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產們——現實理解系列之二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36126一、
前一篇提及了多行業的勞工。服務類,以必勝客提供的時薪來計算,一個女服務業每天工作十小時,每小時10元,每個月工作30天,月薪是3000元。如果正常工作8小時,每個月工作23天或26天,就2000元上下,剛好是克莉絲汀的不同班次營業員的收入級別。京東快遞員的勞動強度更大、勞動環境更差,再考慮男性勞力工資要稍高一些,綜合起來上浮50%,就到4500元,剛好是京東快遞的月工資。所以,必勝客的時薪,對服務業來說,甚至對整體的勞工薪酬,有一定衡量比較參考價值。
家電維修,在我看來算是技術類別了,月薪也高不少,但是如果分解成時薪,則似乎優勢不明顯,無論是海爾冰箱、華帝還是歐派,時薪仍然在20元以內,在15元左右。如果一個人的薪資,主要來自於超額的體力或時間,那麼也同時意味著他將付出其他方面的各種成本: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身體健康等等。
我這一篇來說說中產們。中國似乎沒有中產的標準。徐賁說:中產階級的職業一般具有「獨立、變化,與人或信息打交道」等特徵,而勞動者的工作則「被嚴格監督,機械重複」。但在中國,這樣的特徵似乎不是太匹配:很多基層公務員,職業實際上「被嚴格監督,機械重複」(女公務員屢屢曝光被潛規則,說明她們的生存狀況其實很差);而很多壟斷企業的勞工,待遇方面卻很優越;甚至於,「同工」僅僅編制原因,就完全不「同酬」。
不說是「身體自由、財務自由、心靈自由」麼?那麼我想,被稱為中產,應該至少具備有一定程度的這三大要素吧?尤其財務項。所以,我先簡單按薪資收入情況做一個粗略的標準,作為中產的參考底線——由於勞工的工資普遍在20元以下,那麼中產就按時薪在20元以上衡量吧,考慮現實因素,再稍微嚴格一點:
1、扣除居住成本後,時薪在20元以上(已含其他現金類福利,如年終獎金);
2、同時擁有市民的公共服務,如醫保、養老、子女教育等等權利;
3、這個標準是以寧波的情況測算的,其他地區可以相應上下浮動(包括以下內容)。
這意味著,我本文提及的中產是一個周工作40小時的人,其月收入超過3500元,同時擁有住房和市民待遇。以我的定義,基本上和前一篇的勞工群體拉開了明顯的差距,最少也有50%之多,所以應該說是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的。
把這批人按家庭年收入再粗略地區分一下:
1、7~10萬。如果女方的工作是百貨營業員、公司出納、醫院無編制護士(政府崗位中其他無編制的情況也類似)、辦公室文員等等,男方的工作是單位司機、普通技工、一般管理職位或從事各類服務業,那麼家庭收入大致是這個數字。
相比與前述勞工,他們最大的優勢大致是「本地人」,有著父母的支持,搞定從買房、養小孩到一日三餐。從此意義講,如果不是本地人,看不出進城或移民去當一個初級中產,有什麼特別大的現實意義。換言之,即便是我定義的初級中產,在現實消費條件下,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可能會被慘遭「降格」到勞工群體去。
2、10~20萬。
如果職業是會計師、工程師、建造師、營銷、程序員、培訓師等等,只要一定能力,即使沒有編制;或者單位是電力石油銀行政府醫院學校報社電視台,只要有編制,即使沒有能力——就可以是這一類中產了。大學畢業數年後,無論在企業還是在「單位」,只要是雙職工家庭,都大致在可以呆在這個區間,命好單位就好的或能力稍強的家庭在區間上限,甚至略有突破;否則就會在區間下限,如果家庭中一個境遇稍好些,另一個屬於前一個群體,那麼合起來也可能在區間下限。一般來說,後者同樣也普遍受到父母的照顧,從買房、養小孩到一日三餐,還甚至包括汽車,雖然經濟上已經獨立很多。前者群體中則有大量的統計上屬於高素質的外來移民。
在特色國情下,由於「單位」的存在,這一區間和前一個群體的主要區別,可能是因了教育水平這一先決條件的差異。這個先決條件,早早地從工作就業之初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方面,依賴市場的某些職業會稍好一些。
