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取得GMP標章 只需三萬元

2013-11-04  TCW
 
 

 

你知道嗎?多數民眾都相信食品安全有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及CAS (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兩大認證標章把關。你可能不知道,國內有很多檢測單位也扮演著幫食品公司「把關」的角色,對於廠商不利的檢測報告或委託,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看不到真相。

以下,本刊就親自帶著消費者走一遭,看看國內食品認證和檢測為什麼不容易讓類似大統長基(簡稱大統)、富味鄉生產食品的添加物問題早一點曝光。

私下找機構做檢測……不是說無法檢測,就是說驗不出來

食品業者、檢驗機構、賣檢測試劑的,如同三角形般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扣。

怎麼說?毒澱粉事件後,我們想了解某些食物中,是否有某些添加物,詢問國內檢測機構,他們幾乎口徑一致的回答:無法檢測。

其中一家檢測機構問我們,你想要檢測什麼產品?也很坦白的說:你想要檢測的項目,不會有答案的,沒有一家檢測機構驗得出來。還有一家機構話說得很白,由於他們接了很多食品業者的檢測,請我們直接說明想要檢測的產品,「會不會有我們客戶檢測過的產品,想要先有心理準備。」也就是說,他可能擔心會影響他長期的客戶,而不會接受不明意圖的委託,所以一般小老百姓如果想知道自己吃下了什麼?有沒有危害?可能會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不死心的到處詢問,最後找到國內一位大學的教授願意幫忙,結果只花了一天的時間就檢測出來,更驚人的答案是,殘留量比想像中還高出數倍。

不禁要問,這些號稱公正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竟不如大學教授?一張張經過認證標章蓋出來檢驗合格證書,還能信?

找公司買試劑自己測……就被問為何買?誰買?更拒絕自取

不僅檢測單位驗不出答案,連要購買檢測用的試劑,也是困難重重。

這位大學教授當時很忙,熱心的告訴我們試劑的名稱、品號,要我們自己去買試劑,教我們檢測。心想,這容易,馬上跟賣試劑的全球知名大公司聯絡。電話打過去,他們很有效率的轉給負責的業務員,當聽到我要購買的項目後,立即問:為什麼要買?我回答他,教授要我幫忙買的。是哪個學校?哪一位老師?不斷確認我們的身分,隱約的感覺到,在我回答問題的同時,電話的那一端,正快速的透過鍵盤,查詢我提供的資料是否正確。

這還沒結束,當時急著要用檢測試劑,告知對方要自行取貨。對方又很謹慎的回覆:不行喔,我們沒辦法讓你來取貨,會直接送到學校,然後跟系上請款。

一個簡單的檢測試劑,從廠商手中賣出到檢驗員手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流程都監控追蹤著,形同一個封閉系統,小老百姓想要自己找答案,自保,很難。

兩張買來的認證貼紙……有利減稅、貸款卻不保證食品安全

小老百姓無法自保,相信政府的認證就高枕無憂?剛好相反,一連串食品安全事件,看似優良廠商的品牌,一樣也失守了。

在大統、富味鄉黑心油、山水米假米事件未爆發前,你應該是對GMP及CAS兩大認證標章深信不疑。你認為只要食品上貼了這兩張貼紙,就表示有「政府掛保證」,「買就對了」,「穩妥當、可以放心」,但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個美麗的錯誤,而且一錯就是二十六年。

在GMP第一條成立目的,清楚寫道「是為了促進食品工業發展,保障消費者及業者共同利益」,當中完全沒提「保證食品安全」這一項。

制度設計上,GMP把輔導業者發展與監督食品安全兩個互相衝突的因素放在同一天平上,「GMP的角色及定位不清楚,是造成今天認證頻出包,風波不斷的關鍵因素。」台大園藝系教授、目前也擔任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許輔說。

目前該標章主要負責人是GMP發展協會執行顧問周能傳,其去年八月才從工業局副局長退休,整個GMP標章制度從無到有,當年就是在他手中打造完成;除了他,現任協會副秘書長李國貞也是從工業局退休,「GMP發展協會幾乎可說是工業局退休官員的大本營。」一位曾擔任GMP審核業務的退休官員說。

為讓食品GMP認證順利推動,成立至今工業局每年會捐助GMP發展協會一筆經費(去年一千七百多萬元),食品業者可選擇自願成為GMP發展協會會員(初次入會須繳三萬元)。

會員送認證的產品,只要通過現場評核小組及認證執行單位核可,就可順利取得GMP標章(每一品項每年須繳交三萬元年費),一位曾參與GMP稽核的退休官員表示,「只要書面資料備齊,環境保持乾淨,業者通常就可拿到認證。」

