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有一次去一個朋友的豪宅參觀,朋友領富蘭克林走進一間大得足以召開議會的客廳,富蘭克林問為什麼把房間搞這麼大?朋友說:「因為我付得起。」 然後他們走入一間可容納五十人的飯廳,富蘭克林又問幹嘛搞這麼大?這個人又說:「因為我付得起。」 富蘭克林生氣的轉向他,說:「你為什麼戴這麼小一頂帽子?為什麼不戴一頂比你腦袋還大十倍的帽子?你也付得起啊!」 那個朋友當然不會傻到只因付得起,就去買頂比頭大十倍的帽子。不過我們若把「帽子」換成「人才」,現實裡這種「買頂比頭大十倍的帽子」的主張卻並不罕見。 當前有些專家對人才外流憂心忡忡,於是他們鼓吹政府花更多錢,留下優秀學術人才,以提升競爭力。 如果我們把所有資源用在「爭取人才」上,這個目標一定可以達成。但我們只有「爭取人才」這唯一目標嗎? 「爭取人才」是個「單目標工程」,若我們只有這個目標,那不用管投入多少資源,反正只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好。就如同一隊士兵的目標是攻下某座山頭,不管犧牲多少人、耗費多少武器補給,只要攻下該山頭就算勝利。 但若身為一個更高的指揮官,他要評估的不只是「攻下山頭」這單一目標而已,還有「奪取敵人機槍陣地」、「防止敵人反攻」等目標。把所有兵力全投入「攻下山 頭」這個目標,那其他目標就得放棄。若因此放棄其他目標,導致整個戰局由勝轉敗,那即使成功「攻下山頭」,也是得不償失。 我們每人日常生活的選擇,都像是指揮官一樣,我們絕不會只為單一目標,就不惜血本把所有資源投入。我們不會為了買間房子就傾家蕩產,好幾年不吃不喝,因為除了住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目標要完成。 爭取人才也一樣。我們要爭取人才,但我們也要更多警察維持治安、更好品質的道路、更安全的防禦武器。如果我們把更多資源用來投入爭取人才,那麼我們就只能 有更少警力維持治安或道路耗損無錢整修、武器老舊無法換新。投入更多資源爭取人才,也就意味著犧牲某些其他目標。我們當然付得起爭取人才的錢,但因此犧牲 了其他目標,這是否值得? 經濟學告訴我們:因為資源是稀少的,要完成某一目標,就得放棄其他目標。「爭取人才」也是一樣。當我們聽到專家們鼓吹政府,應該花更多錢爭取人才時,我們 也該立刻想到:我們要為「爭取人才」付什麼代價?更惡化的治安?更糟的道路?還是更不安全的國防?凡事先想到「代價是什麼?」就具備了經濟學思維的第一 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