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牛氣初現 陸東:最高23000 小心地產股

1 : GS(14)@2016-08-09 07:54:36

2016-07-30 iM
港股7月大翻身,全月升了1,097點。若以恒指2月低位18278點計,恒指至7月底共升了3,613點。可惜「七翻身」卻有頭威無尾陣,7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恒指最多曾跌344點,低見21830點,最終收報21891點,仍跌283點,國企指數更失守9000點。

展望8月,港股還能更上一層樓嗎?據統計,2008年至2015年恒指8月全部跌市收場。但有見港股7月峰迴路轉,市場開始有人喊「牛市重臨」,到底7月升浪是預視牛市將至,抑或陷阱一場?星級分析員陸東認為,現階段港股處於熊三牛一交界,短綫別碰本地地產股,但文化產業股仍然可投資。

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杰則預期,H股下半年表現不會太差,潛在升幅有5%至10%,主要受惠於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本港、國企積極向外擴張等因素。然而,A股若持續低迷,港股亦會無運行。深圳龍騰資產管理董事長吳險峰表示,內地股市未見牛蹤,但考慮到內地錢多無出路,料A股繼續震盪,上落的機會較大。

陸東:現處熊三牛一交界

聯儲局一如預期不加息,本預期港股強勁「七翻身」,惟受累於中央政治局罕有表態要抑制資產泡沫,內房股周四(28日)跌幅全面。此外,銀監會擬加強監管理財業務,內銀股亦不濟。加上期指結算日,港股最多曾挫165點,22000點一度失守,惟尾市跌幅收窄,收報22174點,跌45點,結束三連升,成交減至697億元。7月份內地股市更顯著受壓,中小板更成重災區,資金明顯暫避A股,滬、深兩市成交額按日急增66%,至8,069億元人民幣,周五(29日)跌勢持續。

熱錢掃新興市場資產

縱使內地股市受政策影響而下跌,然而港股此回卻明顯不受A股影響,主要因為熱錢開始流入新興市場,而估值便宜的港股(港交所(00388)7月26日數據顯示,自2014年底以來,港股估值一路走低,截至5月底,港股市盈率僅為9.12倍,同期上海股市市盈率為13.47倍,深圳股市更高達35.94倍)。數據進一步顯示:截至7月20日當周,約8.1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和香港地區股市,創去年6月以來最大單周淨流入。這主要因為歐洲對冲基金的避險投資策略正在改變,原先主要投向美元、日圓國債,如今卻湧向新興市場的高收益國債及股票資產。

美銀美林資金流報告也顯示,大批熱錢正搶奪新興市場資產,截至7月20日一周,高達61億美元由歐洲股票基金流走;年初迄今,日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規模也大縮42%。另一方面,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的資金卻創12個月新高,達47億美元;流入新興市場債市基金的規模更創紀錄新高,達49億美元,預示着一度被視為風險資產而遭拋售的新興市場資產,正重新獲得青睞。摩根士丹利也將新興市場固定收益資產評級從「減持」,上調至「中性」,報告指相較於發達市場,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正趨改善,投資這類資產或許能帶來不錯的回報。

人幣貶值引資金湧港

7月恒指大升,主要因為道指連創新高,帶動港股造好。此外,6月約有400億元經「港股通」流入港股,資金主要買內銀,部分基金得以套現而持有充裕現金,7月港股造好,現金充裕的基金轉買入藍籌股。還有本港樓市近日現小陽春,令本地地產股上升,最後是大戶殺熊證,加速恒指上升。在不經不覺間,恒指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回升1,097點。上周四(21日)突破22000點大關後,周二(26日)再高見22300點,創去年12月7日以來新高。

綜觀近期資金流向,中港基金在過去一周吸納50億元,為過去4個月之最,加上港滙處於高位,資金流入香港,集中投資股市或樓市,對後市帶來啟示。人民幣貶值亦引發內地資金湧港,亦有利於港股。此外,中國經濟有機會見底,次季GDP增長為6.7%,略高於市場預期的6.5%,通脹亦只有1.9%。

還有深港通傳將於9月開通,但是,市場卻仍存隱憂,諸如,盛傳日本量寬幅度僅有1.5萬億日圓,而且日本央行早已擔任日股的最大莊家,遠較香港政府在1998年入市支撑港股之舉更厲害,相關的風險絕不容忽視,但在利好消息多於利淡消息下,究竟今次升市是屬於牛市陷阱?抑或牛市重臨?

