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任何一項成熟技術都有可能被新技術完全替代的情況下,大公司如何做到對市場變化的審時度勢,自我革新?對此,博斯公司全球CEO馬賽斯(Cesare R.Mainardi)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瞭解這些,無疑對所有企業都有所啟示。
增長的困境
《21世紀》:過去的一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大公司的隕落,您認為這些公司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馬賽斯:多年以來我們關注的都是如何增長,企業經常問的問題是,我們會在哪些方面取得增長?如何做才能增長?這些問題會帶來一個困境:當時機好的時候,關注增長沒有問題;而如果時機不對,一味關注增長就會變成一種災難。所以,我們當前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取得增長,而是要搞明白自己是誰。只有明確自身的定位,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把握市場變化,從而取得長久的成功。
《21世紀》:那麼,企業如何才能明確自身定位,構建獨特的競爭力?
馬賽斯:我認為這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企業要作出明確的,同時也是艱苦的選擇。首先他們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在何處,與對手相比的差異化在何處。如果能夠用這種方式思考,就能在衰退期內成功轉型。
保持創新
《21世紀》: 在新技術和模式層出不窮的今天,企業如何才能打造深入和持久的創新能力?
馬賽斯:創新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它並不僅僅指開發新產品,很多情況下還意味著技術的創新,客戶體驗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一個食品如何才能更加方便攜帶和食用,這是一種創新;通過流程或組織的改變,來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這是成本角度的創新;iPhone所代表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它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對一家企業來說,最關鍵的不是你在創新上進行了多少資金投入,而是你是否能培養起一批人,使他們具備在創新方面的競爭力。
《21世紀》:您認為,在當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企業該如何度過困境,從短期的危機中獲得長遠的發展?
馬賽斯:在整個全球經濟下滑的過程中,我看到許多公司的管理層都做了「瘦身」的工作。大概有七成的管理者都削減了財務、市場、運營等部門的預算,但我並不贊成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實際上,我們應該對這些成本進行分析,判斷哪些是業務增長或核心能力培養所需的必須的成本。在明確了成本的不同性質後,我們就能用更加明智的方法去解決這些領域的成本。某些成本非但不能削減,相反還要增加投入。從這個角度看,當我們短期面臨挑戰的時候,必須從長遠的戰略角度進行一個綜合的考慮。當你真正以核心能力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你就可以看到短期行為和長期目標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