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經濟學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5.html2013年6月18日筆者拙文《南海有第二個波斯灣》指出今年所謂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的「習奧會」,其實是骨子裡兩派幫會香主為堂口和相關利益的講數。簡而言之便是海權和中美在全球經濟這塊大餅中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戰爭的勝負關鍵其實在乎概念,航母作為現代軍事核心的重要性其實是二戰時的中途島海戰中確立。到了二十世紀,筆者對究竟航母是否應該仍具備超過半世紀之前的作用存有疑問。不過近日第一島鏈內風雲四起,先有強國而現在尚連導彈也沒有的菲律賓也嚷著要發展航母,加上大日本帝國的出雲號下水,今天且讓筆者就共匪的航母經濟學胡扯一番。 其實早於1985年,中共已經向澳洲政府買入已退役HMAS Melbourne作「廢鐵」以發展國內工業。之後買入基輔級航空母艦明斯克號(Minsk)和基輔號(Kiev)作為綜合休閒娛樂平台。後來鄧小平矢志發展經濟,因此中國航母發展連一些亞洲的小國也不如。直至近日成功把前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瓦良格號(Varyag)改裝成遼寧號後,中國才勉強成為擁有航母的軍事「強」國。
擁有航母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因為除了航母本身外,尚要有艦載飛機和配套艦隊的配合,其中涉及的金錢和資源開支乃天文數字。此外要成為具真正實質意義的海上霸權,必須擁有相稱的軍事工業體能自行生產這些配套。除美國外,當今亦只有俄、英、法勉強才擁有如此實力,因此擁有十一隊航母特遣艦隊的美帝實際上是當今世上惟一而不可挑戰的海上霸權。
以2011年的GDP計,米帝的GDP剛好是共匪的一倍,如此推論中國應擁有五至六隊航母特遣艦隊。根據Lawrence James的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事頭婆在十九世紀末業的Man-O-War維持在其他所有國家總和之上,所以後來德國發展公海艦隊推倒這個軍事平衡令大英帝國非置德國於死地不可(見拙文《The Crowe Memorandum》)。以當今米帝外,其他國家共有十隊航母特遣艦隊亦剛好不超過這個數目。不過這十艘航母的噸位跟米帝的尼米茲級(Nimitz Class)的十萬噸計比較,基本上只等於舢舨,這可尚未包括八艘四萬噸黃蜂級(Wasp Class)兩棲突擊艦、艦載戰機數量、導彈和技術。 當今米帝其實是繼承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而以十一隊尼米茲級(Nimitz Class)航母特遣艦隊控制環球市場和資源(特別是石油)的市場和分配。近代全球化、環球資本主義乃至共匪中國模式的成功其實有頼米帝作為世界警察維持秩序的能力。中美進行軍事競賽甚至共匪挑戰米帝海權在現階段皆是非常不智的行為。至於米帝只對中國的市場和利用其人口紅力加上透支其環境資源以替美國資本家賺錢有興趣,誰會願意像當年大日本皇軍般愚蠢要佔領一個人多資源少的低等民族以虛耗國力?!以共匪當今的軍事實力和技術,即使建立了五隊舢舨航母特遣艦隊也還未能動米帝海上霸權的皮毛。
不過筆者有一猜想,其實「習奧會」的其中一個要點是米帝是否願意把第一島鏈拱手出讓給共匪成為其內海勢力範圍。事實上米帝基於財困而戰略焦點仍是環球市場乃至中東和其他地區的石油資源,只要共匪保證不挑戰米帝的海上霸權,把第一島鏈交予習總做睇場又何妨?至於習總接管後一方面專心開發區內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又可以逐步建立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東亞自由市場,傚法米帝在東亞劃地為王以竟其「小美國夢」。這個策略亦是中國「後世界工廠」的惟一出路,而習總亦必須有足夠武力應付區內其他國家挑戰其地位,當中的主要對手當然是支那人的世仇大和民族!
中日近年在軍事上劍拔弩張,其深層意義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