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黑馬哥介紹一個有點鄉土氣息的老黑馬:1986年,33歲的白智勇依靠種植蘋果成為了萬元戶。之後,他在果樹種植上一發而不可收,2012年僅靠出售矮化大櫻桃苗就獲得了1200萬元的收入。而白的「野心」更大:以「公司+合作社+種植大戶」的模式建30萬畝種植基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古籍《說文解字》這樣解釋了「土」字的含義,原初「土」字並不帶有現在「土包子」等蔑視譏諷之意,更多的則是樸厚的涵義。
黑馬哥意欲用「土老闆」一詞來形容這樣一批創業者,他們通常出身於農村,也植根於農村。他們從事的事業常常是「土生意」,沒有IT精英們的光鮮,也沒有金融從業者的亮麗,更沒有文化從業者的文藝范,有的只是「苦」「髒」「累」。他們的舞台很小,但野心卻很大。
他們通常生於上世紀的50或60年代,由於時代原因,他們學歷不高,低至小學輟學,高至中專畢業。他們不會普通話,有的只是帶有濃重地方口音、能讓你勉強聽得懂的言語。他們談話絕不會夾雜著英語,偶爾會蹦出一些看似俗不可耐的土語。他們口中除了「賺錢」,也時常會擲出「夢想」、「創新」、「企業文化」等時尚詞彙。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會用電腦,也不會用智能手機,更不知PPT為何物。
而由於「暴發戶」的標籤,在本地的族群中,他們常常會被看成「異類」;而在城裡的「異族人」眼中,土老闆則是有錢的另類。他們看似因錢卓爾不群,但卻異常孤獨,得不到資本的關注,也沒有嘗過聚光燈的滋味。今日黑馬白智勇便是這樣的一位代表。
「老驥伏櫪」
在京城一個滿城飄絮的春日,60歲的金果生態農業董事長白智勇面帶疲色坐在黑馬哥面前,不久前他剛從陝西寶雞坐了十四個小時的火車輾轉來到北京的黑馬大賽現場。黝黑粗糙的皮膚,操著一口濃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話,雙手拘謹的撐住皮沙發,說的興奮時則有力的用雙手比劃起來,這是白留給黑馬哥樸素的印象。
白智勇,陝西眉縣人,1973年高中畢業,當了三年教師後,自詡認識到「農村發展需要知識需要人才」的他向鄉黨委寫了一封信申請回到生產隊。而提及這段往事,白依然流露出一種自豪,「當時黨委還向全縣教師發起了向我學習的號召。」
因為農村知識人才的匱乏,高中畢業的白智勇不久便被推選為生產隊隊長。此後,白一路「加官進爵」,「當了半個月生產隊隊長後我成了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當時我才二十四歲,後來我又當過農場場長、農資站站長和黨支部書記。」
1982年這一年,對於村支書白智勇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頭,因為將近「而立之年」的他成家了。當然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重大消息,1982年元旦這一天,中央簽發了改革開放以來第1個涉農1號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確地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而該文件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導火線是:三年多前,安徽鳳陽18戶人家冒死簽下「血書」率先實行「大包干」。
之後,受到刺激的白智勇沒有做出上文中類似「18戶人家」的豪邁之舉,但也做出了令許多人費解的選擇——辭去了村幹部職務,並借了一千多塊錢承包了一片荒灘。而更讓人費解的是,他沒有像許多餓怕了的人們一樣去選擇種糧,而是栽植蘋果。當時自認為「有點經濟頭腦」的他是這樣算了一筆賬。
「在荒灘上種小麥,一畝能收五六百斤的小麥,但如果種蘋果,一畝地能收四五千斤的蘋果,蘋果的產值是小麥的十倍。於是我沒有種糧,而是一次性栽了二十畝的蘋果樹苗。」
