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制造業排名上升而優勢收窄: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主因

絕對排名上升明顯,但競爭力優勢卻相對下滑——這是在量化分析單位勞動力成本的“顯微鏡”下,看到的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現狀。4月9日,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推出《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變化,揭示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的格局。

報告顯示,在2000年至2016年十年間,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排名從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但其競爭力優勢卻出現了下滑。名義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是導致這一變化的主因。

競爭力是可以被量化的。在《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中,競爭力被定義為生產單位價值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這意味著,其成本越低,競爭力就越強。若將成本分為資本和勞動力來區別來看,相對於全球,資本更為透明、趨同;但勞動力成本更難被度量,且對競爭力的影響更加重要。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CIP/ChinaKLEMS

《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中國為基準點,追蹤和比較本世紀以來全球19個主要經濟體19個制造業分類基於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變化。其核心是通過單位勞動力成本(ULC),測算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主要制造業行業生產每個單位實際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義勞動成本,來呈現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格局的變化軌跡。

而為了全面反映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報告還考慮了本幣的實際購買力,即對實際增加值做“生產成本法購買力平價(PPP)”的調整。單位勞動力成本越低,代表一個經濟體或一個產業越具競爭力。

經過PPP調整後,從單位勞動力成本變化上看,中國出現了令人關註的變化。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排名從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4位。但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的絕對競爭力優勢卻出現了下滑。這一對比顯示,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值與全球平均水平差距的縮小。

事實上,中國過往的經濟增長模式,與這種變化正相互呼應。在過去的增長模式下,地方政府之間由追求治理政績所激勵的GDP競賽,導致各個地區不遺余力地通過壓低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各種補貼方式招商引資,環境成本也往往未被計入。在勞動力充分供給的條件下,加上得益於信息技術時代的制造技術條件,使中國制造業在相當短的時期內實現了超高速度增長。

但在金融危機後,大多數經濟體的平均勞動成本上升在大幅度放緩的時候,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勞動成本增長速度卻從危機前的11%,攀升到了危機後的13.1%,增長速度已經是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最高水平。相比之下,印度從10.6%降到了4.7%,巴西和俄羅斯的平均勞動成本則出現了絕對意義上的下降。

名義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正是導致中國制造業相對優勢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報告考察的19個經濟體中,中國和美國是單位勞動力成本變化最穩定的兩個經濟體。但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快於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前,中國和美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速為1.5%、0.4%;危機後,中美這一指標則分別上升到1.7%、0.5%。值得註意的是,同期的全球平均單位勞動力成本增速,卻從危機前的1.5%下降到了-2.5%。比如全球制造業第三大國日本的單位勞動力成本一直在下降,第四大制造業國家德國在危機後也進入了單位勞動力成本的下降過程。

“危機後,高投資、高杠桿、低估環境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降低效率的弊端暴露無疑,這種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報告對此提出,中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圖從供給端全面解決過往增長模式的弊端,初見成效,但也任重道遠。未來,環境和要素的成本被更多直至全額計入,勞動力供給短缺等原因還會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若效率提高不足以彌補這些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將會快速下滑。

《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是全球第一份覆蓋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力報告,全面評估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版圖中的實力崛起和變遷趨勢。推出該報告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智庫,是第一財經旗下的非營利獨立智庫研究機構,其宗旨為“致力改善經濟政策”。智庫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獨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創新的可實施政策方案和建議,以提高中國經濟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並推動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