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非標業務受限,資產池面臨清理,利率市場化下的銀行監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對傳統資金成本較高、業務風險較大的中小銀行來說,此時無疑正面臨陣痛期。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上市中小銀行2018年中報後發現,27家中小銀行資產規模增速明顯放緩:其中,盛京銀行、天津銀行、青島銀行、九臺農商行、張家港行總資產規模出現負增長。在這27家中小型銀行中,只有1家總資產規模較去年末增長10%以上,其他26家總資產規模增速均在個位數或負增長。
中小銀行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早在2015年,中小銀行加大投資類資產比重、發展同業業務,以至當年城商行資產增速高達25%,成為銀行業的“領漲者”,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增速也達到16%,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短短兩三年時間,中小銀行從“黃金時代”走到了“青銅時代”。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稱,在利率市場化、嚴監管的驅使下,中小銀行資產擴張難以繼續。原因在於,中小銀行服務的中小企業,以高峰期增速為預期進行的借貸出現償付困難;在資管新規、流動性新規、理財新規下,銀行通過理財吸引負債,通過加杠桿、配非標,期限錯配的“資產池”運作模式無以為繼。此外,在混業經營下,融資工具的多元化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正逐漸蠶食銀行的負債、資產和中收。
27家銀行資產規模、凈利潤、不良率一覽表
(來源:銀行半年報,第一財經整理)
5家中小銀行資產規模負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在A股、H股上市的27家城商行和農商行中報後發現,2018年上半年,只有常熟農商銀行資產規模增速超過兩位數,為11.98%。出現負增長的銀行有5家,分別是盛京銀行(-7.10%)、天津銀行(-7.40%)、九臺農商銀行(-14.90%)、青島銀行(-1.34%)、張家港銀行(-2.13%);其余21家銀行資產增速為個位數。
其中,地處東北地區的盛京銀行上半年末資產總額為9579.50億元,同比減少7.1%;上半年實現歸屬於銀行股東的凈利潤為28.3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9%。不良貸款率1.47%。該行凈利差由2017年上半年的1.42%減少0.22個百分點至1.20%。凈利息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1.53%減少0.23個百分點至1.30%。盛京銀行解釋稱,息差收窄主要是因為負債付息率上升造成,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拆入資金等較去年同期均有所上升。
天津銀行半年報顯示也出現總資產規模下滑,今年上半年資產總額為6500.03億元,下降7.40%。此外,天津銀行凈利息收入19.66億元,同比下降54.3%。另外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14.0%,但投資收益不錯。
此外,九臺農商銀行、青島銀行和張家港銀行均出現資產規模“縮表”。截至半年末,九臺農商銀行總資產1591.37億元,較年初減少14.9%;青島銀行總資產規模為3021億元,比去年年末下滑1.34%;張家港行總資產規模為1009億元,比去年年末下滑2.13%。
差異化經營、零售金融是方向
增長乏力的不僅僅是這27家上市中小銀行。聯訊證券根據中國貨幣網統計的457家中小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這些中小銀行與前年相比,營業收入下降了21%,平均每家銀行的營業收入從26億元下降到20億元,利潤下滑17%,凈息差逐漸下降到3%以下。
眾邦銀行行長晏東順在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稱,當下,傳統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負債端、資產端兩邊收縮得非常明顯。
然而在強監管、去杠桿引導銀行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小銀行發展同業、投資資產驅動模式徹底終結。未來,中小銀行該如何轉型?
“中小銀行前幾年著重從表內、表外結合,迅速擴大了表外業務規模,而當下銀行需要調結構,支持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上提質增效,從粗放經營轉到精細化發展上來。”長城華西銀行董事長譚運財稱。
廊坊銀行董事長邵麗萍則認為,中小銀行應從規模增長轉向結構優化、業務表外發展轉向表內發展,業務轉向重視零售,全國拓展客戶轉向精耕本地客戶。
譚運財認為,中小銀行服務小微方面應采取一些差異化經營路子,盡可能根據市場和客戶需要,來設計中小型銀行有特色的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比如設立女性友好銀行、老年銀行等。
威海藍海銀行董事長陳彥表示,中小銀行應該擁抱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AI在服務客戶可以通過交叉驗證,可以做到審批完全不需要人工幹預,全部是機器識別,而且準確率很高、不良率很低,使中小銀行通過線上獲客成為可能。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表示,未來銀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是零售金融。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一定要服務好消費金融客戶。隨著現在科技發展,線上和線下業務結合,傳統銀行應該重視互聯網的技術,發展線上零售金融。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