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Combinator
1 :
GS(14)@2011-04-23 10:30:05(稍後補上)
2 :
greatsoup38(830)@2011-04-23 13:53:20http://www.iceo.com.cn/chuangye/73/2011/0330/213673.shtml
申請Y Combinator投資的難題
3 :
greatsoup38(830)@2011-04-23 13:53:31http://www.iceo.com.cn/chuangye/61/2011/0325/213241.shtml
最受硅谷「第一孵化器」YC青睞的初創公司
4 :
GS(14)@2011-05-15 11:49:52http://www.iceo.com.cn/chuangye/60/2011/0425/216126.shtml
【《中国企业家》杂志】(文/陆晓茵)Paul Graham是谁?先让我们来看两则微博。4月初,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今年纽约企业界最热闹的话题之一是什么?不是华尔街花红又创了新高或是PE大鳄们又私有化了哪个知名大企业,而是不断冒出来的创业孵化器公司。这是在硅谷的做法,现在传播到纽约了—一个以前以股市债市交易驱动的地方。”
一年前的4月底,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今天参观了著名的Y Combinator。Paul Graham和我沟通中美创业者的差别。他提出:(1)美国成功创业者很少一个创始人;(2)他投资主要看团队的智商和默契,项目几乎不看;(3)美国并购概率很大,许多项目很早退出;(4)他不提供场地,只给吃住钱,在家中创业,每周见一次;(5)美国薪水高,团队小。”
从硅谷到纽约、从创投达人李开复到PE大腕沈南鹏,创业孵化器这样的传播路线说明其温度在由温而热。而它的升温,与Paul Graham难以分开。
当今天的纽约才开始为创业孵化器雀跃时,Paul Graham已在五年时间内将Y Combinator打磨为硅谷初创企业孵化器的大牛;他本人,除了创立Y Combinator,还通过勤奋的写作与讲演,号召有梦想的年轻人离开大公司,向他们明示创业的方向与方法,俨然成为硅谷创业新教父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有评论认为,像Y Combinator这样的初创企业孵化器的诞生,是过去五年来针对初创企业发生的最好的事情。
指针拨回2005年的美国,故事从那位会画画的程序员Paul Graham说起。
在他2004年出版的文集《黑客与画家》(近日该书刚推出中文版)中,Paul写道,“黑客与画家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是创造者”。Paul本人同时拥有这两个身份—他曾就读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和罗德岛设计学院,会写程序,也热爱绘画。
如今Paul拥有更多身份。请看他在网站“The Setup”(一个收纳了众多知名“极客”访问的网站)上对自己的描述:“我叫Paul Graham。我是个评论者,在Y Combinator工作,为创业公司提供咨询,正在开发Lisp的分支语言Arc,是资讯网站黑客新闻的管理员(这个网站正是用Arc写的)。”除了这些,在他的个人官方网站上,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个投资者。
Y Combinator(简称YC),正是他物色、培育与投资创业型公司的机构。YC是Paul和几个伙伴(其中包括Paul现在的妻子Jessica Livingston)在2005年创立的公司,旨在帮助年轻人创业(这话很熟悉对吧?2009年,刚从谷歌离开的李开复也说了类似的话)。
说起来,YC其实是Paul的“二次创业”。YC最早的合伙人Robert Morris和Trevor Blackwell,也是他在22岁时第一次创业的伙伴。1995年,他们曾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这款软件名为“Viaweb”,是一款让人可直接在浏览器完成搭建网上商店的应用。3年之后,Viaweb被Yahoo!以5000万美元收购。
这次收购让Paul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解决了生计问题”,他于是有了更多的热情和时间投入各种创造中—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乐趣所在。
当被问及当初为何创立YC以及它所代表的新模式时,Paul回答说,“这一切纯属偶然”。
