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計劃:雙軌分析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8p3w.html巴菲特曾在《致股東的信》中列出過選擇接班人的三個標準:
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對人和機構行為的深刻理解。毫無疑問,這就是巴菲特眼中一般投資者和卓越投資者之間的差別。一般投資者通過不斷學習和練習,是可以逐步掌握公司基本面分析、估值方法、資金管理等等技能的,而要更進一步到達這三個標準就沒那麼容易了。我也曾苦苦思索如何慢慢靠近這些標準,但一直不得要領。不過最近在反覆閱讀《窮查理寶典》、《投資最重要的事》等書後,終於得到一些線索和啟示。
芒格曾說「長久以來,我相信有某種方法——它是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比絕大多數人所用的方法都有效。正如我在南加大商學院說過的,你們需要的是在頭腦裡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型構成的框架。然後將你們的實際經驗和間接經驗(通過閱讀等手段得來的經驗)懸掛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模型架上。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們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現實的認知。要做到這一點,辦法只有一個:你們必須全面掌握各種主要模型,把它們當做一張檢查清單。再強調一下,你們必須注意那些能夠產生lollapalooza後果的多因素組合效應。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這就是芒格著名的普世智慧/柵格理論,非常神奇但還是很難操作。接下來我們來看他的雙軌分析法:「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有哪些潛意識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前一種做法是理性分析法——就是你在打橋牌時所用的方法,認準真正的利益,找對真正的機會,等等。後一種做法是評估那些造成潛意識結論——大多數是錯誤的——的心理因素。」
到這裡我們可以開始上路了。我把芒格的雙軌分析法(或叫雙軌思維法)做為一個大框架,把第二層次思維、普世智慧/柵格理論等概念掛接進去,構建一個自己的思維框架。試了幾次之後我驚奇的發現,雙軌分析思維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我2013年的目標,就是不斷完善和練習這種雙軌思維,使其逐漸成為自己投資體系的一部分。1、第一層次思維這裡借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的概念,
把做每件事所需要的標準的常用的思維稱為第一層次思維。比如工作時公司的規章制度、操作流程、行業慣例,做菜時的家傳手藝、流行菜譜等。對投資而言,第一層次思維就是老老實實閱讀報表、公告、研報等,分析公司基本面,判斷其大概估值等基礎性工作。
巴菲特在為其老師本•格雷厄姆的名著《聰明的投資者》做序時寫到:「長年進行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極高的智商、罕見的商業洞見,或內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決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識框架,以及避免情緒化侵蝕智識的能力。這本書恰倒好處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須做到的,就是約束情緒。」這裡各種投資方法指明的框架就是第一層次思維。嚴格來說,這其實也是普世智慧的一部分,之所以單獨把它提出來,是為了強調後面的雙軌思維。我把下面重點要說的雙軌分析歸為第二層次思維。
2、雙軌思維——理性多元分析
我把芒格普世智慧或柵格理論中除心理學之外的所有學科都歸到這裡,另外把解決問題時的「標準」知識和學科歸到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層次思維。因此雙軌思維的第一軌就是:我們對事情或問題使用標準或通常的方法分析後,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或是用其他的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模型來分析?這種思維強調多元、理性、獨立和客觀。
比如大家在分析茅台時,網上傳茅台酒的軍隊消費比例是23%,大家都沒有可靠的數據來證明或證偽。網友騎士用了另外一種方法來思考:先通過對軍隊編制的瞭解和分析得出可能喝茅台的幹部人數,再大致推算他們消耗的茅台從而計算政府採購比例。這裡我不關心這個具體例子的結論是否正確,我感興趣的是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訓練自己這種跨學科的理性多元思維,沒準哪天一不小心就賺大錢了,哈哈。
芒格的投資方法和大多數投資者所用的較為粗陋的系統完全不同。他不會對一家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膚淺的獨立評估,而是對他打算要投資的公司的內部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的、更大的整體「生態系統」作出全面的分析。他將他用來作出這種評估的工具稱為「多元思維模型」,它們是一個收集和處理信息、並依照信息行動的框架。芒格採用「生態」投資分析法的理由是: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式。正如約翰·繆爾談到自然界萬物相互聯繫的現象時所說的:「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芒格強調:「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養成一個學科——比如說經濟學——的思維模型,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笨方法。遇到不同的公司,你需要檢查不同的因素,應用不同的思維模型。我無法簡單地說:『就是這三點。』你必須自己把它(投資技巧)總結出來,一輩子深種在你的大腦中。」
