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13-10-29
購金買樓棄債券 建地下城住貨箱
甲、國際貨幣基金(IMF)十月份的《環球金融穩定性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具體而微地分析了近年中央銀行(主要指聯儲局)三度(一九九四──九五、一九九九──二○○○及二○○四──○六年)提高利率扯緊銀根對投資者──債券投資組合基金的影響,顯而易見,影響是負面的。據IMF的統計,在二○○四至○六年收緊銀根造成二○○七至○九年的金融危機(海嘯)中,上述機構投資者的總損失為二萬一千多億元(美元.下同),如果現在聯儲局加息一厘,它們的總虧損將達二萬三千餘億元。在當前的財金環境下,即使經濟已有起色(不然央行不會收縮「量化寬鬆」規模抽緊銀根),加息仍具「可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殺傷力」。為防患未然,穩健尤其是已有相當利潤在手的投資者,鮮有不做好迎接加息而減持債券部署的!當然,現在大多數論者都認為大鴿派耶倫女士出掌聯儲局,等於賦予「量化寬鬆」以「持久性」,但手握重金責任相應沉重的人,在考慮濫印鈔票的日子必定有時而盡時,便會作出防範萬一以免被突變殺個措手不及令已到手而未入口的利潤化為烏有的安排。
日本政府是第一家這樣做的西方國家,不過,其出發點也許是「救股市」(以彰顯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的效應),與債券孳息比雞肋還不如的關係不大。無論如何,日本政府早於六月便把總額一萬二千三百多億元的「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進行調整,多年來它有約百分之七十資金持有日本政府債券,六月的決策主要在「棄債從股」,至本月十五日,其持有債券份額已由百分之六十七下降至百分之六十;沽債券的資金大部分轉購日本上市藍籌股票,這是東京股市指數表現相當強勁的一項不可忽視因素。
據十月二十五日的《養老金和投資》(www.pionline.com)報道,資金總額四萬七千一百四十億克朗(約合七千九百八十四億美元)的挪威「政府養老金環球基金」(下稱「養老基金」)持債券份額由六月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七微降至百分之三十五點五(持股量則由百分之六十三點四稍增至百分之六十三點六),該基金聲言不會增加持股份額,不過,其投資動向有待政府去月委任的顧問委員會(由兩名蛋頭學者和一名炒家──基金經理組成)提出報告後才明確。不少論者以為在有一線加息機會的環境下,「養老基金」會較明顯地調低債券持有比重,所得資金也許不會流進股市,以免令其所佔比重太高,但進入物業市場的機會不低。「養老基金」目前持有的物業佔總投資不足百之一,而回報率為百分之四點一(債券回報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三)。放眼世界的香港投資者,應留意「養老基金」的投資動向,以其「穩中求進」的投資成績不錯(迄九月底的增長為百分之五,較財政部定下的標準高百分之零點一)。由於物業回報可觀,加上「租樓成風」,在資金泛濫利率「偏低」的條件下,置業收租雖不進取卻有可為(美國情況見九月二十四日本欄),「養老基金」增持物業的可能性不容抹煞。
乙、九月底,企業顧問公司麥健時對一年購買約四百億元貨物的二十九名時裝買手進行「民調」,顯示大多數意見認為由於廉價勞工已不復見,消費者物價將全面回升。一句話,中國已不再是低價貨物的出口國,而有意取而代之的孟加拉、緬甸、柬埔寨和巴基斯坦,「各有一本外資難以接受的經」,吸引力有限,勞工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隱然浮現。
這種大環境,自由市場的物業價格只會回穩不致明顯下挫,而黃金在通脹捲土重來的陰影下,可能已進入另一個上升循環。去周五,盎斯黃金美元價企於一千三百五十元水平,較六月二十八日收市的一千一百八十元(說這是「最低價」,出錯機會甚微),回升已近二成;金價在二○一一年九月五日見一千八百九十六元,說這是「歷史高價」,肯定有誤。目前通脹率似有若無金價已有相當幅度回升,通脹一旦再度肆虐,不難想像金價會「突圍騰飛」!
