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心臟支架醫生個個身家千萬? 一個商人眼中的部分介入專家

http://www.infzm.com/content/54055

2003年到2006年之間一段賣心臟支架的經歷,讓王明理(化名)對心臟介入專家的看法大大改變。在他看來,專家之所以在病人身上用那些無證的支架,邏輯其實非常簡單:這些產品的回扣更高。

王明理曾是北京一家經營心臟介入手術產品的醫療器械公司銷售員,他的主要工作是推銷心臟支架。他說,當年的市場情況是,一個國產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賣給醫院的價格是27000元,一個進口支架的出廠價是6000元左右,賣給醫院是38000元,醫院進貨之後,再加價15%賣給病人。近年來,因為競爭日漸激烈,價格有所下降,但仍在萬元之上,遠遠高於歐美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相比更是高得離譜。業內有說法稱,同樣是一台心臟支架手術,在中國所花的費用,相當於在印度做完之後再在印度旅遊一圈。

支架出廠價與醫院進貨價之間的高達數倍的利潤,不可能僅僅歸王明理他們這樣的公司。某種意義,王明理和他的同事們的工作,就是將利潤向安裝支架的介入專家傾斜,以維持整個系統的平衡。

王明理的主要服務對象由兩種人組成:北京知名醫院的心臟支架專家和北京周邊醫院的心內科主任。

由於對技術的要求較高,一些不具備條件卻想開展手術的醫院,只能聘請大醫院的專家前來完成 (段廣水的情況正是如此,他在門頭溝醫院做的手術,但手術醫生卻是北京世紀壇醫院的專家),王明理充當的是兩者的橋樑,他為那些想開展支架手術的醫院請來專家,同時帶來本公司提供的心臟支架和配套產品。

專家的「好處」分為兩塊:一是支架的回扣,按支架的使用個數計算,每個是1500元。當地醫院為了充分「用足」專家,一般都是集中多名病人一起來做手術,如果總共使用10個支架,回扣總額也就是15000。

此外,專家到來之前,當地醫院要向患者提前收「專家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紅包」。每個手術病人1500元,如果僅做造影檢查而不裝支架的話,則是1000元。這樣算起來,專家每跟王明理出去一趟,現金收入在兩萬元以上。而跟王明理合作的專家,除了一週有一天半時間在醫院上班,其他所有時間都在「走穴」。王明理保守估計,他們一年僅「走穴」的收入便要在500萬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他經手的一批無證支架,一位專家雖然看出來問題,但仍然給病人用了,只不過有證支架的回扣是1500,無證的則是2500。

至於手術當地醫院,從王明理的公司所能得到的好處是:手術所有使用耗材總費用的20%。這筆錢通常只交給醫院的科主任,至於進一步再如何分配,則是對方的事。這是因為規避風險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做法。事實證明它極易埋下隱患。2002年5月9日,山東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曝出一樁命案:光天化日之下,該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孟軍將科主任張登學用啞鈴活活打死。根據警方調查,引發這起命案的,正是心臟支架的回扣分配問題。

在王明理看來,在心臟支架手術圈裡,病人是否需要安裝以及安裝多少支架,完全取決於手術醫生的良心。問題在於,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良心往往脆弱不堪。根據王明理的經驗,對於那些可裝可不裝的病人,專家一般都要裝。

王明理的觀點得到一位心內科著名專家的認可。該專家指出,儘管我國制定了心臟介入手術的診療指南,但制定指南的,恰恰是與之有直接利益關聯的介入專家。而在國外發達國家,類似規範需有心臟外科專家、公共衛生專家甚至律師參與,以充分保證患者的權益。

醫院最早開展支架手術的是心內科,因為利潤豐厚,後來急診科也逐漸推開,有的醫院則專門成立了介入科。於是醫院內部也有了競爭,分診的護士往往成為不同科室的爭取對象。王明理說,據他所知,在有的醫院,分診護士給某科室介紹一名做支架手術的病人,就會拿到一筆千元左右的回扣。這些競爭最後的指向仍是病人,在病人身上擴大適應症甚至給沒有適應症的病人安裝支架,往往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

除了賣心臟支架,王明理還向醫院賣配套使用的導管。在他看來,心臟介入手術,除了濫用支架,導管的重複使用也很嚴重。按照相關規定,手術中使用的導管都是一次性的,可幾乎所有醫院都存在重複使用,醫院甚至為此專門發明了一個詞:二號管。有一次,一家醫院的心內科主任向王明理抱怨他們賣的導管質量不好,王明理於是問「怎麼講」,對方說,你們的用四次就壞了,人家×××進的可以用十次。王明理惟有苦笑。

