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錢作怪(2013)
1 :
GS(14)@2013-08-11 23:09:14在亞視播找邊個去睇呀?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 ... &e=220736&m=episode內容簡介:
(一) 市場直擊
開設快閃店( Pop-up store)成為零售界近年常用策略,商戶透過短期租約減低租金壓力,並藉著售賣限量版或特色產品,吸引消費者的關注。連大型商場亦陸續引入「快閃店」,務求增加顧客的新鮮感、吸引人流和提高銷售額;更有些人甚至只借用商舖一隅,開設另類快閃店,同樣成功闖出經營新路向。
採訪:吳婷婷
(二) 臥底出更
消費者想購買廁紙、洗頭水、洗潔精等日用品,往往都會選擇光顧藥房,因為知道藥房的定價比大型連鎖超級市場較低。究竟藥房如何能在成本價上與財力雄厚的連鎖超市競爭?這些利潤甚低的日用品,為何竟是經營藥房生意不可缺少的貨品?一盒定價甚低的紙巾,原來已經可以帶出市場學理論中的「刺激性消費」和「消費者忠誠度」,絕對不可輕視。
採訪:程倩芸
(三) 經濟解碼: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面對兩難,我們通常會以自身利益出發,但經濟學上的「囚徒困境」說明,個人認為最佳的選擇,往往不一定是團體的最佳選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落入「囚徒困境」而不自知。若要取得最大利益,在身處「困境」時,如何抉擇才能打破困局?
製作:吳婷婷
(四) 語出「經」人:陳智思
凌晨五點,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步出寓所,驅車前往遊艇會的健身房。繁忙的一天就從早上個半小時的運動開始。之後他會開車穿過兩條隧道送兒子上學,並爭取時間在車上同兒子溝通。做完兩件大事之後,馬上回到中環的辦公室,時間只不過是早上八點,他是全公司最早上班的人。他被形容為「公職王」,除了打理家族生意,還要兼任眾多公職和照顧家庭。一天只有廿四小時,他對時間的拿捏與分配必須非常精準。
採訪:呂 樂
2 :
GS(14)@2013-08-11 23:09:41(一) 市場直擊:銀髮市場
在全球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下,香港亦不能倖免,現時每四個香港人之中,已有一個是五十五歲以上的銀髮一族。銀髮市場成為商家必爭之地,主要是推銷醫療護理或殯葬等產品,銷售對象偏向年紀較大的長者,反而一班被稱為”Young old”的年輕銀髮族就受到忽略。針對這群高消費族群的市場,有旅行社已早著先機,為他們度身訂做旅行團,亦有長者服務機構致力為他們研發智能家居產品,未來銀髮市場相信會愈做愈大。
採訪:彭啟光
(二) 臥底出更:任食放題
近年越來越多食肆採用「放題」形式經營,即收取顧客一個固定價錢,於指定時段內,讓他們任點任食。前來光顧的食客究竟會抱著甚麼心態呢? 而食肆又有甚麼辦法可以賺取最多利潤呢? 顧客與店主間之間又如何進行這一場博奕呢? 原來,當過程中亦隱藏著經濟學原理。
採訪:何志榮
(三) 經濟解碼:「檸檬原理」(Lemon Laws)
『檸檬』一詞在美國俚語之中指『次貨』的意思;所以經濟學上『檸檬原理』Lemon Laws,即是『次貨理論』。透過『隱藏信息』導致買方作出『逆向選擇』,成功扭曲汰弱留強的市場機制;但藉着信譽顯示機制,例如合同或信譽嘉許證等;次貨就會消失,『檸檬市場』就不會再存在,良心企業才會得益。
製作:張秀娟
(四) 語出「經」人:何靜瑩
每一天,何靜瑩啃著麵包看著報紙,坐著搖晃不定的巴士到屯門的毛衫廠上班。她本來不必如此,出身於中產家庭,有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學士與哈佛大學的碩士銜頭,又曾在跨國投資公司擔任要職,大可以過著喝紅酒看法國電影的生活。不過,她的志向是要啟發、影響人的生命,於是毅然決定開辦毛衫廠,讓一班被淘汰的女工「織出尊嚴」。她在Band 3學校搞音樂劇,要為「機會貧窮」的中學生創造機會,以音樂改變他們的人生。
採訪:呂 樂
3 :
GS(14)@2013-08-11 23:10:17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 ... &e=221854&m=episode
(一) 市場直擊: 水耕沙律菜
香港的沙律菜一向從外國或內地入口,前者質素高但價錢昂貴,後者質素参差且被嫌有食物安全隱患。近年有香港人以水耕沙律菜闖出名堂,取代外國或內地貨成為餐廳的寵兒,甚至供不應求,大型超市亦開始售賣本土產品。但限於土地及人手有限,本地沙律菜的供應未夠穩定,未來的發展視乎耕作者能否找到更大耕地以及吸引其他人入行。亦有耕作者認為水耕有龐大商機,開始用水耕栽培傳統中式菜,例如白菜、通菜,如果成功就會開始大量種植。水耕會否為本土農業帶來一場革命?
