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30)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6385155第十章 VC、PE,天使?魔鬼?(續4)
4、企業何時與投資機構聯姻才是最佳婚配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企業也不能免俗,唯一不同的是一次男女間婚配必須遵從一夫一妻制,而實業與資本的聯姻則不限次數和人數。既然比喻為婚配,那自然得門當戶對,不然亂點鴛鴦譜,帶給各自的終生遺憾。上一節已經就實業與資本結合的門當戶對條件進行了分析,本節就來討論一下,兩者聯姻的最佳婚配期的問題。
因為企業千差萬別,很難用一些量化的尺度和標準來進行約定這一標準,那就用排除法來進行分析,說說企業在以下情況下要慎重引入投資機構,在這些區間不謹慎容易把「婚事」搞成「傷心事」。
(1)彈盡糧絕時,要慎重對待引入投資機構。
看到這個小節的標題,你會不會納悶,為何企業彈盡糧絕了,還不要去找投資機構來投資,那不等死嗎?
其實企業在經營過程,隨著規模不斷增長,業務投資的縱深不斷拉長,加之不可遇見的金融信貸政策調整,難免出現現金流不足的情況。很多企業在此時,出於本能的急於做出通過股權融資引入投資者的決定。不是說完全不能這麼做,是讓你慎重對待這一重大決策,先想分析清楚當下面臨困境的危險等級,和想清楚資金需要的額度和持續時間,這對你至關重要。
如果此事輕易通過股權融資,至少有三個隱患:
第一、容易交友不慎,貽害無窮。
其實這一小節中已經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因為你急於找到投資者,匆忙將自己委身於人,此時你很難真正站在未來長遠規劃的高度,來審視自己行為,很難找到真正能夠長期相處的投資者。解決一時的小傷,卻帶來終身的痛楚,不是痛楚也是終身的瘙癢。
第二、此時,你最不值錢。
古人有云,人窮志短,如果主動送上門,與投資機構的博弈過程中,很難獲得足夠的議價權。有的企業可能會想,我會把握節奏,淡定一點,讓對方看不出來企業的窘境,但僅憑裝裝洋就可以應付明的、暗的盡職調查?所以最好不要急於把自己辛苦創立的企業賤賣掉了。
第三、可能有更好融資方式被你錯過。
如果一心只想用股權融資緩解困境,抓住一根稻草的同時,也許就會陷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辦法總比問題多,一定有比輕易採取股權融資更好的融資方式。根據面臨困境的具體情況,採取諸如銀行融資、抵質押借款、拉長前端供應商帳期、加大應收款項的催收(或者乾脆與銀行協商應收款融資),甚至是可接受的民間借貸等等,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企業需要。
(2)在信心爆棚時,冷靜對待引入投資機構。
此處的信心爆棚是指樂觀過度,以至於忘記了自己是誰的情況。此情況與前小節中的情況剛好相反,過猶不及,這個時候也容易給自己找個錯誤的婆家。
比如在引入VC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投資條款就是:對賭。在你樂觀過度時,很容易簽下「賣國協議」。不是說對賭的方式完全不可取,是在簽約前,好好分析一下企業的利潤增長究竟是來自於何方,增長是來自於企業的「護城河」,還是來自於行業增長和宏觀環境帶來的市場機會。對市場環境過度依賴,會削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外部環境出現不可預見的系統性反轉,那麼這類企業即使再大,也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
本人曾協助一家生產LED晶片的公司進行引入風投談判和中介機構選擇工作。當時正值2010年下半年,LED行業當時已經出現了市場飽和的跡象,但整體市場環境非常好。該企業主要是通過10年的技術研發擁有晶體生產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晶體生長設置製造、晶體生長工藝的開發、生產以及LED襯底片切割等完整生產鏈,預期新項目投產後,業績至少有10倍以上的增長。包括IDG在內的多家風投對其青睞有加,後來通過對賭協議的方式,以10倍PE的價格,總價1個億的投資額引入了一家投資機構,並啟動了IPO工作。但考慮到市場風險,還是先採取了先借款再合適時機轉股的策略。隨著LED行業整體降溫,業績並非如預期那樣迅猛,後來企業乾脆放棄了IPO計劃,走了一個圈,又回到了以前家族經營的路子上去了。但沒有直接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操作,避免了無休止股權之爭的漩渦中去。
(3)在不能清晰戰略方向時,延緩實施第三方投資者引入。
