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十二)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18891
意義、意思與投資

 馮小剛在談到《唐山大地震》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不想拍那種「有意義、沒意思」的電影。意指他的電影必須是那種「說人話」的電影,如果他的電影即使是表達了多麼「偉大」的題材但拍出後同事評價「沒勁」,那對他簡直是「五雷轟頂般」的打擊!

  「有意義」常常是用「精煉」的語言表達的,更高代表就是濃縮的「口號」(偉大的、激動人心的口號);而「有意思」則不僅僅是給人以感人的或幽默的等高級情感,重要的是要人去進一步領會其中的「具體」含義,給人啟迪思考的具體空間。

     語言僅僅是人類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也許因為使用多了,往往被認為是「最萬能」的工具。但在我看來,語言往往更為「抽象」和不準確。我是個古典音樂愛好 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在大學時期古典音樂的熏陶,給了我一生的努力取向和喜好觀——說點大話就是「價值觀」或「世界觀」。但要說音樂裡有什麼 「話」?都「告訴」你什麼了?什麼都沒有!只有那種悅耳又動心的音響,讓人神魂縈繞、嚮往著美好、力量、偉大等等語言所表達的情感。雖然哲學教科書裡也有 這類詞彙,但對我來說,只有音樂才能讓我不知不覺中、心悅誠服地去接受這樣的觀念和價值取向。所以,在我看來,在古典音樂面前,任何人類的語言都是那樣蒼 白無力。不美的音樂,也就是「沒意思」的音樂,不管它「反映」(寫)了什麼。而最美的音樂,也是最細緻、最準確的語言,往往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幾乎是無 窮的。聽聽貝多芬的音樂吧,如果你被這樣的音樂感動,那麼你從小到老,幾乎總能感受到這樣的音樂中所「傳達」的新意。指揮家卡拉揚就說過這樣的話:貝多芬 的交響曲裡,永遠都有新意。音樂永遠都是先有「意思」,才「有意義」,而絕非相反。因此,貝多芬也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大學時也讀過一點點黑格爾。如果不是拜其鼎鼎大名,對其枯澀難懂的語言,我早就沒興趣讀一點他的著作了。只有一點我略微讀懂了,那就是他對「抽象-具體 律」的闡述。人們認識問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思考錯誤就是喜歡先以大的概念、以所謂「普遍」的觀念來「套」、來認識新事物(尤其是對不瞭解、陌生的事物), 因為這樣比較「容易」理解,而懶得去具體調查、瞭解其詳細。「大的概念」往往顯得是「最有意義」的認識,但由此「套」到具體事物上得出的認識和結論往往就 是最「沒意思」的結論。黑格爾給出的正確認識事物的過程應是:先具體瞭解事物,再上升到概念性的認識——結論。結論的共同規律,才構成理論。理論也只是為 具體瞭解事物的工具,而無論先前有過多少和多時髦的概念和理論,都不應先以「概念」和理論來認識具體事物。

     在投資上,很多人恰恰喜歡以大的「概念」式的認識來替代具體的瞭解來指導投資思考。「價值投資」、「安全邊際」、「風險控制」……等等,顯得多麼專業多 麼正確,但是因為缺乏對具體投資對象的深入瞭解和認識,往往望文生義地看待具體的投資對象,結果則是南轅北轍。

  因為某某公司被很多人冠以「偉大」的企業,因此只有投資這樣的企業才是「價值投資」;某某股價的市盈率不低到某值,「安全邊際」就沒有,不能投資;……如此這類的投資理論「有意義」,但「沒意思」。

  去年,某位「院士」對某藥廠突然「發難」,一時間投資人不知所措。很多人對這家藥廠及產品並不瞭解,但出於對中國的一個「普遍認識」——對於吵架的雙方,即使「揭黑」的院士不好,廠家「一般」也不會清白到哪裡。於是,……。

    其實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有意義、沒意思」的東西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它讓生活顯得厭煩、呆板;而「有意思」的東西,因為讓人們必須具體地、認真的 對待任何具體事務,它不僅僅容易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智慧、快樂和美感,即使現在看不出有「意義」,但將來也總會顯示出讓我們感動、啟迪的「意義」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