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qm.html

剛剛在雪球看到的,很喜歡,轉載分享。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It'sunbelievable how much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game you've beenplaying all your life.」 ——入選美國職業棒球名人堂的一位明星如是說

前不久讀完《Moneyball》,對價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本出人意料有啟發意義的書,說出人意料,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本書說的是棒球運動和從事棒球運動的人,雖說是巴菲特先生最喜歡的運動,但和投資或者價值投資都沒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這本書的作者是邁克爾·劉易斯,也就是《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是質疑巴菲特先生價值投資方法群體中最著名的一員。

但假如讓我給價值投資類參考書籍排名的話,這本書絕對排在前5名,甚至可以爭取一下前3名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好萊塢對這本書也很有興趣,根據這本書翻拍的影片《點球成金》,由老帥哥皮特出任主演,也在去年上映了。僅從戲劇化程度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最有娛樂性的價值投資類書籍,沒有之一。(巴菲特的年報?這個不算書籍吧。)

全書圍繞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奧克蘭棒球隊的故事展開,特別講述了球隊經理比爾和其團隊的運營管理球隊的方式,以及其運營方式背後所隱藏的原則和哲學。那麼,為什麼是這只球隊?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支「便宜」的球隊。在球隊所在的分區,其支付球員的薪水最少;若與大名鼎鼎的紐約揚基隊支付球員1.2億美元的薪水相比,奧克蘭隊支付球員的薪水不足區區4000萬美元,不到揚基隊的三分之一。

雖然便宜,但這支球隊的「效率」卻是大聯盟中數一數二的,在人員薪水支出排名分區倒數第一的情況下,其常規賽戰績排名分區第一,其戰績甚至能和赫赫有名的揚基隊所抗衡,甚至還創造了棒球大聯盟從1848年成立至今無人可匹敵的22連勝紀錄,而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這支球隊連續幾個季後賽敗在揚基隊手下,但揚基隊卻想用重金聘請這只球隊的運營經理比爾和他的團隊成員,試想,常勝隊伍去聘用手下敗將來管理,僅憑這一點,也足夠有趣了。

事實上,把這支奧克蘭隊和揚基隊放在一起比較,讓我想起了巴菲特的波仙珠寶和紐約蒂芬妮,同時,將這支球隊的掌門人——經理比爾和伯克希爾的大股東——巴菲特先生,放在一起比較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爾                                        巴菲特

職業生涯     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是未來的棒球明       10多歲開始接觸生意和股票,
                  星,並被選入職業聯賽,但經歷了       20歲出頭走上價值投資者之
                  幾個不如意的棒球賽季後,轉職成        路,
                  為棒球隊的經理

職業榮譽     每年都需要帶領球隊為季後賽奮鬥,      排名全球第一的投資人,以
                  到現在也沒有得到過聯盟冠軍頭銜,      40年的時間去考量,無人能
                  但也帶領球隊創造了聯盟歷史上最長      出其右
                  的連勝記錄

個性           脾氣火爆,交易球員時又帶有一點狡      謙虛、平和、像隔壁的老爺
                 詐,很像《說謊者的撲克牌》中描述      爺,感覺更接近聖賢
                 的債券交易員

經濟狀況    更接近於美國的中產階級                          長期在全球富豪榜單前列


粗略一看,這位比爾和巴菲特先生完全沒有可比性,比爾的職業生涯頗多不順,標準的「小時聰慧,大時了了」的感覺,經濟狀況也算不上富貴,甚至從個性角度來看,他簡直是巴菲特先生的反面,更像一個被巴菲特先生經常嘲笑的脾氣暴躁的交易員,或者說,比爾經理更像我們這些普通人。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經營球隊的方式卻和巴菲特運營伯克希爾的方式在現象和本質上都保持著驚人的類似和一致!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先看幾個表象的例子,比如:

1、  球隊比賽現場。

關於比賽現場其實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因為和大多數球隊經理喜歡現場指揮和觀看比賽相反,這位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自己球隊的比賽!他總是躲在球隊健身房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看電視轉播或者用收音機來聽比賽的轉播!想想看,巴菲特先生身居在奧馬哈的偏遠小鎮,不僅離華爾街很遠,也很少去現場看自己購買企業的運營情況,和這位比爾經理的不看現場比賽有異曲同工之妙!

