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Le French May】「法國五月」慶祝銀禧 林嘉欣策展法國電影「畫中畫」

1 : GS(14)@2017-03-25 10:34:57

站在巴黎鐵塔旁的建築遺產博物館的天台,令林嘉欣這位金馬影后想到經典法國電影《紅氣球》。她已經第四年擔任「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決定搞搞新意思,策展主題「畫中畫」(Paintings in Cinema)的電影節目。



【文化籽:Le French May】今年是「法國五月」25周年銀禧,為慶祝藝術節陪伴香港人四分之一個世紀,稍後舉行的「法國五月」藝術節,重頭戲由讚頌「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別炮製的皇家音樂會《太陽王的誕生》揭開序幕,還有來自巴黎羅浮宮的《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及過百場文化活動等。今年記者再度與「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林嘉欣走訪巴黎,藉着深度文化之旅作為預展,報道陸續登場。



法國是世界電影發源地,也是電影大國,藝術節自然不能脫離大銀幕。金馬影后林嘉欣今年第四年擔任「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決定搞搞新意思,策展主題「畫中畫」(Paintings in Cinema)的電影節目,選了數齣與繪畫相關的電影,所揀選的都是對她藝術生涯有重大影響的作品。「法國電影除了藝術性,那種毋須解釋的電影語言,令每件事都變得妙不可言。」憑《男人四十》一炮而紅的林嘉欣曾經迷失,2007年毅然推掉片約,隻身跑到巴黎學戲半年,每天瘋狂逛博物館吸收靈氣,法國電影更成為她的補品。寒風颯颯的晌午,我們站在巴黎鐵塔旁的建築遺產博物館(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從不對外開放的天台,欣賞360度無阻擋的巴黎城市景觀,嘉欣就想到了侯孝賢導演第一齣法語作品《紅氣球》,電影以東方人際關係角度,勾勒出法式家庭生活。電影是參照法國導演Albert Lamorisse於1956年的經典短片《紅氣球》(Le Ballon Rouge),氣球滑流巴黎的鳥瞰景象,今時今日仍然不時浮現嘉欣腦海,懷舊思古,引發浮想聯翩。


逛藝術館 如小孩般好奇

林嘉欣本身是藝術狂熱分子,與她一起逛藝術館,她總是如小孩般好奇,看到精采的作品會喋喋不休。是次她以畫家為主題,選了數齣電影於藝術節放映,包括Martin Provost的《花落花開》(Séraphéine),講Séraphéine Louis的創作之路,在未受過繪畫訓練下,如何以教堂彩繪玻璃為創作靈感;Gilles Bourdos的《雷諾亞的繆斯》(Renoir),找來與王家衛合作《花樣年華》的台灣攝影師李屏賓,以印象派大師作畫元素拍攝,講一個女人周旋於雷諾亞兩父子、繪畫與電影之間的故事。還有一齣是講述嘉欣甚喜歡的前衞畫家莫迪里亞尼短暫一生及最後歲月的《蒙巴爾納斯19號》(Les amants de Montparnasse),是一齣1958年的經典黑白電影。「導演Jacques Becker從他的角度拍攝了莫迪里亞尼的死亡時刻,效果很震撼。它拍得非常簡單直接,作品令人對畫家產生很多幻想,尤其到莫迪里亞尼生命盡頭時我會想,如果1958年我在戲院大銀幕看到這場戲會很震撼。」嘉欣繪聲繪影,我們在百年的古宅喝着咖啡,更談到戲外更悲情的現實,畫家離世後兩天,他那懷着九個月身孕的太太生無可戀,竟然在他們家的露台跳樓殉情,這一幕在另一齣有關畫家的電影《畢卡索與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有淒美的鏡頭交代。電影更是法國人茶餘飯後聊天話題的首選,2015年法國電影在全球影院入場人數1.1億,歐洲第一。與法國人聊電影,他們不時還會有很獨特的傳譯,你若老是搭不上嘴,還不衝進電影院嗎?


