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個體消費助減貧英學者奪經濟學諾獎

1 : GS(14)@2015-10-14 02:52:02

■迪頓獨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治學可以以大見小,可以以小見大,但殊途未必同歸,有時只看整體宏觀數據,會失諸粗疏。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英國出生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迪頓(Angus Deaton),就憑指出個體消費選擇的重要性,修正從整體數據分析經濟的偏差,評審指頒獎給他是「表揚他對消費、貧窮和福祉的分析」。


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審團昨宣佈迪頓獨取今年經濟學獎,將得800萬瑞典克朗(758萬港元)獎金。評審開宗明義指出:「要設計經濟政策去改善福祉和減貧,我們要先了解個人消費選擇。迪頓推動這方面的了解,貢獻比任何人都多。透過連結詳細的個體選擇和整體集合結果,他的研究協助改變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



評估消費稅對不同群體影響

評審指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是一個人福祉的基本,而迪頓的貢獻在於令外界更深入了解消費的不同面向,指迪頓數十年研究,都是關乎三大問題:消費者如何分配不同方面的開支?社會上收入有多少是花了,有多少是儲蓄了起來?如何量度福祉和貧窮最好?評審指第一個問題,不只關乎解釋和預測實際的消費模式,對評估消費稅改變和福利政策對不同群體的影響等政策效果,都很重要。經濟學家建構需求模型,分析收入、不同商品價格、性別和年齡等因素,如何影響人們花多少錢在飲食和買衣服等不同方面消費上,但過去這些模型的預測效果都不好。迪頓在1980年代指舊模型問題出於假設太多,他有份提出的「近似理想需求體系」(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模型彈性較大,較能配合現實統計數據使用,成研究經濟政策效果的標準工具。在第二個問題上,迪頓在90年代指出,過去宏觀經濟學家用整體收入變化分析整體消費改變,消費變化幅度理應大於收入變化幅度,現實卻是相反,他提出應以分析不同個體的收入和消費模式入手,從而綜合出整體圖像,評審指這一點現已廣為宏觀經濟學界接受。在第三個問題上,迪頓近年研究指出住戶消費對了解經濟發展和貧窮問題的重要性,評審指亦改變發展經濟學過去只看整體數據和理論化傾向,改為具體看個體的實證數據。



促成印度改變補貼政策

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委員會秘書長佩爾松表示,迪頓的研究助世界銀行等機構「從最基本層次去了解貧窮」。挪威經濟學院副教授阿爾馬斯指出,迪頓從消費出發對印度的研究,發現當地鄉郊的窮人比之前所想多,促成印度政府改變測量貧窮方法和補貼政策,令有需要的窮人受惠。評審指迪頓對消費的分析,貢獻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基本理論、測試理論的統計方法、現有數據質素的深入了解,以及製造新型式數據的大量工作,對經濟研究和實際經濟政策,都貢獻良多。美聯社/法新社/諾貝爾獎官網



本年度諾獎得主

醫學獎屠呦呦(中國)‧研製出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美國、愛爾蘭)及大村智(日本)‧發現蛔蟲病新療法物理學獎瑇田隆章(日本)及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加拿大)‧發現證明中微子具質量的震盪效應化學獎林達爾(Tomas Lindahl,瑞典)、莫德里奇(Paul Modrich,美國)及桑賈爾(Aziz Sancar,美國、土耳其)‧研究有助癌症治療的DNA修復機制文學獎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白俄羅斯)‧紀實文學作品為當代的苦難和勇氣立碑和平獎突尼斯全國對話大會(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茉莉花革命後,透過和平對話實現突尼斯民主經濟學獎迪頓(Angus Deaton,美國、英國)‧對消費、貧窮與福利的分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3/193308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