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什麽?未來在哪里?誰將引領未來?5月17日,以“讓未來發生”為主題的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盛大開幕。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傅新華、第一財經董事長李蓉以及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王建宇院士、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副總裁高啟洋、菜鳥網絡副總裁陳威如、銀泰商業集團COO王福琴等知名科學家、投資人、創新領袖們聚首上海,發現並分享未來技術的前沿動態、未來商業模式的新銳觀點、未來產品與應用的廣闊前景。
這是第一財經第三年舉辦技術與創新大會,第一財經首席執行官周健工說:“過去兩年來,第一財經搭建起了新經濟企業與企業家傳播觀點、案例的平臺,這一平臺立足上海與深圳,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今年我們更加關註技術向實體經濟的靠攏,在經濟重構中成為更加重要的、全新的要素,無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化,中國崛起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趨勢不可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2018技術與創新大會還揭曉了最佳國際創業者榜單,這是第一財經第二年推出這一榜單的評選,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之一,不僅吸引全世界的風險投資,也在吸引全世界的創業者,第一財經希望通過客觀、公正、嚴謹的評選,發掘和褒揚中國創業的優秀外國創業者。
量子技術新突破
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院士現身分享了量子通信技術的最新進展與應用突破。
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全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墨子號”搭載了四個有效載荷,其中一半都是由王建宇院士領導的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牽頭研發。
當年的《科學美國人》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成功評為全球的十大創新技術,這也是唯一一項美國本土以外的技術。對此,王建宇院士表示:“量子衛星做成以後,給該科學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帶來希望,我們國家現在要立一個專門的重大專項,來研究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
他稱,在國際上,歐美和中國在量子技術方面正在交替領先。“德國、歐盟馬上立了很多項目,他們說不能落後於中國人。美國為此專門開了聽證會,確保美國在量子技術中的地位。所以我們壓力也很大,要跟他們競爭,保持我們的領先地位。”
王建宇透露,“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去年已經完成了三大任務:第一個是密鑰分發,第二個是量子糾纏現象的確認,第三個是隱形傳態的實驗。
在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通過這條結合了“京滬幹線”與“量子號”的天地鏈路,中國的科學家成功地和奧地利實現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談到中國式的創新,王建宇院士提出了四點:原創的科學思想是靈魂;管理層的快速決策是資源保障;兵團式多團隊聯合的工程管理以及科學團隊的交叉融合。
王建宇院士在提到量子通信的產業化問題時表示:“量子通信是一種補充,不是全面替代(傳統通信方式),它將率先用於國家安全領域。”
“解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
作為“打個噴嚏”都能讓蘋果感冒的富士康,在A股上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新星。
