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管新規等嚴監管政策效應下,保本產品 “退出”基金市場已成必然。若無意外,最後一只消亡的保本基金將是匯添富保鑫保本基金,它是最晚成立也是最後到期的保本基金。在這只基金於2019年9月30日到期後,無需等到資管新規規定的截至2020年末的過渡期滿,公募基金市場上將再無保本基金。
與匯添富保鑫保本差不多同期到期的還有建信安心保本,該基金第二個保本期截至2019年9月27日。另外,中信建投穩利保本雖於2016年10月12日進入保本期,是最後一只進入保本周期運作的基金,但該基金的保本周期僅有兩年,領先於前兩者近一年退出保本市場。
截至目前,保本基金保本期滿後的出路主要為兩種,要麽轉型成其他類型的基金,要麽直接到期清算。整體而言,保本基金“退市”對行業影響相對有限。即便沒有資管新規,保本基金已為這一時刻籌劃了逾一年半時間。現存的103只(子份額分別統計)保本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資產凈值為1275.4887億元,僅占公募基金資產的1%。
退市進行時
根據證監會資料,保本基金是指通過一定的保本投資策略進行運作,同時引入保本保障機制,以保證基金份額持有人在保本周期到期時,可以獲得投資本金保證的基金。
國內第一只保本基金是成立於2003年6月7日的南方避險增值基金,該基金在經歷保本基金15年的行業沈浮後即將退出江湖。
實際上,最近幾年陸續有保本基金到期“退市”。眼下正值強監管時期,保本基金的存在與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相背離,勢必難有發展空間。今年4月末,央行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這份資管新規還要求,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等將統一打破剛性兌付,變身凈值化產品,保本基金概莫能外。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產品經理對第一財經稱,保本基金“退市”沖擊波並不大,一方面保本基金停發新產品已經接近兩年,待存量產品到期後,不再進入新的保本期,或轉型為其他類型的基金產品,或直接清盤;另一方面,監管層也預知到了保本基金運作中的風險,不批新產品的同時還專門發文加以引導轉型。
自2016年下半年斷供至今,保本基金行業陸續有產品到期和轉型,市場規模在不斷收縮。據Wind統計,現存的103只(子份額分別統計)保本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資產凈值為1275.4887億元,約占據公募基金資產的1%。這一體量僅為保本基金發展高潮期時的三分之一。
眼下正值保本基金“退市”進行時。盡管行業無恙,但個別基金公司仍有隱憂。比如截至目前中融融安二號保本、東方安心收益保本等5只基金的單位凈值低於1元,且在保本期內的累計凈值低於1元面值,這就意味著一旦保本期滿仍有虧損的話,擔保公司或者管理人將成為埋單者。舉例而言,中融融安二號保本基金的到期日為2018年9月25日,擔保人為中國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依據目前0.978元的單位凈值與截至一季度末9152.4萬份的份額,假設到期日前凈值未有變動,那基金管理人或擔保人將掏出約200萬真金白銀來為保本基金的虧損埋單。該基金保本條款約定,在保本到期日,完整持有保本周期的持有人發生的虧損,由基金管理人保本賠付差額,擔保人承擔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
當然,中融融安二號保本基金規模小,有限的虧損對於基金管理人及擔保人的壓力並不大。但是一旦有其他較大規模的產品發生大幅虧損,那背後的壓力可想而知。比如20億份額規模的保本基金,假設到期凈值虧損0.1元,那管理人和擔保人將自掏腰包補償投資者2億元投資損失。
行業15年沈浮
保本基金經歷了15年的行業沈浮,先是長達11年保持低調,接著在2015年股災發生後經歷了一年左右的爆發期,但隨後又因產品先天缺陷逐漸顯現而被迫走向衰落。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末,保本基金資產規模為434.78億元,占公募基金的比重為1.19%。進入2015年後,伴隨市場指數的持續波動,保本型基金以其良好的抗風險能力和相對穩健的表現受到市場的持續追捧,發行數量和規模呈現顯著增長。截至2016年3月末,公募保本基金122只,基金規模近2500億,而到了2016年末,保本基金規模又攀升至3200億元。
