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把握好頭寸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whf.html

    前兩天,一位布商朋友訴苦說,他生意看上去越來越大,但資金投放越來越多,借債也越來越多,可利潤卻越來越薄,最近有一個大訂單做砸了,幾年辛辛苦苦白幹!這倒也罷了,問題是這樣下去恐怕要撐不住了呢!

    我們這一帶,許多紡織印染企業和紡織品貿易公司倒閉或歇業。其中,那些一味地追求規模效益的生產企業或貿易公司,產品利潤很低,要想獲得更多收益,便竭力擴大生產和經營規模,結果債臺高築,成本優勢喪失,投入產出比很低,最終稍遇不測,轟然倒下,死得很慘。

    這些都是利潤率過低帶來的風險與結果。

    實體領域是這樣,金融領域何嘗不是如此?我不禁想起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簡稱LTCM)的升騰與殞落。

    LTCM成立於1994年2月,聚集了華爾街一批最聰明的精英和天才,其中有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和斯科爾斯、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莫里斯、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等。

    LTCM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市場是有效的。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市場中性套利”,即買入被低估的有價證券,賣出被高估的有價證券。根據這個理念與策略,LTCM創建了一套電腦數學自動投資系統模型,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及衍生產品的投資組合,進行套利。因為一旦證券價格出現偏差,市場一定會把它糾正過來,所以跟著市場走,就能賺大錢。LTCM這套方法屢試不爽,一路高歌。

    LTCM成立4年來,年均收益率超過40%。1996年贏利超過了麥當勞、美林,迪士尼、施樂、美國運通、耐克等大牌企業。即使遭遇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LTCM的收益率仍然達到25%,毫發無損。LTCM似乎從不犯錯,幾乎從無虧損,沒有波動,也就好像沒有風險。

    LTCM業績神奇,金身不敗,吸引了世界上許多重量級投資者,比如,香港地政署、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臺灣銀行、曼谷銀行、科威特國有養老基金、一些日本和歐洲的金融機構、聖約翰大學、耶斯希瓦大學、匹茲堡大學、好萊塢巨頭、耐克的CEO,麥肯錫的合夥人……

    LTCM的交易模型是建立在歷史數據基礎上的,統計過程常把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忽略不計,當然也就根本無法知道未來哪個小概率事件會發生和怎樣發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致命小概率事件不期而至。1998年,國際石油價格暴跌觸發了俄羅斯金融危機,進而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動蕩。這時LTCM的套利交易系統頻頻失靈,不但完全錯判了多個市場證券價格的走向,而且更要命的是,還錯上加錯地不斷加大金融衍生品的運作頭寸,杠桿比例急劇放大。結果短短5個月就造成資產凈值下降90%,出現巨額虧損。此後,LTCM又在更多的市場上接二連三地做錯方向,損失加重,最後於2000年倒閉。不可一世的LTCM只存活了短短6年時間,就像一顆光芒耀眼的流星,劃過夜空,隨即殞落。

    LTCM折戟沈沙,原因有很多,給人們留下許多深刻的教訓與啟示。下面我只講其中的一個方面:杠桿頭寸嚴重失衡。

    舉個LTCM下註美國長期國債的例子。

    LTCM發現國債市場上一個“荒謬”的現象,美國1993年2月發行的30年國債(30年國債)收益率為7.36%,與此同時,1992年8月發行的30年國債(29.5年國債)的收益率卻只有7.24%,兩個債券發行時間只差半年,但價差竟然“倒掛”相差0.12%。LTCM決定押賭,賣空前者(30年國債),買入後者(29.5年國債)。LTCM深信,市場一定會糾正這個偏差,兩者的價格必將收斂。

    然問題是,這個0.12%價差畢竟太小,即便LTCM預測對了,它們的價差縮小也是很有限的,比如,屆時縮小了0.02%,這樣的話,100美元的國債,只可賺1美元,收益率也就1%這麽一點點。

    怎麽辦?欲求高收益,就得增加杠桿頭寸,借錢做大。於是,LTCM買進債券,再把債券抵給華爾街機構換取現金,再拿現金向別的機構借入債券……這樣,LTCM杠桿大肆放大,而自己投入的錢卻很少。看上去LTCM做多與做空的資金一樣,付出與收到的抵押品也一樣,沒有風險。LTCM高杠桿押註後,滿心期待大豐收。

    然而,讓LTCM萬萬沒有料到的是,亞洲和俄國的金融危機爆發,投資者大量湧向他們覺得更加安全的30年國債,而拋棄29.5年國債,結果造成30年國債和29.5年國債的價格發散,而非收斂。LTCM失算,聰明反被聰明誤,遭到重創。

    我們不妨看看LTCM收益最好的1995年,收益率高達59%,但這其實都是借錢取得的。如果計算總資產收益率,再把衍生品交易計算進去,估計收益率也就只有1-2%。

    再看看LTCM杠桿頭寸有多大:有55家銀行向LTCM貸款,LTCM的總資產有1000億美元,但其交易額高達1萬億美元;LTCM利用投資者的22億美元作抵押,買入價值3250億美元的證券,杠桿比率高達60倍。這些做法後來造成巨額虧損。

    由此可見,高杠桿頭寸的風險及殺傷力有多大!

    LTCM認為市場是有效的,這本身並沒什麽錯,但其行為恰恰違背了市場有效性。這些精英和天才沒有尊重與敬畏市場,跟市場耍聰明,比高低,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市場將按照自己的預測運行,從而能夠戰勝市場,結果被市場無情地消滅。

    說到這,我又想起一則實體經營的事例。以前,我一個業務經理徒弟,做一樁紡織品外貿生意,做到後來,訂單數量倒不小,但毛利率只有大約3%,於是我勸他停止不要再做下去了,因為利潤實在太低,連利息都不夠付,企業把幾百萬元資金投在這種生意上,杠桿頭寸太大,風險很大。他依依不舍地推掉了這樁生意。

    對於實體經濟,可以借貸經營;對於證券市場,我也不完全反對融資借錢投資或投機;關鍵是,都一定要控制好風險,這是永恒的主題。所以,無論是做實體經營,還是做證券投資或投機,都一定要把握好各項頭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