這一區間有一個新的趨勢,是開始有更多的主動「失業」:如果父母不在身邊,或已經年老,或父母條件過好,當小孩出生以後,女方開始考慮是否以照顧家庭為主。假設她的工資,和請保姆、交通費用(買車)、職場支出費用(服裝、美容以及其他)的加總還不如,那麼照顧家庭似乎是更好的選擇。當小孩長大後,再另謀出路。這樣的氣象,是一種社會進步麼?或許是一種實力或信心的宣示。
3、20~50萬。他們是職業精英了,其中必然有一個在管理、技術或營銷方面有出色表現者。也有可能雙方都身處好單位,比如銀行之類。這一類的佔比無疑較低,或許有10%。
總體來說,中產們合計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消費,尤其是可選消費。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應該是中產裡的絕對主流,尤其是第二群體。如果你住在一個還不錯的較大規模的小區(比如30萬平方米)裡,你去轉悠一圈,把汽車看一遍,會發現鄰居們的車,雖然偶爾也有高級車,但比例頂多略過20%,一般來說,60%以上會是中擋車,另還有一二成的經濟型車。如果這個還不錯的小區,建成已經快10年,車位配套比例大致是0.6或略高,那麼很可能現在已經擁堵不堪。實際上,你早就發現樓道里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汽車,其中還有幾戶已有第二輛車。
二、
按美國,美國二類「中產」合計總佔比是45%~47%,加上勞工階層接近80%。(數據引徐賁文章: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yyj/article_2010070612689.html後文提到的美國若干中產概念,如「中產上」「中產下」,都參照此文。)美國的勞工階層其實收入和保障都還可以的,大多數過著幸福穩定的生活,這80%撐起美國社會的橄欖型。
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
查看原圖出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0b7285150b4e767f5acfce46.html可以看到,在這個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裡,中國並沒有統計塔尖階層,只歸出合計為9.3%的前二等級經濟地位,我曉得他們肯定屬於我所定義的中產。但從第三個等級開始,我就不知道是否應該歸入,或是否部分歸入我的中產範疇,我姑且列入第五項、第六項加第七項中的2%:11%,應該問題不大。這樣,中產以及精英總計的比例可以出來了,大概是20%左右。
稍作估計:假設辦事人員群體和個體工商戶群體中有20%過得很滋潤,那麼中上層的比例一共是11%,扣除1%的資本以及權貴群體,再按「二八定律」分,可以得到:第二類大約8%,第三類大約2%。餘下則是第一類中產,大約是9%,
再假設44%的農業勞動者中,假設有1/3日子過得還行,生活水平可以歸入工商服務員、產業勞動者之列,那麼我前一篇所列的勞工群體大致有接近50%的規模,餘下的30%可能是真正的是貧困群體。
對比一下可以得知,中國未來的主要問題在於餘下的80%人群,如何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我傾向於認為50%的勞工階層,是屬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相對被邊緣化的,而30%的餘下部分是絕對被邊緣化的。他們構成了中國金字塔的中低部。當然,這也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我眼中的這三類的中國中產,未來,其第二、三類發展下去大致對應美國的「中產上」,第一類發展下去大致對應著美國的「中產下」。我接下來主要聊聊第二類中產(10萬~20萬家庭收入)。
三、
過去十來年,社會的工資收入變化,大致來說有二個階段,從元年到07年左右,體制內的大多數人員,包括壟斷企業職工在內,在收入上有了翻番以上的增長,而這個階段裡,基礎勞工的收入變化很少。接下來的五六年內至今,倒了過來,基層勞工的收入番了二三倍,但體制內的大多數人收入變化不大。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國企裡的中上層、金融行業的高管、或因為陽光工資政策有明顯提升的清水衙門(比如宣傳部的一個處長,近五年收入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從6萬升到了12萬)。還有,個別行業因為相對經濟地位的上升,如文化傳媒行業裡的記者編輯等,收入在近五年是有明顯上漲的。
