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0zmp5.html
面對上市公司的各種信息,投資者何嘗不是面對羅生門?例如雙匯和雨潤的各類媒體報導、研究報告。何嘗不是反映了各種利益之間的糾葛,現在很多媒體的記者都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
對於雨潤而言,祝的確將兩個上市公司(雨潤和南京中商)作為了融資和資金調度的平台。其中雨潤更多的嫌疑是將利潤進行了輸送(虛增),然後進行股票的直接 套現。而南京中商更多可能是從關聯交易中套取資金(例如高評估值、高溢價收購;未披露的關聯公司交易等)。也有可能通過大量的資本開支(兩家公司的資本開 支都很大,也都背負巨額的銀行負債)將資金轉移到未披露的關聯公司。但也不能否認,雨潤的食品業務還是有它的價值,這一點從終端可以看到。另外祝的持股比 例已經降到很低的水平,如果再拋售,那麼有失去控制權的危險。
當然,最難的就是對它這塊業務的估值。只能從最保守的角度來看了,幸好,股價的暴跌給了比較安全的空間。但雨潤並非是一家值得長期持有的企業,祝家的野心 注定了未來雨潤集團會在某個時刻崩潰。他的野心實在太大了,擴張太快了(特別是2009年開始),集團涉及的產業鏈太長了,太多元化了。集團的資金調度分 配需要極其高超的財務管理能力,但中國很少有企業能做到的,特別是民企,經常是攤子大了,就是一團亂麻,最終在某些鏈條上斷裂。
如果這次危機能讓祝停下腳步,那真是他本人和雨潤的投資者之福,否則最終迎來的不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而是又一個倒下的巨人。這樣的例子還少嗎?中國 的企業都是「撐死」的。他們從來不會停下來讓自己的經營管理能力與業務匹配。總是在地方和中央政府官員的壓力、忽悠下不斷的膨脹,直到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