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產手機圍攻之下,三星在印度會重演“諾基亞”式大潰敗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1/164410.shtml

國產手機圍攻之下,三星在印度會重演“諾基亞”式大潰敗嗎?
歪思妙想 歪思妙想

國產手機圍攻之下,三星在印度會重演“諾基亞”式大潰敗嗎?

盲目自大的企業特點,往往是身在其中難自知,三星可以算得上是這方面的“典範”。

來源 | 歪思妙想(ID:wddtalk)

文 | 歪道道

近日,三星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季度總營收為61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的50.94萬億韓元增長19.7%;營業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4.07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的8.14萬億韓元增長72.9%;凈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0.8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的5.8萬億韓元增長89%。

4

經歷Note7爆炸、掌門人身陷囹圄等公司重大危機之後,三星這種高歌猛進的狀態似乎和很多人預期的有所不同,尤其是移動設備業務,第二季度利潤僅僅比去年的4.3萬億韓元略有下降,產品危機帶來的輿論質疑好像已經隨時間煙消雲散,這種情況下,或許只能說李健熙對三星的布局切中了近十年來的市場命脈。

不過與這份“進擊”的財報相反,國內倒是抓住了三星不少的“小辮子”,一則,在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中,國產品牌強硬地將三星踢出了銷量前五的排名,二則,在有可能實現下一個“中國式”增長的印度市場上,三星同樣被一眾國產品牌包圍,霸主地位難穩。

而對於智能手機格局的未來走向,中國和印度早已是至關重要,如果在喪失國內市場主導地位之後,印度的制高點同樣被攻陷,很難想象韓國狹窄的市場還能否撐起巨頭的野心。

五年前,三星曾以亞洲市場的包圍之勢,步步蠶食,給處在動蕩局勢中的諾基亞一番重擊,從而搶得了被霸占14年之久的龍頭老大地位,然而時過境遷,當三星在兩大市場逐漸經歷諾基亞的過往,是否意味沖破格局的量變積累將很快到達質變的爆發點,促使三星重蹈諾基亞的覆轍?

繼中國市場之後,底氣越來越足的國產手機紛紛發力,在印度展開了對三星的強勢圍攻,但最終的結果依舊難以預料。

後顧之憂仍在,國產手機在印未必能稱王爭霸

近來,因為國產手機在海內外市場的利好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輿論在這種宣揚國威的情懷熏陶之下,漸趨湧動出一種國產品牌趕超三星、蘋果指日可待的氛圍。尤其是在印度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小米、藍綠兄弟和聯想一年時間內就擠占了本土品牌原來的位置,在整體格局上又形成了對三星一家的包圍之勢,這種發展勢頭確實暗含了無限可能。

只是,前景其實並不如想象般樂觀。

一則,如今輿論過多地渲染國產品牌在全球範圍內沖擊三星、蘋果的整體實力,這似乎也極其符合國人對集體力量的推崇,但實際上我們理應清楚,這幾大廠商從來都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更談不上所謂的圍剿。

因為盡管可以將它們共同稱為國產,但彼此之間的競爭關系並不會因為轉換了區域,就有所改變,甚至可以說,國產品牌的敵對情緒要比對三星的“仇視”更為強烈,畢竟中印市場的變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自的地位。也就是說,在超越三星之前,超越另一個國產品牌更為實際。

二則,國內的後顧之憂是影響印度局勢最大的因素,就比如小米,雖然現在在印度喜氣洋洋,但國內局勢的不利依舊令輿論對其不甚看好,照此情況來看,這點或許也是國產手機對抗三星的一大障礙。畢竟一方面,三星電子的深厚基礎是其移動業務的堅實後盾,基本上不會存在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的缺失,而且多年來深耕印度市場,已經具備了完善的線下渠道體系和產品信譽。

另一方面,國產品牌近兩年在國內市場的格局一直變動較大,尤其藍綠兄弟如今的地位和影響力,和當初小米的異軍突起情況類似,很難說兩三年後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而小米、聯想更不必細說,如果喪失了國內市場的主流地位,印度業務的擴展必將會受到牽連,也就是說,現在的勢頭未必能維持長久狀態。

三則,印度智能機和功能機的交替,因為其具體國情,很難有當初我國手機市場上風雲變幻的更叠之速,這對於只憑智能機打入印度的國產手機來講,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根據IDC給出的數據,印度手機市場上功能機在2016年第3季度的出貨量占比為55.2%,智能手機占比為44.8%。其預測稱,即使在智能手機快速普及的當下,2017年智能手機用戶在印度總人口中的占比也只有20.8%。而且IDC的相關數據還表明,2016年度功能機銷量降幅在減緩,占據人口主流的廣大農村地區和小城鎮,還是功能機的天下。

再者,近日印度媒體爆料,電信運營商巨頭Reliance Jio將於本月底推出一款基於4G網絡的功能手機,並配有低價流量套餐和手機補貼。此舉意味著功能機智能化也將是智能機普及的一大阻礙,而運營商的做法無疑透露出市場的整體動向。   

總而言之,急速擴張和模式複制確實令國產手機風光無限,但遠遠沒到萬無一失的地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星

對於印度市場,國產手機的憂慮更多的來自內部,而於三星而言,市場環境的變化才是根結。從2012年三星逆襲諾基亞開始,其實印度本土手機品牌的相對弱勢,給了原本就具有先機優勢的三星更大機會,這或許是其五年來一直能保持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今這種局勢被國產手機打破了,原本三星能為印度市場提供的超高性價比手機,國產品牌同樣可以供應,原本三星采用的機海戰術,國產手機更是深諳此道。換句話說,國產品牌的進入,為印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與此同時,目前取代本土品牌的事實正是說明,這種吸引力已經構成了國產手機的優勢。

