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聞眾籌」的中國實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452

新聞眾籌網站的出現,讓新聞採集變成了一件不依託媒體也能完成的事——由眾多陌生人出資,贊助完成一篇報導。但這種模式剛剛在中國萌芽,規模尚小,運作模式和合法性邊界並不清晰,也存在迎合資助者等風險。

這一週來,《新京報》記者巫倩姿正在為一篇名為《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的新聞稿件準備資料,她計劃在週末完成這篇文章。巫倩姿報導時尚領域已有十年,知曉時尚品牌與時尚媒體間各種或明或暗的金錢交易,她一直醞釀著要把這些「內幕」寫出來。

不過,和她過去十年寫的所有報導都不同,這是一篇「眾籌」而生的新聞。

如字面所言,眾籌(Crowdfunding)指的是在互聯網上面向大眾籌集資金,以幫助籌款人完成某個有特定意義的項目。這個概念2006年由美國互聯網雜誌《連線》率先提出,這些年催生了一批受到投資人和公眾追捧的眾籌網站,在這些網站上,用戶可以發佈自己的眾籌項目,並接受公眾額度不等的「資助」,而網站可以從各項目所籌金額中提取管理費作為收入,一般4%-10%不等。

這其中,2009年誕生的Kickstarter現已是風靡美國。在中國,最近兩年也出現了幾家按照這個模式運營的眾籌網站。

「眾籌」概念被用於新聞,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上線的新聞眾籌網站「Spot.us」,此後Kickstarter等各國的眾籌網站也出現不少新聞眾籌項目。

現在,這樣的事情也開始在中國發生。

為「眾籌」而生的報導

一個月前,巫倩姿只是依稀知道,「眾籌」可以「幫人圓夢」,比如開間咖啡館,並未想過可以用作她最熟悉的新聞。

巫的好友楊倩,過去是在網易從事時尚報導的編輯,現在國內一家成立不久的眾籌網站工作。在楊的建議下,巫發起了這個名為《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的新聞眾籌項目,籌款目標是1000元。按照眾籌網站通行規則,在一定期限內,如果發起人能夠籌到達到目標的款項,便按照約定完成籌款項目,如果達不到目標金額,就意味著項目失敗,錢就會退還給資助者。

巫在募資用途裡寫道:採訪交通費及社交費,「主要就是一些打車往返採訪地、請人喝咖啡之類的開銷」,她打算為這篇報導再採訪一些媒體人、公關人和品牌經營者。

她在2013年11月20日左右向眾籌網提交了項目資料,作為感謝,她為不同金額資助者設定了「發佈公開感謝信」、「參加時尚派對」等回饋。以某種形式回饋資助者,這也是眾籌的通行規則。

「一開始沒抱希望,也不知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沒有興趣。」她對南方週末記者說,11月29日晚上自己上去一看,發現籌款目標已經完成。

網站頁面顯示,她的項目獲得了17位支持者,籌到了比她目標略多的1110元。其中,有11個人資助了她10元,兩個人資助了她100元,還有四個人資助了200元。

巫倩姿說,她並不認識這些使用網絡ID的資助者,也沒有和他們溝通過,她還和另一位眾籌新聞發起人——時尚資訊網站觀潮網的記者月之海討論了一番,是誰在支持他們。

月之海同樣也是在楊倩的建議下參與眾籌的,他發起的選題是關於奢侈品鑑定的,目標募集3000元,作為採訪差旅費,很快也達到了目標。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第一天,就有個不認識的人給我投了2000元,有點意外驚喜。」

他倆不太確定的是,資助者是衝著品牌U盤、奢侈品活動之類的回饋來,還是對他們的新聞選題有興趣。

巫倩姿的那篇報導,「不符合版面規劃和新聞時效性不足」,可能沒有機會印刷在報紙上,但完成後會通過個人與單位的網站、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等平台發佈。月之海的報導,也已經完成了採訪,準備在12月上旬內發表。

新聞的新玩法

巫倩姿和月之海,因為與楊倩的友誼,無意中成為了中國最早嘗試新聞眾籌的媒體人之一。但對於楊倩與她同事們來說,這是一次有意識的策劃。

11月上旬,楊的同事、亦是媒體人出身的馬偉強,在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一篇介紹國外新聞眾籌的報導,覺得很新鮮。楊和馬所供職的「眾籌網」,2013年9月上線,創辦人是一位谷歌的前產品經理。

眾籌網很快就將「新聞眾籌」付諸實踐,馬偉強和楊分別邀請了一些過去在科技和時尚領域相熟的媒體人,前來發起新聞眾籌項目,目前已上線13個。除了巫倩姿和月之海的項目,已經籌款成功的還有《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侯繼勇發起的《成都創業者生存環境調查》、《21世紀商業評論》記者羅東發起的《杭州:動漫之都的升級與轉型調查》以及科技博主信海光發起的《中國手游圈訪談》等項目,這三個項目的籌款金額分別是3400元、6000元和3000元。

