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管新規漸近,30萬億銀行理財縮表應對

資管新規漸行漸近,讓存量規模接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開始向標準化、凈值化轉型,尋找未來的出路。

各家上市銀行理財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2017年全年,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但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的降幅更是接近20%。

規模收縮的同時,上市銀行理財產品結構也出現調整,保本理財占比下滑明顯,凈值型產品占比提升。

不僅如此,隨著資管新規的日漸臨近,銀行更是寄望於成立資管子公司,獨立經營理財業務。

“資管子公司雖然獨立運營,但客戶、資金、資產等均來自母行,有可能成為銀行調節報表的工具。”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銀行資管子公司真正獨立運營,可能尚需出臺配套監管細則,並進行資本充足率約束。

“大資管指導意見將要出臺,實際上就使得在資產管理這個業務領域,不論是銀行做還是證券做還是保險做,都應該在同一個規則下競爭,要盡量的減少監管套利。”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

上市銀行理財規模大幅收縮

從2017年初的“三套利”整頓,到當年11月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不斷加碼的資管業務監管,讓銀行理財業務普遍出現規模收縮。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下稱“理財托管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共計9.35萬只;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比年初增加0.49萬億元,比 2016 年少增5.06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則同比下降了 21.94 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規模收縮,在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中已有體現。截至2017年底,建設銀行的存續理財產品余額同比下降2%以上;農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雖然仍在增長,但保本型產品占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民生、光大、平安等銀行,去年底的理財產品余額均同比下降8%以上,民生、光大的降幅更是接近20%。

2017年全年,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工行、農行、交行同比增長均在7%以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工行、農行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3.01萬億元、1.7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4%、7.9%,交行同期的表內外理財規模為1.6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2.19%。

中行則與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去年底,中行同期理財余額為1.5159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1.5121萬億元增加38億元,增幅僅為0.2%左右。而建行同期的理財余額則略有下降,去年12月底的余額為2.08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 2.13萬億元略降500億元,下降幅度約2.23%。

同國有大行相比,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截至去年底,除了招行、中信銀行之外,多數股份行理財余額大幅減少。其中,民生、光大、平安三家銀行,理財余額同比均下降8%以上。

根據年報披露數據,2017年,光大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發行4.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9000億元,同比增加22%以上。但截至去年12月底,該行理財產品余額為1.11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1.36萬億元下降2500億元,降幅接近19%。

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的情況也與此相近。截至去年底,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1.15萬億元,比2016年底的1.43萬億元下降約2800億元,降幅約達20%。此外,平安銀行去年底的存續理財產品合計8479億元,比上年底的9263億元下降了約784億元,降幅亦達8.4%。

同期,股份行中,招行理財產品余額2.19萬億元,同比只微增1.42%,而這還是統計口徑調整的結果,相較於2016年未調整的2.38萬億元,招行去年的理財余額減少約1900億元。

在已披露年報的上市銀行中,理財規模仍然較快增長的,只有中信銀行一家。截至去年12月底,中信銀行尚在存續的理財產品規模1.1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5.55%。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同業理財大規模下降存在密切聯系。理財托管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底,金融同業類理財存續余額為3.2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存續余額的11%;存續余額較年初大幅減少3.4萬億元,降幅高達 51.13%;占比較年初下降 11.88個百分點。

標準化、凈值化轉型

規模收縮的同時,對存續理財產品的結構,銀行也已經主動進行調整。

3月26日,招行副行長、董秘王良稱,該行的資管業務將向專業化、標準化、長期化、凈值化、規範化五個方向轉型。但在此前,這種變化已經出現。截至2017年底,招行的凈值型產品占比則超過75%,比上年末提高近3個百分點。

農行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行個人、對公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 1.36萬億元、4047億元,占比分別為77%、23%。而在2016年底,該行個人、對公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1.15萬億元、4796億元,占比則分別為79.6%、20.4%。

保本、非保本理財的情況則剛好相反。2016年底,農行保本、非保本理財占比分別為22.3%、77.7%,而去年底則分別為20.3%、79.7%,保本理財占比同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非保本類占比則相應上升了2個百分點。

此外,中行同期保本、非保本理財余額為1.16萬億元、3582億元,分別比2016年底減少、增加了近200億元左右。

建行的保本理財余額雖然略有增加,但標準化產品占比卻在提升。數據顯示,2017年底,建行非保本理財余額1.73萬億元,同比減少約700億元,保本理財余額3544億元,同比增加240億元;對私理財余額1.37萬億元,占比65.53%。

此外,中信銀行的保本型理財也大幅下降。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底,中信銀行的擔險理財產品存續規模9528.1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16.29%;開放式產品占比提升至58.54%。

非標轉標、預期收益型轉向凈值型,是2017年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明確要求。在上市銀行年報中,這種變化也有所體現。截至2017年12月底,招行的理財資金中,投資債券余額為1.13萬億元,比上年底增長8.99%;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余額2186億元,剩余部分均投資於債權、權益和其他類別資產,而存量非標債權約占理財資金的10%。同時,凈值型產品占理財余額的比重為75.81%,比上年底提高2.93個百分點。

此外,建行也在年報中稱,2017年底,該行標準化資產占比進一步提升,余額為6739億元,占比31.82%。同期,中信銀行的開放式理財產品規模占比提升至58.54%,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則提升至4.15%。

資管子公司如何真獨立

“嚴格限制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理財資金對應的大量表外非標資產、保本理財面臨回歸表內,是資管新規的明確要求,也是銀行業迫在眉睫需要改變的問題。

3月28日,備受市場關註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獲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審議通過。這意味著,資管新規正式出臺為時不遠了。隨著資管新規漸行漸近,銀行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成立資管子公司,或是監管、商業銀行拿出的解決之道。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規定,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管業務的金融機構,應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管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暫不具備條件的可設立專門業務部門。

3月23日,招商銀行公告披露,擬出資50億元,全資設立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次日,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公開表示,提出申請就會認真對待,鼓勵更多主體參與資管市場,主體多元化有利於提高競爭與效率,但有一定程序。

而在此前的2015年3月底,光大銀行就已公告稱,董事會已同意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2015年5月26日,浦發銀行公告擬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初,中信銀行亦稱,成立資管子公司在上一年就通過董事會批準,並計劃於當年4月正式運營。

“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肯定是快了。”南方某股份制銀行中高層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資管新規由最高層簽發,監管層表態也很明確。正式落地實施後,資管子公司可能也會很快落地。王良也稱,監管已經明確要求,從政策來講,有利於商業銀行資管子公司盡快獨立運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資管子公司盡管以法人獨立運營,但由於客戶、資金、資產等均來自母行,反而有可能成為銀行調節資產負債表、資本充足率、變相剛兌的通道,仍然難以實現實質獨立。如果真正獨立開展業務,就需要市場化運營,面向全市場開發業務,而其銀行間又不太可互相開放業務、客戶,因此市場化獨立經營仍然存在難度。

“資管子公司的客戶、資金、資產,其實都還在母行。”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但這不會構成銀行資管子公司市場化經營的最大障礙。一方面,銀行的資管業務,目前很多都是同業合作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客戶一般也會購買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各個銀行之間的客戶已經打通,成了共同客戶,不存在專有客戶的競爭。

“如果資管子公司真正獨立,按市場化方式經營,沖擊就大了。”上述南方某股份制銀行高層說,不同銀行的業務能力存在差異,管理能力較差的銀行就會面臨客戶、業務流失,“業務可能要根據母行安排的現實,意味著資管子公司若真正獨立,還需要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並進行資本充足率約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