採訪: 呂 樂
(二) 臥底出更: 銀行吸納定存新錢
投資有較高回報,但同樣有較高風險,所以仍然有不少人傾向將資金作定期存款賺取穩定利息。但是,近年將資金存入銀行收息的吸引力越來越低,「食息一族」要取得好的利率,要看準銀行需要吸納資金的日子,究竟銀行甚麼日子會需要資金,付出高息吸引客戶,銀行又有甚麼得著呢?
採訪: 程倩芸
(三) 經濟解碼:「路徑倚賴」(Path Dependence)
人人都有一些慣性,一旦作出選擇,往往就會被慣性牽著鼻子走,不會輕易另闖新路,美國經濟學家諾斯將之歸納成「路徑倚賴」理論,還因此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原來,電腦鍵盤的字母排列位置、火車軌的標準濶度、甚至火箭推進器的濶度,通通都是「路徑倚賴」的結果。
製作: 吳婷婷
(四) 語出「經」人: 楊志超
很少有人好像楊志超那樣關注香港的本土文化。對他來講,香港文化就是油麻地一棟行將倒塌的僭建唐樓、一排排四四方方的生鐵信箱、中英混雜的時興口語、旺角街頭的喧嘩與艷麗色彩,…等等。他以身為香港人而自豪,並夢想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文化之都,無論是開設家品店《住好啲》,抑或為星巴克設計以懷舊冰室為主題的新店,一一都在貫徹他的理念。不過,他覺得自己遠遠不算成功,本土文化依然不敵舶來文化。
採訪:呂 樂
4 :
GS(14)@2013-08-11 23:10:58(一) 市場直擊:以物易物
現代人生活富裕,過剩物資你我總有幾件,與其扔到堆填區讓它們腐化,倒不如拿出來互相交換,「以物易物」巿場應運而生。「易物」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有組織更定期舉辦大型易物會,讓二手物資得以重生,亦有藝術團體透過易物活動,讓參與者深思價值的真義。
採訪:吳婷婷
(二) 臥底出更:超平機票
最近一年,香港某大航空公司每星期於網上推出一批平價機票,說要回饋支持多年的忠實擁躉。這些促銷行動看來對消費者百利而無一害,起碼可以買到便宜機票;而對航空公司來說,亦是一個好的市場策略,既可以傾銷淡季的機位,又可以當做宣傳的廣告,那究竟是否一個真正雙贏的局面?