哪些思維模型最可靠呢?芒格認為那些來自硬科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模型是地球上最可靠的思維模型。但這裡我把心理學之外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都歸在這裡。即第一軌思維借用並糅合了許多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等。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例子包括工程學的冗餘備份模型,數學的複利模型,物理學和化學的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學的現代達爾文綜合模型等。
下面,我們簡單來列舉一些例子:數學:複利原理、排列組合、統計和概率、決策樹理論、工程學裡質量控制理論、斷裂點理論;微觀經濟學:規模優勢、細分市場、專利權、商標權、特許經營權、新技術的影響、競爭性毀滅、衝浪模型。其他學科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是多多益善。比如茅台塑化劑風波時,投資者對制酒以及化學的瞭解就能很好地幫助其做出判斷。
3、雙軌思維——潛意識分析
粗略來看,第一軌理性多元分析思維對應巴菲特的第一個要求:獨立思考。而第二軌潛意識分析對應後兩個要求:情緒穩定、對人和機構行為的深刻理解。前者是對自己的分析,後者是對別人的分析。雙軌思維的第二軌是:分析自己和別人/社會的潛意識和心理傾向。如果你想擁有任何普世的智慧,心理學是太過重要了。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大腦的神經線路並非總是暢通無阻的,也不擁有無窮多的線路。所以那些懂得如何利用這種缺點、讓大腦以某種錯誤方式運轉的人能夠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潛意識和心理學沒什麼道理好講,我們需要的是儘可能多地瞭解心理學模型。(以下內容大部分為摘錄整理,只作為自己學習筆記,不一一註明出處)
本能衝動
談潛意識和心理學,不得不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衝動,而本能衝動中最核心的衝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慾本能)的衝動,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洩出來,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後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與「生殖本能」對應的「死亡本能」學說,認為人除了維護自身生命生長發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為性慾本能)之外,還有著將自身生物肌體帶入到無機狀態,即死亡狀態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戰爭、仇視、殺害、自殘中得以非常明顯地表現。
潛意識則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衝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慾望。由於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見容於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下,但並未被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
我認同弗洛伊德的觀點,大家看看網絡上到處都是以美女和性來吸引人的廣告和遊戲就知道本能衝動有多重要了。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大家其實時刻都很在意異性的看法。在股市上,男人和女人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有蠻多很有意思的不同。
贏得拍賣的往往是那些犯了技術錯誤的人,殼牌花兩倍價錢買下貝爾裡奇石油公司的情況就是如此。在公開競拍的拍賣會上,你付的價錢不可能是你擊敗的對手的兩倍。你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遇到別的問題。但封閉式投標拍賣使人們容易犯下定錯價的大錯,這大半是雄性激素分泌過多惹的禍。
集體無意識
榮格在個體的潛意識之外發現了一種社會或集體的無意識,並以此來解釋個體以及集體的行為。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集體無意識是心靈的一部分,它有別於個體潛意識,就是由於它的存在不像後者那樣來自個人的經驗,因此不是個人習得的東西。個人無意識主要是這樣一些內容,它們曾經一度是意識的,但因被遺忘或壓抑,從意識中消逝了。至於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從來沒有在意識裡出現過,因而不是由個體習得的,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存在的。個體潛意識的內容大部分是情結,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主要是原型。
股票市場作為一種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其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也同樣常常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參與者之所以來到這個市場,其本身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徵,另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本身的波動性等特徵更容易將個體的心智潛移默化地轉向集體的意識。
