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90後的話題很熱,起源於《小時代》這部電影,《小時代》上映以來,一直遭遇眾多口水和謾罵,但是,諸多的謾罵、羞辱卻對它的票房沒有產生任何負面的影響,麥特文化總裁陳礪志表示,截止目前,《小時代》電影票房是4億6,觀影人次超過1750萬,如果從票房上來看,在今年國產片中差不多排進前五。
陳礪志表示,這部電影定位的時候就非常明確,就是給九零後看的,他分享了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90後對《小時代》的正面評價達到69%,90後的期待值此前是78%,也就是說電影基本上達到了九零後的期望值,而且在他們這個群體中達到近九成的滿意度。更有意思的是,在《小時代》的觀影人群中,出現了13-14歲為主體的組團觀看的人群。
儘管很多人都在罵90後腦殘,但是這絲毫擋不住90後對自己偶像郭敬明和這部電影的追捧,陳礪志說,有個九零後曾經說:「現在你們罵我們看小時代腦殘,我還想說你們以前看金庸小說腦殘呢。」博納影業營銷總經理吳坤談到自己的觀察說,他特別接觸過一些小時代的粉絲聊天,發現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在受傷和不開心的時候反覆翻看小時代小說用來療傷,90後經常借用對付大叔的語言:「不要站在你的角度看我,你看不懂」。在此前,我們關於90後的研究也發現, 90後根本不理會外界對他們的評價,「無所謂、只在乎被自己在意的人認同、Follow your heart、一笑而過」成為面對外界各種評價的態度,越是被罵腦殘,90後越要表達自己的不同,這也是一種自我捍衛,因為他們討厭被標籤。
而飽受爭議的90後,已經名副其實成為中國電影的主流消費人群,數據顯示,中國電影觀眾的平均年齡已經從24.7歲下降到21歲,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小時代》會有如此高的票房。陳礪志認為,以前談電影主要講類型,但小時代最大的啟發意義在於,以後做電影項目的籌備時,可以從年齡來細分市場,他提到,有一個著名影評人圖賓根木匠說了一句話:有幾部電影在過去適合這個年齡段看的?在沒有分級制的情況下,小時代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就是讓這個人群有了適合他們看的電影。
事實上,不僅僅電影,所有的品牌都面臨如何定位90後和營銷90後的問題。例如,小米手機很多90後粉絲,動感地帶現在在發大學錄取通知書就郵寄電話卡給90後,希望從上大學開始就佔領他們,兩個月前,我曾經去過一趟小天鵝洗衣機,他們現在就在關注90洗衣機的消費趨勢。在大家都在爭論90後為什麼看小時代的時候,企業如何真正去懂90後,的確成為一個新的營銷議題。
如何真正的影響90後?
作為《小時代》的營銷公司,儘管《小時代》收穫了眾多的票房,但是,麥特文化總裁陳礪志依然說,現在最頭疼的事情是,都知道90後重要,但不知道如何影響他們,找到他們,什麼是符合他們的介質,他發現,90後最重要的途徑,是相互之間的影響,而不是外界的介質影響,90後有自己完全獨立的,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報紙、電視、影評人、公知其實基本上不影響他們,影響他們最重要的是,身邊的同學在做什麼、談論什麼、流行什麼。
金投賞創始人賀欣浩舉了一個有趣的段子來描述90後的這種自我:「60後說我們沒有神,90後說我就是神,60後說我們沒有主義,90後則說我有的是主意。」他還提到他觀察到的現象,90後很自潮,比方說很多90後就以「屌絲」這個詞自居。
而大家都一致認為,90後並不相信所謂的權威,你越說你是權威,90後越不把你放在眼裡,90後總的特徵就是更自我,更小我,他們沒有陰謀論,無聊就是無聊,他們討厭深層次的裝,喜歡更直接的「裝」,例如在我們對90後的訪談中,一個北京90後大四女生就說「她不喜歡姚晨,以為姚晨總評論別人,討厭章子怡,太炒作,太商業」,一個上海90後中學生表示「不喜歡甄子丹,因為他動作片太假」,北京90後男高中生說「不喜歡周杰倫,覺得他特別做作,假。覺得有些音他是能發清楚,但他就是不發清楚。還留了鬍子,不喜歡。」
因此,營銷90後,要充分重視他們的存在感,獨立性和個性,並且,要欣賞他們的真我綻放,不壓抑不偽裝,品牌要有更加鮮明個性的主張,並要將個性大膽不加掩飾的喊出來,80後個性張揚,90後個性更張揚。
而追求享樂也是當下90後的重要特徵,陳礪志提到根據小時代熱映後引發的討論,數據公司提供過90後感興趣最熱門的標籤,主要包括旅遊、美食、娛樂、時尚、音樂、電影、文藝、體育等。而在關於九零後喜歡的小時代電影的段落分析中,出乎意料的是,電影中出現的「四姐妹天台買醉」成為第一熱門橋段,陳礪志分析說,這個 「聖誕慶祝天台瘋鬧」,其實就非常符合90後的「買醉」生活態度,酒對於他們是個好的主題,我不知道這個對於正在研究如何捕獲年輕人的白酒企業會不會有啟發,而總的看來,90後目前還沒有很大的社會壓力,少部分90後走向社會,更多的九零後還在初中高中大學,還不考慮理想或者就業。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當下這個階段,太多的所謂老套的所謂價值觀的傳遞、說教對於90後基本沒有殺傷力,品牌要打造更加真實和親和的形象,90後更追求和品牌的平等性,90後需要的是「顧問」而不是「指導」。正如賀欣浩所說,90後喜歡」買醉」橋段,也有享樂主義精神在裡面,如果要讓90後喜歡你,不討厭你,要用輕鬆的話題,讓他快樂。
90後在開啟新營銷時代
