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一向在存款大戰不輸同業的中國銀行(下稱中行)一反常態,壓降了3800億元左右的高成本理財產品,以及數百億元的高息金融機構同業存款,最終以1300億元新增存款收官,尚不足工行年終時點數的十分之一。此舉的目的,是為一定程度上改善中行2012年的全年利潤。
中行的公司存款也明顯落後。該行2012年三季度末公司存款僅較年初增長6%,低於12%的行業增速。三季度公司存款環比負增長1.5%,而行業增速在1.9%,這也是自二季度以來公司存款的連續第二個季度負增長。同年三季度,中行業績被農行全面趕超。
重重壓力之下,中行開始了新一輪轉向和調整,改變考核思路、調整總分行關係,希望通過承擔短期的改革陣痛獲得穩健、可持續的財務表現。
知情人士透露,針對存款和利潤壓力,中行下半年提出要著力抓核心存款,主動壓降高成本負債,對表外理財和協議存款進行了壓縮,很多到期的項目不再繼續,令其資本成本有所下降。以期保證淨息差水平,在規模和效益之間取得平衡。針對管理問題,中行主要是對總分行的體制再做調整,「2013年的一個主要變化,是(業務)條條塊塊並重,且將資源適度向塊塊傾斜。」
知情人士透露,其核心是強調責權利的對等,條線的支持在弱化,市場競爭壓力對分行的傳導在強化,更強調資本約束、資金約束和費用約束從總行到分行的傳導。
一位分行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總行正在就條塊管理的變動向分行吹風,但具體措施尚未出台。」
所謂「條條」,即根據不同業務板塊進行的條線管理;所謂「塊塊」,則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立的分支機構。
從告別存款大戰到總分行體制的探索,中行正在自我調整,但更深層面,如中行如何解決戰略混亂、缺乏一致性等問題,暫時似乎還看不到答案。
以存定貸
存款資源有限,貸存比屢屢超標,致使貸款規模無法用足的中行對存款一直十分飢渴。
知情人士透露,2012年初為爭奪存款資源,中行發行的個別五年期理財產品的利率竟然高達7%以上,超過了貸款收益。有的分行為了沖時點,不惜以6%以上的高成本發行理財產品攬存。
人民幣存款不足一直是中行的弱項,導致存貸比屢屢超標,中行在過去兩年都未能用足貸款規模,去年的新增人民幣貸款更是只有4300億元,既低於該行2010年的5070億元,也不足工行去年新增貸款的一半。
鑑於資本管理比較薄弱,中行決心將日均存貸比作為一種經營導向和考核指標,並據此決定貸款投放。
有同業高層人士透露,雖然銀監會一直希望各行實現日均存貸比達標,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銀行能在季末、年末實現存貸比達標都成問題,所以日均存貸比的監控和達標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監管目標,並非強制性要求。
自我調整立竿見影。知情人士透露,2012年12月,由於不斷的結構調整,加之同業的激烈拼搶,中行的新增存款呈現負增長,當月中行的新增人民幣貸款為負數。直到最後一週稍作衝刺,才以新增1300億元的時點數收官。
「2013年的反彈能力很強,但能否有好的表現,還面臨多個制約因素。」前述中行人士直言,如果其他行也主動調整負債結構,壓降高成本負債,而中行無需繼續大調整,那麼中行的表現不言而喻。如果雙方都調整,就要看各行在核心存款爭奪上的能力,但受制於網點等因素,中行缺乏明顯優勢。
知情人士稱,2013年中行仍將以存定貸,不將存貸款規模作為主要目標,而將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作為主要的訴求目標。
另一家大行高層對中行的調整表示認同,不過他直言,中行的調整面臨兩重考驗:一是,進行結構調整,壓降高成本負債,勢必要放鬆對份額和增量的考核,分行攬存的積極性和士氣也可能受到影響,核心存款是否也會隨之減少?二是,存款重定價對業績的釋放有一定的滯後性,各行對存款的爭奪也暗含了「座次之爭」,中行是否做好了準備接受這一結果?
受訪的知情人士都表示,中行面臨的問題很複雜,且缺乏共識:為什麼貸存比屢屢超標,很多指標缺乏迴旋餘地?為什麼戰略定位和組織架構不斷調整,爆髮式增長後,每一次都埋下新的問題?
貸款調結構
盲目的存款增長受到抑制,貸款亦將受影響。在有限的規模中,如何更好地進行結構調整,選擇優質客戶?對此,數位受訪的中行人士直言,不樂觀。
究其原因,一是,如果缺少足夠的貸款規模,很多客戶關係將難以為繼,客戶流失不可避免。二是,優質客戶的爭奪一直很激烈,且銀行對優質客戶的議價能力往往比較差,爭取起來難度大,即便得到了利潤也薄。
由此,中行內部有意見提出,2013年應將信貸投放的重心轉向「中小微(型企業)」。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的信貸政策還在研究,行長辦公會關於2013年業務發展的指導文件尚在制定當中,預計月底的工作會議上會有說法,可能會有提高「中小微」貸款比重的內容。
不過數位受訪者對這樣可能的轉向心存疑慮:在基礎數據相對薄弱,風控難度大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貸款,一旦遭遇大的經濟波動,面臨的風險和損失難以承擔,且這一方向也並不適合中行。「況且現在向小微貸款轉,是不是太晚、風險太大了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了擔憂。
![]() |
條塊錯配
條塊衝突是中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知情人士透露,近幾年中行一直在探索以條線為主的管理模式,以部門為主進行資源配置,但考核機制並不配套。條線只對一些指標負責,卻不對利潤負責,因此不時出現投入和產出嚴重不成比例,但成本誰負?虧損誰背?