另外,GMP推行方案修正規定上,寫著「業者只要拿到GMP,產品在檢驗機關、福利單位或其他機構,對食品GMP認證的產品可以給予減免檢驗(查)手續、項目或費用,甚至有稅務上的減免。」

你可能以為有這些好處,GMP就很好用了,但GMP更好用的功能還在後頭。

「曾經有家原本規模很小的公司,就在取到GMP認證隔天,業者馬上就拿著證書到銀行貸款,銀行二話不說,馬上貸給業者三億元。」一位曾擔任GMP委員的退休官員這樣回憶。

顯然GMP認證證書,除有稅務上減免,還成了業者向銀行大舉借款的「保證書」,但不管是哪一種保證,都沒有「食品安全」保證這一項。也就是說,這些認證保障了業者的利益,卻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

GMP外,另一個知名標章即CAS, 最近頻出包的山水米生產公司泉順,即有十一項CAS標章。

CAS與GMP有何不同?其實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申請CAS標章的產品,都是「國產」,而GMP則是原料「進口」,像大統、富味鄉都屬於GMP系統,非CAS系統;CAS是台灣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最高品質的代表標章。

但,不管是國產或進口,塑化劑、黑心油事件讓國人對GMP失去信心,假米事件,讓CAS標章蒙塵,最近更被立委要求,全面檢驗六千多項CAS認證產品。

CAS協會董事長由業者輪流當,但,不管事,主業務由執行長沈永銘負責,CAS成立後,沈即由衛生署(衛福部)轉任執行長迄今;因沈永銘衛福部的淵源,CAS接下不少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案,包括輸入膠囊錠狀食品查驗登記、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也因有衛福部業務,CAS曾聘請衛福部退休人員,擔任顧問。

兩大標章主事者出自衛福部人事交叉任職恐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台灣這兩大標章,雖然性質不同,但背後主要的查核單位,都是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簡稱食研所),而食研所所長陳樹功、副所長陳陸宏,兩位均出身衛福部。

衛福部,是台灣兩大重要標章的最大掌控者。GMP證書由食研所核發,食研所所長、副所長,出身衛福部;CAS執行長也出身衛福部。衛福部雖不是這兩大標章的直接老闆,卻具有標章審核生殺大權。

也就是說,在人事交叉任職的情況下,食研所要徹查各項證書的公信力,無疑是向過去的老長官或是老同事宣戰,也成為很怪異的交叉關係。衛福部擔任食品安全把關的角色,而國內重要認證又都來自衛福部退休人員,是業務上下游關係,還是利益關係,已經混淆不清。

如果真的要拿到這些認證,並非難事,大統的例子做了最好的說明。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醫師在部落格中表明「這些年來,我在替食品公司研發食品和營養品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申請『健康食品』或『CAS』等字號,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那些認證不值得信賴,因為我見到許多大廠藉由合法掩蓋非法。」

大統、富味鄉事件,傷害到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健康,連政府公信力都賠上了,這次事件爆發後坊間也傳出類似「國家金牌獎」居然花四萬元就可買到,「一○○%純釀造」的醬油標章,只要入會就可頒發之類的傳言,對這些認證機構形成很大的傷害,如果流言一傳再傳,未來食品上面的標示,還有多少是值得我們相信的?

【延伸閱讀】標章不可靠,從食用油、米、蛋到粽子全都淪陷!—— 台灣主要認證標章與出包事件

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經濟部工業局)用途:驗證食品生產過程衛生安全塑化劑事件:經認證的高基多蜂膠膠囊、統一寶健等九項產品全數含塑化劑,遭工業局撤銷認證黑心油事件:大統經認證的十七項產品、富味鄉經認證的四項產品,遭工業局撤銷認證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農委會)用途:驗證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產出過程安全衛生米:山水米旗下十一件包裝米產品的CAS認證全被撤銷蛋:台北頂好超市安和店等CAS洗選蛋含不得檢出的殺菌劑和抗生素粽子:查獲禹昌冷凍食品販賣CAS認證的粽子過期一年,改標再賣

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衛福部)用途:驗證食品生產過程衛生安全黑心油事件:大統系列產品也獲得認證,但此標章主要是驗證食品生產過程的衛生安全,無法確保添加的東西是否有問題

GAP吉園圃台灣安全蔬果標章(農委會農糧署)用途:驗證蔬果生產過程安全蔬果驗出農藥:新北市衛生局抽檢了十五件市售的蔬果,有五件被驗出農藥殘留超量,其中貼有該標章的白苦瓜,被驗出農藥陶斯松

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