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兩三年前很難想像。在智能手機時代,蘋果、三星和HTC是統治者,黑莓亦曾風靡一時,傳統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開始往後站,聯想、魅族和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則排在了名單末端。
「中國手機市場被國際品牌廠商主導的局面已經改變。這種改變始於2011年5月中國聯通重新定義千元智能機,隨後的2012年上半年,國產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國際品牌。」 國泰君安分析師孫金鉅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
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賽諾諮詢報告,2012年11月,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為1971萬部,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合計市場份額達到71.7%。聯想、酷派、華為、中興分別以10.5%、8.7%、7.8%、6.7%的市場份額佔據銷量排行榜的前五名,排在第一名的三星市場份額為15.5%。
誰撬動了國產手機?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家手機廠商不約而同給出答案:電信運營商。運營商在3G時代的激烈競爭打破了功能機時代的既有格局,為所有廠商重新劃定起跑線。而國產手機廠商在過去十多年的摸爬滾打中,已逐漸熟悉整個手機行業的遊戲規則,趁運營商之勢向國際手機巨頭髮起挑戰。但技術仍是它們的軟肋。
千元智能機強勢崛起
德國電信高級顧問孟曉川告訴財新記者,功能機時代,中國手機市場格局相當穩定,國產廠商很難突圍。只有在技術更新換代或者市場發生巨變之際,國產手機廠商才有可能獲得新的機會。智能機時代和運營商的變化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2009年年初,整合完畢的三大運營商獲得3G牌照,開始爭先恐後發展3G用戶,智能手機被三大運營商視為「利器」。「以前,運營商主要是通過放號發展用戶,也有一定的定製手機,但規模並不大。現在他們發現通過合約機計劃不僅可以發展用戶,還能將用戶黏在自己的網絡上,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還很高,於是開始大力推千元智能機。」 聯想移動市場推廣總經理王彥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
2009年底,中國電信第一個拋出「千元智能機」概念,寄望以千元左右價格拉高3G用戶;2010年6月,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幾乎同時宣佈,正式啟動千元智能機定製項目。在中國聯通公佈的首批5家合作夥伴中,當時行業知名度較低的中興、華為、天語與諾基亞、索愛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在中國電信的首次千元智能機集采中,中興、華為也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
「華為、中興一直給國外運營商做代工,可以直接將國外市場的產品嫁接過來,且華為、中興借由網絡設備與運營商關係密切,所以最先作出反應。」據孟曉川介紹,華為為中國電信推出的首批天翼千元3G智能機C8500,單款產品百日內銷量超過100萬台,成為業內一個關鍵性標竿。截至2010年底,華為為中國電信生產的天翼終端產品發貨量超過2000萬部。
由於物料成本、技術轉型、市場判斷等種種原因,2010年真正配合運營商千元智能機項目的手機廠商並不多。那一年,三大運營商3G用戶累計起來才堪堪達到4705.2萬戶。
2011年5月,中國聯通重新定義千元智能機,3.5吋屏、600MHz以上處理器成為標準配置。為了鼓勵更多廠商參與,中國聯通在補貼政策、市場政策上給予傾斜,並將其作為2011年下半年最主要的3G終端戰略。
