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週末不見,公司樓下的吉野家門口多了一面國旗,那鮮紅的顏色在旁邊的和合谷及永和大王那光禿禿的門庭映襯之下,顯出幾分突兀—祝賀「國慶」也太早了點。
聯想到最近中國各地持續多日的反日遊行,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暴力的的打砸搶行為和背後更多的暴力語言,你能體會到賣日式燒飯的吉野家緊張到什麼程度,儘管在幾年前遭遇類似的情況時,它就已經聲明:自己是家中國公司。
但這一次的衝突比數年來任何一次都要激烈。規模不可謂不大,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多個大中城市都發生了反日遊行,一些遊行人士攻擊了日本使館、日
資企業及店舖,襲擊了部分日籍人士,甚至連賣日系車的4S店和大街上停靠的日系車也不放過,廣州還有一個網民在微博上煽動人們去破壞地鐵設施,大概因為上
面寫著「日本信號」……
從這次大規模的抗議開始的時候,理性的聲音就強調保護個人私有財產的重要性,接下來是有關抵制日貨的爭論,其實確切地說是抵制日本品牌。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想一下「全球化」的問題—這看起來有點不大合時宜,那就換一種說法,我們如何看待「全球市場」。
最基本的一個看法是,對於中國和日本這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來說,缺了任何一個國家可能都將導致全球市場的瓦解。而全球市場究其本質來說是供應、生
產、銷售等整個體系的全球化,我們所關注的日系品牌只是全球化市場的體系的一部分。你已經很難分得清一個比如來自美國加州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的手機或者電腦
產品之中的芯片、觸摸屏、硬盤甚至一個有特色的螺栓它究竟是哪裡生產的,更不要說知識產權究竟掌握在哪個公司手裡,而你是不是已經為此付費—如果細究起
來,這些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知識產權和我們特別在意的品牌一樣,它都有可能是「日本製造」,但實際上更準確一點的說法可能是它們都是來自於一個叫「全球
市場」的地方。
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這是近來被頻頻引用的一句話。對立的意見中,其中一方會拿來用作制裁他國的一個資本,大不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另一
方會用來強調所謂「抵制日貨」只是1930年代經濟貧弱時候的一種抗爭,如今國力強盛,已經不需要。但我想我們引用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意識到,正是借助於
全球化和全球市場的形成,中國經濟才有今天的成就。實際上,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各國間的經濟及貿易早已不是零和關係。
有時,你甚至很難判斷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真正屬於哪一國,它在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及銷售,設立分公司,並對當地GDP做出貢獻—在對另一個與自身有密
切關係的經濟體進行制裁的同時,一定會對本國經濟造成傷害。而那些遭到了打砸燒搶的合資公司,雖然有外資股份,但其本質還是中國公司。
好吧,你還是可以認定一家公司來自於日本,但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消息:佳能、松下和獅王在中國的工廠從9月17日起暫時停工;在北京,一些日資超市也暫停了營業;在上海,已有一些日企正在撤離全部在滬日本籍員工。
你能看到,那些為免於受到攻擊而選擇停工的日資公司,其所僱傭的大部分員工是中國人—當這個公司停業,他們就要在家中待命;當公司倒閉,他們也將失去
工作,受到牽連的還有其背後的家庭。更不要提這些日資公司的一些利益相關方了,比如經銷商、市場及廣告服務公司、零配件生產方等,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中國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