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基金業協公告推出英文語種的基金從業資格預約式考試,外資私募投資A股市場將更為便利。
業內人士指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基金管理人相關政策,是中國資本市場穩步對外開放的一個政策延續,也是履行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堅定承諾的一個表現,同時也是落實中英、中法、中美等財經對話成果,是進一步開放的堅定信心。
優質外商獨資私募資管機構進入中國,將帶來成熟的資產管理模式、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和合規風控做法,不斷推動本土資產管理行業從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
早在2016年6月30日,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共有11家外資機構在基金業協會登記成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並備案8只產品,產品類型涉及固定收益型、股票型及期貨及其他衍生品類,首次備案總規模約2.8億元人民幣。
外商獨資私募資管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本土私募證券投資行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在已登記的外資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既有貝萊德、富達、瑞銀、施羅德、安本標準投資、景順等國際知名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時也包括了路博邁、富敦、英仕曼、惠理、安中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店”式資產管理服務提供商。
這些機構都有著已經被證明成功並獲得投資者認可的資產管理經驗和投資策略,這些優勢將對本土私募在投資者獲得、投資策略和回報方面構成激烈的競爭。
另一方面,這些外商獨資私募資管機構發揮“鯰魚效應”,推動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不斷發展。本土私募要想獲得真正的發展,成為投資者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需要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合規意識,完善內部治理和內部控制,平衡好投資與投機的關系,消除短期機會主義的投資思維和管理模式。
“下一階段歡迎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來協會進行登記,協會將按照現有流程和要求進行登記備案,公平對待所有申請機構。隨著已登記機構的示範效應和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信心,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登記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本市場多層次對外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基金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