另外,我說的是一個大的粗線條,每個人所屬行業、單位,崗位、區域不一致,情況肯定大有差異。其次,我強調的是邊際效用,比如從800元漲到2000元花了好多年,你會感覺生活變化不大;2萬漲到6萬,卻沒幾年,感覺就很可觀,全是肉,生活質量提高很大;接著又從6萬到提高8萬甚至10萬,但花了好多年,而且一部分還要歸功於升職,這時你反而就會覺得日子有點拮据了。
浙大醫學院的一個本科生,00年到第二醫院工作,工資才二萬,到07年,有了七萬。02年,效實中學的一個老師,年薪是三萬,到了07年,已經升到了六萬左右。公務員也差不多,一個僑辦的科員,02年的工資是三萬,到了07年,六萬左右。他們現在稍多一些,但不明顯。比如那個醫生,到了11年,總收入接近12萬(不過2012年年終獎,反而下降了二萬。個別醫院醫生因為收入下降,集體鬧情緒,導致16台手術延誤。這是最新發生的事情。)。
對於一些早年的強勢部門而言,比如稅務、國土、規劃以及開發區,或煙草、石油等等,近些年名義工資上甚至還有些下滑,他們在00年的時候,有些普通員工居然已經六萬(可以買25平方米房子),但後期都成為被調整的對象(現在也就能買5平方米多一點)。當然,雖然他們收入大致不變或略有下降,隱形收入肯定是都增加的,如公積金,或節日福利等。還有一個變化是,雖然普通員工的收入被調節了,但是高管的收入還是在增加的(模仿企業,差距拉大)。
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階層和知識精英的收入倒是一直在增長的。我認識的一個信息中心主任(元年的時候快10萬)是第一批買賽歐車(中國第一輛家庭用車)的。程序員,在05年收入已經蠻高了,五六萬,可能與當時企業普遍開始上馬ERP有關,不曉得現在情況如何。這些都是市場定價的,通過此,可以更好理解社會與經濟。不過這部分不是我的重點,我的重點在於那些和市場定價無關的。
順便需要提一下,市場裡部分商業精英人士的收入,十年來變化其實不大。我有些朋友,十年前,年收入就百萬,現在仍然沒有大變化,而且反而變得更辛苦了。他們中,凡是開工廠的,清晨六點鐘可能就已經到了廠裡(他們都牙疼);凡是搞業務的,那麼可能夜裡12點還在應酬(肝都不太好)。凡是做項目的,槓桿都很大,很大的業務規模很低的淨利率,很大的債務鏈不大的資本金(他們是最操心的)——他們錢變得難賺了,而且,他們的財富明顯是靠長期積累的(也就是說不能停下來),甚至財富上還依靠了房產升值(升值太多的人,就移民了。)。同期相比而言,權貴的錢來的快而容易多了。
四、
表面上看,二個群體在二個時期分別漲了一輪,比較公平,實質卻並不然。這其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房地產。由此,演繹出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場景。
有錢人以及中產,以分享經濟發展果實的名義,開始了消費升級,帶動了城市化,而且引起了良性循環,城市化開始加速。資產大幅升值,加速了消費大潮,並帶動再城市化。這些,又直接催生或大力加速了重工業化的發展,更多的高速、鋼鐵、汽油以及所有的重資產投資細項。當然,這又是一種正反饋:更多人致富,更多需求,更多消費,更多投資,更多升值,更顯得繁榮。
我所說的第二類中產,可能近一半來自於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等。以上的循環,使得政府收入暴漲,從而惠及全體擁有「單位」身份的人群;另外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投資相關行業,和上述循環密切相關。所以到了07年前後,這部分人處於最為「愜意」的時期:坐擁資產升值,現金收入不斷增長,而同期高消費剛起始不久,壓力還不大。
08年後,消費繼續升級,但是他們的收入增長卻開始減緩停滯,於是煩惱有點開始。然而「品質生活」剛剛開始,剎車是不可能的。鑑於總資產動輒有了幾百萬的身價,雖然工資仍然只有那麼一點,生活標準卻只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交際應酬、美容健身、名牌包包、高級眼鏡、單反相機、中級轎車、國外旅遊、鋼琴、小孩海外夏令營、保姆、娛樂、郊遊度假……還有未來的小孩留學、結婚、買房!