在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演講中,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啟洋更是分享了關於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野心與布局”,表示富士康關註的不是單一企業的自動化或者是流程的改變跟優化,而是要做整個從供應鏈端到客戶端循環的一個生態系統。
“借由這整個生態系的帶動,包含所有的產業鏈,跟我們合作的中小企業一起來提升。這樣的提升對工業鏈是革命性的創新,而不是簡單的持續性改善。”高啟洋表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結合人工智能,包含數據感知、深度學習的工具,希望打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把富士康在電子產業的技術跟資訊收集的過程跟手法應用到各個行業,帶來直觀的變革。
他稱,富士康整個工業互聯網想要追求的並不是一個單一產業或者單一公司的成長,而是形成不同行業間的連接,產生的相關聯的應用。“比如說我把感測技術和食品行業結合,運送可以更及時。過去食材的浪費,在未來會慢慢減少。另外我們把自動化和IT相整合,甚至把電子業高精密的技術,假設用建築業,精密度會提高,成本也會降低。”
高啟洋還分享了對“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概念的看法。
他表示,中國制造2025更強調利用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從而調整制造業產業結構,提升制造企業競爭力,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而德國工業4.0則強調在滿足高度定制化需求的同時,保持生產線的高效率和低成本。通過企業內部各個環節的縱向集成和外部價值鏈上不同企業間的橫向集成,實現從開放端到需求端的一致性和靈活性。
熱議獨角獸
2018年獨角獸公司呈現爆發式增長,迎接獨角獸回歸成為資本市場重要話題。
作為中國較早成功的獨角獸公司代表,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一上場就犀利地說:“我在市場上看到很多市值在10億美金以上,在我看來完全不具有獨角獸資格的那些公司。”
在他看來,“獨角獸”只是一個數字性的定義。其實核心的問題是,首先有沒有發現趨勢和機會,第二是有沒有開創了技術和模式。“如果不具備技術和模式開創性,僅僅是一個跟隨者,我覺得你的獨角獸只是數字意義上的獨角獸,而不是社會價值上的獨角獸。”
他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直言:“如果你把使命感忘記了,最終只是從業務層面取得了成功,取得了壟斷,我認為並不值得驕傲。”
除了分眾外,德勤中國、複宏漢霖、西井科技等企業代表將暢談當下獨角獸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時所面臨的競爭、機遇與挑戰。
“資本其實是個翅膀,賦能讓我們的獨角獸能夠飛得更高更遠,但它不能成為抽打獨角獸的鞭子,讓我們失去了方向,只是為了更高的資本回報。這個當中的平衡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德勤中國創新主管合夥人劉明華表示。
西井科技COO章嶸提到,打了個比方,在資本的尋求方面,跟人的婚姻一樣,要想長久地走下去,價值觀一定要一樣。西井科技主要通過引入AI技術結合港口的操作環節,提升港口效率。
複宏漢霖生物技術總裁兼CEO劉世高則表示,從2014年至今,社會上對生物醫藥的行業的關註、投入是前所未有的,而資本市場高度的重視、高度的投入,與環境的天時地利有關。“中國癌癥的病患可能比美國和日本加起來還要多,但是5年的存活率連美國的一半都不到。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是巨大的。”
同在制藥行業的基石藥業高級副總裁王辛中表示,做腫瘤藥物的研發有“三高”:風險高、門檻高,最後回報也會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而這些離不開資金。
學霸君技術副總裁苗廣藝也提到,從社會的認可度上來說,教育行業在國內上市比國外上市有更大的優勢。但是因為先前的政策不夠開放,或者對創新性和包容性沒有那麽多,導致大家沒有條件在國內上市。但現在也看到一些比較好的信號,例如小米在港股上市是非常好的作用。“我覺得A股也需要有對創新企業包容的機制,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試點?這些試點不是簡單地對一些公司進行特批,再一個或者兩個公司先試一下,讓大家看到這個希望,然後有這樣一個希望繼續跟進,不斷地推廣。”
新物流與新零售
從電商到新零售,中國正在引領一場全球的零售革命,不少實體店如何向新零售轉型,與電商和社交巨頭合作,把零售變成科技,把消費融入場景。與此相關聯,是物流業正在變得日益智能化,從支持電商到連接制造,物流業正在通過提升效率、跨界創新,通過供應鏈金融等創新,支持新經濟發展。
