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手離開戰場,你應該高興還是擔心?對於國內LED照明第一大品牌,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來說,對手的退出,似乎高興不起來。 今年六月,LED兩大品牌之一的台達電,傳出將縮編LED終端消費部門,不再強打自有產品,改將重心轉往工程系統整合,爭取政府標案。LED照明品牌大戰才剛點燃戰火,從台灣打到中國大陸,不到一年時間就硝煙散去,難道這條路真的走不下去? 去年夏天,億光與台達電靠一顆顆號稱「節能環保」的LED燈泡,搶進便利商店、大賣場,大打價格戰搶市。在中國,億光、台達電分別以「Everlight」、「中達」品牌登陸,前者還在今年三月成立上海照明管理公司,並找來中國雷士照明負責通路布建的吳正喆擔任總經理,誓師成為華人第一LED照明品牌。 過去,億光穩居台灣LED產業龍頭,除了封裝,同時將事業觸角伸往上游,轉投資晶粒製造廠晶圓光電、泰谷光電,三年前,跨足照明品牌,目前國內市占率也已達三成,領先其他業者。但是,雖在台灣累積一定知名度,前進中國打品牌,葉寅夫承認,「我們現在還在幼稚園階段。」 七月下旬,葉寅夫在自家舉辦的「LED照明燈泡易讀標示」活動上,面對媒體詢問,目前億光品牌在中國的表現時,卻格外低調,一點數字都不透露,只說,台灣LED產值已是全球第二,又有整合產業上、下游的能力,億光身為老大,「不做品牌對不起大家」,連接下來計畫要到哪幾省開拓經銷據點,也一律不敢保證,不見以往的企圖心。 市場能見度低技術優勢不敵通路多寡 有台灣LED教父之稱的他,會如此保守看待中國市場,全因為這是一塊外來者看得到,但難吃到的大餅,而通路正是其中關鍵。 「做通路最辛苦,你(品牌)想被大家認識,即使打一堆廣告,消費者買不到也沒用。」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能源研究組組長林志勳說,過去台灣跨足LED照明,因為有技術優勢,大多幫國際大廠代工,但,現在想做品牌打入中國市場,技術不再是重點,最大的難題反而是通路。 在中國,照明是百年產業,不管白熾、節能燈泡,還是新興的LED,都得透過水電行、量販店或賣場販售,唯有打通其任督二脈,才能把產品賣到市面上。因此,許多LED業者都搶著和中國前幾大傳統照明廠雷士、亞明等合作,有技術加上通路,要搶食這塊商機,比自己打天下容易得多。 兩岸品牌聯誼本土業者難脫離代工命運 去年底,中國LED晶片廠德豪潤達為了找出海口,入股雷士二○%股權,得以從它遍布全中國兩千餘座城市的三千二百家專賣店,銷售產品,雷士也因此轉型,成為中國最大的LED照明廠,去年LED營收達人民幣二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十二億二千萬元),將近是第二大、從封裝轉做照明的國星光電的兩倍。 正因如此,目前台廠除了億光,其他像東貝、艾笛森等,都是與中國業者合作,提供LED技術支援、代工,再包裝成中國品牌銷售,「我們也評估很久,合作成功機率比較高,風險低很多。」東貝財務處處長翁聰智分析,如果像億光從零開始,自己深入各地建立經銷據點,砸行銷預算,三、五年下來,花個新台幣上百億元跑不掉,還可能血本無歸。況且,「照明在每個市場都是local king(指本土業者稱王),中國更重視政商關係,很多檯面下的交易行為,台灣業者如果只憑正當手段,根本打不進去。」一位LED業界人士說。 雖然有雜音,二○○九年就出資人民幣一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八百八十萬元),與上海亞明合資成立上海亞明固態照明公司的葉寅夫卻有不同見解,回憶那樁「並不順利」的合作案,他認為,「之前(雙方)思維還是有差異,他們是傳統照明公司,有很多、很多的庫存,光要處理那些,就是一件很難的事,你究竟是要先推LED呢?還是傳統照明?合作反而會讓進步的速度慢下來,勉強結為親家,一加一還可能小於一。」 中國市場卡位至少再撐五年賠本生意 無法盡全力衝刺LED事業,是葉寅夫獨排眾議,堅持品牌之路的原因。但,他也表示,這樣做的成本確實難以估計,「每打進一個地方,就是拿一筆錢去燒,可能燒完也把自己燒死了。」何時能轉虧為盈?他停頓了幾秒,說至少要五年才能看到初步成果。 林志勳則表示,對葉寅夫而言,LED是唯一本業,長遠來看,一定得從代工走向品牌,才有機會擺脫毛利率不到一○%的宿命,但對台達電來說,「就只是一個事業部,一直花錢看不到成果,當然收掉,」畢竟「連飛利浦在中國花了十年,市占率也不到五%。」 根據LEDinside(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 Force旗下綠能事業處)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全球取代傳統四十瓦燈泡的LED燈泡均價,較上個月下滑二.七%,來到十五.六美元,中國更跌了七.九%,僅剩十.二美元,逼近十美元「甜蜜點」(編按:指LED產品價格降到傳統節能燈泡的兩倍,可望刺激市場需求),許多業者更推出低於人民幣二十元的廉價品搶市。中國LED照明起飛,似乎指日可待,億光能否乘勝追擊,恐怕不只比技術,而是一場看口袋深度的持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