需求層次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對公司來說,每一個需求層次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將營銷方法建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考慮,不同的需求也即產生不同的營銷手段。對投資者自身來說,處在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方法和系統也都不一樣。
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很有意思(推薦《烏合之眾》一書)。現在的人很難理解文革或其他群眾運動,我之前也覺得像天方夜譚,直到美國誤炸了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那時大家本來在教室看書,突然各個學校的遊行隊伍唱著歌走進學校,去看熱鬧的人漸漸地就成了遊行隊伍的一員,然後大家繼續去其他學校,人越來越多。大家喊著口號唱著歌,漸漸地都變得很亢奮,群情激昂,進入一種很奇怪的狀態(讓我想起太平軍高喊著「刀槍不入」走向八國聯軍的槍炮)。然後大家一致同意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走到美國大使館去!沒有任何人考慮過到底有多遠,要在平時這種提議絕沒人會同意。大家最終聚在美國大使館外扔石頭,每當有人打中窗戶等目標時,人群就會爆發一陣歡呼。但當石頭在使館內堆了厚厚一層,扔石頭就很難有新的進展了。這時一件可怕的事發生了,有人指著使館附近的一輛車說:「這可能也是美國使館的車,砸!」於是瞬間那車就千瘡百孔了,雖然有人說看車牌不是使館的,但所有人都選擇性地聽不到他的話。
悲劇英雄
每個人經歷各異,不過講出來都是古希臘式的悲劇,而他/她自己則是劇中那位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因此以後當父母或老闆說「想當年我。。。」的時候,認真傾聽並作(或裝作)崇拜狀,這能讓他們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當然他們也會回報你的,哈哈。
自我肯定
人生而殘缺,對自己極度不自信,面對自然、世界和自己時充滿了恐懼和無力感——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因此自我肯定非常重要。知道為什麼逆向投資那麼難嗎?即使你三年前知道銀行股是低估的,即使你知道總有一天它會漲回來,但你心裡仍然極度煎熬很難堅持,因為你不能通過股價得到自我肯定——這很大程度上和虧多少錢無關。比如我常常疑惑很多人為什麼喜歡玩遊戲,雖然賺不到錢,但能自我肯定自我滿足。
被人肯定
當然,自我肯定是需要一個比較標尺的,這就是別人的肯定和社會認同。這能解釋炫耀消費和奢侈品的現象。
忽略先驗概率
心理學謬誤:人們在做判斷的時候總是會忽略先驗概率。舉個例子吧,你看到有人在閱讀《金融時報》,你認為下列那種情況可能性更大:
a:他是金融界人士
b:他是工業界人士
典型性會告訴你a的可能性較大,但這樣做不一定明智,你應該充分考慮b選項,因為現實中工業界人士的數目的會是金融界人士的很多倍
投資感悟:我們在選企業的時候往往忽視先驗概率,某個企業管理優秀,發展迅速,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是考慮到它所屬行業的成功率實在是太低,這樣的公司不是好的選擇。
光環效應與後見之明
心理學謬誤:好的故事經常會使人產生錯覺,各種書籍(《基業長青》,《追求卓越》之類)經常會向你兜售企業成功的秘訣,誇大領導和管理的重要性,你會不由自主的相信這個故事,然而實際上公司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是否幸運。數據顯示,基業長青中所列舉的優秀企業和不怎麼樣的企業,在該研究過後的一段時間裡,其實際收益率差距幾乎為零。
投資感悟:我們要挑選足夠幸運的企業,最好是不需要猜想和預計的,而是天生的、已經存在的,管理和美妙的未來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成為主要的決策因素。
可得性偏見
心理學謬誤:為什麼事件一般會反應過度?因為容易想起的事情(親身經歷的、生動的、鮮活的例子)比理性分析、統計數據容易影響人,人們都在跟著感覺走,你是不是經常覺得自己做雜活(倒垃圾,打水,打掃衛生)比同住的人多?很可能對方也是這麼認為的。相反,如果某些問題不容易想起,你通常會得出否定的結論。例如:請列出6個你果斷行事的例子。你現在覺得你是個果斷的人嗎?如果你想的比較吃力,很可能你會認為自己不夠果斷。如果是讓你想出1個果斷行事的例子,你是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投資感悟:塑化劑、高鐵事故為什麼對我們影響這麼大?因為可得性。但是一次高鐵事故會影響中國發展高鐵的趨勢嗎?塑化劑會讓人不喝酒嗎?理性分析後你自然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小數定律和隨機性偏見
心理學謬誤:下面兩個陳述實際是一個意思:(1)大樣本比小樣本精確;(2)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出現極端事件。
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腎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都在中西部、南部一些人口稀少的小縣城或鄉村,這些鄉村由共和黨管轄,這說明了什麼?——什麼也說明不了,因為腎癌發生率最低的地區也是在中西部、南部的一些小縣城或鄉村。實際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地區人口稀少,因此隨機性波動較劇烈,容易產生極端數據。
此外,你相信有投籃「手熱」(即越投越順手)這種情況麼?大量數據證明是不存在此現象的。人們總是喜歡誇大現象之間的因果性,然而對隨機性數據做出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投資感悟:許多人過於相信通過有限的幾次觀察得出的結果,比如經常看到一些調研:某某酒直營店的銷售情況,某某超市的人流,實際都沒有意義,因為小樣本出錯的概率高達50%,幾個店哪幾天的統計數據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使用一個足夠大的樣本是降低差錯的唯一方法,否則你應該選擇直接去看統計數據。
錨定效應
心理學:錨定效應司空見慣。請看下面兩個問題:
甘地去世時比144歲大還是小?