採訪: 何志榮
(三) 經濟解碼:「撘順風車問題」( Free Rider problem )
我們形容一個人喜歡「搭順風車」,即表示這人「不肯付出,只會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美國經濟學家於1965年提出「搭順風車理論」,探討集體行動與公共利益的關係。「搭順風車」的行為和心理,往往會令到社會經濟停滯不前,市場亦變得缺乏效率。為防止「搭順風車」行為會影響團隊工作,因此,一些公共服務,例如國防、治安、交通、社會福利,只會由政府負責提供。
製作: 程倩芸
(四) 語出「經」人:陳欽杰
陳欽杰自幼已渴想發達成為百萬富翁,十九歲終於完成了人生最困難的兩件事:創業與結婚。三十多歲,他持有40多個豪宅物業,被傳媒冠以「炒樓大王」的稱號。因為牧師在講壇上的一句話,他毅然把手上的物業悉數售出,九七樓市大崩潰一役,他絲亳無損。
市道不振,本想退休享清福,後來卻逆流大舉開店,原因是要保住員工飯碗。由四部衣車起家,到今天不但擁有廠房,還經營自己的品牌,在中國、香港和亞洲多個城市開了百多間零售店,公司並於在香港的主板上市。擁有億萬身家的他,已經認定未來的人生目標,就是要緊守崗位,負起「有錢人」的社會責任,努力為低下階層提供就業機會。
採訪: 張秀娟
5 :
GS(14)@2013-08-11 23:11:31(一) 市場直擊: 商場突圍策略
香港現時有大小商場近450個,而且有越開越多之勢,因為商場可以一站式吃飯、看電影和購物等,故此無論本地人或遊客也喜歡逛商場。但亦有人批評香港的商場千篇一律,大同小異,故此要在芸芸商場之中突圍而出,穩奪商機,就一定要製訂好市場策略,將商場包裝成獨一無二的好去處,才能夠成功吸引人流。
採訪:何志榮
(二) 臥底出更:免費手機Apps
手機程式開發成本動輒數萬元,偏偏大部份用戶只愛免費下載,開發商若要反其道而行,像Whatsapp般提出收取年費,必遭群起而攻之。眼見「免費思維」難以逆轉,開發商唯有轉攻廣告巿場,又或引入收費的「升級服務」,戰術只要運用得宜,商家仍可賺個盤滿缽滿。
採訪:吳婷婷
(三) 經濟解碼: 「麥穗理論」
「麥穗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也是「不求最大的,避免最差」的意思。所謂「麥穗理論」源自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關的一個寓言,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著他們選麥穗來找出答案。「麥穗理論」應用在投資,就啟發我們怎樣做出正確判斷,就是不能夠猶豫,但都不可以魯莽。
製作:程倩芸
(四) 語出「經」人:王維基
五十一歲的王維基被譽為商界奇才。他中五畢業就開補習社教中六學生,一個暑假賺了半層樓。讀大學時,他成為全港最大的水貨書入口商。九二年創辦電信公司,憑回撥電話,成功從當年的巨無霸香港電訊手中搶奪長途電話市場。九九年進軍寬頻市場,〇八年成為全港第二大服務供應供應商。他不信中庸之道,主張「凡事做到盡」,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義無反顧全力去做。兩次創業經驗無人看好,但他覺得「別人認為你做不到,是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這些「忠告」可以完全不需要理會。現在他賣掉電信公司,孤注一擲進軍免費電視市場,準備打一場別人眼中更不可能、之前亦無人打贏過的仗。「做到盡就不會有後悔。而無後悔就已經是成功了。」他說。
採訪:呂 樂
6 :
GS(14)@2013-08-11 23:12:03(一) 市場直擊:工廈改建酒店
訪港旅客按年遞增,全港超過200間酒店的房間都經常供不應求。為短時間內應市場所需,加上政府實施活化工廈政策,由工廈改建成的酒店就應運而生,而且這類精品式酒店將會成為國際潮流,在紐約、東京甚至台北已經十分普遍。
採訪:張秀娟
(二) 臥底出更:的士司機經濟學
相信不少市民都有被的士司機拒絕接載過海的經驗,到底司機為何不願過海呢?原來都是成本效益的考慮。其實,除了司機有經濟頭腦,乘客亦不遑多讓,現時乘客電召的士按規定需付五元附加費,但為何我們經常在的士上聽到有乘客願意多付十元,甚至五十元去電召一部的士?其實都是經濟學的供求理論。
