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石油蘇丹考驗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2545&time=2011-08-19&cl=115&page=all

蘇丹南北分治陰影下,中石油可能不得不為投資政治不穩定地區的項目付出更多代價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小聰

 

  隨著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南蘇丹的誕生,和所有外國石油公司一樣,中石油在蘇丹這一海外油氣重鎮的前景,開始變得不確定。

2011年7月9日,南蘇丹民眾在其首都朱巴參加獨立慶典,慶祝建國。南蘇丹的獨立,令中石油在南北蘇丹的前景成為外界關注焦點。David Azia/人民圖片


  南蘇丹於7月9日正式宣佈獨立,南北分治的邊界劃分爭議自此升級,軍事衝突頻發,而中石油在蘇丹最大的兩個石油區塊恰好位於爭議區域;同時,控 制大部分原油產地的南蘇丹和控制運輸、冶煉的北蘇丹,在石油利益分配上矛盾重重,南蘇丹已提出重新檢視分治之前簽訂的外國合資合同,這令中石油深陷兩國利 益平衡之難,其自身業務前景面臨變數。

  南北分治前,蘇丹開採的約60%的石油售往中國,以中石油為主的中國石油公司擁有約40%的蘇丹石油業權益。中石油在蘇丹擁有其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及相關港口設施。

  現在,這些產業將受到南北分治爭端的多大影響?中石油在當地的一位負責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影響肯定會比較大」,但他拒絕透露細節。另一位在蘇丹3/7區塊工作的中石油人員則表示,目前形勢尚不明朗,很多問題懸而未決,3/7區的石油生產暫時未受影響。

  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8月8日至9日分別訪問了蘇丹和南蘇丹,石油問題當是其此行的重點關注對象。據蘇丹當地媒體報導, 楊潔篪此次出訪蘇丹,代表中國政府與蘇丹政府簽署了三份價值總計3.25億元人民幣的合同,同時蘇丹政府還授予中石油三個新石油區塊的勘探開發權。楊潔篪 隨後也與南蘇丹總統基爾(Kiir)舉行會晤,但並未簽署任何具體協議,並且基爾表示要重新審視與中國簽訂的石油合同。

  楊潔篪在接受蘇丹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一段時期以來,中方多次與蘇丹和南蘇丹雙方接觸,勸和促談,並在多邊場合積極斡旋。」在中國如何與南北蘇丹同時保持友好關係這一政治難題之下,中石油等一大批中資能源企業在當地的市場命運,亦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

無處不在的中石油

  中石油在蘇丹地位特殊。一位在蘇丹生活多年的中國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石油是惟一一家每週四晚上可以喝點酒的公司。他說,在穆斯林國家,週四晚類似於週末,蘇丹北部因信奉伊斯蘭教而禁酒,因此酒很貴,中石油員工能在週四晚上喝酒,就意味著公司效益不錯。

原本在石油收益分配問題上罅隙叢生的南北雙方,現在諸多矛盾一觸即發。Pete Muller/人民圖片


  中石油在蘇丹擁有其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以及相關港口設施。1995年,蘇丹總統巴希爾訪華,曾和中國簽署協議,開發位於木格拉德盆地(Muglad)的6區塊石油,次年中石油得以進入蘇丹。

  囿於自身技術和資金實力的侷限,蘇丹政府把產油區劃分成20多個石油勘探開發區塊,以吸引外資進入合資合作勘探開發,並由蘇丹國家石油公司(Sudapet)代表政府與合資方簽訂產品分成合同(PSA)。

  在南北蘇丹現有的石油工業格局中,約75%的探明石油儲量位於蘇丹南部,大的油田區塊也多位於南部或南北交界處,但是這些原油要想賣出去或煉化為成品油,則要通過北蘇丹的石油管道,運到位於蘇丹北部首都喀土穆附近的煉廠,或直接運到蘇丹港,經由紅海出口。

  在上述蘇丹石油產業鏈中,處處有中石油的身影。中石油是在蘇丹擁有最多石油區塊的外國公司,其中包括1/2/4區、3/7區、6區、13區和15區。

  1/2/4區面積5萬平方公里,目前日產20萬桶石油,由大尼羅石油公司(GNPOC)承包運營,1997年3月獲得開採執照。在大尼羅公司股 權組成中,中石油佔40%,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s)佔30%,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佔25%,蘇丹國家石油公司 (Sudapet)佔5%。

  3/7區面積7萬平方公里,目前日產25萬桶石油,是蘇丹最高產的石油區塊。它由PDOC公司(Petrodar Operating Company,俗稱小尼羅石油公司)承包運營,2000年獲得開採執照,中石油佔股41%,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佔40%,蘇丹國家石油公司佔8%,中 石化佔6%,Tri Ocean(一家總部位於開羅的埃及公司)佔5%。