甘地去世時多少歲?
你會否因為第一個問題而導致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給出較大的答案?也許不會,但是144這個數字仍然會影響你的判斷。為什麼京東在促銷時總喜歡寫「限購5件」?實際上看到這個數字的很多顧客會比平時購買更多的東西。
投資感悟:很多人買股票喜歡看該股票之前的價位,再對比現在的價位,之前的價格就是你心中的錨,它會影響你對企業的估值。實際上你只需判斷現在的價位是否在你的安全邊際內,在就買入,不在就放棄。
少即是多悖論
心理學謬誤:兩套餐具,第一套有8個餐盤,8個碗,8個杯子(其中有2個壞了),第二套有8個餐盤,6個碗,6個杯子,如果你同時看到了這兩組數據,可能你會給第一套較高的出價,但是如果是分開單個來股價呢?數據顯示用戶傾向於給第二套更高的出價,這就是少即是多的悖論。如果對於貴重的產品你再附贈一個便宜的小禮物,通常整套產品反而不那麼吸引人了。
投資感悟:如果一個公司有多種業務,其中一項業務表現不佳通常會導致對整個公司的估值被壓低,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仔細分析這是否是「少即是多」悖論的情況?
均值回歸
心理學謬誤:事物的表現通常表現出均值回歸的現象,出色的表現通常不能持續,因為出色的表現通常與運氣有關。高爾夫錦標賽中第一天表現出色的選手第二天通常發揮都很槽糕,合理的解釋就是該選手第一天運氣太好,但這通常不為人所接受,人們總喜歡通過因果關係來解釋事情。
投資感悟:如果一個證券分析師說「該企業今年業績比去年要好,原因是去年表現太糟了」或者「該企業表現好是因為運氣不錯」,儘管他說的沒錯,恐怕他也要失業了。不過作為獨立的投資者,應該要分辨該企業是否是因為運氣好,如果是運氣,還能持續多久?什麼時候他會均值回歸?
專家預測比不上簡單運算
心理學謬誤:簡單的統計學方法可以勝過世界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阿申菲爾特通過天氣的三個特徵:夏季生長期的平均溫度、豐收期的降水量以及上一個冬季的降水量——來預測葡萄酒的價格,他的公式給出了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的準確價格,其相關係數超過0.9。
婚姻的穩定性可以通過一個公式預測:做愛的次數減去吵架的次數。你應該不會希望得到的是負數。
一項拯救了千萬嬰兒的簡單公式堪稱這項研究的經典應用。嬰兒出生時的健康狀況通常決定其夭折的風險,但是接生人員通常依靠其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嬰兒是否處於危險狀況,但這通常導致人們忽略了很多危險信號,不少新生兒夭折。阿普加醫生發明了一個公式:快速寫下五個變量(心率、呼吸、反應、肌肉強度、膚色)以及對應的分數(0,1,2),一個得到8分以上的嬰兒狀況為良好,低於4分的嬰兒需要立即搶救,這個公式對拯救新生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投資感悟:為什麼專家預測通常不如簡單運算?一個原因是專家們總是希望跳出思想的框框,試圖戰勝市場,在預測時會考慮將不同特徵就行複雜的組合,複雜化對稀奇古怪的事情是有影響的,但是十有八九會降低其正確性,將這些簡單的特徵結合在一起反而會更好。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應該是投資界的簡單公式了。
樂觀偏見
心理學謬誤:為什麼大片喜歡扎堆上映?為什麼90%的司機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於平均水平?因為我們只關注自己的目標,卻忽視相關的成功幾率;我們只關注自己做的,卻忽視他人做的;我們強調技能的因果角色,卻忽視運氣的影響;我們只重視自己已知的,卻忽視自己未知的;我們認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很容易實現,但其實現實的可能性沒那麼大。人們總是喜歡高估自己的能力,進而導致樂觀的過度自信——樂觀是好的,前提是你要謹慎!