採訪:彭啟光
(三) 經濟解碼:「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
你家的玻璃窗打破了,要花一筆錢去買玻璃重新安裝,於是玻璃店有了生意,賺到了一筆小錢,維修玻璃窗的工人又有收入。僅僅是一塊玻璃碎了,卻帶動了社會上的許多行業的發展,甚至創造了就業機會,壞事變成好事!這個案例正是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理論——破窗理論。
製作:程倩芸
(四) 語出「經」人:蘇偉文
經濟學者蘇偉文有種狠勁,對人不留情面,對自己尤甚,因為他相信這樣才能鍛鍊意志,迎接未來的挑戰。他小時家貧,為省三毛錢電車費,徒步由西環走到北角,從此迫出狠勁。蘇偉文苦讀多年,由一名中文大學的學生搖身成為教授,沒想到踏入不惑之年,他才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只為到恒生管理學院接受新挑戰。
採訪:吳婷婷
7 :
GS(14)@2013-08-11 23:12:48(一)市場直擊:咖啡熱潮
近年,香港街頭巷尾湧現很多小型咖啡店。咖啡熱潮正在升溫,電視、報章熱捧咖啡文化,越來越多人報讀咖啡課程提升自己的品味。飲咖啡有紅酒化的趨勢,消費者開始講究咖啡豆產自哪個國家、地區甚至莊園。行內人估計,香港平均每人每年只飲十四杯咖啡,遠低於歐美國家,甚至連鄰近的亞洲地區也比不上,咖啡店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採訪:呂 樂
(二) 臥底出更:套餐文化
香港人光顧食肆一般都喜愛選套餐,既是價格相宜又不用花腦筋選擇,餐廳方面亦易於準備食材,並且可以有效地將不同類別的顧客分開——要求較高的食客,會繼續選擇較貴的單點食物,對價格較敏感的食客,則可選擇經濟實惠的套餐。經濟學上稱之為「歧視性價格」,最終達至吸納不同層面顧客的效果。
採訪: 吳婷婷
(三) 經濟解碼:「劣幣驅逐良幣」(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
自然界有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定律;但在經濟學就有一個稱為「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即較差的東西反而可以迫走優良的東西。早在四百多年前,英國有個經濟學家發現市面上流通的硬幣質量都很差,因為人們先收起含貴金屬較多的硬幣,而只用不足值的硬幣做交易,結果市面充斥著含貴金屬較少的硬幣。現實生活中,例如電腦軟件和人力市場亦存在不少有趣的例子。
製作: 何志榮
(四) 語出「經」人:梁鳳儀
梁鳳儀是近年香港及內地的著名暢銷作家之一,也是商界和媒體文化產業的女強人。在七十年代末,她憑著創意開辦了全港第一間菲傭介紹所;雖然只是業餘作家,她開創了「財經小說」的先河,甚至將自己的作品變成生財工具,創建首間在內地經營電視製作及媒體服務而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此外,她經常透過作品反映個人在工商界多年的體驗和感受,並將香港在回歸前後,社會上和商界中的波譎雲詭,一一記錄下來,成為歷史的記錄和佐證。她表示,要成功游走於商界與文壇之間的,或者一生人可以做兩生人的事,秘訣就是既要順從隨緣,也要憑藉努力不懈。
採訪: 陳志璇
8 :
GS(14)@2013-08-11 23:13:04播晒都唔知真是
9 :
hoyin86(39556)@2013-08-11 23:15:42可能太正經無線唔敢播


10 :
GS(14)@2013-08-11 23:16:47梁鳳儀又是寫得唔搞得,2366又拱手讓埋畀殼王
11 :
GS(14)@2013-08-11 23:32:19https://www.facebook.com/pages/% ... 73121020?ref=stream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