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圓桌論壇中,菜鳥網絡副總裁、智行院院長陳威如,百世集團高級副總裁、百世雲總經理張硯冰,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等與會嘉賓將圍繞新物流、新零售等話題展開討論,探討技術如何改變行業,場景如何重塑消費。
百聯集團董事會秘書兼戰略中心高級副總監趙陳斌認為,零售不應該那麽明確去區分新和舊,其實就應該回歸它的本質,如何更好地滿足我們的消費者。因此百聯提出了是要做全渠道業務。
而在銀泰商業集團COO王福琴看來,如果沒有把人貨場進行數字化,並且不用大數據去營運,也沒有致力於供應鏈優化的實體店,可能真的沒有未來。王福琴仍然堅定地認為實體店是有未來的,但是銀泰必須跨越一些階段和完成一些事情,例如人貨場的數字化,就是銀泰重要的戰略。供應鏈進一步深度的優化,也是銀泰堅決要做的事情。
大潤發新零售COO袁彬則坦言,在2012年以後,大潤發的確受到一些新渠道的沖擊,也受到了一些線上業務的沖擊,整個實體碰到了一些困難。但過去幾年大潤發在商品升級、門店的效率提升,以及渠道的拓展、業態的創新多個方面進行提升。
袁彬提到,阿里巴巴和大潤發半年合作當中,阿里把踩過的坑,得出的經驗,毫無保留地給了大潤發,少走了很多彎路。“阿里搭建了一條高速公路,我們車子開上去,可以快速狂奔了。不是給點水泥、石子,你自己造路吧。”
值得註意的是,無人零售也成為一大趨勢。對此,羅森(中國)副總裁張晟認為:無人零售一定有未來。但非常遺憾,無人零售現在是早產兒。“我們今天這些做無人零售的,其實很多都在宣揚怎麽把便利店的人工成本降下來。比這個更重要的是一個,如何讓消費者真正的滿意?今天的無人便利店也好,無人貨架也好,我發現沒有找到真正的痛點。”
從新零售到新物流,在百世集團副總裁,百世雲總經理張硯冰看來,新零售場景下的物流服務,需要智慧的頭腦、敏捷的神經、自動化的技術、高效的管理閉環。他透露,從去年開始百世已經開始使用智能調度的技術,來進行全部要素的調度。從實際應用結果來看,部分區域產生了30%左右的成本節省,同時客戶體驗也有較大提升。
而菜鳥網絡副總裁、智行院院長陳威如則認為,數字化時代,是整個物流行業在歷史上遇到的最佳黃金時代。和美國相比,中國在專業的服務跟數字化的人才上面還需要再多一點積累,但是中國的物流的彈性、敏捷性,這種能力可能比美國更加強烈。
最佳國際創業者榜單揭曉
2018技術與創新大會還揭曉了最佳國際創業者榜單。這是第一財經第二年推出這一榜單的評選。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之一,不僅吸引全世界的風險投資,也在吸引全世界的創業者,第一財經希望通過客觀、公正、嚴謹的評選,發掘和褒揚中國創業的優秀外國創業者。
去年9月的蘋果秋季發布會上,第一財經評選出的2017中國最佳國際創業者Directive Games公司創始人Atli Mar Sveinsson,帶著公司出品的AR遊戲《The Machines》出現在了蘋果新品發布會的演講臺上。
今年的2月份以來,第一財經收到了來自項目創始人、投資人、風險投資機構、孵化機構以及第一財經編輯團隊所推薦的很多優秀國際創業者的申請材料,從領導力(leadership)、創始人(founder)、團隊(team)、創新(innovation)、技術(tech)、商業模式創新(bizmodel)、成長(growth)、規模(scale)以及融資(valuation)這九個維度建立了一個綜合的評選體系,並且評出了今年的10位獲獎者。
其中獲獎者空中雲匯是一家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專門從事國際支付業務。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ack Zhang稱,空中雲匯已經建立涉及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網絡,可以讓跨境交易在幾秒鐘之間就可以實現,而成本不到SWIFT(銀行結算系統)的10%。
而Mobio Interactive聯合創始人Bechara Saab博士曾是蘇黎世神經科學中心的教授,他所創建的Mobio可以通過攝像頭來判斷用戶的呼吸和心跳頻率,並通過算法結合用戶自我評估結果,為用戶推薦合適的冥想訓練課程。他稱,“數字科技在快速地推動醫療健康的革命浪潮,如果回歸本源,是我們在教自己如何來治療自己。”
曾經在三家公司擔任高管並一路從創立到陪伴它們上市的nHack創始人Richard Robinson,則作為創業顧問和天使投資人長期活躍在亞洲。他在演講中說,創業這件事非常棒,也非常殘酷,但對社會非常必要。“有時你覺得很糟,甚至覺得肯定要碰到失敗,但這是人類進步必須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