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默多克困境:強勢領導與激進商業模式不利基業長青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3/t20130320_420569.htm

近兩年的全球媒體行業可謂進入多事之秋。2011年傳媒巨頭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世界新聞報》曝出竊聽醜聞,引發社會各界對媒體從業道德的質問。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作為新聞集團掌門人一時為千夫所指。竊聽醜聞使得新聞集團與默多克家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也再次令默多克的傳媒帝國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再過不久,默多克就要迎來他82歲的生日。時至今日,其仍然牢牢掌握著新聞集團的大權,無法實現權利交接。默多克一手創立的媒體帝國,在他離開後能否由家族傳承下去?其領導風格和商業模式對企業傳承的影響,值得終將要面臨家業傳承的企業家們借鑑。

  

  默式風格+收購兼併 打造傳媒帝國

  

  1952年,默多克從英國牛津回到澳大利亞,從去世的父親那裡繼承了他的第一份報紙,由此創立了一種「默式」現代小報風格,即在新聞報導中加入大量的體育、娛樂內容,以及賺足眼球的醜聞、八卦消息,再配上聳人聽聞的大標題。

  

  1968年,默多克競得《世界新聞報》,成功進入英國報業市場。在獲得所有權的幾個月後,一篇來自應召女郎克里斯蒂娜·基勒描述其與前英國陸軍大臣(原英國內閣職務)約翰·普羅富莫的短暫戀情醜聞的連載,讓默多克從默默無聞變得名聲大振。1969年,默多克購得《太陽報》,將其改版為小報,把情色作為報紙打開市場的重要賣點。通過刊登穿著暴露的女性照片,《太陽報》的銷量在發行後100天內暴漲至150萬。爭議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大眾的習以為常而平息,而《太陽報》的銷量則日益攀升,成為英國最暢銷的日報。在最為鼎盛的1997年,《太陽報》每天擁有1000萬讀者。

  

  「默式小報」風格的背後,是默多克對報紙發行量的狂熱追求,他認為,發行量是衡量一份報紙質量好壞的標準。為了增加發行量,默多克可以毫無顧忌地降低報紙的格調以迎合讀者的胃口。他曾經對編輯和記者毫不客氣地說:「別再為贏得普利策獎寫文章了,還是發表一些讀者喜歡的內容吧。」傳統意義上的嚴肅新聞在默多克的報紙上沒有立足之地。

  

  默多克並不滿足於佔領低端小報市場,他將觸角慢慢延伸至高端嚴肅報紙。1981年,默多克買下在英國頗有權威的《泰晤士報》以及以調查性新聞報導著稱的《星期日泰晤士報》。面對嚴肅報紙,默多克持有的態度與他對世俗小報如出一轍。《星期日泰晤士報》歸於其名下的第一個截稿日,默多克出現在新聞編輯部,對編輯們說:「《太陽報》與《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唯一區別就是前者比後者更受歡迎。」《星期日泰晤士報》在默多克接手後,陸續新增了新聞評論、風尚、體育、旅遊、文化等板塊,以此來吸引讀者。

  

  默多克通過先佔領低端世俗小報市場,然後延伸至高端嚴肅報紙,在不同的國家打造著他的報業帝國。在美國,默多克通過收購《紐約郵報》並將其化身為「默式小報」,成功打開美國小報市場。2007年,默多克獲得了在財經類報導上久負盛名的《華爾街日報》,開始了他在美國高端報業市場的征程。

  

  「默式風格」所到之處大受歡迎,而默多克能夠建立起如此強大的報業帝國,得益於其在兼併收購方面的突出才能。從繼承父親的報紙以後,默多克通過不斷兼併收購進行擴張,而在一場場收購競賽中,他從未輸過。默多克有意收購道瓊斯時,擁有道瓊斯百年之久的班克羅夫特家族最初並不樂於轉手。但是,最終默多克還是促成了這筆交易,將道瓊斯旗下的《華爾街日報》收入囊中。他對併購的痴迷使新聞集團成長為一個全球化的媒體帝國。除了報業,默多克還擁有美國福克斯電視台、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英國天空廣播公司39.14%的控股權以及分佈在澳大利亞、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多家電視台和電影製作公司。

  

  默多克,作為一個擁有強勢作風的領導者,對新聞事務事無鉅細均要過問。而他對搶眼球新聞的偏好,迫使下屬們不擇手段去獲取新聞線索。為了爭奪消息源,編輯們不惜爾虞我詐,甚至彼此監聽,互挖牆角。2006年,時任《太陽報》主編的布魯克斯接到警方通知,她的電話遭私家調查員格倫·穆爾凱爾竊聽,後者受僱於《世界新聞報》。對爆炸性新聞的極端訴求,造成了編輯們之間的惡性競爭,而這種惡性競爭成為竊聽行為產生的隱患。

