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護城河財務分析與價值投資教程

http://www.ltkdj.com/news/gzyl/2012/912/12912235220CKCBAGI5CKJ8DJ775F0.html
  金融是現代社會的核心,金融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沒有金融就沒有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力。比如銀行,把眾多儲戶的零散資金彙集起來,給有前景的企業擴大再生產(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資金,叫債權融資);比如股市,把眾多投資者的閒散資金凝聚起來,給有前途的企業擴大再生產(企業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獲得資金,叫股權融資。)所以金融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火車頭。我們學習金融知識,大的方面從社會的需要、行業的發展,小的方面從個人瞭解和參與現代社會的運轉並享受現代社會的成果,都是很有用處的。也可以說金融知識是一個現代人應必備的知識。

    我們現在就開始講解與金融有關的:財務知識、估值知識和投資知識。我們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例子和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而不是學術化的風格,把相關知識的本質講清楚說明白,讓大家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會就用,一用就靈。

    我們先講財務知識。

    您先要瞭解「什麼是會計和會計報表」。就算是非財務專業的,僅憑生活經驗也能知道,會計就是記錄和核算。(「計」就是記錄,「會」就是核算)。其實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和會計打交道。比如每月計算一下收入,支出和結餘,這就是簡單的會計。所以沒什麼神秘的,會計就是對經濟活動進行真實、全面、完整的記錄與核算。而其3大會計報表(也叫財務報表),各司其責,多方面全方位反應經濟活動,也是為了做到真實、全面、完整。

    有一本書叫《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把看財報寫的像聽故事,迅速幫助大家解決了對財務報表的無知與恐懼,所以極受歡迎。我們覺得可以更簡單生動些,讀財報做投資,其實特像來相親。比如,女孩找朋友自古至今心目中就有一個標準:「白馬王子」。那這四個字都代表什麼意思呢?白:代表乾淨、帥氣、健康(財務結構健康);馬:代表有錢(家底好、收入高);王:代表有權(有護城河);子:代表年輕(有增長潛力)。由此看來這四字真言確實有一定道理,而具體在物質上,一般要考察他的這些方面:

    1、看家底:
 
    考察他家是否有足夠的物質基礎,比如是否有房有車。假如他有一座別墅,有高級轎車,各種資產很多,你就會認為他有較好的物質條件。但是如果他的房子是貸款買的,還要還貸款付月供,車是業務需要租來的。也就是說他資產多,但負債佔很大比例,自有資產很少,那他的家底就大打折扣了。
 
    ——這其實就是會計裡的〈資產負債表〉及其所描述的內容。它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企業所能運用的全部資產有多少,其中多少是負債,多少是自有資產(淨資產)。也就是說,資產=負債+淨資產。通過這張會計報表(也叫財務報表),你能知道家底的情況。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股本(也就是註冊資本或股份總數);②每股公積金(就是全部資本公積金除以總股本);③每股未分配利潤(歷史積累下來的收益)。最好是股本大小適中,每股公積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潤越大越好。}

    2、看收入:
 
    考察完家底,還要考察他是否能賺錢。如果家底好,但他是個敗家子,那也不行;如果家底一般,但他很能賺錢,那也還行。於是就要看他的收入怎麼樣。比如,他開了一家飯店,生意很紅火,每年的收入很高。收入扣掉成本、費用並交完所得稅後,還有很高的淨利潤。那就說明他能賺錢。
 
    ——而這就是會計裡的〈利潤表〉(也叫損益表)及其所描述的內容。利潤表也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記賬的:收入(這是利潤之源)-成本(如原材料、工人工資)-費用(如廣告費等「銷售費用」、管理層工資等「管理費用」、貸款利息等「財務費用」)+營業外收入(如ZF補貼、彩票中獎等意外之財)-營業外支出(如丟失錢包的意外損失)-所得稅=淨利潤。通過這張表,你能知道收益怎麼樣。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每股收益(淨利潤除以總股本);②每股收益扣除(扣除非經常性的、非經營性的損益後的每股收益。如果它明顯小於每股收益,就說明其淨利潤裡摻雜的有過多的非經營性收益,以防因此高估公司的盈利能力。)}