令金價從近一千九百元挫至不足一千二百元的眾多原因,除了「升得高跌得重」(因為有大量獲利回吐)和通脹突然被中國廉價出口「馴服」之外,尚有其價長期升漲(遠的不說,○九年底只有七百一十元左右,現價已升近百分之八十五!),促使金礦公司大量生產,加上利潤深厚誘使持金多年的投資者拋售獲利,令過去十年黃金供應增長約一成。供應增加而通脹率低位徘徊,金價在獲利回吐壓力下回順,不難理解。
然而,在通脹率低迷之下,市場對黃金需求有增無減。由於印度人把相當比重的儲蓄變為不能生利息的黃金,是資金的無效率利用,印度政府近來遂三番四次勸喻人民減購黃金,但市場反應是增購,令金價比世界市價每盎斯高出約一百二十元,還有政府徵百分之十黃金稅,令印度金價比世界市場高約百分之二十,加上迄十月十八日,今年來印度盧比滙價兌美元貶百分之十一,大大刺激印度百姓購金欲望。至於市場盛傳中國有意成為黃金交易中心,因此預料今年購金量可能超逾印度,此消息雖未獲北京證實,卻是近日金價回升的要素。值得大家留意的是,歐盟央行行長德拉吉(M. Draghi)去周在哈佛肯尼地政府學院發表演講,說「我從不認為售金是明智決定,因為黃金是央行的安全儲備(reserve of safety),對許多非美元區國家亦然……。數年前(歐洲)央行曾協議沽金,惟我想它們已停止這樣做!」
在紙幣泛濫、債券風險上升以至通脹回揚之勢若隱若現之際,不要賤視黃金(和有租金收入的物業),任何投資組合有一點黃金(和收租物業),是令你有安全感的安排。
丙、香港特區政府已聘請專家研究怎樣「取地建樓」,有關報告年多後才完成;而報告的建議能否令政府與人民同感滿意,是未知數。在這情形下,有兩個無中生有「創造工地」興建樓宇的現成例子,也許可為特區政府參考──當局可購買或索取有關報告而議員應組團前往考察!
其一是新加坡為應付未來十五年增加的一百五十萬人口(加上現在的五百四十萬,屆時人口近七百萬!),據九月二十八日《紐約時報》報道,當局考慮掘深洞,在地下「興建包括購物中心、運輸幹線、人行道、單車道、娛樂場所、水電廠、貨倉及公共設施等」的龐大地下城;該報引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地下城中心(Nanyan Center for Underground Space)研究所負責人的話,這是因為土地太少而又因可能阻礙航空交通因此不能全面向高空發展,向下發展是無法可想下的「次佳選擇」。建地下城雖然建造成本昂貴(比地面建設貴三至四倍),但有地狹人稠的局限,這是填海以外的另一選項。正在為覓地興建樓宇而忙的港府,似可從這方面動動腦筋。
其一為學習荷蘭改建貨櫃箱為「小型公寓」(Studio flat)。據十月二十七日《衞報》消息,每個貨櫃住屋單位約二百六十方呎,有睡房、起坐間、廚房、廁所和浴室(與學生宿舍無異),且是「獨立門戶」,因此大受無殼蝸牛歡迎。
改裝貨櫃箱為小型住宅,始於二○○六年,是年荷蘭的臨時物業公司(TempoHousing)在阿姆斯特丹的Keetwonen區安裝了一千個改裝成住宅的貨櫃,這項成效期初被質疑的「置心安」,如今已被視為最成功安置無殼蝸牛的物業計劃。
以貨櫃箱為「貨倉」散見世界各地,而以之為酒店房間(大堂及有關設施則為傳統建築)則見於日本北海道和英國(位於布里斯頓);如今英國勃萊鎮物業信託從荷蘭引進三十六個貨櫃住宅單位,記者讚不絕口……。看來會成為可解燃眉之急的臨時住宅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