保本基金的快速增長,也給市場提示了風險:一旦基金凈值在保本期結束之際大幅低於面值,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能力來滿足持有的剛性兌付。
證監會在公開場合提到了保本基金存在諸多風險。一是保障機制存問題,已發行的均采用連帶責任擔保的保證機制,一旦保本基金到期不能實現保本,管理人應償付最終的投資損失,行業風險不能忽視;二是保本基金投資策略可能失效,保本基金存在將低等級信用債納入文件資產投資範圍、剩余期限錯配等問題,使得凈值波動加劇;三是保本基金快速膨脹可能帶來風險,保本基金規模增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大量集中發行,若出現到期虧損無法賠付,會損害投資者利益。
為此,監管有針對性地推出了措施。比如規範保本基金的擔保機制、引導保本基金轉型等。2017年2月,證監會發布《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修訂版本(下稱《意見》)要求,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按照新老劃斷、過渡安排原則,現保存續基金仍按合同約定運作,到期後不得增持不符合規定的資產。存續基金到期後應調整保障機制,不符合的轉為其他類型的基金或者被清算。
保本基金的存在使得投資者存在一定的依賴和不理性:堅信有風險小,收益高的產品。這實際上是過去中國地方政府及國企融資畸形的一種衍生品,市場投資者堅信地方政府與國企不會違約,最終國家會兜底。
監管層發文將保本基金轉型為避險策略基金,實際上是監管層力圖打破剛性兌付的一種體現,而保本型基金轉換動力比較小也是由於之前保本型基金基本上都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正是這一點才吸引了眾多資金的流入,一旦由保本型切換成避險策略基金,該基金徹底打破剛兌,將使得資金加速流出該基金,因此這使得保本型並沒有動力進行切換。
即將走向消亡
盡管如此,在現實的運作過程中,幾無保本基金轉型為避險策略基金,多數轉型為普通類型的開放式基金。比如,主要投資債券的保本產品多數會轉型為普通的純債或者混合債基金,主要投資權益標的的保本基金多轉型為普通類型的靈活配置型基金。
盈米財富基金分析師陳思賢對第一財經稱,《意見》對原先保本基金運行機制進行了修改。一是取消連帶責任擔保機制,只能采取買斷式擔保或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擔保機制。買斷式擔保會提高擔保機構的風險,擔保費用也相應較高,而且這部分費用將從基金管理費中收取,會直接影響基金的收益。二是對避險策略基金投資資產的比例、類型進行了嚴格限制,以求降低風險。比如要求避險策略基金投資於穩健資產不得低於基金資產凈值的80%、各類風險資產的投資金額除以各自倍數上限,加上買入上市期權支付的權利金,合計金額不得超過安全墊等等。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避險策略基金要獲得高收益將非常困難。
保本基金主要是在2015年股災後至2016年期間受到青睞,2016年共成立53只保本基金,超過此前任何一年的成立數量。原因是當時股災使得投資者風險偏好大大降低,並且當時市場環境使得保本基金收益不錯。但保本基金的資產配置類似於偏債混合型基金,以固定收益部分積累收益“保本”,再投資一部分股票增強收益。在2016年,保本基金的收益就因市場行情不佳而受到較大影響。據盈米財富且慢統計,2015年保本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是19.62%,但2016年,保本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就降至0.04%,2017年為2.77%。
陳思賢稱,保本基金過去兩年歷史收益不佳,再加上《意見》對避險策略基金投資資產的嚴格要求,其收益空間將進一步壓縮,預計保本基金轉型為避險策略基金對投資者吸引力較低。
無論是否轉型為避險策略還是其他類型的基金產品,保本基金將於2019年9月30日退市之事幾乎已是板上釘釘。
薛掌櫃基金組合研究院分析師劉振稱,保本型基金的消亡,將使得公募基金正本清源,使得公募基金中具備較強的投研能力的基金脫穎而出,而依賴於打擦邊球和渠道、牌照資源生存的公募基金將逐漸被市場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