一脈相承 不模仿不媚俗

法國電影有何吸引和社會價值?從香港導演、監製與資深影評人黃國兆身上就能找到答案。他中學畢業後迷上法國電影,一邊學法文,一邊考取獎學金,結果成功到法國讀電影,畢業後跟法國導演Alain Corneau做過電影助理,後來還拿了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獲過此勳章的港人有葉詠詩和莫華倫。「我鍾情法國電影源於它的藝術性,法國電影是最能抗衡荷李活商業電影的國度,它的自家出品也較少走荷李活式商業片的套路,總能與世界潮流抗衡拍出自家風範,不被牽着鼻子走。」黃國兆如數家珍,談法國電影至今沿襲着新浪潮時期一脈相承的傳統,不模仿、不媚俗,特立獨行地涵蓋了法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從電影故事體會法國人的生活哲學、藝術品位、人性思索。「全球都不能抗拒荷李活電影,有些國家的荷李活商業片與本土電影比例偏離到9:1,其他如日本電影大國也難以抗衡,約是7:3之比,但法國的比例一直維持6:4。」黃國兆回憶,八十年代回港後,要看原汁原味的法國電影不容易,所有上映的法國電影都配上英語對白。「我想那時我是第一個把法語原裝電影在港上映,自己繙譯中英文字幕,把Alain Corneau的1979年的Serie Noire引入香港,譯為《禍水紅顏》,當年票房仆直但不悔。」他也試過跟英國公司租8mm菲林回來,再貼街招宣傳,收一點費用借學校播放電影。鼓勵兒子學法文的黃國兆,除了高達和杜魯福一眾新浪潮名導作品外,他還不時會向港人推介非主流法國電影,首推亦師亦友的Alain Corneau經典作品《日出前讓悲傷終結》。「他拍很多Film Noir(黑色電影)和警匪片,想不到他亦能拍出如此好的古裝音樂電影。」二人一直保持聯絡,2010年黃國兆首當導演拍了處女作《酒徒》便急不及待的電郵告訴恩師,想不到十日後他便因癌症去世了。」他還推介Robert Enrico的《老槍》(Le vieux fusil),主角的男人味濃過double espresso,此片對吳宇森等香港導演影響很大。幽默的笑片一定要看自編、自導、自演的積大地(Jacques Tati)的作品。


藝術之美 學術文化講座

因為法文流利,與法國影圈、康城熟絡,《胡越的故事》(1981)甚至王家衛,都是黃國兆介紹到康城的。黃國兆續指,巴黎人愛看電影的程度?數數電影院數量便知。除了大規模的院線如UGC、MK2和老字號的Gaumont連鎖外,獨立小影院亦其門如市,電影資料館都有放映室。上映的影片種類多元化,由新鮮出爐的商業大片、舊片復刻、懷舊影展、各種主題的實驗電影或人物回顧,由荷李活還是法式喜劇,日韓華語港產片到印度Bollywood,熱播猛片到小本獨立製作,紀錄片到動畫,都有觀眾。巴黎更是大型電影製片廠,每年不知多少電影在巴黎取景,由《達文西密碼》到Woody Allen的《情迷午夜巴黎》,連《色慾都市》也來朝聖,所以在巴黎經常能碰到拍攝外景團隊或明星。今年「法國五月」的電影放映系列,也聚焦「藝術之美」,入選電影將經典藝術大師的生活展現銀幕,包括梵高、薩賀芬和黛莉達(Dalida)等,透過他們喜與悲的故事,以感性角度重新認識這班大師,還有法國電影相關的學術文化講座。



嘉欣嚴選的電影,包括改編自一代印象派大畫家Pierre-Auguste Renoir及法國著名大導演Jean Renoir的父子真實故事的《雷諾亞的繆斯》,講述二人在邂逅繆斯女神後生命從此不一樣。

Martin Provost的《花落花開》(Séraphéine),講Séraphéine Louis的創作之路,在未受過繪畫訓練下,如何以教堂彩繪玻璃為靈感。

嘉欣甚喜歡的前衞畫家莫迪里亞尼短暫一生及最後歲月的《蒙巴爾納斯19號》(Les amants de Montparnasse),是一齣1958年的經典黑白電影。


「法國五月」將放映五齣精選法國人氣電影,包括港人熟悉的《天使愛美麗》。

「法國五月」將與D2 Place合辦小型天台影院。

記者與林嘉欣離開巴黎到里昂的電影博物館,裏面有詳盡的電影歷史和拍攝器材。


在法國讀電影的導演黃國兆,1979年第一個在香港引入原汁原味的法國電影,2010年把劉以鬯的著名小說《酒徒》搬上銀幕,自任監製、編劇及導演。

黃國兆當過已故法國導演Alain Corneau的助導,並極為推介其作品Serie Noire《禍水紅顏》,並由他繙譯為,曾在香港放映。

《日出前讓悲傷終結》是黃國兆另一推介的Alain Corneau古裝音樂電影。

《法國五月電影之旅─藝術之美》日期:5月15至31日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AMC Pacific Place法國五月網址:http://www.Frenchmay.com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林栢鈞編輯:蕭家慧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5/199688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