從此,白便在這片蘋果園上開始了耕耘,由於起步早和運氣好,他在1986年便成了當地為數不多的「萬元戶」,不久後又成為十萬元戶。但白的理想並沒有止步於「果農」,2001年他註冊了「金果」公司,將果園轉變成園藝場。2007年白從德國引入了矮化大櫻桃,並開始了本地化工作,2012年年僅靠出售櫻桃樹苗就獲得了1200萬元的收入。不過白的野心更大,在自己商業計劃書中,他這樣描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種苗繁育:掌握核心技術、複製連鎖推廣、公司+合作社+種植大戶。」
以下為白智勇口述。
2001年,我在雜誌上看到山東的園藝場做的不錯,就想既然山東人可以做,陝西人為什麼不能做?於是我在示範園的基礎上,建成了全縣第一個園藝場。當年9月30,我正式註冊了公司。
做農業不止讓自己富起來也要帶動鄉親們致富。我一方面建立了果樹研究會不斷引進新的果樹品種,另一方面進行示範試驗,向鄉親們傳授技術推廣新品種。為了進一步推廣這些好的果樹品種,我年年舉辦桃王選拔賽、草莓狀元選拔賽,把農戶組織起來進行評比,鼓勵他們種好果樹。之後我們公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2007年我們從德國引進了矮化大櫻桃,將公司的工作重心放在了這種櫻桃的推廣上,2010年著手做櫻桃苗的研發試驗,研發果園達一百多畝,創建陝西首家百萬矮化大櫻桃快繁中心,進入了規模化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們公司有不到六十名員工,其中三十多人都在做矮化櫻桃的組織培養。組織培養有兩大用途,一個是快,快能快到什麼程度,一個苗一年可以通過組配變成一萬個苗。此外,它可以達到脫毒,脫毒的苗,比一般的苗增產30%以上。我們一棵櫻桃樹苗賣五十元錢,也就是兩斤櫻桃的錢,一棵櫻桃樹苗一般需要三年才能產果,不過它的豐產期可達三十年。
「三十萬畝的野心」
有了樹苗之後,我們還要把它賣出去,通過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的產品購買我的樹苗。2012年5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的生財有道節目以《矮化大櫻桃樹,上陣父女兵》講述了我和我女兒做櫻桃研發的事情。陝西衛視的農村大市場節目又以《矮化櫻桃 畝賺十萬》介紹了我們的櫻桃項目。這些電視節目給我們的企業做了很好的宣傳。去年一年,包括黑龍江、新疆、云南、四川等二十五個省市從我們公司引進了矮化大櫻桃,僅賣果樹苗的收入就高達一千兩百萬。
歐洲大櫻桃種植越密集的地方,價格越高,賣的越快,所以說,現在要發展規模化種植基地。我計劃在陝西興平市建三十萬畝種植基地,現在已經開始實施了,種植了有一千多畝。我們形成一種示範效應,讓當地群眾認識到種植櫻桃可以有高收入,然後帶動農民一起種植,最終達到三十萬畝的目標。我也打算在全國不同的地方設立示範基地,帶動更多的農民科技致富。
我們拿地是由村上和鎮上協調的,我們給願意出地的農民一定的費用,比如前三年每畝地是八百元,後兩年是九百元,後五年可能就是一千元。包出去地後,他還可以在地裡打工,當然也可以到外地去打工,掙更多的錢。
「年輕人不愛搞農業」
我們企業發展面臨最大的困難時資金問題。農業企業的土地都是流轉來的土地,沒有土地證和房產證,沒有產權就和銀行打不上交道,無法得到銀行的貸款。政府雖然會對一些項目進行支持,但是支持的項目太少。我們現在想要把這些好的果苗發展起來,但只依靠自己的資金發展太慢。因此我們要利用黑馬大賽的這個機會,把矮化櫻桃的項目推介出去,吸引個人和投資公司的注意,爭取更多的投資。
除了資金困難以外,農業人才的缺失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在的年輕人不愛搞農業,怕曬太陽怕流汗,農業院校出來的學生做農業這一行的連10%都沒有。許多農業企業都是老子做農業,兒女不願意繼承,轉做其他行業。幸好,我的兩個孩子對這一行業比較喜歡,他們在大學全部都學得農學,畢業之後進入了我的公司工作。兒子是做生產管理,女兒做科研開發。農業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我希望更多的企業家能夠關注農業,投資農業。
我今年畢竟已經六十歲了,再好好幹十年,到七十歲的時候,把櫻桃產業做到全國第一。創業不是說一定要賺多少錢,而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我這輩子到底能幹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