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 聯合工作模式漸流行
1 :
GS(14)@2010-09-05 20:25:34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31/146885.html
租用一張簡單的辦公桌,最高每月支付2000元,職業各異的人,聚在同一間辦公室裡工作……這種顛覆傳統的創意社區“聯合工作”模式日漸流行。
宋女士和她的先生為他們的漢語學習諮詢公司辦公室找了很多的辦公地方,由於不想在家上班(SOHO),再加上是“夫妻”店,也沒必要單間租賃辦公室,最終他們選擇租用定西路創意工廠的兩張辦公桌,和其他人一起“聯合”辦公。
租用一張簡單的辦公桌,最高每月支付2000元,職業各異的人,聚在同一間辦公室裡工作……這種顛覆傳統的創意社區“聯合工作”模式在滬上悄然出現,也日漸流行。
以辦公桌為單位出租
定西路727號映巷創意工廠4號樓4樓C座的“新單位”就是這樣一家很特別的“單位”,單位的“領導”把其定義為聯合辦公社群,將傳統辦公環境與網路平臺和創意空間結合起來,用會員制和定期活動的方式,為小規模創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等提供聯合工作的平臺。
跟傳統的辦公空間不同,“新單位”將老廠房加以利用,在兩間教室大小的空間內,玻璃牆隔出三個房間,沒有前臺接待,沒有一個個的“小格子”,視線之內,是大大的黑板,橫七豎八的粉筆字資訊,大小、形狀、款式不一的靠背沙發和椅子,尺寸不同的辦公桌、會議桌。
“與傳統的寫字間為單位出租不同,我們是以辦公桌為單位出租,有免費的寬頻平臺、印表機等辦公設備,還有免費的茶水。除有一部分按月收取租金費用外,還 把一天中的時間分成若干段,臨時出租給那些偶爾需要固定場所開會、洽談的自由職業人士,甚至是需要集體完成專案的學生們和臨時聚會的朋友。”新單位的創辦 人之一、從事創意產業的80後海歸陳敘向記者介紹,“在這裡辦公的人們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專業背景,這樣開放和寬容的環境,讓每個人都可以交流、共用 與協作。這就是聯合辦公的概念。”
有助於提高效率
“我的朋友Mike在網上看到 這個地方,他們正好有個免費一小時的活動,一個人去可以免費使用一小時,兩個人就是兩小時,依此類推。”曾經臨時租用“新單位”辦公桌的網路工作者陳先生 說,“於是我們倆一起去那裡用了免費的兩小時,不過後來又付費使用了更長的時間。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環境,工作效率比在家裡高多了。”
“工作效率高多了”是在“聯合辦公室”裡辦公的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和不同職業背景的人一起工作,還讓我們和平常沒有交集的設計師成為朋友,也為我們爭取了更多的客戶。”將自己的漢語學習諮詢公司入駐“新單位”的宋女士很興奮地告訴記者。
荷蘭培巴可管理中心上海分公司是“新單位”的固定會員之一,兩個漂亮的荷蘭女孩就在這裡的兩張辦公桌前完成每週五天的實習工作。“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工 作很開心,中午時段,大家都會坐在同一張大桌上用餐、閒聊,誰上週末去看了場很棒的音樂會,誰又見了一個很特別的客戶,沒有‘格子間’的禁錮,沒有行業的 限制,社交和工作輕鬆結合,很棒。”
規模擴大不得不搬走
在新單位的“聯合辦公室”裡,記者注意到,工作氛圍非常寬鬆和諧,三五個人散落地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忙著手中的活,時而在印表機前停留,時而小坐在沙發上,漫不經心地端杯咖啡與旁人交談,乍看跟休閒類的咖啡吧、茶吧或書吧,似乎沒有太多區別。
“其實這樣的場所與咖啡吧和書吧區別很大。”宋女士的美國老公John告訴記者,“去咖啡吧的人並非都以工作為主,會比較嘈雜,不利於長期辦公接待客戶和洽談業務。”
當然,這種工作空間的提供對於企業的規模有所限制,宋女士說:“對僅限於保持現規模的微型企業和辦事處來說,這是很符合要求的辦公環境,但對於有擴大創業規模的人來說,這種工作模式到後期會不能滿足需要。”宋女士表示,等公司發展了,員工擴招,就搬出“聯合辦公室”。
聯合辦公源於美國
聯合辦公的概念最初起源於美國,或者是自由設計師,或者是電腦程式師或作家,或者是正在寫畢業論文的大學生,他們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地穿著拖鞋和睡衣在家 裡幹活,但又厭倦了與世隔絕、孤獨一人的工作方式,租張辦公桌“聯合工作”的模式應運而生。在美國的矽谷、西雅圖、芝加哥等地就有很多類似的“辦公吧”, 頗受小型創業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