現在的情形是:精品百貨買二條稍微中意的裙子,需要5000元,還只能是韓國中檔偏低;酒店自助餐動輒二三百一位;居家稍微外出娛樂活動一下,至少500元;一套單反二萬(只能4.0光圈的佳能鏡頭,2.8的一套要5萬,主機還不是全畫幅。);小孩去美國夏令營二周居然要四萬。
簡單測算下家庭支出情況。家庭日雜(飲食水果物業費水電氣網絡等)三萬;汽車(保險費、郵費、保養維修、停車費、交通罰款等,不含折舊)二萬;小孩二萬;人情(含孝敬父母)一萬;旅遊二萬(三口之家,一年一次長途,二次短途。)——以上已經十萬,沒買保險,沒請保姆,沒叫清潔工,而且萬事太平,給雙方父母的錢也僅僅是意思一下。
第一項的三萬,簡直是不能再少了:物業水電等固定雜費接近一萬;如果大家都喝牛奶,那麼僅牛奶費就得五千;來點七七八八營養品(比如安利蛋白粉之類),又得五千;水果不能沒有,對吧?那麼即使一律不買高級時令水果或進口水果,蘋果最便宜,每人一天只一個蘋果,那一年也得好幾千。還沒醬米油鹽菜呢。
早餐再不能給孩子吃泡飯了對吧?自己動手弄三明治,全家其樂融融地「內容」一把,成本其實也很高:一個煎土雞蛋、一條培根、二片吐司、一杯牛奶、抹點醬汁、一點水果——這樣一份就要接近十元。面包還不能是面包新語的,那東西50元對付不了二頓。換點內容也很貴,灣仔的水餃,龍鳳的包子……所以,即使已經算中產家庭,大部分情況下,似乎大人和小孩的營養標準還相差很大:並沒有早晚牛奶、並沒有定量水果,早餐偶爾是泡飯加醬豆腐或榨菜。
稍微搞點生活內容當然是必須的。飛利浦的空氣炸鍋不錯,買一個吧,小孩子很喜歡,沒問題。菜博很熱,學點烘焙吧,這可不得了,材料和模具沒完沒了。如果情趣至此,那麼家中物品都得升級:一套碗具幾千;廚房收納物件都用特百惠也得幾千;鍋和刀具是肯定要升級了,買個便宜的雙立人套裝吧,不含高壓鍋(以後有錢另買fissler);家裡藏點好酒?簡直是必須的。
女方的消費:基本上服裝鞋帽、包包、眼鏡類需要二萬;化妝品面膜美容健身按摩需要二萬;男方的消費:交際應酬、煙酒棋牌加起來小算二萬吧(與女方相比,自動低一半,有利於家庭團結,男方實際超出部分,請自行以外快解決)。——到現在為止,沒有考慮購買蘋果三星的費用,沒有考慮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網費,沒有考慮洗衣機冰箱電視機家用電腦的更新費用,沒有考慮家庭外出看電影溜真冰郊遊下館子……光最後一項,好歹一年要一二萬吧?
以寧波這樣的區域,一個家庭15萬(妻子是東錢湖管委會的老資格,丈夫是技術監督局的骨幹,這樣的的一個家庭,合計收入勉強才能是這個數字),在上述費用各項都打折的情況下,仍然幾乎不會有積蓄,那麼又有多少中產家庭可以達到呢?誰又不得不窮其心機呢?