  6區由石油能源作業公司(Petro-Energy Operating Company)承包運營,面積接近4萬平方公里,1995年獲得開採執照,公司組成為中石油佔95%,蘇丹國家石油公司佔5%,目前產量大約為7萬桶/日。

  另外,中石油在北蘇丹也有兩個區塊,分別是13區和15區。在13區作業的是CPOC公司( Coral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 ),中石油佔40%的股權;在15區作業的是RSPOC公司(Red Sea Petroleum Operating Company),中石油佔35%的股權。13區和15區都臨近紅海,產量均不及南部的1/2/4區、3/7區或6區。

  除了上游石油開採,中石油還幫助蘇丹建立了石化下游產業和原油管道。2000年中石油承包建設了喀土穆煉廠(KRC),該煉廠由中石油和蘇丹政府各佔50%股權,年處理能力達到250萬噸。

  2002年,喀土穆化工廠投產,年生產聚丙烯能力達到1.5萬噸,中石油控股95%,蘇丹政府佔股5%。同時中石油還作為承包商,修建了連接1/2/4油區以及3/7區到蘇丹港的輸油管道。

  7月9日南蘇丹的獨立,令中石油在蘇丹的前景成為外界關注焦點。3/7區一位中石油工作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油田的生產都在正常進 行,仍能達到25萬桶的日產量;原油通過管道運輸和港口出海,也未受到影響。但他同時表示,目前南北蘇丹政府談判還未有成果,所以最終會產生什麼影響還需 要時間來觀察。

  6區一位中石油工作人員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6區處於北蘇丹境內,因此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生產和運輸情況一如既往。但他也聽到傳言,1/2/4區、3/7區因為處在南北交界處,原油運輸已受影響。

陷身爭議區

  蘇丹北部居民多為阿拉伯人,南部多為土著黑人,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南北蘇丹就內戰頻發。

  2005年,南北蘇丹簽署《全面和平協議》(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下稱CPA),結束了自1983年以來長達20多年的內戰。《全面和平協議》賦予了南部自治權。在2011年初全民公投 中,98.83%的選民選擇南蘇丹獨立。由此,蘇丹和南蘇丹在邊界劃分、石油收益分配、居民身份等問題上的矛盾逐步浮現。

  在「分家矛盾」中,最核心的還是石油收益的分配。因為石油對蘇丹和南蘇丹極為重要——石油收入佔蘇丹政府財政收入的60%;而沒有其他工業的南蘇丹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度更高,達到98%。

  在CPA協議中,針對石油產生的財政收入,曾規定南北政府五五分成,有效期從2005年7月9日至2011年7月9日。現在,CPA已然到期,原本在石油收益分配問題上罅隙叢生的南北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南北蘇丹過去就在石油收入數據方面互不信任。2009年,總部在倫敦的「全球觀察」組織(Global Witness)發佈報告稱,蘇丹政府公佈的石油產量數字低於在蘇丹作業的石油公司公佈的數字,在2007年大約低了9%至14%,在2005年甚至低了 26%。報告稱,由於喀土穆方面控制了蘇丹石油的運輸和銷售,所以實際的石油收入能否在南北方公平分配存在很大疑問。報告作者之一羅西·夏普(Rosie Sharpe)那時即指出:「除非蘇丹和南蘇丹能就石油收入公平分配達成一致,否則南北之間的不信任會危及和平協議。」

  因為控制著石油管道、煉廠和港口,蘇丹政府列出了過境費、煉油費和港口費三項,要求南蘇丹每出口一桶石油,就要向喀土穆方面支付32.8美元。按當前油價計算,蘇丹政府要求南蘇丹支付的費用,大約為國際原油價格的三分之一。南蘇丹政府表示難以接受這個價格。

  同時,南北雙方還無法就邊界線劃分達成一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石油最重要的兩個區塊1/2/4區和3/7區,都位於南北蘇丹的邊界線爭議區,現在常被南北雙方的軍事衝突困擾。

  其中,1/2/4區位於阿卜耶伊(Abyei)地區。張春表示,阿卜耶伊地區在蘇丹南北衝突交界線上,2005年的CPA協議並沒有明確它的歸 屬,但是規定要在南部公投的同時,在阿卜耶伊地區舉行另一個公投,讓阿卜耶伊居民決定它的歸屬。但由於人口統計方法南北雙方有爭議,這個公投今年初並沒有 同步舉行。目前,在阿卜耶伊地區,北蘇丹是實際控制者,但南蘇丹也有很大影響力,今年四五月份雙方曾交火,後來進駐了維和部隊。