这当然不是故事的全部。
YC的模式最早来自Paul和Robert Morris的一次实践。这两位尝过创业的甜头的人,为一心想创业的学生打造了一个暑期“新兵训练营”。参加项目的学生们将获得5000美元(非常类似后来YC为创业者提供的“种子资金”),以及这两位前辈手把手提供的创业指导(类似YC现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期,“funding cycle”)。
学生们踊跃的参与让Paul心有所动。他意识到,对创业者来说,没有什么会比想法(idea)更加重要,但创业同样需要钱(funding)。在去年6月的文章《你脑中的首要想法》中,Paul谈到,在某些时候,这个“想法”可能就是:如何搞到钱。他回忆道,在创立YC时自己天天“念叨”的,就是如何给YC融资。
2005年3月,Paul在母校哈佛大学作了一次名为《如何创立创业公司》的著名演讲,期间头一次露出对天使投资的严肃思考。就在那次演讲后不久,他和伙伴就创立了YC,投资初创企业。
YC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创业成本因为互联网应用大规模展开、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变得低廉,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公司愿意收购(而不是中国公司的直接“山寨”)创业公司的创新成果。正如Paul在他2007年的《未来的互联网创业》演讲中发出第一个预言:“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创业是可行的,初创企业的数目就将增长到一个现在的人们会感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YC还遇上了“史上最好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多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美国法律规定的底线)的人成为天使投资人;2005年,他们光是在美国就砸了230亿美元;两年以后,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公司总数(57000家)已是传统风投(3918家)的14倍。
事实上,YC后来很顺利就获得了两笔融资。风投愿意通过YC去尝试投资这些微小、初创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Paul的信任。Paul本身是一个对创业、技术有极深理解的创业导师。
“他的大脑就是一个巨型仓库,无数创业公司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Rudy Adler如此说道。Rudy是网站1000Memories的创始人之一,后者也是YC扶持起来的一家创业公司。
年轻时的Paul相信哲学是一切的捷径。YC成立后,他同样笔耕不辍,撰写了很多文章来介绍自己的“YC哲学”,试列如下:
小的就是美的 与传统风投不一样,YC乐于投资还处于创业早期的小公司。通常来说,YC在一个项目只投1万-5万美元,以换取5%左右股份。少投资、少占股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当公司日后估值上升,只要稀释很少就得到下一笔资金;二是保持了创业者的控股,不至于被后来的投资人“吃掉”。
YC只为创业者提供“种子资金”,让VC和大公司来“接下大盘子”。当然,这也得益于在美国“总有人来接盘子”,在中国,创业者面临的投资难题则复杂得多。
创始人是一切的一切 Paul Graham不止一次宣称,投资创意不如投资创始人。
不久前,知名业界网站Techcrunch刊登了一名YC学员Justin Kan撰写的“历险记”。Justin五味杂陈地回忆道,当他和同伴Emmett提出的在线视频创意,如何不受硅谷知名风投Morris待见,却成功拿着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走出了Paul的家门。尽管Morris冷嘲热讽,“为了看你能失败成什么样,我愿意投钱”,他们还是获得了YC的投资。
Paul后来在《我们想从创业者身上寻找的素质》一文中,特别对Justin和Emmett之间的友谊表示了赞赏。而那个当初被“瞧不起”的创意,就是如今每月拥有超过3000万用户访问量的视频直播平台Justin.tv。
正确的建议比金钱更重要 去年8月从YC暑期班毕业的36个项目里,有30个得到了风险投资,好几个甚至在百万美元以上。与此同时,申请加入YC训练营的创业者也越来越多。作为“孵化器”,YC对于创业者最有价值的,也许不是介绍他们与投资人认识,而是让他们迅速被投资人看上—YC的做法就是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建议。