不少人認為,牛市來臨似乎言之尚早,因為所有創新高的股份,均屬房託如領展(00823)及公用股等,股市未進入瘋癲狀況,加上,本港經濟和企業盈利,整體上未能配合港股大幅攀升,踏入8月,不少大藍籌股公布業績,市場對此無太大憧憬,因預料大企業業績將受累於經濟大環境。

下半年最高見23000點

「星級分析員」陸東亦認為,港股牛市依然未到。他表示:「港股現時處於熊三、牛一交界,主要因為,目前的企業盈利增長動力低、加上,利率又低,投資者信心差。這與2002年底、2003年初情況一樣,但當時有自由行政策推出,可刺激經濟,但現時沒有刺激措施,而且調整幅度較2002年、2003年為大。」陸東估計,恒指下半年會持續上落,最高見23000點,低見19000點。

然而即使恒指有波幅,沒大升幅,他卻認為,仍然可以入市。他看好內地文化產業板塊,他說:「我問內地秘書,平日有甚麼消遣,她說看電影,一張門票大約120元人民幣。內地秘書工資約7000元人仔,她說一星期看4套,即500多元人仔。她令我留意到iMax China(1970)及深圳上市的萬達影業,我看到她們的盈利增長及新銀幕的增加,這家公司是值得留意。瑞銀報告指,當iMax拿到1%市佔率,都已經非常賺錢,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實在太大,你看到其新銀幕增長,每季數以十個地增加,而她的票房也很強勁。」

金沙銀娛非博彩業務佳

另一可吸納的板塊是澳門賭業股,是否值得趁低吸納?他說:「我覺得,有兩間公司在賭業以外做得比較好,一間是金沙中國(01928),一間是銀河娛樂(00027)。金沙好一點,因為她派息比較多,她派息不是指她對股東特別好,而是因為其母公司比較等錢用,所以她一定會派息。銀娛想派也不可以派,因為她需要投資,所以銀娛的派息率會低一點,而金沙的派息率,估計有5厘以上。金沙中國可以看到中場佔50%,VIP佔11%,Retail佔14%,酒店佔15%,老虎機亦佔8%,其實未夠分散,但她比永利澳門(01128),澳博控股(00880)行快了。」

3大改變 不買地產股

本港地產股又如何?他認為買不過:「今天市面上出現三大結構性改變,令到現在疑似50%折讓的地產股並不便宜。一、以前樓價跌地價也大跌,就像麵包與麵粉,即使貨價跌,料價也一定跌,但今天貨價跌,但料價不跌,因為多了不少大陸買家,他們和香港人搶地,與新鴻基地產(00016)、嘉里建設(00683)、恒基地產(00012)、長實地產(01113)搶。但以前即使樓價跌也可以保持Margin。二、從前賣樓,樓花不久就賣完,但今天全幢起完,3年也未賣完,因為呎價貴了,現在人們會考慮清楚才會買,樓去貨速度慢了很多,現時發展商要起了出來,等一大輪才賣得出,地產商的回本期是拉長了不少。三、政府條例的改變,從前可以『發水』,1,000呎可能只得600呎,但現在是實用面積,建築面積不可以用來作價,地產商的發水能力一下子變成零。」

那是否長綫也不看好,他認為要揀個別股票,她們就是恒基及信和置業(00083)。他說:「有人做地產比較好,好像恒基,她沒有投地,除了北京道地盤,她們過去收了不少地,不論是紅墈、深水埗、西洋菜街等,很多盤,成本不會多過5,000元一呎,她們很成功,保持麵粉的成本夠低,這一策略非常成功。另一間可以考慮持有的是信和,從前她是「清兵」,心口有個勇字,但她們現在不是,不會跟你博命。她們推樓的周期快了很多,現金回本快了,資金充裕了。她們之前賣了很多樓,而且現金多。」

陸文杰:散戶可買兩類股

近日港股回到22000點水平,瑞銀亦對港股下半年稍為樂觀,預期今年下半年H股的潛在升幅有5至10%。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杰表示,該行對港股下半年稍為樂觀,主要是因為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本港市場、國企積極向外擴張,可增强技術水平及盈利率,因而會有一輪增長機會,但是由於國企改革還有一些不確定性,所以上行空間不是非常大。

陸文杰說:「今年以來,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港股,尤其是6月底7月初的一輪港股熱,可以看到內地大型投資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公募基金也開始對港股有興趣,一般來說,他們的投資是可持續的,而且集中在高分紅股票或者估值比較低、價值比較明顯的股票,所以資金量會更穩定。」

他分析指,大機構加入,一方面是由於人民幣持續貶值,要追求本幣更高的收益,因而往國外投資。同時,內地貨幣比較寬鬆但信用風險在上升,投入房地產企業債的收益率可能4%不到,相對而言港股的收益率更高,這將是港股市場下半年的一大支撑。