投資感悟:投資需要樂觀,但是更需要謹慎。採用「事前驗屍」能抑制你的樂觀主義情緒:每次投資之前請和自己的夥伴開一個小會,在會議之前做一個簡短的演說:「設想幾年後我們今天的投資慘敗,請用5-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原因。」
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
心理學謬誤:來看一個賭局,拋硬幣,正面你失去1000元,反面你贏的1500元,你會參加這個賭局麼?你可能不會願意,因為損失一百元的痛苦超過你獲得1500元的喜悅,這就是損失厭惡。
那什麼是稟賦效應呢?經濟學上有個無差異曲線,假設你現在月薪10000,每月帶薪休假1天,現在有兩個更好地位置:(1)加薪一萬;(2)獲得額外的12天休假。假設這兩者對你來說目前是一樣的,如果你選擇了(2),你的一個同事選擇了(1),又過了一年,現在公司告訴你們,如果你們願意可以互換,經濟學理論會說:由於你們現在處於一條無差異曲線上,因此你們會同意互換。但是稟賦效應的的斷言則截然相反:你們肯定不會同意,雖然原本多休息11天和加薪一萬是相同的,但是現在你要損失10000元去獲取11天休假,由於損失厭惡的存在,現在你會覺得多出來的11天假期無法補償你的10000月薪,也就是你總想保存自己當前擁有的事物。
投資感悟:為什麼不願意賣出虧損的股票,即使該股票已經毫無希望了?為什麼買入之後你會覺得你的股票更加可愛了?
罕見事件
心理學謬誤:罕見事件容易被過度關注(因為可得性效應),但是又容易被忽略:原因是很多人從沒經歷過該罕見事件。
投資感悟:沒有經歷過大崩盤的投資者可能心理從來沒想過股市崩盤是怎麼樣的,沒經歷過股市蕭條的投資者是不成熟的。
窄框架和寬框架
心理學謬誤:綜合考慮下列兩個決策問題,然後做出選擇:
(1)從a,b中作出選擇:a.肯定能賺到240美元;b.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75%的概率什麼也得不到;
(2)從c,d中作出選擇:c.肯定會損失750美元;d.有75%的概率損失1000美元,25%的概率沒有損失;
你的選擇答案肯定是a和d。題目要你綜合考慮,可是你卻並沒有,試著看下面的綜合考慮:
a+d:25%的概率獲得240美元,75%的概率損失760美元;
b+c:25%的概率獲得250美元,75%的概率損失750美元;
顯然,b+c要強於a+d,這告訴我們考慮問題是要綜合決策。
投資感悟:一個投資的機會,50%概率會全部虧損,50%的概率會翻兩番,可能你不會接受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有10個這樣的機會呢?此時將錢全部平均投入到這10個機會中應該算的上一比划算的交易,如果是20個機會那就更好了。窄框架束縛了我們的思維,試著用寬的綜合的框架來思考。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參見《窮查理寶典》中人類誤判心理學一節,這裡不作展開,部分傾向我專門寫過博文引申闡述,下同。
喜歡/熱愛傾向
社會認同傾向
討厭/憎恨傾向
避免懷疑傾向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好奇心傾向
康德式公平傾向
豔羨/妒忌傾向
回饋傾向
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自視過高的傾向
過度樂觀傾向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壓力影響傾向
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
不用就忘傾向
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衰老—錯誤影響傾向
權威—錯誤影響傾向
廢話傾向
重視理由傾向
lollapalooza 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4、雙軌分析修學次第
雙軌分析其實一點也不難,任何人看了上面的內容都會認為理解了。但難的地方在於如何養成雙軌分析的習慣,讓它成為我們投資甚至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應該從任何小事做起。1980年代初,人們曾試圖設置這樣一個賭局:未來3天內,巴菲特不會一桿進洞。賭注是,巴菲特以10美元賭對方的2萬美元。這遭到了巴菲特的拒絕:「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節制,在大事上同樣無法節制自己。」避免情緒化侵蝕智識的能力,正是巴菲特所堅持的培養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習慣從小處開始培養。
其次,自己每次研究公司的最後,一定要想一想:有沒有可能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來看這個問題?這當中有哪些地方自己和別人會受潛意識的影響?決定每週至少想一個例子,請大家監督。。。
另外,禪宗一種很流行的修行方法叫「參話頭」。一般是選取一句祖師的話,時刻反覆參究。比如「父母未生前我是誰」「唸佛的是誰」。以這種方式來伏住妄想,打破無明,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當然我不太會)。既然禪修是一種修戒定慧,得到智慧和覺悟的方法,我們是否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練習雙軌分析呢?如果覺得這種方法有宗教意味,也許可以試試瑜伽的冥想或是印度的內觀法(注意,本人並未嘗試過,這裡也並非推薦,只是一些猜想。)
參考書目:《致股東的信》、《窮查理寶典》、《投資最重要的事》、《烏合之眾》、《思考,快與慢》、百度、以及我不可靠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