为了吸引投资,缩短创业过程显得至关重要。“很多创业者有不错的本能去做一些产品,但把一个有闪光点的产品变成大量用户(能够)使用的服务,需要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创新工场资深投资经理张亮认为,这是YC模式最大的价值之一。
几年发展下来,YC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已形成固定的模型。其网站披露如下:“一年两次,我们在大量的初创企业(当前43个)投资一小部分的金额(平均1.8万美元)。这些创业公司搬到硅谷才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集中精力去工作,从而使公司以最好的形式和定位展现在投资者面前。每一次循环都会在Demo Day达到顶点,这时创业公司会出现在大量的投资者面前。但是YC并不是在Demo Day结束投资活动。我们和YC校友网络继续帮助创业者来维持和提升他们公司的日常办公。”
随着Dropbox、Airbnb等优秀创业公司的出现,YC的“孵化器”模式引来诸多仿效。有人去年年初做过统计,在YC当时投资的140多家公司中,82家尚活跃,其中24家获得新一轮风险投资,另有14家被并购,彻底失败的有33家。对于天使投资来说,这已算一个不错的成绩。
硅谷知名“超级天使”、曾经投资过Google、PayPal和Twitter等公司的Ron Conway就很相信YC的眼光。他投资过20家从YC毕业的公司,他自己的基金SV Angles和俄罗斯富翁Yuri Milner刚在今年1月份宣布,将为所有YC创业项目提供15万美元的可换股债券。
类似YC的机构,现在四处开花。在美国,大约已有100家大大小小的“孵化器”。在中国,像泰山天使和创新工场这样的“孵化器”,才刚开始为人所知。Paul的中国同行面临的考验显然严峻得多:天使投资人还不多,风投大多不敢投资太早期的企业,大公司不怎么愿意花钱收购。
但对张亮来说,YC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同行”。他所在的创新工场采用了与YC近似的橙色作为主色调,参考YC的经验,这家公司也提供为期3个月的孵化培训“助跑计划”(Jump-Start Program)。
与YC相比,创新工场的作风更加“保姆式”:Paul强调创业者个人综合素质,创新工场更看中那些“把技术变成产品的人”;YC的学员更独立,分散在各处办公,创新工场则要求自己投资的团队搬入工场;YC在培训期结束后就结束合作,创新工场则会继续和有兴趣的外部投资者一起进行后续投资。
在2004年,Paul Graham写道,“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待在大公司里,可能对他本人是一件很糟的事情,因为他的表现被其他不能干的人拖累了。”如果你想变得富有,“最有把握的方法,莫过于创立或者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如此这般,先知式地,Paul一面描绘出创业令人激动的图景,一面对年轻创业者施以明智的指导,鼓舞着有想法的创业者们积极干起来。而他们第一个考虑投奔的,可能就是Y Combinator的怀抱。
这是YC对初创企业的问题精选,从中可以窥得Paul Graham的投资逻辑。
你是初创企业的创业者吗?不妨把你的回答邮给Y Combinator,看能否得到Paul和YC的垂青。
● 你们公司将要做些什么?
● 请告诉我们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除了你们创立了这家企业这件事儿。
● 创始人之间已经认识多久了?你们是怎么碰上的?
● 你为什么要在这个创意上死磕?你怎么知道人们需要你正在搞的玩意儿?
● (就你的产品与服务而言)人们的替代品是什么?
● 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谁将成为你的竞争对手?你最害怕谁?
● 你怎么挣钱?你能挣多少?(我们知道你不能准确地知道,但是给我们你最好的估计。)你怎样获取用户?如果你的想法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量用户(比如卖场、约会网站、广告网络等)就不会有吸引力,你如何克服这个挑战?
● 如果你还没有成立公司,请列举你将给每个创始人的公司比例,以及你计划给予股权的其他人名单(这个问题对你和我们来说是一样重要的)。
● 如果我们投资你,哪一位创始人将承诺下一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项目(不去进修,也没有其他工作安排)?那些不能全身心投入的创始人有什么理由?他们承诺投入的程度是怎样的?