「為什麼有些分行會做這種賠本買賣?」談及分行出現前述高息發行理財產品的現象,有中行人士非常驚訝。
在意識到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是為了砸出些份額和時點數,完成總行任務,而總行則一味地給分行補貼、背包袱後,中行開始調整,包括重新將分行作為核算主體,讓分行根據自身的資金成本,決定經營行為,總行不再將存貸款規模和份額作為考察重點,而是將淨息差、淨利息收入、流動性等作為考核的重點。
「管理應強調責權利對等,但當前以條線為主的情況下,出現了嚴重的錯配。」前述知情人士稱。
在國外,以條線為主的事業部製成為行業規範,而分支機構的主要職能多為營銷和客戶維護,沒有太多權限。「條線管理和做大總行是國外的成功經驗,但在國內想要大舉推行,時機和條件都不成熟。」有大行高層稱,這種模式雖好,但要在國內廣泛推行並獲得成功,還有賴於國家行政體系的變革,否則銀行會缺乏改革的動力。
前述知情人士直言,雖然國有銀行改革之後,地方政府對銀行貸款和經營行為的直接干預大為減少,反倒是分支行「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日增,且有一定的沉澱期,而地方政府也有很多的財政性存款,是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分支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他介紹了一個實例,某大行董事長到訪某省,由於分身乏術未能親赴當地政府舉行的歡迎晚宴,該行隨即從該省的一些大型政府融資平台項目中出局。
中行某東部地區分行負責人坦言,過去幾年,中行的管理向以條線傾斜。條線大權在握,會通過費用支持、掛鉤考核等方式,對地方進行傾斜,但目前這種支持和傾斜正在弱化。
與此同時,分行的自主權在增加,相應的約束也在加強。
弱勢總行
在條塊之外,總分行的關係也是中行當前調整的重要著眼點。
前述知情人士稱,由於總行對分行的過度補貼,近幾年總行的負擔日益沉重。更為重要的是,此舉造成扭曲的行為導向,令整個銀行的經營行為和業績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不算賬、不計成本的行為之所以出現,與資源配置和激勵導向不無關係。
目前,大多數銀行都會有內部轉移定價,甚至細化到每個產品,這本是精細化管理的方向之一,但是由於定價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差距,搞不好,反而事與願違。
「由於缺乏強大的數據採集、分析能力,行裡的定價能力和管理效率原本就有一定差距,不少產品的定價本身就與市場價格不符,加上很多產品的內部轉移定價都已經被分行逐個攻破。其結果就是,很多按照市場規律根本沒法做的生意,卻有不少人在做。」前述知情人士稱。
一些分行在貸款用不出去的情況下,依然高息攬存,就是鮮明例證。而中行有時會以低息、固定利率支持一些大型的中長期項目,也與此不無關係。
有鑑於此,讓分行根據自身的資金成本來決定攬存放貸行為,總行不再過度補貼、替分行背包袱,是中行痛定痛之後的一大舉措。但大量轉移定價的存在,其影響恐非此一舉可以消除。究竟如何理順其關係,仍是中行要面臨的不小的挑戰。
與此同時,總行對分行的控制力卻時而遭遇挑戰。
2012年就曾有一個省行的一把手在調離前,打算突擊提拔上百人,被總行發現後叫停。「總行最終控制住了局面。但一個分行長何以如此大膽,居然在幾天功夫裡想要提拔上百人?」
中行在組織架構上面臨的另一重挑戰是省分行合併後,不少省會城市的競爭力和貢獻度削弱。
早在1999年,中行就按照當時人民銀行的有關指示,率先實施了省分行合併,即在省會城市所在地,如果有省分行,就不再設立地級分行。
不過這一組織架構調整多年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至今仍困擾著中行。
而這一問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仍與地方政府對銀行的影響力有關。
一位分行的負責人直言,此舉帶來的兩個現實問題,一是省分行管理半徑過長,管得太寬太細,常常管不過來;二是在省會城市所在地缺少與當地的對口機構,不利於協調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關係,資源對接上有問題。
「省行既要對應總行近60個部門400個處室,還要同時兼顧省市兩級政府的營銷和維護,根本顧不過來。」前述人士舉例稱,省行既要維護與省政府的關係,還要對口省會城市所在政府,僅此一條,工作量就增加兩倍。
而在「門當戶對」觀念仍根深蒂固的情況下,即便省行願意去營銷市級政府和企業,對方也會「因身份地位不對等而感到不舒服」。
為瞭解決上述問題,在一些地區也進行了不同的嘗試,如有的地方讓支行代行市行職責,有的則設立專門機構來管理市行的相應業務。
有熟悉情況的總行人士透露,由於當前的考核體系中,對省會城市所在地的績效缺乏專門的考核,所以一些省會城市所在地的市場份額和業績反倒呈下降趨勢。
中行在國內市場的佈局本就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高效網點較多本是其優勢,但因為管不過來而喪失在一些重要城市的市場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行的業績表現有所衝擊。
知情人士透露,在近期召開的中行一把手會議上,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總行政策過多,有些相互矛盾,又變化過快,令分行無所適從。「在一把手會議上被提出來,說明問題比較嚴重了。」
幾位受訪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總行的部門過多,政出多頭,且不少政策出自缺少一線歷練的人員之手,導致一些政策脫離實際,也不適應市場規律,甚至不同部門的導向也有衝突,所以分支機構有時相當為難。
「工行為何能持續領先業界?一是數據的採集分析能力很強,大的戰略基本沒有偏差;二是執行力強;三是戰略有持續性。」一位中行的中層人士如此總結工行的穩定局面。
他直言,中行近年來在戰略和機構上不斷調整和變化,缺乏一致性和穩定性,令其政策效力打折扣,甚至令分支機構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