   3、看質量:
 
    考察完收入,還應該考察一下他的收入的質量怎麼樣。比如,他飯店的收入很高,但收到的都是些「白條」,沒有收到現金。那這種收入的質量就不高。所以還要看他是否賺到了真金白銀。
 
    ——這就是會計裡的〈現金流量表〉及其所描述的內容。現金為王,通過這張表,你能知道收益質量怎麼樣。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就是報表裡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除以總股本。),並要求其和每股收益進行對比,越高越好,且不能長期為負。}
 
    【這裡你可能會問:「難道收入不是現金嗎?如果沒有收到現金,能算做收入嗎?」這是沒有完全理解〈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各自作用的緣故。
舉個簡單的經濟活動例子來說明一下,比如:「本年度銷售良好,每月銷售10萬元貨物,客戶約定明年2月1日統一付款」。
 
    (註:延遲付款、信用交易,而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在企業間是非常普遍的。)
 
    對這個經濟活動,
 
    在〈利潤表〉裡記錄:本年度銷售收入120萬元;(即:每月銷售10萬,12個月就是120萬。已經發貨並取得了收款權利,就算「收入」。)
 
    在〈現金流量表〉裡記錄:本年度一分錢沒有收到,第二年2月1日收到現金120萬元;
 
    在〈資產負債表〉裡記錄:本年度的「應收賬款」為120萬元。(因為今年銷售的產品尚未收到用戶付款。)
 
    這樣我們就能完整的知道,今年銷售還不錯,但是沒有尚未收到現金。
 
    因此,如果只看〈現金流量表〉,只把現金當收入,那你就會誤認為去年一年沒有任何績效銷售為0,今年2月1日當天銷量劇增。這顯然是片面的、不真實的。雖然本年的銷售暫時沒有收到現金,但卻不能說今年沒有績效銷售為0,並因此完全否定今年的工作。所以我們既要看〈現金流量表〉,也要看〈利潤表〉。
 
    通過〈利潤表〉我們要把屬於當期的收入,記錄在當期,而無論是否收到現金,這正是為了真實客觀的反應經濟活動。現金的情況在〈現金流量表〉裡記錄和查看。兩者結合才能更加全面瞭解企業經營情況。
 
    所以「收入」和「淨利潤」,可以是沒有收到現金的。也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同時看一下現金流量表的現金流情況。如果收入高,同時收到了現金,那這是很好的情況。但如果收入一直高,但多年都未收到現金,比如飯店的白條越來越多,但要賬很多年都收不回來現金,那就要當心白條成為壞賬損失的風險了。】

    4、看效率:
 
    雖然賺了淨利潤,但還要和投入相比才能確定效率如何。比如,甲投入100萬元(淨資產),每年盈利10萬元(淨利潤),與投入相比,他的「淨資產收益率」有10%;而乙每年也盈利10萬元(淨利潤),但卻要為此投入1000萬元(淨資產),其「淨資產收益率」就是1%了。顯然,如果只比較每年的盈利數額,並不能確定誰更有賺錢能力。而且,像乙這樣「淨資產收益率」只有1%的水平,那他就還不如把錢存到銀行吃利息多(現在的一年前期銀行利率還3%呢)。這樣的盈利能力和效率,也就太低了。所以如果把錢交給這樣低效的企業,那就是浪費資源了。如果一直是這種低效的盈利能力,那麼這樣的企業盈利越多、增長越快,其實也就相當於越敗家了。
    所以我們不能只看收入和淨利潤總數,一定要與投入相比,確定效率。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淨資產。淨資產收益率越高效率就越高也就越好,巴菲特一般要求不低於15%的淨資產收益率。
 
    (像「淨資產收益率」這樣的都是財務指標,財務指標都是從上面的三大財報報表裡,把相關數據加減乘除得來的,以反映不同的經濟含義。)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淨資產收益率ROE;②投資資本報酬率ROIC(把淨資產和負債的投入放在彼此相當的位置上,以綜合考量企業使用全部投資資本的收益率,而不管資本的來源是什麼。該指標越高越好。)}

