讓哪些埋頭苦幹的創業者有機會展示自己,尋找資金和幫助。厲偉是這次大賽的評委之一。

沒有多少人知道,在當今取得巨大反響的中國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它最初的創意來自這位投資人厲偉,他的夢想是通過資本的力量,為創業英雄們提供成長的肥料。

解說詞:

2013年在5月20日,莫賀延磧戈壁。一群人正在經歷著4天130千米的穿越挑戰。

厲偉:完了最後去了戈壁,其實心情還是挺緊張,挺害怕的。戈壁地…軟,主要是軟。

你能從對講機裡面能感覺到,對講機很興奮,大家都在拚命地說其實也是多少蘊含著恐懼在裡邊的。

解說詞:

這位講述著穿越戈壁故事的人,他就是厲偉。

解說詞:

1996年在深圳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本土投資人,組建了創業投資公司,開始從事創業投資業務。歷偉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解說詞:

鵬城深圳,與香港隔河相望,從1980年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起,在33年的時間裡,上演著中國式的發展奇蹟。在不足兩千平方公里面積裡佇立在46座摩天大廈。在這裡每天都上演著精彩紛呈創業傳奇。

解說詞:

深圳留學生創業園,在這裡有數十家科技創新類企業。背著雙肩包的中年人就是厲偉,如果沒人介紹,你很難想像他是一位風險投資人。他的形象也許與人們想像中叱咤風雲的投資人有些差距。

採訪:柔性電子的老總和厲偉一起在談論這種產品的應用和未來。

解說詞:

厲偉現在的很多工作就是和像劉自鴻這樣的年輕人打交道,他和這些年輕者一起在勾畫著企業的未來。在初創企業的選擇上,厲偉有著自己的標準。

厲偉採訪:

厲偉:其實我們有時開玩笑說,創投是干什麼的,創投實際是一個找妖精的過程投資。大家都看過西遊記,西遊記通篇講的都是妖怪的故事,尤其是初創的企業,多半是運作沒那麼規範的,就像妖怪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掙扎的。那從投資人角度來講呢,我們要找到其中的一些佼佼者,以為只有這一技之長,才有可能活的更久,成功了我們所謂的就是說到西天取經了,取經成功就是成功上市了。第二類呢,如果說做得比較好,所以就被併購了,被同行併購了,太上老君收了,第三類呢,就是當然也有失敗的了,但是至少這些妖精們命活得比那些小妖長。

解說詞:

其實,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投資人希望用最低的資金換取最大的權益。而創業者的需求剛好相反。在創業者眼中,投資人是財神爺。然而,在定位資本獲利的終極目標驅使下,他們往往也有冷酷決絕的一面。不少企業對這些他們也是既愛且恨。

厲偉採訪:

歷偉:它更大程度上它是一個博弈的結果,就談判的結果。你說大家帶個技術來,我們出一千萬,他出個,他就帶個技術來,他拿工資,最後他還拿走大頭的股份,憑什麼呀。沒有標準。談判的結果

解說詞:

作為一名投資人,厲偉是成功的,他的創造了很多投資傳奇。彩虹精化、同洲電子、A8音樂。其中的榮信股份更是創造了收益70多倍的神話。

解說詞:

為了能找到更多更好科技創新企業,2008年厲偉參與組織策劃了第一屆深圳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這是投資人和政府共同舉辦的首屆深圳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這個大賽就是中國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前身。

厲偉:來讓更多的創業者展示自己,這樣我們可以更多地來發現投資機會,在幫助這些創業企業成長的同時,我們也找到了我們的新的盈利機會。

所以就在那個時點,大家不約而同的開始提出來搞這個創新大賽。

解說詞:

通過大賽,投資人可以發現很多優質的投資項目。正如厲偉所說,投資人掌握著大量的資金,他們需要找到那些有特色的妖精,幫助他們如法成佛。而找尋這些好的「妖精」絕非易事。據英國資料顯示,風險投資失敗率達70%,完全失敗達20%-30%,成功率則只有5%-20%。巨大的失敗率令投資人承擔著常人無法想像的巨大壓力。

