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人貨架洗牌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3/166758.shtml

無人貨架洗牌中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無人貨架洗牌中

無人貨架的出現觸發了更高頻、更及時的需求

無人貨架,最近貌似走到了歷史關口,猩便利、果小美先後獲得超過5億元融資,京東、阿里、餓了麽等巨頭也紛紛布局,每日優鮮便利購融資2億美元的消息,更是在創投圈炸開了鍋,無人貨架的戰爭在快速演變升級。

喧囂的背後,盡管有資金和資源的強勢註入,但每家貨架公司本質上都會繞不開幾個核心問題,那就是背後需求的真偽與大小,輕模式還是重模式切入,如何找到突破點,怎麽樣才能持續盈利?

臨近年末,【野草新消費】舉辦了第二期行業論壇,主題為“無人貨架背後是門什麽樣的生意”,我們與友盒便利店創始人陳惠魯、小閃科技創始人林孝毅、鮮喵網絡創始人應向陽、便利客創始人孫亮,以及眾海投資合夥人李穎,針對以上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以下5個主要觀點:

一. 無人貨架從寫字樓數量、覆蓋面積、用戶人數三個層面去計算,均可驗證為百億級市場

二. 無人貨架正在從上遊供應、中遊物流、下遊延展三個維度實現近幾十年零售業的兩大變革:更近的位置、更快的速度

三. 輕和重模式的爭議,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凡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總是輕的。凡是涉及到物質需求,怎麽做都是重的;

四. 無人貨架的利潤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做掙錢的生意,就是要突破盈虧的平衡點,第二是做值錢的生意,那就需要資本的運作;

五. 對於零售行業,無人貨架和當年的電商一樣,觸發了更高頻、更及時的消費,並引導行業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整理 | 夢雲

1、市場體量到底有多大?

主持人:無人貨架這門生意的需求和體量到底有多大?在現有體量的基礎上,還有哪些擴容的方向?

陳惠魯:無人貨架肯定是百億級市場,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去推算市場規模:

一. 包含商住一體式公寓,北京有2000多棟寫字樓,根據運營模型,貨架的投放門檻是20-30個常住人口一個點位。正常情況下,一棟辦公樓可以鋪設50個點位,那麽北京可供鋪設的點位是十幾萬個。在這個基礎上乘以20-30倍,就是全國的大致體量,也就是300萬個無人貨架;

二. 2016年,北京地區公布的A級寫字樓面積是400多萬平米。一個貨架可以覆蓋的面積接近於100平米,也就是說,在北京的A級寫字樓場景,有4萬個貨架點位可以被開發。如果將A級寫字樓以外的辦公場所也納入其中,那是這個數值的2-3倍,差不多也是十幾萬個點位。

三. 從人口去推算,全國有1.5億白領人群,按照一個貨架可以服務50個白領,要滿足所有白領的辦公室食品需求,市場的天花板同樣是300萬個,和前述的兩個預估值相匹配。

一個貨架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我這里的數據是,一個月的營業額2000塊,減去節假日,一年大約是1.5萬的流水。換句話說,按照無人貨架的市場峰值,在全國有300萬個貨架成功落地運營,市場體量接近500億元。

李穎:有需求,有體量,那這個業態往後如何去演進?我從場景角度提出一個方向。我們發現,消費的本質並不是簡單的時間占有或者消費力分配,而是與消費場景有關。也就是說,同在辦公室場景,流水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如何去搶占高消費能力的辦公場景是第一步的關鍵。

林孝毅:還有一個方向是從消費者角度,從辦公室到公寓,我們可能服務的是同一批用戶。對這批用戶而言,他們希望在辦公場景之外,不管是到家還是到學校、醫院、酒店,都有貨架滿足他的即時需求。也就是說,現在的無人貨架,如果能在不同場景中延伸,體量能再跨越一個層次。

孫亮:無人貨架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日本有560萬臺自動售貨機,可見這個行業還是非常龐大和成熟的。用時間機器理論去解釋,我們可以相信,日本、美國今天的樣子,很大概率上,也會是中國未來的狀態。

2、行業突破點在哪里?

主持人:結合無人貨架目前的突破點,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做技術升級,一個是和物流、便利店等業態融合,第三是圍繞產品、人群、場景去做延伸服務。各自的空間有多大的可能性?