5、看風險:
我們不能只看收益,還要同時看風險。高收益低風險才是最愛。
企業可以借錢(如銀行貸款)來做生意。只要借款利息小於通過借款賺的淨收益就划算。所以可以通過過多的負債,(賺更多的淨利潤,而淨資產不變),來推高它的淨資產收益率。
但債務是要還的,利息是固定的,經營好的時候還可以,一旦遇到經營風險,債務負擔會讓企業雪上加霜甚至破產。所以高負債無疑是一種潛在風險因素。而負債率較低盈利較好的企業,不僅安全性較高,也表明企業財務上有運用財務槓桿的餘地。
還是上面的例子,甲投入100萬元(淨資產),沒有負債,每年盈利10萬元(淨利潤),其「淨資產收益率」是10%;乙投入100萬元(淨資產),同時貸款900萬(負債),共計投入1000萬元,每年也盈利10萬元(淨利潤),此時乙的「淨資產收益率」也是10%了,但由於乙的負債過高,一方面伴隨有很大的風險;另一方面,乙是通過高負債這種額外投入賺錢的,與其總投入比(1000萬),乙真實的盈利效率其實還是1%的低水平。
因此我們看淨資產收益率的同時,還要看負債率。資產負債率=負債÷總資產。總資產=負債+所有制權益。所以50%的資產負債率,就相當於1元的淨資產,對應1元的負債。而75%的資產負債率,就相當於1元的淨資產,對應3元的負債.這無疑是很恐怖的負債水平了。所以我們一般要求資產負債率<50%。這主要是防範過高的債務風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過高的負債扭曲了淨資產收益率的水平。同樣的淨資產收益率水平,負債率越低越好。同樣的投資,風險越低越好。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資產負債率。}

6、看成長:
在確保了收益、收益質量、收益效率和低風險後,我們還應當關注其業績增長情況,增長越快,創造的價值也就越高。
是否有成長性,我們還是要從會計報表裡看數據找證據。如果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去年同期高,說明「同比」在增長;如果今年第三季度比今年第二季度的收入高,那就說明「環比」在增長。如果從報表裡找不到這樣的跡象,就很難確信它在增長或成長。
所以我們看一下:收入、利潤以及現金流的同比、環比數據,就知道成長性如何了。過去和現在雖然不能等於未來,但過去和現在,卻是未來的堅實基礎。一直成績好的學生,未來考上大學的可能性,肯定大於一直成績倒數的學生。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收入同比增長率;②淨利潤同比增長率;③經營現金流淨額同比增長率;④收入環比增長率;⑤淨利潤環比增長率;⑥經營現金流淨額環比增長率。}

7、看潛力:
我們還可以從財務報表提前預知企業增長的潛力。比如,如果〈現金流量表〉裡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大增,就說明企業收到的現金大增,這往往預示著企業經營的景氣度趨強。而如果〈資產負債表〉裡的「預收款項」大增,則說明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很搶手,企業產品很強勢有定價權,以至於需要買方先交預付款才能有份。賣方先收到「預收款項」,待完成發貨後,「預收款項」才能轉化為「收入」和「利潤」。(若尚未交貨,就是交易尚未完成,也就不能確認收入。)所以,「預收款項」可以認為是利潤的蓄水池,當然是越多越好。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預收款項。越大越好,增幅越高越好。此外還可以對比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與每股收益,前者越高越好。}

8、看空間:
瞭解完上面那些情況,你總希望進一步瞭解其經營的產品(或業務),到底是利潤空間很厚呢?還是利很薄呢?這就要看一下「銷售毛利率」指標了。
比如甲開的飯店,一個月收入10萬元,但成本(如原材料、工人工資)有5萬元。收入扣掉這些成本,那其「毛利」就剩下5萬元了,則其「銷售毛利率」就是50%。顯然相同情況下,銷售毛利率越高越好,厚利多銷肯定比薄利多銷要好的多,其抗經濟風險與波動的空間也大。(銷售毛利率是以銷售的產品收入、及其成本來衡量的。定價高但銷售不出去是沒有意義不算數的。)
很多頂級品牌,如茅台酒、東阿阿膠等,這些產品與其他同類公司的產品相比成本差不多,但它們卻售價高且不斷提價,而銷量不受影響甚至不降反增,這樣的產品,銷售毛利率就高。
總之:「銷售毛利率」高,說明產品好。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銷售毛利率。此外還可以觀察毛利率同比和環比變化情況,提高為好,下降則要警惕。}