  中石油的3/7區,位於山區的青尼羅河州。張春說,以前南北蘇丹內戰時,山區地形複雜,游擊戰比較多,南方勢力較強。CPA協議把青尼羅河州劃歸了北蘇丹,引起南蘇丹的強硬派對南蘇丹基爾總統的不滿,目前青尼羅河州也有不少軍事衝突。

第一遭遇挑戰

  7月19日,在宣告獨立後的第十天,南蘇丹就成功售出了第一批石油,共計100萬桶。據路透社報導稱,這批石油的買家是中石油子公司中國聯合石油公司。

  但8月初風雲突變。一艘載有60萬桶原油的貨船在蘇丹港被蘇丹政府扣下,理由是這船貨沒有繳納海關關稅。在中國外長楊潔篪訪問蘇丹的前兩天,這 艘船被蘇丹政府放行,因而外界猜測這艘貨船是中石油購買的南蘇丹的原油。據蘇丹廣播電台稱,南蘇丹總統基爾對楊潔篪表示,希望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同時 希望中國政府敦促蘇丹政府不要關閉石油管道。

  目前蘇丹境內的管道以及蘇丹港,是南蘇丹石油通向外界的惟一出海口。正因為蘇丹握有南蘇丹石油出口的生命線,蘇丹才要價每桶32.8美元的費用,並且立場強硬。

  南蘇丹政府認為北方開價太高。南蘇丹能源和礦業部秘書長大衛·顧伯克(David Loro Gubek)說,「喀土穆要求的金額很不合理」。他表示,如果北方堅持這個要價,南蘇丹可能會考慮興建另一條輸油管道。

  根據南蘇丹當地媒體報導,顧伯克對外稱,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中東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興趣資助南蘇丹修建一條通向肯尼亞的新輸油管道,這條管道的出海口將位於印度洋。他估計,修建這樣一條從南蘇丹通向肯尼亞港口的輸油管道,大約需要兩年時間。

  但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從南蘇丹到肯尼亞的地勢逐漸升高,修建輸油管道得花費數年,兩年時間絕對完成不了;同時南蘇丹百廢待興,很難籌得資金來興建輸油管道。因此,有評論認為,南蘇丹政府聲稱的新建輸油管道,很可能只是為了增加與北部的談判籌碼。

  另據蘇丹當地媒體《蘇丹論壇報》報導,南蘇丹政府曾在7月5日表示,將重新評估蘇丹在2005年全面和平協議前與外國公司簽署的合同,特別是石 油合同。南蘇丹政府能源和礦業部部長加朗·奧昆(Garang Akuong)稱:「南蘇丹政府的政策很明確。如果合同本身沒有問題的話,我們不會中止任何合同。但是我們要重新評估這些合同,因為這些合同簽署時,蘇丹 (和南蘇丹)是統一國家。現在我們要看看在新政策下,南蘇丹與這些合同公司展開合作的可能性。」

  實際上,南蘇丹已經對原有的石油合同存在諸多不滿,比如合同給予承包商的區塊面積過大。以道達爾公司擁有權益的區塊為例,奧昆稱,這個區塊幾乎 佔據了整個郡羥裡州(Jonglei),「我們正在考慮把這個區塊分為2至4塊,我們不會允許由一家石油公司壟斷我國的資源」。

  基爾在中國外長楊潔篪訪問南蘇丹時,也曾表示南蘇丹需要重新審視與中國簽訂的石油合同。

  其實,目前的中石油不僅需要面對南蘇丹政府在業務合同方面的不確定性,而且還要面對西方石油公司的新一輪競爭。

  早在20世紀50年代,英美法等國石油公司就已進入蘇丹進行石油勘探活動,後因蘇丹內戰,美國對蘇丹進行制裁,雪佛龍等美國公司被迫撤出蘇丹。 長期以來,不僅僅是美國能源公司,幾乎所有美國公司都很難進入蘇丹。一位在蘇丹生活過三年的中國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喀土穆的街道上見不到一家麥 當勞或肯德基。

  南北蘇丹分治之際,美國積極聲稱「南蘇丹是沒有任何歷史包袱的新國家」,對原蘇丹的制裁自然不會沿用在南蘇丹身上。根據《以色列郵報》報導,一 些美國公司目前已經開始重返南蘇丹。現在,一家名為路易斯·貝格(Louis Berger)集團的美國公司正幫南蘇丹修建公路。

  與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各國從未全面撤出蘇丹,像瑞典輪鼎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瑞士克里夫頓公司等,一直在南部蘇丹油田合資公司中控股;此 外,在蘇丹石油行業的12家二級承包商中,來自歐盟國家的多達6家。因此,南蘇丹獨立後,歐洲各國的競爭步伐可能還要快於美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