孫亮:在我看來,過去十年,有兩個大趨勢是不變的:一個是從大賣場演進到便利店,再到售貨機,貨物離用戶越來越近;另一個是流通的速度越來越快,7-11早期有倉庫,後來為了實現快速配送,異地覆蓋取消了倉庫,流通過程中的停留點減少,速度也隨之加快。

應向陽:某種意義上,無人貨架正在將兩種趨勢推向極致化,可以從3個方面得到體現:

一. 在上遊供應商,突破標品的瓶頸。在世界範圍內,賣礦泉水、紅牛是賺不到錢的,能靠賣標品掙錢的渠道一定是廠商直接參與的。

既然標品利潤極低,無人貨架作為新渠道、新終端,怎麽去倒逼供應鏈,去做又能滿足其獨特性,又能保持一定利潤率的非標產品?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出現了一些在辦公室場景下的消費品牌,比如自加熱火鍋,小包裝堅果,果切沙拉,都是上遊定制的方向;

二. 重構物流和供應鏈。在物流環節,就像餓了麽或者美團過去催生了人人快遞、達達這樣的平臺化配送公司。在未來,無人貨架可能會催生更多同城派送的新興模式,使物流密度和效率進一步血管化。

在這個過程中,以無人貨架為代表的新零售供應鏈,不僅要與傳統供應鏈相融合,更要起到反向重構的作用。就像做生鮮,如果供應鏈不重構,在舊有的供應體系下,我們不可能滿足新人群的新需求。

三. 在終端形態,無人貨架可能是下一個分眾場景。和分眾的模式相對比,無人貨架場景下的人群不僅與其完全重合,甚至能和終端接觸更長的時間,從曝光次數、粘性、轉化率,以及停留時間,都有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延伸。

林孝毅:還有第一個可能性,做更細顆粒度的運營,向不同的場景延伸。共享單剛出來的時候,被偷、被盜的現象非常多,現在大街上都是共享單車了,你還會去偷盜嗎?90年代初,商超剛剛進入中國,盜損率高達30%。在我印象中,當時臺灣的一家企業好又多來到中國,虧本很驚人。

當新興的業態處於前期時,一定會向其他的方向去融合,所以我們看重的是,商業場景的原生價值,和延伸空間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在同一個城市里,運營1萬個點位的無人貨架和100個便利店,兩者的運營能力有什麽區別?

從這個維度去分析,你會發現,經營無人貨架的企業只有具備更精細化、科技化的運營能力,生意才能打開局面。一旦形成精細化運營1萬個點位的能力,再去線下收購其他業務就比較容易了。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麽線下的大的百貨公司,包括一些大型商超,為什麽要反向到線上找便利商談收購?因為它們自身運營能力的顆粒度不足以兼並其他業態。而阿里巴巴或京東,卻能夠較輕松的向線下延伸,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降維打擊。

也就是說,當你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夠細,比如把零售物流做的非常細,如果你連毛細血管都打通了,那麽動脈和靜脈,你是可以反向打回去的。

3、商業模式是做輕還是做重?

主持人:近十年,商業模式正在由輕轉重,但爭議仍然較大。輕模式可能有利於快速擴張,重模式相對容易形成行業壁壘,那在無人貨架上,輕重之間該如何取舍?

陳惠魯:我認為最終是要回歸到用戶體驗。我們曾經嘗試外包供應鏈,公司只負責鋪貨和IT系統。結果是,用戶對服務速度和規範有要求,比如貨品陳列、清理擺放、客戶溝通,這是外包企業顧及不到的。通常來講,如果運營做得輕,細節體驗就很難做好。

應向陽:做重的好處,就是可以把服務做到位,形成壁壘。同時,進一步做透密度之後,可以建立自己的運營效率。如果要快速發展,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把局部區域做透,做直營;

另一種是在三四線城市借助輕模式,找到一個當地的合作夥伴,規避高管理成本。因為小城市的市場體量有限,全直營的模式不具備流量、營收的規模優勢。

李穎:換一個思路,輕和重沒有本質的區別。凡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總是輕的。前幾年,互聯網的主要突破口還在於滿足消費者的輕需求,降低人們在追求閱讀、娛樂、社交樂趣時的成本。往後,凡是涉及到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怎麽做都是重的。

4、貨架本身能否盈利?

主持人:無人貨架本質上面還是一門零售生意,所以我們必須考慮盈利問題,那無人貨架本身到底能否盈利,以後的盈利空間主要在哪里?