侯繼勇說,他對這個選題有興趣,但苦於缺乏新聞時效性,很難從報社申請到出差採訪的經費。

現在,在96個資助者的合力下,侯繼勇籌到了這個選題的差旅費。作為回饋,這些支持者可以參加他組織的跑步、打籃球和讀書會等活動。

其中一位90後、從事服務業的支持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她一直是侯的讀者及微博粉絲,突然有這樣的機會,就去支持了20塊錢,「最終目的就是跟他跑步一次……只是想看到更多真實的報導而已」。

羅東從小就是動漫迷,愛收集玩具,過去做過不少動漫採訪,對中國本土動漫業的困境有頗多關注,但這個選題與他所供職媒體的報導風格並不吻合,「眾籌」讓他另闢蹊徑達成所願,將來所完成的報導,則可能直接發表在互聯網上。

信海光沒有單位束縛,他對手機遊戲領域感興趣,可以獲得資金支持進行採訪,何樂而不為。只不過他稍微有點遺憾,起初沒經驗,報出的籌款目標金額,對於完成一個系列訪談來說,可能不足,正考慮是否追加籌款。

在這些媒體人前來發起新聞眾籌項目的同時,這家新生的眾籌網也在2013年11月末舉行發佈會,直接以「國內首個新聞眾籌平台」來定義自己。此前,國內另幾家創辦在先的眾籌網站,側重科技、文藝、創意等領域,並沒有專門面向新聞眾籌,也罕有媒體人通過這些平台發起新聞項目的眾籌。

在發佈會上,網站創辦人盛佳的一句話在微博上被熱轉了一陣子——「並不是任何你認為好的選題都可以見諸報端,那些未見諸報端卻閃爍著創意火花的選題,或許能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得新生。新聞眾籌為有想法有追求的媒體人提供一個新的玩法。」

這也許不僅僅是媒體人的新玩法,馬偉強說,除了媒體個人,已有《週末畫報》與《環球時報》等報紙在與他們接洽,研究以單位名義發起新項目的可行性。

在這方面,美國已有先例,且成績不俗。這幾年來,各個眾籌網站上,新聞項目的發起人以公民記者、自由撰稿人、小型網絡媒體居多。但在Kickstarter上,2013年最耀眼的新聞眾籌項目,來自傳統媒體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這個選題是由記者走訪世界各地,追蹤一件T恤從棉花到銷售的全球之旅,並以視頻、圖片、文字、圖表等形式組合的方式在網站上呈現。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作為回饋,資助25美元及以上的人可以得到一件報導裡的T恤。14天的籌款期裡,這個選題得到了超過兩萬人總計59萬美元的支持,是其籌款目標的十倍以上。現在,這個甚至動用了無人機拍攝的多媒體報導,已經出現在了NPR的網站上,被中國同行評價為「狂拽酷炫」。

自己成功的籌款經歷,讓一位參與者想起了供職媒體一個以「地方地理」為主題,後因缺乏廣告而停辦的欄目。「這樣的欄目和廣告客戶沒有關係,沒有人給它投廣告,但如果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吸引喜愛地方文化的網友們支持,可能就有另外的生存機會了。」

獨立眾籌,另一種路徑

其實,在巫倩姿等人之前,這些年國內已零星出現了一些通過在互聯網上自行眾籌資金,來完成新聞選題的先例。曾先後在《中國經濟時報》、財新傳媒《中國改革》、《經濟觀察報》等媒體從事調查報導,現為自由身的劉建鋒是最新的一個。

劉建鋒的靈感,來自一位在微博上成功眾籌到幾千元錢去台灣報導「大選」的南京大學學生陳思樂,與陳思樂的交流促使他開始關注眾籌式生存。

2013年7月,他通過微博和博客,貼出了一個《獨立記錄者誠徵後援》的計劃書,稱「我準備以獨立作者和社會問題觀察者身份,用獨立調查的手法,選擇一些制度問題、重大公共事件、爭議新聞人物以及重大內幕進行報導,一年完成4-6個選題」。

他開設了一家淘寶店舖,以100元為單價,出售總計2500份優先「閱讀權限」。「100塊,也就是現在看場電影的錢。」他說。

「我也考慮過是否通過眾籌網站籌資,但很快發現不可行。在這些網站,項目發起人必須明確宣佈自己的選題,並以此展開籌款,但我所調查的選題,往往是不能提前大肆張揚的,否則可能遭到干擾。」劉建鋒說,最後自己選擇了上述淘寶店的模式,購買者購買「閱讀權限」的時候,並不知道將來會收到什麼報導。

憑藉劉建鋒過去從事調查報導的名聲,以及李承鵬等「大V」的轉發宣傳,他說現在已經籌得相當於出售2000份權限的資金,其中包括一些提供大額資金支持的陌生人。而在他的淘寶店裡購買者評價頁面裡,可以看到一些購買了1份或幾份「閱讀權限」的買家寫下的祝福話語。