中國聯通在千元智能機上大舉發力倒逼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重定策略。相互競爭之下,運營商對千元智能機的配置要求更高,政策傾斜得也更厲害,定製機逐漸成為手機銷售的重要渠道。聯想移動市場推廣總經理王彥向財新記者介紹,聯想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的手機佔到聯想手機整個銷量的60%。從整個手機市場來看,他估計運營商渠道、社會渠道以及電子商務渠道的手機出貨量比例為5:4:1。
市場研究機構博思諮詢總經理龔斌分析,運營商擁有數量龐大的營業廳和銷售人員,受到消費者信任,又能提供高額手機補貼,運營商逐步主導手機銷售是必然的。在歐美市場,運營商一直扮演這樣的角色,只是在中國,用戶過去習慣通過公開市場認識手機品牌。他認為,運營商成為主渠道無疑會「攪動」中國既定的手機市場格局。
「憑藉渠道優勢,運營商往往會不斷提高手機生產標準,提高性價比,通過規模銷售實現盈利,如此循環往復,千元智能機就以高性價比成為市場主流,市場份額自然水漲船高。」孟曉川告訴財新記者。
賽諾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以中興、華為、酷派及聯想為代表的國產智能手機品牌市場份額保持增長,2012年上半年市場份額首度過半,至2012年11月甚至超過七成。
市場判斷內外分化
「雖說國產手機開始蠶食國際手機巨頭的市場份額,但並不能說是國產手機打敗了國際品牌。」聯想研究院一名高級經理對財新記者坦承。
實際上,在運營商為主導的這場市場變局裡,無論國際廠商還是國內廠商,都站在運營商重新劃定的起跑線上。運營商發令槍聲早已響起,國產手機廠商立即搶跑,國際廠商則等待觀望,這一進一退之間,中國手機市場的整個格局便悄然改變。
聯想移動市場推廣總經理王彥告訴財新記者,運營商剛提出「千元智能機」概念時,國際廠商並未採取迎合戰略,或許在他們看來,高端智能機才是當時市場的主流。
孟曉川則稱,國際廠商並不是沒看到千元智能機的形勢,但是中國三家運營商的3G終端制式不一,尤其是市場規模最大的中國移動採用的是中國獨有的TD-SCDMA制式,迎合這一形勢可能會打亂國際廠商的全球化佈署。此外,生產千元智能機尤其是為中國移動生產千元智能機,成本壓力相當高,國際廠商跟進有風險。
2010年、2011年,在千元智能機市場,國際廠商的身影很少見。雖說2010年,諾基亞5235、索愛M1i兩款手機也曾加入中國聯通千元智能機陣營,「但看上去都不怎麼重視」。
直至2012年6月,HTC 的CEO周永明仍堅持維護高端品牌形象,無意生產低端智能手機。
相反,國內手機廠商則積極跟進。「我們判斷,千元左右價位是多數用戶心理接受臨界點,而運營商希望大規模發展3G用戶,千元智能機肯定是大勢所趨。所以酷派會將自有高端品牌向大眾品牌下沉。」宇龍酷派副總裁蘇峰告訴財新記者。
據華為終端公司內部人士透露,華為是最早一批呼應運營商千元智能機的廠商。以前華為多為海外運營商代工,搭著設備賣手機。2010年,華為意識到變局即將到來,明確要求集中資源重點發展手機業務,並利用運營商渠道拓展市場份額。
中興通訊手機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呂錢浩亦稱,中興以運營商定製手機起家,在千元智能機大潮下,中興與三大運營商均有合作,搶先推出了V880等千元智能機。
聯想也抓住了這撥機會。據王彥介紹,2011年,聯想推出的智能手機A60是惟一一款達到中國聯通標準的雙卡雙待千元智能機,「當時,其他手機廠商都沒有相應產品,華為、中興應徵的手機只支持WCDMA制式,不支持GSM」。
王彥還告訴財新記者,聯想對運營商渠道非常重視。自2010年開始,聯想就成立了專門的運營商業務部,針對三大運營商的不同需求,組織獨立的團隊負責從產品設計到推廣運營的整個流程,完全按照運營商的市場策略進行垂直化合作。
國內外廠商對於運營商千元智能機的不同判斷,漸漸反映到其市場表現上。國產手機廠商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以聯想為例,聯想為中國聯通推出的千元智能機A60單款手機銷量超過200萬台;與中國移動共同開發的千元智能機A288t,日均賣出1萬台,目前銷量已超過300萬台。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聯想整體市場份額由2011年初的不到1%竄升至2012年的12%。
相較之下,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HTC、LG等國際廠商既沒有抓住千元智能機的機會,又受到三星、蘋果高端市場擠壓及自身業務轉型不力影響,頹勢漸顯。