在王明理看來,心臟介入手術行業裡,支架專家是最寶貴的資源。幾乎每名專家後面都有幾位王明理這樣的支架經銷商圍著轉。為了獲得專家的青睞,王明理和他的同行使出渾身解數,很多時候,他們幾乎變成專家的秘書——有時甚至是保姆。「我們為專家接小孩,買早點,甚至裝修房子——一句話,只要專家有需要,我們什麼都干。」王明理說。他深有體會的一件事是,有位專家新買的房子裝修,竟然打電話給他要其幫忙買一瓶502膠水送過去,而他惟有照辦。

王明理的一位同行,為了籠絡一位專家,花了三年時間接其兒子上學。偏偏那位公子眼光極高,看不上他的夏利車,於是這位兄弟不得不又買了輛捷達。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朋友靠這位專家最後也「發」了。

有一次,王明理所服務的一位專家曾經不無得意地感嘆:(像我這樣的專家)給個市長也不干。

有一個專家親口跟他說過,幹一個月就可以買一輛新款的奧迪——這款車的售價要60萬。他估計,各種明暗收入相加,這位專家早已經身家數千萬,甚至上億也不無可能。因此,每當聽到有人說醫生收入低的時候,王明理多有恍若隔世之感。

王明理說,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支架專家在市中心有幾套房子一點不奇怪——專家們都很謹慎,他們不敢將錢花在外露的地方,因此買房多成為其最重要的投資。

王明理認識的很多專家都已辦了移民,這主要是受當年醫藥衛生領域打擊商業賄賂運動所影響。當時,一夜之間,王明理髮現身邊的專家都不見了,後來一問,才知道出國「避風」。後來風頭一過,專家們陸續回來,一切照常。

在王明理看來,熱衷於裝支架的有兩種醫生,一種是年輕醫生,他們剛剛工作,需要買車買房,因此幹勁十足;此外,即將退休的醫生也會抓住最後的機會,因為支架手術對體力(需要穿鉛衣以防輻射)、眼神要求很高,醫生上了年紀便不能再做。

錢如此好賺,卻不必承擔任何責任。據王明理介紹,有一次他跟專家出差,手術中出了事故,病人死在了手術台上。結果病人家屬不懂,不僅不怪專家,相反看到專家滿頭大汗搶救,還千恩萬謝,手術費一分沒少給。即使是出事後碰到「難纏」的病人,也是由所在地醫院處理,專家做完手術走人,根本不管。

賣了三年心臟支架之後,王明理決定永遠退出這個行業。這段經歷帶給他的,除了對「專家」的全新認識,就是再不敢輕易去醫院看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64

醫療機器人,是不是心臟支架的終結者? Fat_Johnson

http://xueqiu.com/4133659208/25262312
醫療機器人,是不是心臟支架的終結者?

(之前多次提到,新藥研發週期可能比較慢,但基於新材料新技術的醫療耗材更新換代可能非常快,誰稍微走慢了一步,誰就可能很慘。這個微型醫療機器人的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現在香港中大的研發似乎有了一些新進展——相對這個概念,「可降解的心臟支架」都似乎是弱爆了。到臨床應用,可能沒有那麼快,但似乎對心臟支架行業的衝擊,說不定在2-3年內就來到,這包括最新一代可能推出的「可降解心臟支架」)

研究論文的原文沒有找到,這個媒體報導先一睹為快。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微型醫療機械人

內容提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與海外研究人員合作,最近成功研製一種微型醫療機械人,可精準傳送藥物至人體的特定部位,將來可用於癌症、腦梗中風、視網膜退化等多種疾病的靶向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與海外研究人員合作,最近成功研製一種微型醫療機械人,可精準傳送藥物至人體的特定部位,將來可用於癌症、腦梗中風、視網膜退化等多種疾病的靶向治療。

這款新型機器人呈多孔支架狀,長度接近頭髮絲的直徑。在微小的空間內,如何給機械人供能、如何操作其運動成為兩大難題。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張立教授12日在記者會上介紹稱,微型機械人通過外在磁場操控,可精準地傳送藥物至人體內微小的部位,穿梭於血管、眼及腦內,「傳統治療只能通過血管被動給藥,微型機械人則可達到主動靶向給藥,將藥物送到傳統醫療方法難以達到的地方。」張立指,是次研究成果對無線操控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發展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他續指,利用微型機械人治療具有創口小、精度高等優點,並可減少入侵性醫療方式引發的副作用,但是從科研轉化為應用仍需時間:「未來真正應用到實際預計近十年還不大可能。」

以上研究成果將刊登於新一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的封面。微型機械人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提出至今,已在醫療領域有成功實踐,例如利用膠囊式內窺鏡探測人體腸道、通過微型機械人完成視網膜手術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