9、看管理:
兩個產品同樣的銷售毛利率,但是甲花了大量的廣告費,乙沒做廣告,顯然甲最終的淨利潤就更多。也就是說,除了成本,還有費用(如廣告費等「銷售費用」、管理層工資等「管理費用」、貸款利息等「財務費用」)。成本低(毛利率高),費用也低(淨利率也高),才是最佳選擇。
銷售淨利率=(收入-成本-費用)÷收入。總之:「銷售淨利率「高,說明費用低、管理好。
此外,前面提到的「淨資產收益率」如果能長期保持高且穩定,也能充分說明企業管理上的高效率。因為企業盈利後資產就增加了,只有增加的資產還能創造相應的收益,而不是把賺來的錢揮霍在了不能產生效益的亂投入上面(如購買高級轎車了),其淨資產收益率才能保持不變,否則就會降低。因此「淨資產收益率」長期的高且穩定,也是一個企業管理優秀的突出表現。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銷售淨利率。還可以觀察淨利率同比和環比變化情況,提高為好,下降則要警惕。另外還可以觀察淨資產收益率的連續多年的穩定性。}

10、看現金:
如果滿足的上面全部的條件:家底厚、收入高、質量優、效率強、風險低、成長快、空間高、管理好,那是否就能確認這是一個好公司了呢?仍然不能。比如,他開的飯店每年賺了很多真金白銀的淨利潤。但是第二年他還需要把這些錢全部再投入到飯店的裝修改進上,否則就落伍了,人們就不來了,就無法維持了。以此類推,年年如此。那這樣的話,還等於每年都從頭再來,最終也沒賺到錢。——所以我們要的是那種後續不需要很多再投入就能維持正常運轉和發展的公司,是那種每年賺的錢能隨時自由的拿走消費而不會影響公司正常運轉和發展的公司。這種能自由使用的錢才是真的錢,會計上稱之為「自由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資本支出。資本支出,就是為維持正常運轉和發展所需要進行的支出,如裝修場地、更新設備等。顯然,自由現金流的多寡是衡量一個企業好壞的重要參考。
{註:具體到選股,可參考的財務指標有:①自由現金流量;②每股股東自由現金流量;③每股企業自由現金流量。都是越高越好。}

11、看長久:
從報表看,以上條件都符合的兩個公司,就一樣好嗎?未必。一個現在很好但明年就倒閉的公司,肯定不如年年都好的百年老店更值錢。所以我們還要衡量其是否能長久。這就要看誰有「護城河」了。所謂護城河,「是說,我所投的這個公司或生意是競爭者很難進入與我競爭的,就好像一個護城河一樣,我建立起很高的城牆,別人隨便攻不破我,這是我判斷要不要投一個公司時非常重要的標準之一。」(巴菲特語)。一個企業是否有護城河,我們有「護城河分析框架」 ,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判斷:一是財務,而是業務。


財務方面:如前面說的「收入」和「淨資產收益率」能連續多年處於行業裡的高水平,且很穩定或不斷增長。這樣的公司就可以認為有潛在的護城河。也就是說,長期穩定的營收及獲利增長,是企業競爭力的最具體表現。好公司的特徵是營業收入顯示出協調一致的增長率。(所以建議多看幾年的收入變化情況。)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跳上跳下,它要麼處於極端不穩定的行業,要麼就是被競爭對手有規則的攻擊。這都說明競爭優勢弱,或沒有護城河。