王彥分析,國際廠商一直處於手機行業金字塔的頂端,往往最大限度地追求高利潤回報,希望一款手機能夠持續放量,一般一款手機上市一年半,才會慢慢地退出市場。
現在,三大運營商主導的千元智能機戰略加快了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吸引用戶新的購買興趣,這也打亂了國際廠商原來的節奏。
是否曇花一現
2012年以前,國產手機的中低端路線與國際廠商的中高端路線極少正面交鋒,國產手機廠商因此突圍。
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備感威脅的國際廠商譬如摩托羅拉、三星開始放下架子,進軍千元智能機市場。國產手機廠商亦不再滿足於「規模換利潤」,意欲挺進中高端市場。
「在2000元以上的中檔位置上,雙方將激烈競爭,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博思諮詢總經理龔斌認為。
但國產手機潮是否只是曇花一現?2003年,國產手機市場份額也曾一度超過國際品牌,佔據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其中波導手機銷售337萬台,超過摩托羅拉、諾基亞,排名國內第一。然而好景不長,國際廠商在不到一年時間裡重新奪回市場主導權,優勢一直保持到2012年上半年。
宇龍酷派副總裁蘇峰認為,這一次的市場狀況和2003年有本質區別:2003年國產手機崛起主要是通過提高渠道利潤刺激銷售,整個手機行業利潤一度虛高至50%,國際廠商加強渠道建設後憑藉自身實力迅速翻盤;這次則是運營商主導的整個手機產業鏈變革,遵循的法則是快魚吃慢魚,所以搶佔先機的國產手機廠商市場份額會進一步擴大,「2013年國產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有望達到80%」。
德國電信高級顧問孟曉川對財新記者稱,國產手機廠商會在近兩年內維持增長勢頭。在孟曉川看來,2003年國產手機的集體倒下,歸根結底是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那時候,手機芯片、主板、軟件等物料很大程度上都依賴國外,在產業鏈上游沒有主導權。而現在,國產手機廠商在某些技術上還趕不上國際廠商,但整體實力已大幅提升,踏踏實實打出來的市場份額不再會被輕易撼動。
手機廠商思路名揚移動互聯事業部總監孫意笑則認為,2003年的國產手機從某種角度來講是敗給了山寨機。在功能機時代,三五十人或者一兩百人在深圳租一家小工廠,三個月內即可完成一款手機從設計到量產的全過程,每台手機成本最低可壓縮至50塊錢,這種模式極大衝擊了整個手機市場尤其中低端的國產手機。而智能機技術要複雜一些,每台手機成本至少得三五百元,門檻抬高了,減少了國產手機廠商的風險。
此輪崛起的國產手機廠商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像中興、華為、聯想、酷派等大廠商,它們一般依託運營商、社會渠道兩條腿走路;一類是OPPO、思路名揚等中小型廠商,它們通過細分市場、面向行業客戶,走多元化路線;第三類則是包括山寨廠商在內的小型廠商,它們要麼依靠高性價比取勝,要麼破產倒閉。
據孫意笑介紹,作為深圳手機市場風向標的賽格廣場,租金已經由2009年的300元/平方米大幅降至120元/平方米,而現在還有很多舖位空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2012年,深圳5000多家廠商約有一半被淘汰掉,「預計2013年還會血拼,清洗掉三分之一的國產手機廠商」。
「經歷過2012年的洗牌之後,中國手機的市場格局會穩定下來,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大起大落。如何守住自己的位置,是國產手機廠商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王彥稱。
「國產手機廠商通過低端產品打出規模,再逐步以質量贏得用戶對品牌的認可,在此基礎上追求高利潤高回報,這是必然路徑。」王彥告訴財新記者,這有點類似聯想的PC業務,行業整體毛利潤很薄,但在規模做大後,研發的很多明星產品利潤也可達到15%-20%。「未來,國產手機廠商肯定會走向中高端,走向高利潤,甚至走向海外,與國際廠商的交鋒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