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石藥業累計融資超4億美元

中國醫療行業近幾年獨角獸頻出,尤其是在新藥研發領域。其中,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以及聯合治療方面的研究備受市場關註。

2016年成立的基石藥業5月9日宣布完成2.6億美元(約16.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加上A輪1.5億美元融資,基石藥業已累計融資4.1億美元(約26.3億元人民幣)。

B輪融資完成後,基石藥業毫無懸念地挺進中國生物制藥獨角獸之列。基石藥業首席執行官江寧軍博士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B輪融資僅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體現了資本對新藥研發領域的偏好。”

B輪融資由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雲鋒基金、通和毓承資本、中信產業基金、泰康保險集團、ARCHVenturePartners、高瓴資本、KingStarCapital、3WPartners、AVICT、宏瓴資本參與,以及現有投資方元禾原點、博裕資本及毓承資本(現“通和毓承資本”旗下基金)繼續跟投。

據江寧軍介紹,基石藥業目前產品線包含10余款在研產品,其中4款已先後在海內外啟動臨床試驗。特別是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自然全長、全人源抗PD-L1單克隆抗體CS1001已接近完成I期臨床爬坡試驗,將於近期開展註冊臨床研究。2017年底,基石藥業建成的蘇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將進一步提升臨床開發效率。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私募股權部首席投資官朱勇勤表示:“GIC非常高興能夠領投基石藥業的本輪融資。我們十分看好基石藥業在腫瘤免疫領域的實力,並對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充滿信心。”

基石藥業原A輪融資的三家投資方元禾原點、博裕資本及毓承資本均參加了B輪融資。作為創始股東之一,通和毓承資本管理合夥人李偉博士表示:“短短幾年間,免疫療法的研發已經占到全球腫瘤研發項目的半數以上,可見腫瘤免疫治療和聯合用藥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

江寧軍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基石藥業的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投入三方面:“首先是內部產線,本輪融資將用於推動CS1001等多個公司在研產品的臨床研究,其次是進一步通過自主研發及合作引進拓展公司產品管線,第三是吸引並培養優秀醫藥人才。”

生物制藥領域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有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創新藥從研發至上市,平均的成本是12年10億美元。生物類似藥的平均成本是2億美元。因此,這一類型的企業需要不斷的投入,融資的輪次相對較多。

臨床試驗是藥品報批上市前必須經歷的階段,其中三期臨床實驗主要是驗證藥品的療效,是入組病人規模最大的臨床試驗,也是藥品上市前燒錢最多的環節,所需費用根據規模不等,在千萬至數億元人民幣左右。江寧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的新藥研發在臨床階段長期比較薄弱,利用基石藥業富有經驗的管理團隊,有望加速推動臨床試驗進程。

據了解,基石藥業自主研發的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抗體CS1003的I期臨床試驗已在澳大利亞Scientia臨床研究中心(ScientiaClinicalResearch)完成首例患者給藥。這項開放性的臨床試驗研究目的是評估CS1003在晚期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初步療效。

“PD-1抑制劑CS1003在澳大利亞完成首例患者給藥,這也是繼CTLA-4單抗CS1002後,我們近期在澳大利亞啟動的第二項臨床試驗。”江寧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CS1003抗體具有可以同時識別人源和鼠源PD-1的獨特優勢,我們可以迅速利用小鼠模型來確認它是否與其他抗癌新藥具有聯合用藥的協同效應,所以CS1003對於基石藥業腫瘤免疫聯合療法的研發戰略至關重要。”

基石藥業首席醫學官楊建新博士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CS1003在前期研究中已經對PD-1顯示出了高親和力及特異性,並且與多個不同機理的小分子藥物在動物模型中展示了抗腫瘤協同效應,該臨床試驗的啟動意味著我們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收集到關於CS1003在患者體內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重要數據,從而為這個候選藥物的開發計劃,特別是為聯合用藥的開發打下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