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不要救溺水民企? 吳曉波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1202?page=1

今天若到浙江溫州、廣東東莞和佛山去調研,你會看到十分驚恐的景象:激流之中,一群又一群的「溺水者」百般掙扎,呼號連天。而在岸上,又有數群人圍觀,他們有的在激烈地爭論是否要施以援手,有人則拿出各種款式的「救生圈」,做出援救的種種姿態。

關於要不要救的聲音,基本上來自長江以北的政學兩界。他們認為,這是高利貸者們咎由自取的末日,憑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去救他們?而且,即便是救了,也沒有一分錢會落到實業者的手中。

持這一觀點的人真應該到現場去看一看。據我的觀察是:資金危機從根本上來講是實業的危機,高利貸只是「岸床變窄,水位抬高」的結果呈現。

試以溫州為例。在這一地區,高利貸的歷史幾乎與改革開放的歷史一樣悠久。此地是中國個體私營經濟最早的萌芽地,早在1984年就出現了第一家民營錢 莊,它的木牌子只掛出一天,就被當地政府以「不符合中央政策」為由給強行摘下了,從此,錢莊轉入地下。在過去三十多年裡,民營企業在信貸上所遭遇的窘境可 以用三個百分之七十來形容:他們解決了百分之七十的就業人口,可是百分之七十的企業沒有得到過銀行貸款,而得到的貸款中有百分之七十是一年期以內的短貸。 所以,長久以來,「非法借貸」和「短貸長投」是一個普遍而危險的現象。

溫 州高利貸第一次爆發重大危機是在1986年,發生了死人和逃亡的「抬會事件」,最終政府以抓人和處決「會頭」的方式進行了彈壓。1993年的通貨膨脹時 期,又出現過一次。其後十四年時間,高利貸一直存在卻未出現重大危機,而浙粵等地民營企業能夠迅速壯大,與這裡有一個活躍的民間金融環境有很大干系,一個 最顯著的事實是:在1990年代後期到2004年的歷次宏觀調控中,浙江和廣東的民營企業比其他地方的企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你只要走進溫州就會發 現,此地民眾對高利貸者並非像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咬牙切齒」,相反,其遊戲規則一直比較規範——在中國歷史上,民間信用從來高於政府信用——從幹部到教 員,很多人及家庭都有參與民間借貸的傳統。

高利貸再一次拉響危機的警報,是在2007年。原因是:民營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而地下錢莊市場的規模已經與之不能匹配,所以,當經濟環境過熱,政 府以信貸控制的方式進行調控時,資金需求量在極短的時間內猛然增加,導致地下信貸市場的利息水漲船高,而各企業為了獲得「救命錢」,不得不飲鳩止渴,甚至 進行了極其危險的「信貸互保」,這就發生了「倒一家,垮一片」的可怕景象。

2007年到2008年,在浙江的溫州、紹興地區相繼發生了大型民營企業連環倒閉風波,「飛躍事件」和「縱橫事件」轟動全國,當時政府參與解困的辦 法是:以土地注入的方式,從商業銀行取得貸款,幫助企業進行重組。幸運的事情隨即發生,進入2009年之後,房產市場反彈火爆,最終,政府、銀團和企業通 過土地性質的改變及出售轉讓,集體解套。

那麼,今天,我們的手裡是否還有這樣的「救生圈」?

先說中央政府。溫總理日前相繼親赴溫州、廣東兩地,表明了支持和援助的態度,甚至傳出央行通過再貸款600億元的方式「火急救溫」——這一消息後來 被否認。10月12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推出了減半徵收所得稅等一系列優惠措施。中央政府的積極姿態當然是讓人欣慰的。不過,我們從改革史的角度看 來,三十餘年以降,歷次民營企業發生危機,從來沒有一次是靠中央政府的政策獲得解救的,此次,恐怕也難例外。所以,「放鬆銀根」難以立見成效——況且,七 成以上的中小企業從來與「銀根」無關。

再說地方政府,要像2007年那次一樣,用土地來解決問題,難度也在增加,其一,地方債務平台已從三年前的2萬億元增加到了十萬億元,宏觀持續吃緊,很多縣市政府已「自身難保」;其二,連續20多個月的房產打壓已讓土地價值大幅縮水,內需轉旺誰能預測?

三說商業銀行。用行政性手段和窗口指導的方式「逼迫」銀行給溺水者發「救生圈」,顯然是不可靠的,銀行從來只干「錦上添花」的事情,從本質上,他們確乎沒有這樣的義務。而且,銀行如果完全聽從政府,那麼「商業」兩字已可以直接去掉。

四說企業自救。溺水企業的問題出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和產品結構亟待轉型升級,二是外貿依賴度需要下降,這都不是在短期內能夠達成的,而且要完成這兩個任務,最好的時間點是在產銷兩旺的上升時期。

還有人提出兩招。一是利用這次危機,全面整肅東南沿海的高利貸市場,多抓幾個「吳英」出來「殺一儆百」,這招不是不能用,不過它最終的結果將是「殺 百儆百」。二是讓那些勞動密集型和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在風暴中「優勝劣汰」,通過「市場之手」來完成轉型的任務,這招也不是不能用,由此派生出來的問題 是,誰來消化數以百萬計的失業者?難道再讓中西部承擔東部轉型的代價嗎?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溺水的是民營企業,受傷的是整個中國經濟。

對於正在激流中掙扎的溺水者來說,在經濟體制改革、金融市場化創新的宏觀目標遲遲不能啟動的大前提下,他們的命運很可能是非常可悲的,岸上的人手中,其實並沒有「救生圈」。眼下,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八個字是可靠的,那就是——抓住現金,聽天由命。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