至於最後能否超越三星,其實倒可以從當年三星、諾基亞在印度的爭鬥中看出一些端倪,畢竟除了缺少智能機更叠的外部環境要素,在某些方面,三星現狀和諾基亞曾經的頹敗有幾分相像。

其一,市場份額的萎縮,和當年諾基亞的情況如出一轍。在三星成為印度霸主和國產手機湧入印度之間的這段時間,除了本土手機曾在某個季度超越過三星之外,以很大差距領先於第二名才是三星的常態,甚至在2015年其市場份額還突破過40%的重大關口,而這個數字正是諾基亞衰落之前在印的最高份額。

不過從2016年開始,這個差距在逐漸縮小,第二季度三星在印度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中的份額為25.1%,排名第二的Micromax為12.9%;2017年第一季度,三星占據了22%的市場份額,智能手機發貨量從去年四季度的620萬部下跌到了600萬部,而小米份額攀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14%,第二名和三星的差距降到了個位數。這種漸趨萎縮的情況對三星來講,不得不說是一個警示。

其二,中國市場的地位滑落曾是諾基亞衰落的一個前兆,三星如今卻面臨著相似的局面。2012年是諾基亞被三星趕超的時間點,在此之前,2011年第二季度諾基亞在中國的手機出貨量為1130萬臺,不到上季度的一半,同期下滑了41%。第四季度諾基亞在中國的銷量達1089萬部,市場份額16.1%,已經被三星超越,也由此奠定了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場份額超越諾基亞的基礎。

在此之後,諾基亞曾經企圖借助Windows Phone挽回局面,而作為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成敗再次成了檢驗的關鍵。由此可見,在諾基亞下滑和挽救的過程中,中國市場一度是最重要的一環,而現在三星卻逐漸丟失這一市場,這或許也算是可能重蹈諾基亞覆轍的另一個警示。

其三,產品危機是壓倒駱駝的一根稻草。Lumia900曾經是諾基亞和微軟尋求轉機的一個押註,然而開局風光卻擋不住產品缺陷,也由此成為了諾基亞晚節不保的一個失敗案例。據悉,當時包括Lumia 900在內的原有產品不能升級為WP8系統,同時諾基亞也證實由於Lumia900手機存有缺陷,導致部分早期用戶無法登陸互聯網,由此這一產品慘淡收場。

三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甚至比諾基亞的產品缺陷要嚴重的多,而且所造成的信譽危機其實並沒有被光鮮的財報湮沒,S8就是一個例子。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星曾經以掠奪者的姿態贏得了市場混戰最後的勝利,而五年過後,當三星站在被侵略的位置,似乎已經失去了當年睥睨天下的實力。

產能和渠道,國產手機和三星的又一戰

為了追趕“印度制造”的商機,投資建廠已是大勢所趨,繼富士康、三星之後,國產手機也將勢力觸及到升級產能。

小米是最早宣布在印度生產手機的中國手機廠商,2015年就開始委托富士康,首次在印度生產手機,隨著市場份額擴大,今年三月份富士康在安德拉邦建設了第二座工廠。據消息人士透露,兩者合作的智慧型手機新產線,每季產能可望達到200萬支,這將使小米在印度市場產能倍增,僅落後於三星、Micromax及Intex等廠,且未來產能還有成長空間。

照相

OPPO雖然是後來者,但它的野心顯然不滿足於屈居小米之下,去年年底,副總裁兼印度公司總裁李炳忠對外宣布,將投資16億人民幣在印度建造工業園區,預計在2至3年內建成。按照制定計劃,該園區初期年產能目標是5000萬部手機,而最終目標是年產1億部。由此可見,小米和OPPO在產能問題上的決心,已經代表了強勢推進印度市場擴展的進一步努力。

但是和盤根錯節、實力依然雄厚的三星電子相比,即使依靠富士康,產能可能也未必能短時間超越三星,尤其是在三星遭受不斷擠壓的情況下,已經決定在印擴大產能。據悉,三星將在3年內斥資7.64億美元擴建工廠,把手機和冰箱的產能提高一倍。也就是說,在2018年將手機月產能提高至1000萬部,比OPPO的最終目標數字還要高出一部分,而且時間上三星的目標實現也比國產手機要快。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場爭奪戰還是富士康和三星在手機制造上的對決,於國產手機不失為一個機遇。

當然產能問題並不足以成為國產手機逆襲的決定性因素,與其相比,渠道建設才是切關長遠利益的關鍵,這點也極有可能成為打破三星多年來渠道防線的一個突破口。

000064782_piclink

一方面,OPPO和VIVO深耕於國內三四線城市的成功模式,不免成為攻克印度廣大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經驗之談。雖然國別差異不可能允許單純複制就能獲得最大利益,但是兩者在印從零到一的崛起速度之快,足以證實當初選擇拋棄省級代理模式、全盤複制國內打法的決定,更富有創新性。

而另一方面就是線上渠道的潛力。印度手機銷售渠道根基於線下,但不可否認這是受本國互聯網普及率的限制,最關鍵的是,三星之所以長期維持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的線下實體店體系,甚至比這些本土手機品牌還要完善。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國產品牌要想逆襲三星,不得不找尋渠道的其他優勢,也就是線上,起碼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站在同一起點的時候更有可能實現後來者居上。

盲目自大的企業特點,往往是身在其中難自知,三星可以算得上是這方面的“典範”,就像當初的諾基亞,沈浸於功能機的輝煌之中,嗅不到智能機的真實價值,從而錯失良機、萬劫不複,相信這樣的事情不可能是單例。

三星 國產手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