業務方面:主要從「無形資產、客戶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四方面來分析。(可參考帕特•多爾西著的《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
1、無形資產:要求有很強大的無形資產。比如消費者心中無可替代的強大品牌;眾多的專利保護;強大的創新能力,等。
2、客戶轉換難度:就是客戶改用別的產品(或服務)的難度(或成本),難度越大越好,成本越高越好。比如,用友財務軟件的用戶如果改用別的財務軟件,或某高難度醫療器械更換其它器械,都還要(對員工)進行新的培訓,費時費力成本高昂,這就增加了客戶粘度。再比如,某家銀行的用戶要換一家銀行,除了填寫各種表格履行各種手續外,工資卡、購物卡等都要跟著換,這非常麻煩,這也增加了用戶粘度,讓用戶不流失。又比如,某產品是和其它公司的產品配合使用的,例如某種材質的包裝材料與被包裝品之間(藥瓶與藥品),或某種配件與其它配件組合成新的產品(汽車與密封件、擋風玻璃),這些產品之間要進行配比,而且配比和適用性測試要進行很多年,這時間成本也會構成該公司的護城河,阻擋其它新公司進入。而類似酵母這樣的食品添加劑,食品企業用上後如果再換別的牌子的酵母粉,有改變食品口味的風險,這是很多食品企業所不能承受的,所以不起眼的酵母粉公司(如600298安琪酵母)卻有著強大的護城河。還有一些化工添加劑,對下游產品質量至關重要,因此下游廠商往往固定添加劑的提供商來保證產品質量穩定,這也屬於護城河。(最近巴菲特以97億美元的巨資收購化工巨頭美國路博潤公司,我認為就是看中了它的護城河屬性。)還有如東阿阿膠,世界上正宗的就它一家,必須用當地特殊的水和工藝才能製作成。而更重要的是,阿膠廣泛應用於數百種藥品、保健品和營養品的配方裡,這些客戶一旦用上它,就更不敢更換品牌了,因為一旦更換很可能改變藥效療效。因此東阿阿膠就是一個有著強大護城河的公司。其他如,有的消費者就是喜歡某種煙酒或食品的口味,他們寧願跑很遠的路途也要買到自己嗜好的物品,讓他們換牌子也是非常困難的。
3、網絡效應:比如QQ,用的人越多,它用處就越大,人們也會越用它,用戶越離不了該產品,其價值也越高。再比如,銀行網點越多的,越方便用戶。「如果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客戶人數的增加而增加,那麼,企業就可以受益於網絡效應。」
4、成本優勢:由於地理位置(或運輸因素)、特殊資源、規模效應和流程優勢等,而帶來的成本優勢,是一種天然護城河。比如水泥非常沉重,長途運輸不經濟,外地水泥和本地來競爭,要先加上高昂的運費成本,因此本地公司就有了護城河。

護城河有寬有窄,但沒有護城河卻是不行的。我們A股中有很多護城河公司,寬護城河比如600519貴州茅台、000423東阿阿膠、000538云南白藥,(以及香港上市的QQ騰訊控股)等等,窄護城河比如一些水泥股、有持續競爭優勢的股票(600588用友軟件、600406國電南瑞、600298安琪酵母、600436片仔癀、600352浙江龍盛、000887中鼎股份、002342巨力索具)等等。長期看它們都是漲了數十倍的超級大牛股,如果我們懂得護城河分析的方法,其實都可以很容易在低位識別和捕捉到它們。【特別提示:本文中涉及的公司絕非推薦股票,僅作學術研究使用,歷史上的護城河在未來也可能會變化和消失,且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嚴重高估時風險也很大,需要做好估值。】

總之,一個不能持有10年的公司,也就不值得你持有10分鐘。

12、看估值:
這是最後一道工序了。也就是說,通過上面程序篩選出了好公司,但是如果你為之支付遠遠高於其價值的過高買價,也是很難得到良好投資回報的。因此我們才需要對整體公司(及其每股股份)進行價值評估(簡稱「估值」)。

估值在思路上也是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折現法。也就是先估算出該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再按一個合適的利率把未來的錢折現到現在。

