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的看空邏輯 jin888555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6243068三更半夜的,睡不著,寫寫萬科的利空面,記得年初寫了格力的十幾個利空,年末格力業績同股價依然大漲不少。其實,對於我們這些不養牛又經常喝牛奶的人來說,最喜歡的就是唱空自己的重倉股。(這句話如果你讀起拗口,說明你巴菲特念的不熟)。
按照2012年的數據,國內總共銷售新房約1000萬套,而同期美國約60萬套,按照人口比例計算,未來中國城市化結束後,每年的新房開工量最多也就300萬套每年,毫無疑問,目前房地產業處於景氣高峰期,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銷售一定會大幅下滑。
按照目前的開工速度,未來十年我們將至少新建1億套住宅,考慮到前面30年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未來十年人口拐點一定會來臨,無疑供應會嚴重過剩,需求會嚴重不足,在這種局面下,萬科是否有能力獨善其身呢?
這讓我想起工程機械領域的三一、中聯,煉鋼行業的寶鋼、鞍鋼,煤炭行業的中煤、伊泰,當行業從高峰迴落時,優秀的龍頭亦不能倖免,巴菲特說過,一個優秀的船長駕駛一艘破船,最後勝利的往往是那艘船。
既然未來天花板不可避免的來臨,萬科的管理層又打算怎麼應對呢?
從近期的言論來看,他們還沒找到方向,最大的困難在於,很少有新領域能夠像住宅那樣龐大的規模。毛大慶說了,最高的樹周圍再種一些灌木叢,又有人說了,搞城市配套,比如垃圾場、火葬場,養老院,說到這裡我不得不長嘆一聲,就算全國的這些配套都給萬科做,又有多大規模呢?況且這些東西未來的競爭格局根本還沒個譜,怎麼好憑空推斷呢?回到毛大慶的比喻,灌木叢就算種一畝,恐怕也趕不上世界最高的樹提供的木柴多。
又有人出主意了,萬科不是有幾百萬業主嗎?我們想辦法從這些業主身上撈錢吧,哇塞,還是那個問題,明年萬科大概要200億的利潤了,你得從業主身上撈多少錢,才能平衡一下這個住宅利潤啊?
看來不可踰越的問題就是,萬科的體量太大了,即使這些優秀的管理層也沒找到好的未來出路,王石在嘗試海外發展,不要聽他們解釋說是去學習,我認為是嘗試海外發展,郁亮嘗試著轉型商業地產,不過後來發現好像商業地產也有泡沫,漫無頭緒之下,把徽商銀行給搞了,管理層有解釋說是給業主提供金融服務,又有解釋說給上游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理性的說,這些解釋都略顯牽強,很可能入股銀行這個舉動管理層自己也搞不清楚,屬於鄧公摸石過河之舉,也可能壓根就是手頭上錢多了,買地都用不了了,不分紅,不回購,閒的蛋疼入股銀行。這也揭示了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萬科未來到達天花板之後,管理層本能的會把資源到處擴張,而非分紅回購,回報股東。
未來幾年萬科股票有可能會重複前面幾年銀行的走勢,就是淨資產增加,而估值不斷下移,直到他找到一個確定的方向為止。
綜上所述,萬科當前1.4倍的PB已經透支了未來兩年的發展,給予萬科「減持」的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