下半行料升幅有限

對於H股漲幅,陸文杰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說從MSCI中國指數來看估值,過去5平均市盈率10至12.5倍,現時11倍似乎偏低,有發展空間。然而他提醒投資者,H股下半年上行空間有限,是因為H股市場當中仍有很多國企,「最近消息上很熱鬧,但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還在等待國企改革、債務重組的成本如何分擔。」的確,目前國企改革尚未有清晰的路徑,因此陸文杰亦不認為,國際投資者能有堅定信心重倉中國。

另外,市場憧憬第三季會宣布深港通開通時間,陸文杰估計,滬港通額度用完之前,便會有明確發展方向。他指,「監管當局不會讓額度的問題,成為妨礙跨境投資項目的障礙,所以我覺得額度是可增加的。增加額度時,同時宣布深港通開通,我認為是一個非常順理成章的時機,所以也不需要太久。」陸文杰又預期,深港通如果開通,對香港中小型股的股價而言,是一大催化劑,有助推動股價上升。

他續指,深港通對港股正面影響較大,這是因為深圳A股的中小型股估值並不便宜,海外投資者興趣亦不大;反而對內地投資者,不論散戶或機構投資者而言,在本港上市的中小型股會有更大吸引力,因此深港通的正面作用會偏向南向。

此外,瑞銀亦上調國企指數目標,預料截至年底國指將達到9800點,就周五(29日)收報8958點,目標價較現價有9.4%潛在升幅,MSCI中國指數目標則只有61點。至於被問到市場有看法認為,從H股多年的走勢圖可看到,現時還會有約兩成的升幅時,陸文杰認為基本因素並不支持H股出現兩成升幅,因企業盈利整體全年平均預估只有3%。「從H股估值區間來講,現在是11至11.5倍,沒有那麼高的上漲空間。從企業盈利而言,除原材料和能源企業,因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而出現難以持續的盈利按年大幅增長外,其他行業都是低單位數增長。」

外闖高息股可留意

既然H股漲幅有限,投資者又甚麼投資選擇呢?陸文杰認為現時散戶投資者可留意兩類股份,分別是穩定的高息股,以及往外擴充發展的股份。他表示,港股有不少分紅派息穩定,即使盈利有波動,但仍會提高派息,以保持派息絕對水平不下降。

至於往國外擴張股份,他則認為中小型股票盈利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且現時的估值遠比A股低。「基本上對國際擴張的股票我們都挺喜歡,不僅限於中小盤,選中小盤是因為它們基數比較小,在海外收購一個企業,馬上對它的資產或者利潤增幅會非常明顯。」

他表示,現時如醫療和IT硬件行業在外海擴張比較活躍,內地企業「走出去」引進一些技術、品牌對其國內業務很有幫助,他說:「譬如說醫療,我們已看到一些企業在海外去收購一些藥品專利,包括一些醫療服務技術。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是落後於一些大的國際的藥廠、國際醫療機構,所以仍有很大空間可拓展。」

陸文杰強調,在未來2至3年中國企業往海外收購,是一個重要的趨勢,更認為三五內中國很有潛力發展國際型的企業。他解釋,現時很多行業不論家電、機械、消費品等,在國內的增長都已慢下來,但國際市場上仍有拓展的空間。同時,因中國的產品產量夠好、且便宜所以很容易在國際市場獲取份額,故此往國外擴張的企業值得投資者留意。

吳險峰:五成資金入市

恒指一度衝破22000點,較2月低位反彈已超過兩成,從技術層面,可界定為「技術性牛市」,然而前文提及的專家普遍傾向保守,不敢把港股唱得牛氣沖天,估計短期大市難逃上落市格局。不僅如此,似乎連內地私募基金經理對港股的熱情也不及往時,好像深圳龍騰資產管理董事長吳險峰過往一直有投資港股,尤其中細價股,但最近接受本刊訪問時,他直言已參與不多,只保留一些國企改革、新興產業的貨底,即使估值再低,暫時亦沒有興趣再買。

或許,這解釋了近半年在港上市的中細價股買賣兩閒,資金聚焦幾隻重磅股的奇怪現象。「我認為,要有些特別事件才能導致股價上漲,或者一些超預期的東西,單單便宜不超預期,股價漲不了。加上,現在大家買股票都想着跑,關鍵是怕中小股票跑不掉。現在大家在不得不投資,又不看好的矛盾心態下,找一些流通性好的股票,所以都買大股票了。」