林孝毅無人貨架是能盈利的,但前提是需要做精細化的區域運營。舉個例子,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如果有一家公司踏踏實實的經營貨架,再逐步放大,做一個片區,做一個城市,把每個貨架做成盈利,收入自然是正向的。

就像鈴木敏文所說,過去的20年,他只在日本做7-11;過去的10年,他只在東京和大阪的都市圈里做711;在過去剛剛開始的那5年,他只在東京做,在東京剛剛開始的前三年,他只在一個片區做,掙錢的思路就是從把一個片區做到極致開始的。

應向陽:要實現無人貨架的盈利,核心需要管控兩塊的成本。第一是損耗。損耗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丟失損失,一部分是過保損失。過保損耗可以通過管理控制,丟失損耗如果是大勢所趨,一旦出現破窗效應,比如對手已經拉高了損耗,會使教育用戶的難度更大。

第二是物流。一個貨架如果一周補貨2-3次,倉配成本大約占總流水的10到20個點。如果只銷售標準品,毛利能做到35個點。假如倉配成本是13個點,那還大概剩下22個點。再加上管理成本、設備折舊,還有地推成本的攤銷,關鍵是用剩余的20個點去平衡損耗。

李穎無人貨架想要盈利,本質上還是考慮如何增收,或者如何降低運營成本。在解決用戶需求和攤薄供應鏈成本之間,做一個權衡。當然這是如何賺錢,需要想辦法去做盈利的突破點。另一個思路是把貨架做成值錢的生意,那需要更多的資產或者資本層面的運作。

5、對零售產生了什麽根本變革?

主持人:從90年代開始大賣場興起,到現在近場零售的熱度不斷提升,像是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等近場零售形態,給整個零售市場帶來哪些根源性變化?有什麽時代意義?

林孝毅:近場零售,有兩個讓我非常興奮的因素:

第一,交易變成了交互,客戶變成了用戶。以前,你買完東西之後和我就沒交集了,現在極具革命性的變化是,你在我這買了東西,我知道你在哪工作,消費水平如何,下一次可能會買什麽。零售業變得更加好玩、有趣了。

舉個例子,有一款安全套在貨架上賣得很好,我問生產商,你今年準備生產多少個?他很頭疼,如果在傳統零售渠道他肯定是不知道的,但在我的貨架上,能清晰的把控這些數據。

也就是說,無人貨架的出現使得商品的交易流通量,用戶的需求量可視化,使得供應鏈能夠精準的反向推導至生產供應。以前電商的流通路徑是F2B,2C,現在由於消費數據更加敏感、精細,開始打通C2B,2F的路線。

第二,社會生產力會被重構一遍。可以設想一下,在北京,現在還沒有一個物流體系,可以支撐整個北京3萬、5萬甚至10萬個無人貨架的補貨。

這個生意就像20年前電商還未興起之時,快遞就是因為小物件的流通需求而不得不建立的。再回溯去看,快運的建立也是基於大物流的運輸需求。現在快送一直在發展,但速度並不快,它需要一個新業務快速引領行業變革,建設城市範圍內的毛細血管快送網絡。

在我看來,無人貨架就是這個角色,這門生意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的,會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穎:不管是無人貨架、共享單車,還是早幾年的快遞櫃,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行業里的玩家,不管是頭部還是小玩家,大多處於虧本運營的狀態。與之相反,在生態鏈中為行業玩家提供工具或者服務的企業,都能生存得很好。例如共享單車的上遊車廠,快遞櫃的上遊生產商,無人貨架的上遊產品供給。

可以發現,上遊產品在更新換代的同時,它也是在培養新的個人消費品牌。三只松鼠為什麽會興起?當電商出現時,效率低下、渠道鏈條長的品牌,因為價格高、消費體驗不佳而被首先顛覆。放在無人貨架的場景下,也會有這樣的推演。

無人貨架的出現觸發了更高頻、更及時的需求,在新零售的體系下,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消費場景、季節、時間來提供堅果產品,將原來大包裝拆成小包裝,不僅更方便,滿足現在年輕人及時,健康、節制的飲食習慣,更可以用產品鏈建立一個新品牌,重新定位於用戶心智。

自動化的將產品無限細分,並離用戶無限接近。最終,現在的無人貨架,和當年的電商一樣,滿足了用戶更便利的升級需求。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夢雲,編輯長歌。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微信圖片_20171001215159

無人貨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