我們且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維持的:要麼有點投資(炒房、炒股、打新股,以及五花八門的……);要麼幹點私活撈點有點外快(典型的是老師做家教,麻醉醫生去美容院兼職,有點路數的人開個小公司小店啥的);要麼拿點灰色收入(比如稅務局的辦公桌上,在重大節假日,全是購物卡。這樣的實權部門很典型,也不少。他們沒有大權力,補貼家用就指望小孝敬了。);甚至還有很多搞高利貸的,反正各顯神通。
我一次去汽車年檢,看到一個檢測員忙裡偷閒在看股票行情,搭訕了句:「行情如何?」他緩了一會,冒出一句「靠這點工資,還不得餓死啊」。驚愕之餘,我由是開始稍作留意。日後發現一個「典型」例子,這裡稍作描述:
丈夫是某部的一個幹事,妻子是小學老師。他可能是大院裡最「活絡」的人,基本不通本職業務,頭腦中只充滿「經營」,晚上要趕數場應酬,認識不少的「老闆」、「行長」和「權臣」。他的生財之道包括:介紹貸款、過橋資金拆借、工程中介、項目轉包……我必須說明一點,他只是個科員,並無背景,純粹是「自我奮鬥」才開拓出有關「道路」的。現在,那位小學老師開著寶馬X1。記得他和我說過一句話:「不給老婆買好一點的車,容易出軌」。
如果說,次貸危機讓國人知道了高槓桿,那麼,中國中產的槓桿可能是美國人的十倍。我所認識的中產,不論是政府的、企業、銀行的,都有銀行貸款,貸款收入比大部分都超過十倍。可以統計下銀行貸款中的私人貸款部分,不用多想,這部分基本是苦逼中產所貸,有心人可以去測算一下。
五、
上面僅提到早年買房的中產,沒買房的就更沒治了,這裡不提了。本身,整個有「單位」身份的群體,就一直處於分化狀態。即使如四個一起畢業的年輕人,當年一起打牌的,十多年後,就差別明顯:多房少房是一個因素、是否升職是一種因素、有沒有外快又是一種因素。
這一節,想對「表面上看,二個群體在二個時期分別漲了一輪,比較公平,實質卻並不然。這其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房地產。由此,演繹出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場景。」這一段話,再稍作展開。本段與中產話題無關,純屬多餘。
與中產以上的階層相反,底層群體走了另外一條路徑。我以為,即使在工業化初期,有大量勞動力可以用的二元經濟時代,作為一個後進國家,也總是可以避免原始資本主義當年的血腥的。可惜,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他們終於工資明顯上漲了,輿論中,卻還是被斷定為「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他們的工資增長似乎成了經濟發展的一個負面因素:從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到耐克的採購轉去東南亞。顯然,他們的工資增加更像是「被動」的包袱,而不是像另外一個先富群體那樣源於「主動」地享受經濟果實。問題在於,這個國家,至少在目前的層面上,財富只是來源於初級製造,本質上是由經濟要素的損害轉換而來,如土地、環境、低人權,低福利等。可在這樣的一個進程中,讓極小部分先富了起來,獲得了好處,大部分人卻處於底層毫無所得。因此,我雖然也認可「劉易斯」拐點,但是寧願認為,他們是因為「四座大山:養老、醫藥、教育和往房;三條毒蛇:黑蛇(法院),白蛇(醫生),眼鏡蛇(老師) 」壓著,才抗爭性的提升了收入。試問,否則還怎麼過呢?
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也一度幻想,既然十年前的我們也沒大房子和車子,工資也就3萬,和現在的基層勞工差不多,那麼十年後,他們也可以過上較好的生活,這樣需求不是可以接續了嗎?新發展週期還可以再開啟。可惜這幻想實際上難以實現:不光他們現在的收入上漲更多的屬於「被動」,實質上就是一種「下跌」,他們根本沒有好起來過,反而被邊緣化了,而且現在就連這種名義上的「上漲」也已經結束了。
六、
我需要提醒的是:房價上升這件事,在索羅斯看來是個「反射」,房價不會永遠上漲,也會有大幅回落的時候;投資不會經常獲利,也可能大幅縮水。
我以為:最終,中產們的收入應該根本性地由效率決定,而不是像現狀,多數一邊依賴體制分配,一邊忙於搞額外收入,這些顯然表現了社會的畸形。提升效率和創新是唯一出路,實現這一點卻並非順途。
未來的消費增量,主要將寄望於50%的勞工群體的生活改善,和第一類中產的規模擴大和地位提升。如果政治改革或經濟轉型做得好,勞工群體將會慢慢的分化,留下一半,變成生活還不錯的「勞工階層」,然後其餘一半升成「中產下」,甚至還有一部分變成「中產上」。那麼,只要這個趨勢能顯現,經濟仍將充滿希望。
但如果這50%相對被邊緣化的群體,和30%的絕對被邊緣群體,不能有效的改變他們的狀態,那麼社會總需求大致就見頂了;如果現有的中產階級,仍然是老樣子,那麼現有的消費也將可能面臨萎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