A股缺乏基本面支持

港股要進入牛市,至少內地A股也要打破悶局,關鍵是,吳險峰覺得,內地股市主要靠資金推動回升,本身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持,很難說A股已現牛蹤。「股票真正的價值提升,一定要靠經濟基本面向好,企業盈利不斷的提升,但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指望多數企業盈利超預期,是很困難的,所以我說現在大家進入股市,由於資金成本低,股票成了相對較好,甚至迫不得已的選擇,但進入股市後,又擔心經濟跟不上,或者有黑天鵝事件,導致很多人抱住擊鼓傳花的心態。」

事實上,今年內地私募基金也相當難做,單單是年初的熔斷及人民幣貶值事件,已殺得不少基金措手不及。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只有兩成多的私募基金取得正回報,至於去年旗艦基金大賺七成的吳險峰也難逃見紅的厄運,如今亦不敢太過進取,保持中性的策略。

他坦言,旗下基金的倉位不高,更着重倉位調撥及選對股票,畢竟A股未到雞犬皆升的地步,大市焦點往往集中在少數板塊,倒不如放棄「大包圍」策略,把資金押注在贏面較高的股份,最終回報可能會更佳。「現在原則是不滿倉,萬一你買的不是市場抱團的股票,就會很被動,而且盡可能適應市場,配置到市場有可能抱團的資產。」

內地流行說「抱團取暖」,指的是大部分基金經理因一致看好,而追逐同一個概念和板塊的股份,結果股價愈捧愈高,導致有部分熱門股的基金持股可佔流通股數的三成以上,也成了不少基金重倉股名單的常客。

解根本問題 牛市才現

值得注意是,類似的現象一樣發生在港股,資金一窩蜂擁向確定性較高的股份,例如騰訊控股(00700)、瑞聲科技(02018)和領展(00823),反觀很多三、四綫股卻乏人問津,令熱門股表現得愈來愈強;稍有不同是,內地炒作時間可以很短,快則一兩天就轉風向,明顯沒有港股投資者般長情。

面對這種市況,他只能抱住對股市不悲觀,也不能樂觀的做法,「我們會以五成倉位為軸心,當市場比較低迷的時候,把倉位加到六、七成去,等市場反彈後,又開始減到五成,再高一點可能減到五成以下,當然更重要是要選對板塊。」

吳險峰堅信,除非內地房地產和經濟雙雙軟着陸,解決根本問題,才有機會孕育出新牛市。而事實上,較早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提出房產稅改革「要義無反顧地做」,就被他視為當局要調控房價的訊號,不希望樓價一直上升。「我覺得要讓資產價格自然回落,當然不是硬着陸,不管從居民收入、租金回報率來看,誰都知道現在中國房地產是有泡沫的,尤其是一、二綫城市,讓泡沫適度的破一破,對國家的競爭力也有幫助。」

至於經濟問題則涉及供給側改革和民間投資。他指,內地經濟何時出現拐點,很視乎市場出清的過程,其中過剩產能最好讓市場自然收縮,能賺錢、有效率就留下來,等產能慢慢去掉,反而「一刀切」會令供需失衡,「出清的過程會有些反覆,我覺得改革更多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不僅去產能,也要看能不能創造新的需求。」

3方面刺激民間投資

目前內地各界熱議民間投資的問題,為了刺激投資,中央或通過改革重新激發民間投資的興趣。對此,吳險峰直言沒有民間投資,內地經濟肯定是一潭死水,「你看政府投資是把GDP拉上,但沒有效率,民間投資才真正有效率,因為我要為自己投資負責,我要賺錢,所以經濟真正要起來,民間投資一定要起來。」他認為可從降低資金成本、開放投資領域,以及減低稅收三方面入手。

綜合而言,他估計未來國策方向是資產價格將會有較大的調整空間,相對人民幣滙率會較穩定,只會讓人民幣出現緩慢及小幅度的貶值,換言之,在人民幣維持穩定的前題下,貨幣政策亦不能太過寬鬆,「從信貸角度,我認為股市不會有太大漲幅,別指望指數漲到3600點、3700點,不太可能。但因為本身的流動性多,中間會有些機會,然後就要看能不能抱對了團。」

現在可以「抱甚麼團」?他形容不同市場階段,有不同選擇,比如中央大搞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及去產能,就曾令年初商品價格上漲,於是投資者向商品股抱團,直至通脹預期降溫,資金又轉炒其他題材。目前,吳險峰傾向揀一些估值較低的股份,好像上汽集團(滬:600104)或美的集團(深:000333),兩股的預測市盈率分別為8.2倍及12.4倍。「我關心利率下行,經濟又不好,成長股根本不知有否增長,所以我選這些確定性高的股票,反正便宜,也有一點避險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