採訪

歷偉:其實我想是這樣,

我們這些年實際這一百多年,中國人所遭受的苦難,實際很大程度上與科技創新是有密切的聯繫。

所謂的康乾盛世那個時候是英國的工業革命,我們的GDP是英國的數倍,但是不到一百年時間,我們一敗塗地,為什麼?這就是已經體現出了一個非常典型的科技創新的一個威力了。

02:10:56那國與國競爭,最終的競爭實際歸根到底還是你的創新能力的競爭。

解說詞:

也就是在首屆中國(深圳)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作為投資人的厲偉,以他敏銳的目光發現了劉自鴻,也就是通過這次大賽,劉自鴻可以開始放飛他的夢想了。

解說詞:

早期的貝達藥業並沒有在市場上找到投資,最終,還是政府資助了貝達的成長。然而,全國有很多和厲偉一樣的投資人,也許他們並沒有崇高的理想,也許他們目的僅僅是逐利。無論失敗還是成功,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如何博弈,風險投資這種金融形式讓更多創業者能夠找到創業創新的資本,提供成長的肥料,讓創業英雄們完成自己的夢想。

蘇菂部分:

15秒導視:

他是咖啡館老闆,

他也是孵化器掌門人,

他要給創業流浪漢們一個聚會的地方,

他就是車庫咖啡老闆蘇菂

解說詞:

李曉軍曾經在第二集《青春》中出現過是一位大學生創業者,一個在杭州賣茶的安徽人。7年前,他用1200元起家。7年後,他的網店年銷售額超過2億。他的理想,是用網絡把中國的茶馬古道延伸到世界。

李曉軍今年只有32歲,但創業的路他已經走了7年,他創業的起點始於這片居民區裡的一間8平米小屋。

七年過去了,八平米的小屋不知道還在不在?

解說詞:

小屋牆上的標語,擊中了李曉軍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李曉軍忍不住留下了眼淚,。

同期:這是我們當時創業的時候的一個經營理念

同期:這基本上都沒變過……

解說詞:

小屋的擺設不復當年,只有牆上的標語,還能告訴我們,當年曾經有一位年輕人,懷揣創業夢想,在這裡成立了一家賣茶葉的網店。

同期聲:這是我們當時從 搬過來帶過來的記賬本……1月14日截止。

租辦公室交了3個月的房租,900元。只交了200,還欠他700塊錢。

解說詞:

簡單的賬本,記錄的不僅僅是一筆筆開支,更多的是李曉軍最難忘的一段人生。

解說詞:

在全國各地有無數與李曉軍一樣的創業者,在創業早期找不到一個開始夢想的地方,有一些人就致力於解決他們的難題。

在中關村的中心地帶,海淀圖書城步行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街,就在這賓館的二層, 2011年這裡成立了我國的第一家創業咖啡廳車庫咖啡。

蘇菂是車庫咖啡的老闆,地道的北京人,原來做過銷售,也做過投資人,他的夢想就是給更多像李小軍這樣的早期創業者提供一個交流與溝通的地方。

解說詞:

中關村,在這裡創新是永恆的話題,在2萬餘家企業裡有96%是中小型企業。在中關村裡有大學科技園26家,留學人員創業園34家。這些園區累計孵化企業超過六千家。

老總:怎麼說呢,當時想做這事的時候,包括在籌備期間,我就相當於辭職了,因為這個事我幫他做什麼事其實很難去兼職做的,我做這事的熱情的時候,我就想一定要全身心做好。

解說詞:

其實,蘇菂做的不是個簡單的咖啡廳,而是個小型孵化器。到這裡來辦公的創業者,只需要每人每天單點一杯咖啡,就可以享受一天的辦公環境,蘋果手機、安卓系統、平板電腦測試機、投影、桌面觸屏設備都是公用的。如今, 車庫活躍著十幾個創業團隊,而且成了投資人的項目庫。

解說詞:

雖然在中關村的現代高大建築群面前,它們顯得如此渺小和格格不入,但他們很有可能是未來百度、未來騰訊誕生的溫床。當然,這也是蘇菂的夢想,但是,當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蘇菂面臨著和每一個創業者一樣的問題,賠錢。

車庫咖啡老闆蘇菂採訪:

老總:第一個月我其實在質問自己這種商業模式是不是合理的,包括是不是這事幹三月就不用幹了,第一個月賠得非常慘。

解說詞:

車庫咖啡的慘淡經營也曾經讓創始人蘇菂動搖過,畢竟,車庫咖啡要生存。這時一些加盟商找到蘇菂。

車庫咖啡老闆蘇菂採訪:

老總:包括有好多地方問,能不能加盟,有的能不能授權合作,或者合作開分店,後來覺得還是太年輕了,時間尚短,而且本身做的含義更多是創業服務為主體,那麼咖啡其實只是載體了。就不能太強調它的咖啡屬性。

00:19:33

老總:其實它的靈魂可能就沒了,它可能賦予的含義就沒有那麼多了。

解說詞:

就在不知不覺中,車庫咖啡慢慢積攢了很多的人氣和名氣。成為了創業者們的聚集地。

車庫咖啡老闆蘇菂採訪:

老總:我覺得火不火無所謂,就是其實你給創業群體創造價值的時候,你發現這個群體它能夠,其實有的甚至有些人的命運真是因為你存在而改變的時候,其實那種感覺才是最美妙的。後來某一天他們不再創造價值,沒有創業群體認可的時候,那關了它又何妨呢。

解說詞:

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車庫咖啡能生存多久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個烏托邦,蘇菂做了一個與傳統孵化器完全不同的嘗試。車庫咖啡沒有政府背景,完全是民間自發,如果,把大型孵化器比作創新的大棚,那麼車庫咖啡僅僅算是一個花盆。然而,無論是大棚還是花盆,他們都在為中國創新企業的發展提供著土壤。如果說,創業是一條英雄路。以車庫咖啡為代表的早期孵化器也將與英雄們一路同行。

蘇菂採訪

老總:好多國際大企業,包括蘋果、微軟、谷歌,都是在自己家車庫或者租用別人家車庫裡頭開始成長的,開始創業起步的地方。當時起名車庫就是寓意早期創業開始的地方。我們也希望若干年以後有無數個團隊在這裡獲得成長,所以就這樣。

解說詞:

蘇菂現在不僅僅是車庫咖啡的掌門人,他還是一位創業導師,其實不僅僅是他,厲偉、謝吉華、龔偉、柳傳志、雷軍、鄧峰等等這些成功的投資人、孵化器管理者都在承擔著創業導師的工作。為新生代的創業英雄們提供著指導。

牛文文:中國這個創業其實它已經變成一個完善的鏈條了,生生不息,角色互換,

當一個創業者早期創業的時候,他是個創業者,他需要孵化器,需要投資人。當他創業成功的時候,他可能自己也會收購公司。也可能做孵化器。把一個普通的年輕人變成創業者的同時,你也在播撒一片種子,這個種子一旦變成了樹,它又會把整個的生態變成一個非常肥沃的土壤。

解說詞:

這個時代,是創新創業的時代,而創業英雄背後,卻是投資者、創業環境之間水乳交融、相互博弈的健康生態,創業環境為創業者提供了土壤,讓他生存紮根,投資人用資本的力量為創業者施肥。在一次次的蛻變中創業者,成長壯大。這是時代的要求,正是這個重視科技創新的時代造就了創業英雄的大量湧現。無論哪一個年代,英雄都是一個令人亢奮的字眼;無論哪一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英雄情結。力拔山兮氣蓋世,劍舞人生俠客夢。跨越夢想,成就大業!

萬鋼採訪:

解說詞:

創新與創業是中國經濟的超級引擎,創新與創業生態是這個國家崛起的核心動力,世界將出現一場改變格局的新浪潮,這些創業英雄們就是風口浪尖的弄潮兒。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乃至世界將因他們的存在而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