先講一個價值評估的簡單題:
比如,如果一個雞能下金蛋,每年下360個金蛋,每個金蛋值1萬元(也就是每年下360萬元的蛋),每年養雞的成本費用總支出是180個金蛋(即180萬/年),這隻雞的工作壽命是10年,10年後退休,當前無風險(國債)利率是6%,請問現在買這隻雞的話,值多少錢?(其實這道題可以簡化為一個問題:一個壽命為10年的企業,未來10年能賺100萬,你現在就願意花100萬買它嗎?)
這個題的解答思路是這樣的:你可能會這樣算,每年雞的純收益=360萬元-成本費用總支出的180萬元= 180萬元。於是10年累計的純收益應該是1800萬元。所以你可能會認為該雞值1800萬元。
但是你這個思路還有一點沒有考慮到,1800萬元是未來的錢,未來的錢不等於現在的錢,也沒有現在的錢值錢。那未來的錢值現在的多少?所以應該把未來的錢折現到現在。
如果利率是6%,那麼現在的100元,明年就是106元了。也就是說,明年的106元,只值現在的100元。所以上面計算的未來的錢,應該按照利率折現到現在。
【舉例:
例1:
今年的100到明年:100+100×6%=106或100×(1+6%)=106;
例2:
明年的106到今年:106 /(1+6%)=100;
例3:
後年的106到今年:
第一步,先後年折到明年106 /(1+6%)=100,
第二步,明年再折到今年100/(1+6%)=94.34。】
也就是說:今天的一塊錢和一年後的塊錢在價值是不能等同的。如何把一年後的一塊錢和今天的一塊錢在價值上進行比較呢,那就要把一年後的一塊錢折成今天的價值,這叫折現。公式是:
一年後一塊錢在今天的價值=一年後的一塊錢/(1+折現率)
二年後一塊錢在今天的價值=二年後的一塊錢/(1+折現率)^2(註:平方)
三年後一塊錢在今天的價值=三年後的一塊錢/(1+折現率)^3(註:立方)
四年後一塊錢在今天的價值=四年後的一塊錢/(1+折現率)^ 4 (註:4次方)
依次類推。
在進行折現時,折現率一般採用當前的市場利率,如同樣期限的貸款利率等;或用資金的實際成本作為折現率。
用一個公式概括上述折現的過程:
PV = C/(1+r)^t (註:^t是次方)
其中:PV = 現值(present value),C=期末金額,r=貼現率,t=投資期數
——從上述公式中,可以知道: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未來的淨收益及淨收益增長率如果增大(即分子增大),則公司價值提高,從而股價也理應提高。所以結論是:相同情況下,如果未來淨收益多、成長高,那麼該公司(及其每股)的價值就提高,正常情況下股價也能上升。長期看,股價與公司業績正相關。

記不住這個公式不要緊,但一定要記住這個簡單的思路。只要理解了這個簡單的估值思路,那就能(初步)給很多公司進行估值了。你可以把公司當做這個能下金蛋的雞,估算該公司未來的淨收益,然後折現到現在就知道該公司及股票值多少錢了。具體上,你可以估算該公司未來每年的淨收益,比如第二年、第三年……第十年……,然後把未來每年的淨收益分別折算到現在,再加總一下,就是該公司現在的價值。淨收益,可以採用前面介紹過的「自由現金流」。這種方法也叫「現金流折現法」,簡稱DCF模型。這也是巴菲特認為唯一正確的估值方法。
你可能覺得,要準確估算一個公司未來多年的收益很困難,因為公司經營變化比較大。那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只選擇那種經營穩定的、有護城河保護的未來確定性高的公司。像巴菲特就不會對看不懂或不確定性大的公司進行投資,因為那樣的公司不好估值,也就不能確定其投資價值。通過選擇有護城河的能長期穩定增長的公司,可以提高對未來盈利評估的準確性。通過「不懂不做」的能力圈理念,能得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效果。通過適當分倉的方法,則能減少不確定性天災人禍的影響。

