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近100家以色列科技公司中國尋夥伴 投資忌短期心態

 

正如中國企業熱切希望獲得以色列的技術一樣,以色列的科技公司也熱切希望坐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5月31日,約100家以色列科技公司來到廣東省佛山市參加2018中國以色列跨境投資大會,它們都希望尋找中國投資者和合作夥伴,共同開拓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

中國已經成為以色列接受海外投資的第二大來源國。不過,由於企業文化差異,一方面以色列許多科技公司還處於初創階段,另一方面中國投資者往往追求短期內的投資回報,因此某些中以合作項目需要更多磨合。專家提醒,投資以色列科技公司忌諱追求短期回報的心態。

TMT和生命科技公司是主力

本次參會的以色列企業里,TMT和生命科技公司是主力。在每人三分鐘的“電梯演說”中,10家以色列TMT公司和10多家以色列生命科技公司的負責人,輪翻上臺展示實力並“拋繡球”。

這些以色列TMT公司涉及領域廣泛,覆蓋大數據的雲儲存、酒店客房管理APP、水產養殖、零售的數字化、語音社交網絡、高端制造裝備、感知食物新鮮度的傳感器、能源管理、垃圾中材料的回收與應用、租房服務平臺等領域。希望與中國的合作夥伴合作,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Elastifile公司首席執行官阿米尼.阿哈羅尼說,他們主要做大數據的雲端存儲和管理,已吸引了包括華為、聯想、思科等中外知名公司的投資。“我們在美國與谷歌合作,希望在中國與騰訊合作”。做圖像識別技術的Trax公司首席執行官喬爾.巴艾爾認為,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新零售也發展迅速,希望能夠協助中國零售企業,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

除了TMT公司,與會的以色列生命科學公司也很活躍。如Enopace公司,正在研發一種微創性、可植入神經刺激裝置,能通過減少左心室的工作負荷來提高心臟的效率,達到治療心力衰竭的作用。此外,還有在糖尿病治療、疤痕組織重塑、皮膚重生、癌癥藥物評估、醫療器械革新等領域的企業。

它們要找怎樣的中國合作夥伴?綠色能源和智能交通投資公司Capital Nature首席執行官艾維.弗德曼表示,以色列科技初創公司要找的是中國長期投資者,不是追求短期回報者。以色列公司以前大部分的投資來自歐美,現在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它們不只關註資金,還需要活躍的合作夥伴,甚至參與運營。“把我們的科技帶到中國市場,我們就是在中國尋找這種合作夥伴”。

項目在中國落戶成為新趨勢

其實,不少知名的中國企業早就開啟了在以色列的投資之旅。不過,與以往中國企業到以色列本土投資不同,現在不少中以合作項目落戶到中國,以更好地滿足中國市場需求,這成為新的趨勢。

曾任以色列農業部長的光控Catalyst基金管理合夥人亞伊爾.沙米爾告訴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記者,以色列有獨特的農業灌溉技術和精準農業技術,如用衛星拍圖片,分析農田哪里有病蟲害。因為中國有不同的土壤,所以他們與中國合作,在中國進行科研。

佛山力合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經理塗曉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5年他們就投資了第一個以色列項目。力合與以色列的風險投資,共同投資了一個以色列做醫用生物材料的初創企業。目前,這家以色列初創企業已經推出第三代產品,拿到了歐洲CE認證,“我們正協助該項目到中國,與中國資本對接,也申請中國CFDA認證。”

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納達夫.科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以色列第二大外商投資來源地。雙方在科技合作方面有多種形式,一是中國企業投資以色列科技公司;二是中國大型企業包括華為、小米、阿里巴巴等,到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三是中國企業直接購買以色列的技術。

“中以雙方的合作在上升”,納達夫.科恩說,以色列支持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國幫助以色列建設海港。“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又有大規模生產能力,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中以合作項目落戶到中國。中國正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以色列企業也希望參與其中”。

忌追求短期收益心態

在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加大對中國技術出口限制的背景下,以色列成為中國技術進口的主要地區之一。不過,專家也提醒道,以色列許多是初創公司,中國投資者切忌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態。

光控Catalyst基金董事總經理樊盛妍坦言,由於文化差異,有些中以合作項目雙方產生誤解,這需要加強溝通來解決。有的時候,被投資方認為把情況講清楚了,但投資方可能對技術還不是很理解。其實,投資者很多工作在出資後才開始。

“目前,大家探討最多的是,如何把以色列的技術轉到中國,實現規模化生產,同時開拓新的應用場景。所以,不光投資,還有新業務開發,需要雙方共同配合”。樊盛妍說,中資機構比較重視短期的財務表現,而以色列科技企業有自身的發展模式,有時還處於研發的投入期,早期的現金流表現可能不是很好。“對這些風險,心理上要有準備,更要關註中長期發展模式和企業團隊打造。”

美泰律師事務所中國業務部負責人約阿夫.薩德提醒說,很多中國投資者希望從以色列轉移科學技術,卻不清楚技術轉移的限制,以為收購、控股了就可以直接技術轉移。當然,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但是,一些涉及國防的技術,或者由以色列國防部、科技部投資的技術,如果轉移要經過批準。拿到這些技術授權,有時需要向以色列政府支付幾百萬美元甚至更高的技術授權費用。

為了解決以色列初創公司的早期孵化問題,晨哨集團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羅小軍介紹說,常州已設立了中以創新合作園,把沒有商業化的項目放進去,為下一步大規模商業應用做準備。如果聯手以色列基金、中國有產業背景的基金一起投資以色列初創企業,風險會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