每個代際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賀欣浩認為,90後生活在少子化社會,社會關係趨向單調,除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外,六親乏人,兄弟姐妹減少,童年樂趣缺失,而童年的他們,在6+1家庭結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寵愛與厚望,他們通常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成長環境造就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群體。
而尊重90後,發現90後的閃光點,尋求與90後的共鳴點,會成為越來越多品牌的挑戰,如何尊重90後的想法,弘揚其個性,則是營銷需要去關注度的。
90後作為消費群體,也正在不斷的強大,賀欣浩提到一組數據,現在90後的大學新生,91%的都有手機,70%以上都有個人筆記本電腦,8%的90後都有汽車等大件產品或者奢侈品。
而我們的研究發現,90後其實比80後更「懂」品牌,此前我們做過的一個關於90後和80後女性消費的調研結果發現,90後認為最時尚的品牌是香奈兒,而80後則認為是LV,原因在於,80後更在乎標誌和符號,90後卻更關注品牌的更多內涵,比如她們認為香奈兒時尚是看重香奈兒的全線時尚產品的引領性。另外,90後與父母的互動更多,90後的父母是60後,60後是比50後心態相對更開放和國際化的一代,因此給予了90後更自由的成長環境,這也就意味著,90後比80後更追趕潮流和駕馭時尚。
而90後並非完全崇洋媚外,他們尊重「原創」和「風格」,對於好的本土品牌也會關注,雖然他們更國際化,但是他們對於本土的風格化創新,有個性的東西也能接受,他們更喜歡顛覆傳統的創造,而不是抄襲和模仿,關鍵看品牌是不是懂他們,他們喜歡的品牌必須能夠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感官至上也是90後的重要特徵,他們追求直接的消費感受和刺激,「潮」還是不潮,一眼就能看出,90後都是「外貌控」,「好色之徒」,追求有視覺衝擊力而不是平板單調的設計。
90後也是移動互聯網的一代,他們喜歡用手機、數碼相機拍下自己嘟嘴、瞪眼、剪刀手的招牌動作,他們瘋狂的熱愛網絡,QQ空間搞的很花哨,QQ個性簽名更換不斷,而且火星文是他們的語言時態。這些都在提示我們90後正在開啟一個新的營銷時代。
管理90後:要圍繞他們的興趣
現在90後已經步入職場,在我們用各種有色眼鏡看90後的時候,他們已經坐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需要去思考如何與90後相處,如何管理他們,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給很多企業帶來新的挑戰。
我們的研究發現,90後反感訓斥、玩弄權謀的管理者,他們需要尊重、關懷和真誠,因此,對80、90後員工要更多地採取激勵、領導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傳統的硬性管理,管理者也要努力成為一個具有號召力的領導者,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觀念和領導形象,強化領導方式的人性化與科學化,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魅力型的管理者。
90後寧願失業,也不願容忍自己的價值被忽略,很強的自尊心,所以管理挑戰較大。對於很多抱有非常傳統的觀念的管理者而言,要搞定90後,或許需要自己先去反思一下。
而讓90後充分發揮創造力,則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時尚傳媒集團戰略及事業發展副總裁張揚正談到,他會讓手下找90後童鞋來時尚集團聊天談想法,讓90後出想法,讓80後來細化執行,他提到,以前有個電影叫Big,說的是一個小朋友進入了大人的身體變成最懂玩具開發的副總裁,因此,未來的企業,也許要請90後來規劃給90後的營銷。
賀欣浩則認為,用職位,獎金去鼓勵,對於90後不見得完全有效,他們對於自己的興趣更看重,這也許是未來企業用人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90後成長的起來的時候,對於物質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
應該說,90後正在帶領我們的營銷管理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很多規則都需要重新定義,正如樂嘉在評論《小時代》的時候說,「不能因為不喜歡就拒絕瞭解」,對於更多希望捕獲年輕人的企業而言,90後是一個再也繞不過去的話題,你真的保證自己懂他們嗎?
最後輕鬆下,看一段關於90後自己的宣言:
我驕傲,我是非主流
……經常看到有人罵我們腦殘,說我們非主流SB。說我們只會玩QQ空間,只會勁舞團,造什麼火星文,……我們有個性,我們張揚膽大, ……我們在這個社會處於最低層,我們上面有家長、老師,我們下面只有土地裡的亡魂,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我們的言論不被大人們重視……
非主流的我們,其實有時候很無奈。但是,我還是願意驕傲的對全世界大聲說:我是90後非主流。
編者註:作者肖明超,現任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副總經理,資深消費者行為與趨勢研究專家、數字營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