10月中旬,劉建鋒署名「獨立調查作者」的第一篇報導《平度超限戰》也已經出爐,主題是《新世紀週刊》記者陳寶成山東平度老家的「七年拆遷戰調查」。8月,陳因老家拆遷問題與當地警方發生衝突,後被逮捕,這起拆遷紛爭也因矛盾激化在互聯網上廣為人知。

《中國財富》記者宋志標等人,則做了另外一種嘗試,他們都選擇了通過個人微信公共賬號進行眾籌。

新聞評論出身的宋志標,並不提前預告為某個主題籌款,仍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撰寫評論,只是在末尾附上支付寶轉賬鏈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後自行打款,「小額贊助」。

宋聲明,這是一次起於崩塌的傳播舊格局下的「寫作上的實驗」,借此可以瞭解微信公共賬號訂閱者為內容付費的意願。

另一位11月開始通過微信公共賬號嘗試眾籌寫作的知名媒體人也提出了類似的「實驗」想法:「我不缺錢,也拒絕過一些贊助意向,只是想實驗一下眾籌這條路,能不能走通。」他在發起眾籌的時候還寫道,如果這一次眾籌成功,以後新的題材也可考慮用此方式。

迄今一個多月的實驗下來,宋志標的結論是,訂閱者裡付費者佔比1%,但這1%的人裡面,有約一半的人有過重複贊助。在他印象裡,收到的贊助,少到一元五角,多至上千,又以100元左右的金額居多。

在幾年前的博客時代,就有一些寫作者嘗試過宋志標這樣的先閱讀後贊助模式。一位2011年嘗試過的博客作者說,當時支付寶尚未開放個人收款插件,讀者付款非常麻煩,開通一年僅收到了41.18元。2012年,他替換了支付寶的收款插件,但此時博客早已式微,他至今沒有收到超過100元,還有人因為這個功能,給他留言說,「該醒醒了」。

避開「扒糞」題材

不論是在眾籌網站上發起項目,還是個人獨立在互聯網上眾籌,選題的安全性都是被首要考慮到的因素。

馬偉強的解釋是:眾籌網站只是籌款平台,不涉及報導選題的發布,這些報導自有其發佈的媒體平台把關。

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歡迎意識形態、政治性以及攻擊性的題材,以免造成法律和政策的衝突。馬粗略地描述了一下原則。

馬說,目前還沒有發生因為這些限制而與新聞項目發起人在選題上意見相左的情況。

信海光和羅東等人,在接到眾籌網的邀請時,都主動想到了避開「扒糞」題材(「扒糞」一詞來源於美國19世紀下半葉的「扒糞運動」,意指新聞揭黑)。羅說,新聞眾籌是個新東西,一開始不能選擇尖銳的社會調查等激進題材,這樣的報導還是適合由媒體組織來操作,而不是媒體個人眾籌。

即便這樣,2013年12月初,眾籌網上的「新聞」這個類目名稱,被謹慎地改為了「資訊」,馬說這是出於風險考慮。在短期內,眾籌網上的新聞項目仍將集中在科技、時尚、娛樂和生活這些領域。

不過,眾籌網還是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書面答覆中寫道:行業調查、深度報導、系列報導都可以在「新聞眾籌」裡實現……我們期待能有更多好的選題,更期待能在眾籌網的「新聞眾籌」平台上產生普利策獎。

另一家也提供文字作品眾籌的網站「讚賞」,雖未打出新聞眾籌概念,但其上線項目,不少也是媒體人的作品。這個網站的創始人陳序,有逾20年媒體從業經驗,他強調該網站的服務對象是「原創人」。

陳序說,「讚賞」目前是邀請制,選擇的作者都在專業素養和判斷能力上值得信賴,這些作者自有風險把握能力,知道自己的題材尺度。

在「讚賞」上,除了類似眾籌網那種發起項目籌款完成的模式,另一主要模式是資助者自由付費後取閱作者已完成文章。陳序對在中國通過眾籌進行新聞調查題材並不樂觀,「這樣的題材,可能因為管制等原因沒法完成,這就需要眾籌平台跟進退款等各種善後處理。這種不確定性,需要網站有很強的新聞專業判斷和很高的風險衡量能力。」

劉建鋒是所有新聞眾籌嘗試者裡最激進的少數人之一,他以個人身份眾籌資金進行調查,他說,自己是通過不提前暴露報導選題,以及「不情緒化做事」、「專業性敘述」、「不對個人有攻擊性」等方式,來降低風險。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周如南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眾籌新聞通過「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探索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和內容,這本質上是一場新聞革命。但眾籌新聞最大的問題在於,眾籌新聞可能變成迎合資助者的新聞生產方式。此外,還存在運作模式和合法性邊界尚不清晰、公眾新聞消費習慣尚待改變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