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經濟棋過中局,在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中,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增速的迅速下滑。今年1~7月,固定資產投資和去年同期相比,只增長了5.5%。如果這個速度維持到年底,那麽今年的投資增速將是本世紀以來最低的。為什麽投資如此疲弱呢?
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也就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房地產投資非但不弱,甚至出乎意料之強。今年1~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0.2%,是2014年以來最強的一年。如果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的話,7月的同比增速甚至已經接近了30%。顯然,在三四線城市“漲價去庫存”的大背景下,開發商投資的熱情異常高漲。事實上,今年前7個月的房屋新開工面積和歷史同期相比,已經創出了2011年以來同一時期的新高。
至於基建投資,今年則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下滑。在所有投資中,基建是和政策關系最緊密的。2008年,在“四萬億”刺激政策之下,基建投資反彈速度最快,幅度最大。之後經過2011年下半年的整頓,基建投資在2012年初放緩到零增長。但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出於保增長的需要,政府不得不重啟基建投資,並放松對銀行表外融資和地方融資平臺的管理。在接下來的5年里,基建投資大致保持15%到20%的年增速,成為保增長的重要抓手。但今年以來監管重新加強,銀行表外融資遭到重創,對基建的融資產生嚴重影響。1~7月基建投資的同比增速下滑到2%左右,而且可能繼續下滑。
最後是制造業投資。制造業投資本身並不算太差,1~7月同比上升了7%,超過去年同期的5%,但卻遠遠低於市場預期。原因在於,歷史上制造業投資和兩個東西關系最密切,那就是出口以及企業利潤關系。過去一年出口和企業利潤的增長都非常強勁,但拉動的制造業投資增速上升卻非常有限。如果仔細看一下投資和利潤的數據,答案並不複雜,那就是賺錢的不投資,投資的不賺錢。
今年上半年,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加32%,但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只上升了3%。與之相比,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升了8%,而民營工業企業的利潤只上升了10%。為什麽國有企業不投資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國有企業中賺錢的主要是像石油、鋼鐵、化工、電力這樣的中上遊部門,在供給側改革下這些部門的利潤大幅改善。但是,它們原來就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很難再大規模投資。但民營企業整體而言賺錢有限,相應的投資需求也不大。事實上,上述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可能還高估了民營企業的賺錢程度。首先,這一統計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低於2000萬的民企;第二,只有活著的企業才會留在樣本中,破產的民企會被剔除。
面對投資持續下滑的趨勢,7月份以來一系列的高層會議,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的微調。但是,基於目前經濟增長仍然高於今年目標,以及勞動力市場尚屬穩定,期望去杠桿和嚴監管的基調發生大幅轉變,也是不現實的。最近一段時間,對銀行的表內信貸和財政的表內支出以及地方債融資,政策的支持力度明顯上升,但對於表外融資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壓力,仍然看不到大幅放松的跡象。因此,下半年我們也許能夠看到基建投資的企穩甚至小幅反彈,但不太可能重新回到以前15%~20%的增速。
另一方面,目前處在高位的出口增速和房地產投資,下半年都有可能出現放緩。從對沖投資下滑的角度來看,8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民間投資,是非常及時的。但是對於銀行而言,面對“賺錢的不投資,投資的不賺錢”的情況,要擴大信貸也不容易。
所以,要激勵民間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讓民營企業賺錢,而最簡單的就是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其中既包括企業的增值稅和所得稅,也包括社保的繳納和員工的個稅。事實上,今年前7個月個人所得稅、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同比增速分別是21%、15%和13%,都高於民營工業企業10%的利潤增速,企業的負擔可謂不輕。要穩定投資增速,為企業減負刻不容緩。
(作者系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