  

  默多克對新聞的偏好,表面上極端粗俗,內在則包含了一種對統領社會價值觀的反叛。默多克在牛津求學時的導師、歷史學家阿薩·布里格斯回憶說:「他從來都沒想過要跟隨英國主流價值觀,他想要追尋那些英國人生活中許多人避而不談的方方面面。」

  

  缺乏普世價值觀,難以長存於社會

  

  從開始經營報紙的那一刻起,默多克就致力於打破新聞界權威的束縛,從讀者多元化的需求入手,滿足各類讀者對新聞內容的偏好。雖然他的報紙很多內容非常極端、偏激,但是不可否認,他給大眾提供了更多閱讀選擇。若是沒有默多克,英國現在只會有3份全國性的報紙,而因為默多克,這個選擇範圍變成了7份。

  

  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味滿足讀者們的需求而毫無價值判斷,就容易步入歧途。那些以獵奇心理窺探他人隱私,以侵犯他人人權為代價的需求,並非普世價值觀。默多克對發行量的狂熱令其對讀者的需求不加過濾,只要是對讀者胃口的內容,就毫無顧慮地放上版面。正因為如此,那些吸引人眼球的題材如醜聞、八卦,佔據了「默式」報紙的大幅版面。而這種缺乏普世認同的價值觀,給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巨大風險。

  

  《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就是這種風險的一次爆發。默多克原本的熱門繼承人,他的小兒子詹姆斯·默多克也因受到醜聞牽連,未來地位變得撲朔迷離。



  對於所有企業都要面臨的傳承問題,默多克總說希望他的孩子可以繼承自己的事業。而價值觀往往是傳承的關鍵所在。後代經營者因為堅持前輩留下的價值觀,在經營中產生凝聚力,以統一的價值觀去判斷企業的發展方向並制定戰略決策。那些傳承數代的企業,他們的堅持中總是包括對自身的價值要求和使命感。

  

  如擁有《紐約時報》百年之久的蘇茲貝格家族一直致力於維護報紙成立以來所堅持的新聞獨立性和高質量的新聞報導,《紐約時報》也因此獲得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普利策獎多達108次。前不久剛去世的家族第三代領導人阿瑟·奧克斯·蘇茲貝格憑藉堅定的新聞自由理念,不畏強權與美國政府打官司,刊登揭穿美國打越戰陷入泥沼的「五角大樓文件」,為新聞自由和獨立奠下堅碩的基石。其子小阿瑟·奧克斯·蘇茲貝格,作為家族第四代的核心人物依然堅持以父輩留下的信念來領導《紐約時報》。

  

  反觀新聞集團,默多克所倡導的商業模式則缺少了一份普世價值。少了它,即使接班人有創業者的經營管理能力,卻可能因為缺乏價值認同而無以為繼。換句話說,就是創始家族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這個企業給社會帶來了什麼大家認同的貢獻,值得長期存在?老默多克對兒子的影響,使詹姆斯繼承了父親價值觀中積極的一面。詹姆斯在2009年的一次演說中表達了他打破權威媒體的束縛,以消費者的需求和盈利為發展導向的主張。但是,普世價值的缺失,讓滿足需求和盈利沒有了最終的目的,也使得企業在傳承中沒有靈魂。

  

  獨攬大權,家族成員與職業經理人矛盾頻發

  

  默多克通過持有其39.7%投票權的股份,在新聞集團上市後依然牢牢地掌控集團的運作。在互聯網等新媒體不斷擠佔傳統報業市場、報紙收入大不如前的形勢下,新聞集團的許多股東多年來都提議將報紙剝離集團業務。2010年,在竊聽醜聞曝出前,新聞集團在報紙上的收益只佔其總收益的18.6%。但是,默多克對報紙情有獨鍾,他憑藉自己對新聞集團的掌控力,一直保留報紙業務。直到「竊聽醜聞」曝出後,他才不得不同意將新聞集團的出版類資產與其他娛樂電視資產分離開來。

  

  默多克一人控制著新聞集團。他想要讓自己的子女接班,但是當子女進入集團工作歷練後,默多克仍然大權在握,絲毫不放鬆。集團高管唯默多克馬首是瞻。默多克的子女與高管矛盾頻發,其中兩人因此離開新聞集團,自立門戶。

  