總而言之,如果運用在股票投資上,可以說,股票就是股份,股市是交易股份的市場,不同股份價值各有不同,股票也不是彩票,價值是其根本。如果你連一個股票應該值多少錢都不知道,就去買賣股票,那無疑是盲目的、風險巨大的。知道了公司價值(或每股價值),再和股價(也就是買價)相比,就可以確定該股是否具有投資價值。比如通過未來10年的現金流折現得出某股每股至少值10元,現價2元,10年預期投資收益率是500%,打個折也遠遠高於銀行存款利息,也就很有投資價值。於是,確定了投資價值,你就能利用股價的波動,發現投資機會,規避投資風險,實現投資收益了。
【這裡穿插一句投資理論的知識:「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波動」,這個價值規律也是我們進行投資的理論基礎。走勢是交易形成的,有買有賣造成了具體的走勢波動。股市是人的股市,交易是人的交易,而是人就會犯錯誤。人有理性的時候,也有非理性(如恐懼或貪婪)的時候。當理性的時候股價就會趨向價值,當非理性的時候股價就會背離價值。因此,我們才可以「以逸待勞,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立足價值,利用市場波動,低估買入高估賣出,實現科學盈利。對我而言,投資的要求是:財務要有「好財報」,業務要有「護城河」,估值要有「安全邊際」,操作要能「不懂不做」。】

更進一步優中選優的選股思路是:可以進行全行業、全市場甚至全世界的對比。只有比一比,才能確定更好的投資價值和投資標的。比如,一個公司你通過研究計算得出它每股值10元,目前其市場價是2元,可以說它有投資價值。但這只是一個公司,並沒有和行業內其他同類公司進行對比,也沒有和全市場裡上千家其他公司進行比較。假如通過比較發現,和它價值相同、相近或更高的另一家公司,現在股價只有1元/股,那誰更有投資價值?一比較就知道買誰更划算了。也就是說,經過個股估值、全行業及全市場估值、綜合全面比較,這樣一個流程,能更好地確定投資價值和投資標的。不過,對全部股票都能看懂並完成估值這個工作是幾乎難以完成的,而且很多公司之間並沒有可比性,這裡只是提一下這個思路。但如果你真的發現了更有投資價值的公司,換股也是可以的。

現金流折現法,屬於「絕對估值」法。此外還有相對估值法(如市盈率等),重置成本法、清算價值法等。簡單說一下它們。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年度)。而每股收益=淨利潤÷總股本。顯然,前面講過,只看淨利潤是不可靠的。還要看淨利潤的質量(是否收到了現金),還要看盈利效率(淨資產收益率),還要看風險(如果是靠過高的負債賺來的淨利潤,風險不可小視,因此對應市盈率應該調低),最後還要看是否有自由現金流。沒有最後一條的把關,淨利潤再高,市盈率再低也沒有投資價值。所以,市盈率可以參考,但不能唯市盈率。據統計,如果分倉組合只買低市盈率股票,長期收益率要高於只買高市盈率的投資組合。這是所謂的「低市盈率效應」,概因為,淨利潤高買價又低的股票群裡,抓到真正低估的股票的機會要多一些造成的。所以我們參考市盈率的時候,可以用它來初步篩選公司,也不要買市盈率過高的股票。

至於重置成本法、清算價值法,則往往因為無法測算企業真實的盈利能力,而或高估或低估企業價值。比如,現在重新開一個類似企業,需要花100萬,那這個企業就真的只值100萬嗎?那些無形資產是很難定量的,企業通過無形資產取得的高額收益更是僅看有形資產無法衡量的。再比如,對一個盈利能力極差的壞企業進行清算,得出其資產價值100萬,那他真的也值100萬嗎?這是一個燙傷的山芋,你100萬買入後,該企業每年繼續虧損,照樣能讓投資者血本無歸。所以它也不能合理估算企業的價值。

最後補充一點:本講座內容中,有財務知識,也有業務分析知識。而財務和相對估值指標都可以定量,業務卻往往難以定量。使用可以進行定量的財務指標,可以製作各種優秀的選股模型。通過《護城河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系統》的財務投資模型及策略檢驗證明,單純的按照財務進行投資,可以取得良好的投資成績。因為財務看上去時枯燥的數字,其實是企業生動的經營,也是企業的成績。選擇好的經營和成績來投資,怎麼可能沒有好的投資收益呢?


(本教程是入門版本,意在讓非財務專業的用戶能瞭解本質、快速入門。後面我們還會進行更深入的高階段培訓,如財務真偽識別,財務模型構建與檢驗等。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