● 请告诉我们一些你们发现的、令人惊讶或者有趣的事情。(答案不需要与你的项目联系在一起。)
5 :
greatsoup38(830)@2011-08-07 12:06:39他們都是創造者
http://www.eeo.com.cn/2011/0805/208049.shtml
師北宸/文 Paul Graham已在五年時間內將Y Combinator打磨為硅谷初創企業孵化器的大牛。會編程,愛繪畫的他說,「黑客與畫家有一點是相通的,他們都是創造者」。
一聽到「熊貓燒香」、網絡遊戲盜號木馬以及某某公司網站系統被人入侵的消息, 人們總會聯想到是「黑客」干的。
實際上,黑客的本意並非如此。在計算機世界中,「黑客」(hacker)指專家級程序員,「黑客」象徵著第一流的能力,以及求解問題過程中產生的精神愉悅或享受。真正的黑客積極、好玩、具有高智商,富有探索精神,他們崇尚分享、開放、民主、計算機的自由使用和進步。那些整天被迫加班的IT男很有可能是被北大青鳥忽悠進去畢業後又被忽悠進三流外包公司的,而那些惡意入侵計算機系統的人更應該被稱為cracker(駭客)。
《黑客與畫家》是一本為黑客正名的技術散文集。因為作者初衷並非寫給純技術人員閱讀,所以書中談論了包括如何學習、編程與藝術的關係、言論自由、創造財富、創業、品味和技術等眾多話題,他希望除了幫助對編程有興趣的人成為黑客以外,還能引起更多非技術讀者的思考。
本書作者保羅·格雷厄姆(P a u l Graham)在哈佛大學一拿到計算機科學博士,就到羅德島設計學院和佛羅倫薩學習繪畫,以期有朝一日實現自己的畫家夢,中學寫小說以及大學研修哲學的經歷,使得他對編程和創業有著與其他黑客不一樣的見解。在他看來,僅僅精通編程語言和會開發軟件並不能作一名合格的黑客,真正的黑客必須重視言論自由,擁有設計師的品味,通過創造而非掠奪來積累財富,坦然接受自己某些諸如可能因不善交際而不受歡迎的特點。
為什麼公民自由很重要?嚴謹的格雷厄姆會用數據圖表式的語言來描述:「如果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公民自由的關係畫成圖,你會發現它們是很清楚的正相關關係。」或者,他也會引經據典來闡述他的觀點:「如果讀美國開國元勛的自述,你會發現他們聽起來很像黑客。『反抗政府的精神』,傑弗遜寫道,『在某些場合是如此珍貴,我希望它永遠保持活躍。』」
編程像繪畫。幾乎所有的美術老師都會告訴你,畫畫的時候應該快速地用幾條線畫出一個大致準確的輪廓,然後再逐步地加工草稿。編程也一樣,應該盡快寫出能運行的代碼,發佈到網上。編程像文學, E.B.懷特說:好的文字來自不停地修改。編程也類似,軟件發佈到網上後,需要根據用戶反饋逐步優化。
當今時代,其他行業的人,都必須依附於流水線的工業化生產才能謀生,除了藝術家,幾乎只有程序員可以靠個人手藝謀生。程序員就是數字時代的手工藝人。如果編程與繪畫和寫作是同一類工作,黑客是否有機
會像偉大藝術家一樣備受尊崇、流芳百世? 「很遺憾,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格雷厄姆說。
17世紀以前,大多數富人積累財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偷竊(戰爭,徵稅,貪污), 工業革命以後,技術的發展使得通過創造積累財富的速度第一次超過通過偷竊積累財富的速度。17世紀的英國,當官是最能發財的職業;到了19世紀,大多數富人已經變成了實業家,而政府逐漸被將良心和名譽看得比金錢更重要的人所主導。
「在達·芬奇的年代,繪畫並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達·芬奇用自己的工作推動繪畫成為一種偉大的表達方式。同樣,編程到底能夠有多酷,取決於我們能夠用這種新媒介做出怎樣的工作。」我們不知道如今的黑客是否會流芳百世,但我們可以看到,如同藝術家一樣,這些數字時代的手工藝人正在創造世界。
當然,畢竟這本書是寫在2004年的,只不過中文版剛剛推出,其中有些文章或者觀點可能稍微過時了一點,但還是遮蓋不了這本書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