  二女兒伊麗莎白·默多克是最早與職業經理人發生衝突的子女。伊麗莎白從學校畢業後,在新聞集團旗下澳大利亞、美國的多家電視台任職。1990年,伊麗莎白與第一任丈夫埃爾金移居英國,當時老默多克正忙於重整英國天空廣播公司。天空廣播運營的前幾年虧損嚴重,為了幫助公司扭轉財務困境,備受尊敬的新西蘭電視管理人山姆·奇澤姆被請入董事會管理日常運作。伊麗莎白作為奇澤姆的副手進入公司,擔任總經理。但她在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一位新聞集團的前任主管回憶說:「她來到公司的時候還很不成熟,這點讓高管們很惱火。」而伊麗莎白覺得自己在公司處處受到指責,沒有得到一點認可。和奇澤姆在公開場合大吵一架後,伊麗莎白離開她父親的公司,轉向自己的事業。作為電視和電影製片人,她在2001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Shine。2011年初,新聞集團以逾4億英鎊的代價將Shine收編。

  

  作為默多克的長子,拉克蘭·默多克從小就被寄予繼承人的厚望。他還未成年時,就利用暑假在《太陽報》或《泰晤士報》清洗印模或者擔任助理編輯來賺取零用錢。當拉克蘭18歲時,默多克利用他在澳大利亞出差的機會,將拉克蘭帶到澳大利亞的《每日鏡報》,讓他在那裡接受了3個月的訓練。22歲時,拉克蘭被父親任命為昆士蘭報業的總經理,隨後成為澳大利亞第一份全國性報紙《澳大利亞人》的出版人。2001年,拉克蘭回到紐約,擔任新聞集團副首席運營官,向當時的首席運營官彼得·徹寧報告。與他在澳大利亞受人讚賞的境遇大不相同,他在紐約常受到冷嘲熱諷。他父親的主管們在他背後叫他「王子」,不僅如此,老默多克最有權有勢的兩名副手—拉克蘭的直接上司徹寧和福克斯新聞的創始人羅傑·艾爾斯總是和他過不去。徹寧在好萊塢有不可動搖的關係網,他不讓拉克蘭參與任何有關好萊塢的事務,而艾爾斯則不讓拉克蘭插手任何事情。在和高管們的權力鬥爭中,拉克蘭並沒有獲得父親的支持。2005年8月,心灰意冷的拉克蘭選擇辭職,帶著家人回到澳大利亞,在那裡開始自己的事業。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控股了一些澳大利亞的報紙與電視,繼續從事媒體行業。

  

  默多克的小兒子詹姆斯是他成年子女中唯一仍然留在新聞集團的一位。2000年,詹姆斯擔任亞洲星空傳媒的首席執行官,他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老默多克的肯定。在拉克蘭離開新聞集團後,詹姆斯成為默多克的熱門繼承人選。2007年,老默多克力排眾議讓詹姆斯接替自己,出任英國天空廣播公司的主席,並負責新聞集團的歐洲和亞洲業務。詹姆斯成為默多克子女中,最接近新聞集團權力核心的。即便如此,他所努力經營的仍然是父親的公司。詹姆斯試圖擺脫父親的控制,他結束了公司所有決議都要直接向紐約總部匯報的制度。然而,表面上高管們向詹姆斯匯報工作,實質上他們仍然是默多克的手下。雖然詹姆斯並沒有和高管們起正面衝突,但是他需要不斷地抗衡高管們死忠其父的向心力。

  

  默多克困境的啟示

  

  默多克是一個傑出的鬥士,他通過不斷設立對手、打敗對手建立起了強大的媒體帝國。通過滿足新聞消費者的窺秘欲求,默多克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然而,新聞集團一直都是靠競爭對手而非自身的奮鬥目標來定義自己,默多克最常給出的形容,就是自己的報紙比競爭對手的好。這種壓倒對手、爭強鬥勝的企業文化,或許是連其子女都無法在集團內與職業經理人共存的原因。默多克率領的大軍所向披靡,然而81歲高齡的他卻仍無法將佩劍交給下一代,就算默多克能和他現年103歲的母親一樣長壽,他也總有一天會離開,而少了普世價值與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那一天以後還會不會是同一家公司?很難說。

  

  在權力過渡時期,企業領導人應注意妥善處理子女與職業經理人的關係,平衡家族利益與企業利益。子女進入企業任職,對於家族企業傳承是一件好事。子女可以通過在家族企業的工作熟悉企業業務,鍛鍊管理能力。但是,作為「裙帶關係」,他們很容易介入企業高管的勢力範圍,對高管造成威脅。高管們作為企業運營的核心力量,他們的利益將影響企業的經營。企業領導人,作為維繫兩者的紐帶,需要發揮積極作用來平衡兩方勢力。如若不然,可能導致公司損兵折將,或是像默多克的境遇一樣,苦心培養的繼承人一一離開家族企業,自立門戶。(范博宏 顧亦瑋/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