2、  球隊訓練。

大多數球隊教練和經理對球員的訓練原則是「JUST DO IT」,尤其是對擊球手,希望他們能打出全壘打,而這位比爾經理和他的團隊對球員最重要的教導卻是「JUSTDO NOT DOIT」,希望他們的球員儘量不去嘗試全壘打,而嘗試毫不起眼的安全打,甚至在球員打出全壘打以後,還要責怪球員不該去揮杆!反覆要求其球員少擊球,只擊打在「HappyZone」區域內的來球。這點和巴菲特先生的投資要訣完全一致,老先生在他的年報裡一遍又一遍地在年報中引用和強調棒球中「happyzone」的重要性,強調只做自己明白的生意,而且一生只要做20次好投資即可,可以說要理解價值投資,先不要去看巴菲特先生買了什麼,而是要看他沒有買什麼。

3、  挑選球員。

雖然,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比賽,但挑選球員的工作卻是大任一肩挑,根本不容其他人染指。這也是最值得一提的話題。因為這是比爾經理和其他球隊經理和球探對棒球的理解有著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先說一下大聯盟中其他經理和球探挑選球員的方法和標準,一般而言,他們都要去現場看一下球員的訓練情況,似乎通過幾次或者十多次的現場觀摩訓練,就能憑經驗和感覺去判斷一個球員的價值,甚至能判斷出某個球員是未來之星,能進入名人堂。當然了,他們也會有很多「令人興服」的數據和事實去支持他們的判斷,比如某某球員擲球的速度可以超過108KM/hr,所謂「快即是好」;比如某某球員是一個盜球王,盜球的總數排名前列;他們還會依靠生理學作為判斷依據,包括球員的手臂長度和粗細決定了球員的擲球和揮杆的速度和力量,以及腿部的形狀力量來決定跑步的速度。至少從直覺上這些數據很有說服力。

但事實上大多數球隊經理或球探並不知道誰是下一個明星,甚至誰是好球員都分辨不出來。雖說他們有很好的數據和事實,可是他們也很容易被欺騙和欺騙自己,有時候只因為某個球員擁有「明星臉」,就覺得他會成為一位名人堂球員,比爾經理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在他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擁有一個棒球明星應該擁有的全部素質,簡直是一個完美的棒球天才,而且關鍵有「明星相」,但事實上,球員比爾進入大聯盟後,每況愈下,甚至算不上一個好球員。至於那些看似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事實卻存在很大的欺騙性,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般人都把投球的速度做為投球手的評判標準,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球速超過100KM/HR的快球手時,比爾領導下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卻幾乎沒有投手的投速能超過90KM/HR,但他們投手的得分率卻在聯盟中排名前列,比爾甚至對超過100KM/HR的投手敬而遠之。事實上,這些常理上很明顯的數據不能為球隊帶來勝利,而其他球隊經理卻還願意為這沒用的10KM付出大把鈔票。

再來看看比爾經理挑選球員的方式,從來不去現場看球員訓練,在購買球員前基本不知道球員長什麼樣子,只尊重球員的歷史比賽統計數據,這和巴菲特選股票,基本只看公司財報,不去公司現場考察有著驚人的類似。而且,比爾經理挑選的球員有很多是其他球隊和球探不屑一顧的,甚至有些連聽都沒有聽到過!這樣做的結果是,比爾經理每年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60-70%的球員,相比之下,大部分球隊經理只能選到20-30%左右的目標球員,因為如果都沒有聽到過球員名字,也很少會有人和比爾經理搶球員,因此獲得的球員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仔細看看巴菲特選的投資標的,尤其是伯克希爾前期階段,也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是他人所不屑的,至少在巴菲特購買時。不過,比爾經理和巴菲特先生都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一旦被他們選中,這些球員和企業都能完成華麗轉身,身價百倍。

在這些表象後,是什麼原因和原則驅使比爾經理如此運營球隊?我總結為兩點:

第一、KNOWYOURBUSINESS。比爾經理教導球員不要嘗試全壘打,也不去看球員是否有「明星臉」,選球員的標準與其他球隊完全不一樣;這些行為的基礎都建立在比爾經理真正理解棒球運動,也理解一個真正好球員的價值,以及如何運營才能使球隊以「最少的成本贏得最多的勝利」。這種認識和理解都建立在棒球運動大量統計事實的科學理性地挖掘。有趣的是,人類是如此忽略客觀真實的世界,美國的棒球運動自19世紀誕生以來,就擁有豐富的統計數字,比爾經理所利用的數據大部分都可以公開取得,棒球運動員的成績也被數千萬球迷公開關注,但絕大多數人對棒球運動的理解卻與比爾經理完全不一樣,對於什麼樣的球員才是好球員,甚至所謂的圈內人士與比爾經理的理解也是南轅北轍,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遊戲的實質,只是純粹FEELTHE BUSINESS。

比爾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像數牌高手一樣,明白比賽的實質,雖然無法預測下一張牌的準確點數(短期而言,市場是個投票機),但對長期結果卻能得出合理的預測(長期而言,市場是個稱重機),從而使自己獲勝的概率成為最大。

第二、不要讓個人感覺和情緒影響經營管理。比爾經理不去現場看球賽,不去看球員長相,這並不是因為他對球賽缺乏熱情,而是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到比賽和球員,因為他知道,人類的情緒和主觀感受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動性,雖然他知道正確比賽的方式,但一旦看到現場,他仍然很有可能以自己的情緒去指揮比賽或者按主觀好惡去判斷球員的資質,比如他知道正確的比賽方式應該多擊打安全打,但看到本隊打出全壘打,仍然會感到激動異常,從而會離開正確的軌道。曾經以為這種情緒控制的功力,只有巴菲特先生這等聖賢人士才能擁有,但看到比爾這位普通人也能用某種方式達到如此境界,實在是令人興奮。

用比爾經理的話說,「我所深信不疑並運用的如何運營棒球隊的方式和我個性是完全相反的」。簡而言之,這種運營方式就是「理性」,有一個我最喜歡的細節將這點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一個賽季的開始階段,奧克蘭隊不幸12連敗,所有人都懷疑比爾已經放棄了整個賽季。當記者問比爾經理失敗的原因時,他只是簡單而平靜地說了一下「那只是因為概率。」;而在同一個賽季的後半程,球隊取得了輝煌的22連勝,所有人都把比爾捧為明星,當記者問他成功的原因時,他仍然只是一句簡單而平靜的回答,「那只是因為概率。」。真是太淡定了!

最後想起了一則軼聞,據說當初巴菲特的「七聖賢」代表B夫人在創業的中期,一些大型家具廠商控告B夫人低價傾銷。在法庭上,當法官問B夫人,「為什麼她公司的家具售價比這些大型家具廠商的售價都要低很多?」,B夫人用她那濃重的帶有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回答,「Becausethey just don't know thebusiness!」。望太平洋之東西,難道此聲理性的吶喊已成絕響?


P.S.
去年,寫了一篇關於伯克希爾的文章,其中對「道德」的闡述似乎引起了不少雪友的共鳴,但對文中「理性」的內容,感興趣的似乎不多,不過這倒激發了我寫一篇關於「理性」的文章。原本想以伯克希爾保險公司為例子,因為很多人都羨慕巴菲特先生有著源源不斷的保險資金作為投資的支撐,但卻忽視或沒有意識到老先生經營保險公司的方法也是獨一無二的,不然世界上那麼多保險公司,怎麼會只有一個伯克希爾?無奈對保險行業實在是門外漢,或者說對自己的認識太不理性,寫來寫去連自己都無法滿意,這麼一耽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一篇讀後感整理成一篇「理性」的書評,但求能拋磚引玉。如果說道德是翅膀,能讓投資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那麼「理性」應該是最基本的價值投資武器,讓投資者站立並存活下來。

本文基本憑記憶寫成,沒有仔細考證,同時對棒球運動也不是特別熟悉,如和事實有出入,都是我的記憶惹的禍了,當然,有興趣的親們,可以去看一下電影,雖然電影中對原著中所表達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科技手段有些神秘化和誤導性,但還算是在商業化的包裝下基本忠實表述了原著的精神。當然,最好是去看一下更有趣的原著,可惜沒看到國內有相應的譯本,估計是因為這本書自身的價值也是被中國市場所低估的,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