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張衛華 文 喬治 · 米切爾(1919-2013) 美國能源大亨 對於大多數普通民衆來說,喬治 · 米切爾(George Mitchell)的去世不會在他們心裡激起漣漪,但關注頁岩氣乃至國際能源行業的人,應該會在內心深處向這位老人脫帽致敬——正是他以17年近乎偏執的堅持,開啓了頁岩氣革命的大門,也為世界能源開啓了一片全新的領域。他由此被稱為“頁岩氣之父” 。 喬治 · 米切爾家境貧寒,完全靠自我奮鬥成為了一名億萬富翁。他1919年出生于得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父母都是希臘移民;就讀于得州農工大學,後來通過房地產開發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再後來便成了名“野貓”——美國人給那些盲目開採油田的人取的雅號。很少有人能在這個高風險的行當里滿載而歸。 但米切爾應該是個幸運兒。 他一手創建了米切爾能源開發公司,並將公司帶入世界500 強。他堅信能夠從頁岩中開采出天然氣——在此之前,誰都不曾這麼想過。 米切爾在得克薩斯州北部 的巴奈特頁岩區域開采天然氣,也正是在這裡,水力壓裂技術首次得到成功應用,並首次獲得了持續的天然氣流。 所謂水力壓裂,就是將90% 的水、9.5% 的沙子以及其他0.5% 的化學物質——包括鹽類、解凍和柔潤劑、肥皂類清潔劑、膠質粘稠劑、防止腐朽的酸性添加劑等,通過高壓壓入地下岩層,從而將窖藏在岩層中的頁岩油和頁岩氣釋放出來。這一技術的成功發明和廣泛應用,使得美國乃至世界的能源版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在2009年一舉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上天然氣產量最大的國家,達到創紀錄的6240億立方米,並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從一個天然氣淨進口國華麗轉身,成為天然氣淨出口國。在頁岩氣和頁岩油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甚至有望在2020 年左右實現尼克松當年提出的能源獨立,從而徹底改變美國國家能源戰略和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其影響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這一技術也招來了環保主 義者的批評,他們擔心那些用于壓裂岩層的化學物質會給環 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但是深入研究會發現,與其擔憂技術本身可能造成的環境後果,不如加強對技術實施環節的監管更加有效。 米切爾在水力壓裂技術的 研究上足足耗費了17年光陰,經歷了無數次挫折,直到1998 年他80歲高齡時,才真正達到了商業化的水平。在戴文能源公司董事會執行主席拉里·尼古拉斯(Larry Nichols)看來,米切爾在頁岩氣領域不僅極富遠見,而且是個地地道道的先行者,水力壓裂技術在未來數十年勢必風行全球。2002年,戴文能源公司以3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米切爾能源開發公司,當時 後者已擁有近萬口頁岩氣井。 沒有人對米切爾的貢獻提 出質疑,但確實有人認為他不應專美——有論者認為,倘若說米切爾可謂之“頁岩氣之父”的話,則美國聯邦政府當之無愧為“頁岩氣之母” 。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能源部門便為頁岩氣和頁岩油的開采提供了數億美元的支持,盡管這在當時看來,有點像是堂吉訶德大戰風車,毫無獲勝希望。這一政策乃是為了應對當時的石油危機。1973 到1974年間,阿拉伯產油國採取石油減產、禁運、提價、在國際石油公司中增加參股權和對國際石油公司進行國有化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導致了一場世界範圍內的石油危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政府希望找到合適的途徑,讓美國不再過度依賴進口能源。 鑒於聯邦政府在私營企業 眼裡全無創新動力和能力,所以當聯邦政府建議出資共同開展研發的時候,大多數能源企業都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 米切爾做的最正確的事情之一,便是積極接受政府的資助。他利用了各種形式的政府資助和補貼,比如1980年至2002年期間,美國針對非常規天然氣開采的免稅條款,以及對於頁岩氣示範項目的補貼和成本分攤機制,其中就包括米切爾能源公司1991年鑽探的第一口水平井。其他一些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成果,包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發的三維微地震成像技術等,也有效地推動了米切爾的鑽探工作。 米切爾是這個時代重要的 創新者,他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企業家精神,為世界打開了頁岩氣之門。記住他的同時,人們也在深入分析美國頁岩氣革命的經驗,探索如何以一種更加高效的方式,包括稅收、直接資助、技術支持等一攬子措施,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2013年7月26日,喬治·米切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4歲。 他與妻子育有十個兒女, 《福布斯》估計他的資產規模達20億美元。 2011年,他加入了由股神巴菲特和比爾 · 蓋茨夫婦倡議發起的“捐贈承諾” ,決定將自己大部分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作者為天然氣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