一般在成長中的企業,每隔三五年就會討論並修正一次企業的戰略規劃,這是朝三暮四,是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外部環境順時而動。根據不同的戰略方向和產業調整方向,匹配的資金需求是大相逕庭。找到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投資者助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當企業還沒有確定長、中、短期戰略規劃時,要延緩實施新股東的引入,不然會因為加入第三方的博弈,造成企業戰略搖擺不定,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機遇時會顯得猶豫不決。
關於這一點,在本章的討論中反覆地強調,既說明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也說明戰略對投資者選擇的重要性。企業的戰略規劃是個很宏大的概念,在總體願景之下,還有很多分支戰略的支撐,包括產業規劃、股權擴張規劃、融資規劃和人力資源規劃等,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缺少用以支撐企業總體戰略的分項規劃和實施策略,戰略就是一句空話而無法落地。因此,需要在制訂戰略時,一併考慮企業的股權擴張規劃。
什麼樣的產業就會催生出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企業就會配置對應的股本和合理負債結構。股權規劃包含了兩個內涵:投資資金額度和股東構成性質,這兩個內容又常常交替在一起,不可簡單的分割。
股本擴張主要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內生式擴張,一個是外延式擴張。
內生式擴張是通過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形成的經營所得再投入予企業。處在創業期或高速成長期的企業,主要通過原始股東的投入,對經營所得有分配和再投入的雙重衝動,需要加以平衡,不然合作者很容易鬧得不歡而散,這個在創業期的企業中尤為常見。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家族式企業十分普遍的原因。
外延式的股本擴張只要通過吸收新的投資者加入實現,隨著合作者的增加,原始股東特別是創始人特別需要注意擴張節奏。在成為公眾公司前,企業的股權不宜過分分散,不然很難協調各方利益,形成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加之如果再實施IPO及IPO後的再融資手段,容易形成控股權的淡化,甚至喪失相對的控股權。在成長期的發展中,如果過於封閉企業股權,又不利於企業引入新鮮力量和發展所需資金支持。因此控股股東對企業股本進行規劃時,需要針對企業內外實情進行左右權衡和規劃。
最優化的股權結構沒有可以量化的標準,只有最適合自己企業的結構。如果不將股本規劃納入企業戰略層面,就很容易對股本的稀釋過程拍腦袋辦事,造成無序的擴張。
(4)越是被忽悠引入投資機構時,越是要保持清醒判斷。
其實這一條最想說的是,企業面對政府機關的遊說時,要保持清醒判斷的事情。但想想不好細說,就簡略點一筆帶過吧。因為現在很多投資機構的投資方法上進行了改進和優化,不像以前的一樣,直接與企業進行接觸,很多中意的企業總是很難情投意合,轉而他們開始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各地設立各類產業投資基金,打著扶持當地產業特別是成長型企業的發展的名義幌子,這樣就能順利地借用政府機構或者乾脆動員政府機關為其投資行為遊說,可以極大提升投資機構的親和力和權威性,也能讓異地的投資公司迅速實現本地化。
此處討論不對這種方式不帶有任何褒貶和情緒,這也是投資公司一種正常而有效的業務拓展行為,只是企業在選擇投資者時,最好不要被遊說得為了引入投資者而引入,需要根據企業自身實際進行純市場化的判斷。
(5)在前述幾條都規避的前提下,在企業做出價值時再引入投資者也不遲。
企業的股權稀釋總是有限度的,股權才是企業最稀缺的資源,不要通過倉促的股本擴張行為,白白浪費了資源。即使企業已經考慮清楚可以吸收新的投資者進入,並規劃了多輪融資的步驟,那麼問題就更簡單了,接下來就是重心回到經營上去,讓企業看起來更加「水靈」,像18歲的黃花大閨女,這樣就能多收點彩禮,然後嫁個好婆家。
一個企業的價值,不一定僅僅是贏利能力,根據企業性質不一,企業的核心價值所在不一樣,對企業的估值方法也不一樣。相對來說,上市公司的企業價值更容易計算,但非公眾公司的估計差異性較大,一般來說,常見的估價方法如:客觀估價法、市場比較估價法、收益法和折現現金流估價法等等,不一而足,特別處在天使階段投資的估值方法更是一本天書,流行的方法都有上十種以上,其實到了最後議價階段,還是通過協商定價。所以有些企業鬼心眼多,知道你投資機構想要什麼,就做什麼東西給你看,到最後呢,醜媳婦總歸是要見公婆的,到真正看明白後,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礎。
對企業價值的認定,不是你可以長期粉飾,收起小算盤,沿著企業既定的業務發展規劃走,才會走得比較踏實。小富靠智、大富靠德,小手腕不是大智慧,人的財富一定不能超過智慧,不然你會因為財富而累,說不定帶來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